芦笋

搜索文档
“鲜”风拂绿洲 “甜”果出天山——感受南疆特色农业新脉动
新华社· 2025-09-14 23:32
在帕米尔高原东麓的辽阔绿洲,一场静悄悄却深刻的农业变革正在持续发生。昔日以耐旱传统作物为主的土地上,如今是一排排整齐的芦笋田, 工作人员正弯腰穿梭其间,细心查看植株长势、进行田间管理;而在这片阳光充沛的土地上种植了千年的无花果,也正走向全国各地消费者的餐 桌。 2024年春天,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如今已是当地芦笋基地技术人员的努尔比耶·艾则孜,第一次见到这种"长得像绿色小树 苗"的蔬菜。她好奇地掰下一根,清甜脆嫩的口感瞬间征服了她,"半辈子都没尝过这么鲜的滋味"。 "后来我把芦笋和羊肉一起炒,又嫩又香,全家都抢着吃。"她笑着说。这种陌生的蔬菜,正悄然成为她与村庄在乡村振兴路上的崭新起点。 改变,源自江西援疆力量的持续赋能。去年4月,江西援疆团队在当地建立起120亩芦笋试验示范基地。一年多时间,芦笋苗已在肥沃土壤中茁壮 成长。如今基地迎来首个采收季,每天有约1000公斤新鲜芦笋发往香港,亩产值突破7000元,远高于传统作物。 目前,阿克陶县的芦笋种植面积已扩大至3000余亩。按照发展规划,到2027年,这里将建成全国规模较大的有机芦笋产业基地,让万亩"绿金"在 这片边陲沃土上扎根生长。 产业落地 ...
联通数智方案 打造乡村振兴“致富笋”
齐鲁晚报· 2025-08-26 04:39
5G与千兆宽带网络应用 - 联通5G网络支持田间高清直播销售 实现高速率低延迟传输 [1][3] - 千兆宽带接入电商平台 实时处理订单和库存管理 [3] - 5G+千兆宽带形成无线有线全方位网络体系 覆盖田间到市场全环节 [5] 智慧农业管理 - 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土壤湿度温度参数 指导科学种植 [5] - 农业专家通过高清视频远程指导病虫害防治和施肥 [5] - 大数据分析助力精准预测市场需求 优化供应链管理 [3] 芦笋产业规模与经济效益 - 曹县芦笋种植面积达10万亩 占全国16% 年产优质芦笋12万吨 [5] - 种植户3亩芦笋日收入超800元 5亩芦笋预计年收入近7.5万元 [3] - 规模以上加工企业10余家 年加工能力15万吨 其中3家亿元规模加工厂年加工量5万吨 [7] 产销模式创新 - 现场采摘直播销售模式提升消费者信任度 日均订单超100个 [3] - 清晨采收芦笋当天发往全国 减少中间环节提升农民收益 [3] - 电商平台与智能物流系统协同 实现订单自动高效处理 [3] 产业带动效应 - 芦笋产业带动10万人就业 [7] - 政府将芦笋种植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主要方式 延长产业链拓宽产品广度 [5] - 产业多项指标居全国前列 包括种植规模 产品质量 加工能力和科技含量 [5]
小作物”撬动“大发展” 赣鄱特色产业结出“致富果
金融时报· 2025-08-25 02:33
中国人保乡村振兴产业模式 - 通过产业扶持、技术赋能和机制创新构建可持续发展乡村振兴新模式 [1] 芦笋产业项目 - 在乐安县南村乡建立现代化芦笋产业示范园 占地500亩 含250余亩连栋塑料大棚和50亩养殖水面 [2] - 配套3套水肥一体化设施 180立方米冷库 450立方米气调储藏冷库及分拣中心 [2] - 总投资300万元引进抚州华弘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作为经营主体 [2] - 创新"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 流转土地500亩 带动200余户农民户均年增收超3万元 [3] - 20户农户承包30座大棚 预计每年为种植户增收3-4万元 [3] - 与江西省农科院合作研发深加工产品 推动产品向有机高附加值升级 [3] - 产品进入上海盒马鲜生超市 丰产期月销售额超50万元 [3] - 正逐步打开香港及珠三角高端市场 [3] 葡萄产业项目 - 2002年拨付160万元帮扶资金引进葡萄种苗 推动吉安县横江镇葡萄种植 [4] - 累计投入近2000万元帮扶产业发展 推动标准化规模化和品质化建设 [4] - 当前种植面积达5.8万余亩 品种20多个 年产值约5亿元 [4] - 直接带动3900余户种植户增收致富 [4] - 为全县12个乡镇提供7500余万元保险保障 支付赔款288.09万元 [4] 产业多元化拓展 - 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扶持蛋鸡养殖产业 养殖户年均纯收入达6.3万元 [5] - 通过"一领办三参与"带农模式发展井冈蜜柚产业 年产量突破3万余吨 总产值近1.8亿元 [5] - 向吉安县捐赠"惠农保" 针对三类困难人员提供重大疾病风险保障 [5] - 丰富乡村振兴保险 产业保险和驻村干部意外险等保障供给 [5]
农文旅商联动援疆 这些变化正在发生
第一财经· 2025-08-19 14:32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 - 阿图什市阿孜汗无花果生态园以农业为核心,发展文旅、商业等周边经济,形成农文旅商一体化模式[1] - 江西国康农业集团在新疆阿克陶县推广芦笋种植,通过"政企合作经营、村企联合管理、吸纳农户务工"模式提供250个就业岗位[3] - 伽师县引入京东物流和百果园等企业,推动新梅产业链延伸至精深加工领域,形成22种加工产品[4] 技术引进与产业升级 - 江西省农科院在新疆试种芦笋成功,露天种植因光照好、虫害少等优势长势喜人[2] - 京东物流推动"商流物流一体化模式",将伽师新梅物流时间从8天缩短至56小时,损耗率从9%降至1.8%[4] - 中国农业科学院学生开展西梅干贮藏性研究,计划覆盖整个研究生阶段以提升产品附加值[5] 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 - 阿孜汗村打造"无花果+"模式,投入1亿多资金形成"一轴两环四区六组团"空间结构,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6][7] - 农户通过农家乐和民宿投资60万元获得120万元收益,月收入从2000元提升至8000元[7] - 疏勒县"鲁疆情"食用菌生态科技示范园整合研学旅游与生产加工,技术型员工月薪达4000-5000元[8][9] 援疆项目成效 - 阿克陶县芦笋种植项目前3年每亩地租600元,第10年达1300元,村集体保底分红30万元/年[3] - 广东援疆推动伽师新梅进入粤港澳大湾区市场,通过"疆品南下、粤品北上"工程拓宽销售渠道[5] - 江苏昆山援疆工作组支持阿孜汗村实现"一户一特色"设计,带动村民就地创业就业[6]
农文旅商联动援疆,这些变化正在发生
第一财经· 2025-08-19 11:09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 - 新疆喀什地区通过引入新品种如芦笋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芦笋是2024年引进的新鲜蔬菜 当地原本以玉米 冬小麦 春小麦为主 蔬菜以西红柿 辣椒 土豆为主[5] - 伽师县发展新梅精深加工产业 形成果干 果汁 果酱等22种精深加工产品 实现种植 加工 销售一体化产业链[11] - 食用菌生态科技示范园集生产加工 包装销售 研学旅游 文旅采摘于一体 配套26座高标准种植大棚和12000平方米生产厂房[21] 技术引进与产业升级 - 芦笋种植依托江西省农科院技术 利用新疆光照好 虫害少 耐寒耐盐碱特点实现成功种植 露天种植区达3000亩[6] - 物流创新使伽师新梅从枝头到华东餐桌时间从8天缩短至56小时 损耗率从9%降至1.8% 物流成本下降12%[11] - 开展农产品基础指标研究 包括膳食纤维 粗蛋白 水分含量测定 以提升西梅干贮藏性和食用价值[12] 农文旅商融合发展 - 阿图什市阿孜汗村打造无花果主题生态园 形成民宿 采摘 生态科普 打卡点等体验区 投入资金超1亿元[1][16] - 构建"一轴两环四区六组团"空间结构 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 农户投资60万元获120万元收益 月收入从2000元升至8000元[16][17] - 食用菌示范园占地200余亩 投入山东援疆资金2153万元 配套研学馆 科普长廊等设施 暑期为旅游旺季[21] 就业带动与收入提升 - 芦笋基地提供250个就业岗位 长期工150人 临时工100人 月薪约3500元 土地流转合同前3年每亩租金600元[6][7] - 技术型员工经培训后月薪达4000-5000元 合作社提供菌棒托管和家庭种植机会 企业负责回收产品[21] - 村集体保底分红前3年每年每村30万元 第4年起按利润25%分红 不足30万元则按保底30万元分红[6] 跨区域合作与市场拓展 - 援疆省市推动"疆品南下 粤品北上"工程 开拓粤港澳大湾区市场 依托上海 深圳等高端消费市场带动精深加工[11][12] - 京东物流推行"商流物流一体化模式" 为直播机构提供源头货 为农户引入新销售渠道[11] - 企业提供种子技术指导并设定保护价收购 引导群众参与种植 形成政企合作经营 村企联合管理模式[7][12]
辉煌60载 魅力新西藏|助企惠企打造高原特色产业体系
经济日报· 2025-07-29 14:04
政策支持与营商环境优化 - 西藏建立民营经济工作协调机制 设立民营经济发展局和40家单位组成的厅际联席会议制度 完善民营企业问题闭环工作机制 [2] - 出台《西藏自治区优化营商环境条例》 全面清理违规市场准入壁垒 [2] - 2023年7月印发《西藏自治区支持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 从10个维度制定惠企措施 [2] - 工商联建立政企常态化沟通机制 推动点对点问题解决 [3] 财政与金融扶持 - 2020年起设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 累计落实4.7亿元 惠及超500家企业 包括以奖代补和运费补贴 [3] - 拉萨啤酒获4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 投入8000万元改造国内先进听装啤酒生产线 [3] - 建立三级小微企业融资机制 截至2023年6月走访29.74万户 1.2万户获贷款270亿元 [4] - 税务部门提供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专属服务 缓解企业资金压力 [4] 民营企业发展案例 - 西藏尚厨炊具从筹备到成立仅用1个月 经信厅全程协助厂房改造与投产 [2] - 绿之源公司上千亩沙地获有机认证 有机芦笋周供货量将达500-1000公斤进入香港市场 [6] - 清匠电器2019年落户山南 专注高原制氧机与供暖系统研发 [6] - "牧人宝库"藏茶馆月营收超20万元 计划扩大规模展示3000件藏北民俗藏品 [6] 产业转型与成果 - 扎囊县沙荒地转型为设施农牧业园区 产出芦笋、车厘子等远销国内外 [6] - 截至2023年6月西藏经营主体达58.43万户 私营企业14.72万户 个体工商户42.55万户 [7] - 民营经济支撑高原特色产业体系 在稳增长、创新和就业方面贡献显著 [1][7]
好生态让山南群众富起来(辉煌60载 魅力新西藏)
人民日报· 2025-07-25 22:02
治沙与生态改善 - 扎囊县通过治沙工程显著改善生态环境,曾经的黄沙遍地变为绿树碧水相映的景观 [1] - 隆子县通过60年沙棘种植形成绵延40多公里、面积超50平方公里的"世界最大人工种植连片沙棘林" [4] - 隆子县近3年新增沙棘林6000多亩,总面积达8.2万亩,黑青稞亩产从300斤提升至650斤 [6] 现代农业发展 - 绿之源公司利用牛羊粪改良1200余亩沙化地,建成18座智慧温室和20座采摘棚,成功种植芦笋、网纹瓜等作物 [2] - 公司带动380户农户增收,户均增收2万元,雇佣50多名当地员工并培养技术人才如卓玛 [2] - 扎囊县投资5.45亿元建设万亩矮化苹果基地,苹果因高花青素和果糖含量畅销本地、区外及海外(比例30%/40%/30%) [3] 产业经济效应 - 苹果基地用工高峰期雇佣400名村民,日工资190元,吸引大学生如索朗仁增返乡就业 [3] - 山南市矮化苹果种植面积达3万亩,年产量3000吨,带动600多名果农致富 [3] - 隆子县延伸沙棘产业链至保健品、化妆品领域,并推动"四黑"产业与旅游融合(黑青稞糌粑、黑藏猪烤肉等) [6] 生态与民生协同 - 沙棘林使隆子河谷风沙天数减少,护林员多布杰等1500人持续22年开展巡护工作 [6] - 治沙后扎囊县苹果树形成防风屏障,显著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3] - 隆子县计划通过生态旅游实现"好钱景",将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收益 [6]
辉煌60载 魅力新西藏|山南绿漫金沙地
经济日报· 2025-07-24 04:57
生态农业转型 - 隆子河谷通过种植沙棘林改良盐碱地,形成绵延40多公里、面积50 33平方公里的绿洲,有效解决当地柴火、建材及粮食生产问题 [1][2] - 沙棘林从1964年30多人义务种植起步,发展为兼具生态屏障与民生改善功能的综合项目 [1][2] 现代农业产业化 - 绿之源公司在扎囊县开发4000余亩沙荒地,通过腐熟牛羊粪改良土壤,建成18座智慧温室和20座采摘棚,主要种植高附加值芦笋 [2][3] - 芦笋基地改良1200亩沙化地,产品获中部农博会金奖,通过冷链销往上海、长沙及香港,旺季日运输量达1吨,年销售额超千万元 [3] 经济效益与社会影响 - 绿之源项目带动当地就业,员工月薪达5800-6600元(含五险一金),累计创收6300余万元 [3] - 沙棘林和芦笋种植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推动区域从"沙进人退"转向"绿进沙退"的发展模式 [4] 技术应用与市场拓展 - 采用智慧温室技术克服沙荒地种植难题,利用西藏本地有机肥持续改良土壤结构 [3] - 芦笋产品通过贡嘎机场冷链物流体系辐射全国高端市场,形成稳定供应链 [3]
(乡村行·看振兴)广西乡村“绿色工厂” “蔬”写致富新答卷
中国新闻网· 2025-06-08 13:35
公司运营 - 广西贵港市港南区八塘街道高朗村蔬菜基地占地约1200亩,自2015年开始建设,种植近30种蔬菜[1] - 基地日采收芦笋稳定在400斤至500斤,每斤售价7元人民币,主要销往广西南宁、柳州等城市[5] - 基地采取精细流程处理高附加值品种,如芦笋、佛手瓜苗、枸杞等,采摘后立即打包并冷冻保鲜,确保第二天清晨发往外地市场[5] - 基地引入节水喷灌、水肥一体化滴灌等先进农业技术,提高水资源和肥料利用效率[7] 行业发展 - 贵港市港南区八塘街道种植蔬菜3900亩,截至今年5月产量达1.2万吨[7] - 基地成功吸引20余位投资者发展农业,通过合作社流转经营将荒地改造为现代化菜园[2] - 特色蔬菜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动力[7]
特别报道·专访永寿县电商服务中心主任王瑞娟同志
搜狐财经· 2025-06-05 02:45
电商发展战略 - 公司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定位,强化党建引领建品牌、示范带动扩流量、服务效能促发展,助力县域高质量发展[2] - 推动组建电子商务行业联盟党支部,采用"支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激活全县电商发展[2] 业态创新与渠道拓展 - 引导电商企业丰富直播电商、智慧零售等新业态,促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3] - 搭建农产品线下展示厅,为电商企业提供免费产品展示空间[3] - 组织线下参会展销、网红直播,实现线下线上同步推广特色农副产品[3] 品牌建设与人才培育 - 挖掘槐花蜜、苹果、沙棘醋等优质农产品,创作《我为槐乡永寿农产品代言》短视频系列[3] - 聘请专业老师开展电子商务知识培训,带领企业外出参观学习[3] - 通过"槐乡最美电商人"等系列报道展示电商助力乡村振兴成果[3] 未来规划 - 重点推进展示、培训、宣传、服务四方面工作,扩大电商参与度[3] - 推动农特产品通过电商渠道销往全国,带动本地致富增收[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