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网卡
icon
搜索文档
光模块下一步看什么?——交付
2025-09-15 14:57
光通信行业与头部公司分析 涉及的行业或公司 - 光通信产业 包括光模块、硅光芯片、光交换、LPO等技术方向[1] - 头部公司 易中天、区创、天孚、旭创等[1][9][12] - 海外公司 谷歌、英伟达、StarCloud等[14][23] - 国内公司 顺浩股份、轨道晨光等[24] 核心观点与论据 行业技术发展与市场前景 - 光CPU时代推动板级连接接口数量倍增 促进产业链供需改善[1][3] - Ruby架构更新扩大scale up空间 提升网卡量并加速迭代速度[7] - 光通信市场未来几年显著扩张 2026年市场容量可能达到两三千亿元 甚至5000亿元[8] - 2026年800G和1.6T需求乐观 交付能力成为关键因素[17] - 光子技术发展潜力巨大 市场空间显著扩大[16] 头部公司竞争优势 - 易中天等头部厂商具备数据传输和算力互联优势 以及强大的交付能力[1][4] - 头部厂商通过硅光芯片自研投片提升利润率 降低成本提高产品性能[6] - 易中天、区创、天孚在产业链中占据甲方角色 具备强大地位和溢价权[9] - 头部公司成为全球光通信供应链重要渠道 份额稳固并不断扩大[10] - 头部公司突破传统模块范畴 涉足芯片制造、光交换及先进封装领域[13] 技术进展与创新 - 光博会上展示光交换、硅光、单波400G薄膜锂酸锂、CPU和LPO等创新方案[11] - Viva进行扩容及技改 提高良率[11] - CPU与光模块非对立关系 优秀的光模块公司在支持和配套方面表现出色[15] - 中国供应商在制造和工艺环节具备很强基础 有望实现弯道超车[15] 太空算力新方向 - 太空算力通过星间通讯和星地通讯联通 解决地球能源供给和散热问题[18][19][21] - AI需要上天主要因能源需求侧和供给侧存在较大撕裂[20] - 海外进展 StarCloud公司计划2025年8月发射搭载英伟达H100芯片的卫星[23] - 国内进展 浙江实验室发射三体星计划 顺浩股份收购的轨道晨光有明确AI卫星发射计划[24] - 太空算力落地速度可能比市场预期更快[25] 其他重要内容 产业链生态建设 - 生态建设需要芯片厂商、云厂商及供应链伙伴共同协作[3] - 头部公司更注重与上游芯片、器件供应商进行考察和合作[9] 全球供应链地位 - 中国公司有望提升份额 竞争激烈[17] - 新进入者最好方式是加入头部公司供应链 享受全球AI红利[10] 技术方案进展 - 谷歌4月份提出的补充方案存在商业博弈因素 用量可能不大[14] - CPC是某些厂商为与CPU或光学I/O解决方案竞争推出的补充方案[14] 产能与交付能力 - 具备良好物料支持和产能储备的公司将在2026年占据优势[17] - 提前储备芯片、物料等资源的公司将在财报中体现更明显优势[17]
Vera Rubin边际最大增量:网络
2025-09-10 14:35
行业与公司 * 光通信行业 特别是光模块子行业 以及液冷散热行业[1][3][27] * 涉及公司包括光模块供应商 如 VeriSilicon Manta 以及芯片与系统厂商 如英伟达 甲骨文 博通 易中天[1][4][9] 核心观点与论据 **光模块需求激增与行业景气度** * 光模块需求激增 互联密度提升 5-10 倍 驱动行业景气度上行[1][5] * 预计 2026 年 800G 光模块需求量将超过 4,000 万只 1 6T 等更高规格产品需求增加带来巨大供给压力[3] * 英伟达 Ruby 架构推动网络侧性能提升 单个计算训练包含 4 个 GPU 对应 8 张网卡 相较之前 4 张网卡配置显著提升 网卡量级翻倍意味着光模块数量也翻倍[6][7] * 网卡迭代速度快 带宽从 400G 到 800G 再到 1 6T 和 3 2T 单价基本上都是翻倍甚至更多[8] * 市场对于高性能计算和通信设备需求非常强劲 海外头部公司如康宁和博通提到 SkyUp 网络相比 SkyOut 网络有 5 至 10 倍增长空间[17][18] **竞争格局与交付能力** * 头部厂商如 Manta 甲骨文和英伟达需求增长迅猛 并实现全球大客户覆盖[1][4] * 2026 年竞争聚焦交付能力和供应链整合 交付能力成为关键因素[1][3][4] * 厂商需要通过海外设厂 供应链管理以及芯片和器件的把控来提升交付能力[3] * 易中天成为行业内炙手可热的大甲方 定价权和竞争格局非常明显 许多上游公司希望进入其供应链[9] **技术创新与供给解决方案** * 硅光技术在 800G 及 1 6T 时代已成为必修课 各大厂商积极布局 硅光产品毛利率较高[3] * VeriSilicon 在硅光 薄膜铌酸锂和 LPO 等新技术方案领先 有效解决供给问题[1][13] * 最新 VeriSilicon Ruby 设计配备 144 张 1 6TB 的 Cx9 网卡 单带网络容量达到 1 6T 相比之前 GB300 代产品单带 400G 出口速率提升 4 倍[15] * 英伟达新方案使单个 Ruby 单带可达 3 2T 容量 相比 Blackwell 代产品 400G 翻 8 倍[16] **市场价格与供应链安全** * 市场价格景气 需求爆炸但海外供给受限 扩产周期长(包括工艺周期和认证周期)2026 年整体交付环境乐观 对各厂商价格及利润率有积极影响[1][11] * 中美博弈环境下 各大公司考虑全球产能储备 如东南亚等地[11] * 厂商需要确保全球化产能布局以应对大订单和确保供应链安全[12] **液冷技术成为高密度算力终极方向** * 高密度 AI 算力环境下 风冷无法满足需求 液冷是终极方向[2][27] * 新一代 GPU 产品功耗显著增加至千瓦级别 对散热系统提出更高要求[24][26] * 液冷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整个设计系统的能力 包括整机 整柜子的流体力学和热量管理能力 大公司在此具有明显优势[27] * 未来发展方向包括两相冷却和静默式冷却[2][28] * GB200 到 GB300 系列产品功耗提高 10~20 千瓦 对液冷设计造成极大难度[30] * Rubin 系列芯片单芯片功耗接近 1 7~1 8 千瓦 若超出液冷散热上限则需要采用更先进的散热方法[31] 其他重要内容 * 2025 年光博会显示产业链从芯片 器件 模块到设备以及最终 AI 需求的一轮长周期资本开支上行过程[9] * 机柜内互联未来可能采用光通信技术 为光模块厂商提供巨大机会 市场空间可能达 5 到 10 倍增长[20][22][23] * 缺货情况(如 EML 芯片缺货)会逼迫企业创新 为头部上市公司带来订单增量[10]
新华全媒+|深圳特区45周年:光影里的奋斗 岁月中的同行
新华社· 2025-08-26 16:21
城市发展 - 深圳从1980年不足3万人的边陲小镇发展为实际管理人口超过2000万的超大城市[1] - 城市通过开放包容和敢为人先的政策吸引人才 实现奋斗者与城市共同成长[1] 核电行业 - 大亚湾核电站自1993年投入运营 团队累计完成超230次大修堆芯核燃料装卸任务[5] - 核燃料创新工作室承接30多项科研项目 获得60多项国家专利[5] 建筑工程 - 深圳地王大厦(1995年)和平安国际金融中心等超高层建筑推动钢结构施工技术进步[9] - 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C塔项目延续城市天际线升级进程[9] 社区改造 - 龙华区上围艺术村开展城中村改造 通过共建花园营造熟人社区[11] - 景观设计专业团队致力于改善城中村人居环境[11] 生态保护 - 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作为候鸟越冬栖息地 由护林团队守护二十余年[15] 物流航空 - 顺丰航空内部培养飞行员机制成熟 737机队飞行员2024年出勤天数与飞行小时数创纪录[18] - 企业从仓储业务向航空运输拓展 员工从仓管员晋升为责任机长[18] 机器人产业 - 深圳及周边地区具备硬件开发人才优势 产业链覆盖电路板/芯片/机械加工配件[22] - 人形机器人研发企业依托本地供应链优势开展创业[22] 低空经济 - 无人机配送业务在深圳快速发展 需配备超视距机长进行远程监管和操控[26] - 低空运行管理中心负责调度无人机并保障飞行安全[26] 电子产业 - 华强北作为中国电子第一街 商户从2平方米柜台扩展至品牌体验店[29] - 智能眼镜等新产品推动柜台月销售额达20多万元[29] 航空管制 - 深圳机场从单跑道发展为三跑道系统 日航班架次从三位数增至四位数[33] - 空管团队研发操作预警系统 安全指挥航班超百万架次[33] 体育产业 - 攀岩运动在深圳发展成熟 培养出国家攀岩队现役运动员[35] - 运动员13岁入选国家集训队 2023年获亚洲区奥运资格赛全能冠军[35]
环旭电子&工业富联&比亚迪电子近况更新
2025-08-19 14:44
行业与公司概述 - 涉及公司:环旭电子、工业富联、比亚迪电子 - 涉及行业:电子制造、AI硬件、光模块、汽车电子、智能家居 --- 环旭电子关键要点 **核心业务进展** - 含SoC的一体化眼镜解决方案预计单副价值达三位数美元级别,Meta订单增加带来投资机会[1] - 1.6T光模块采用硅光方案解决芯片问题,依托日月光封装能力和台湾供应链优势[1][2] - 亚马逊网卡业务快速增长,公司积极切入该市场[2] **市场前景与目标** - 高压供电产品线市场规模预计2027年达40亿美元,公司目标占据近一半份额[1][2] - 2025年推出WiFi SIP模组,2026年计划推出含SoC的一体化解决方案[2] --- 工业富联关键要点 **业绩驱动因素** - Q2财报表现强劲,GB200机柜及产品出货验证高壁垒和盈利能力[1][4] - 液冷技术普及及英伟达采购权下放,降低大陆制造成本并提升盈利[1][4] **规模效应与利润** - 出货量增加和规模效应放大利润提升的影响,即使微小改善也显著[1][4] --- 比亚迪电子关键要点 **业务拓展与改善** - 北美大客户结构件和组装业务持续优化,收购杰普后减少财务费用[1][5] - 大客户2026年计划推出折叠屏手机及智能家居新品,带来利润弹性[1][5] **汽车与AI布局** - 从智能座舱扩展至智能驾驶、热管理新品类[3][5] - 通过恒威认证成为AI电源和液冷合格供应商,制造能力助力市场份额拓展[3][5] **估值潜力** - 港股估值较A股折价,但AI产品线发展或缩小差距[3][5] --- 其他重要信息 - 环旭电子硅光方案解决芯片问题[2] - 比亚迪电子若供应链放开,竞争优势将更明显[5]
算力互连复盘 辨析板块先前和后续成长逻辑的转换
2025-07-21 00:32
纪要涉及的行业 AI 算力行业、海外算力市场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当前 AI 算力大行情将持续**:基于算力硬件成长逻辑的四个变化,即从锚定资本支出到锚定 TOKEN 数、从依赖 GPU 到 ASIC 逐渐占据半壁江山、从产品级别迭代到网络架构升级、从传统 scale - out 网络扩展到 scale - up 网络[2] - **四个变化及其逻辑** - **从锚定 capex 到锚定 TOKEN 数**:过去将行业景气度与云厂商资本支出挂钩有局限性,TOKEN 数形成闭环,反映推理算力需求和产业链需求,谷歌、微软和字节等厂商 TOKEN 数同比大幅增长,推动配套设备需求,增速可能高于算力芯片出货量[3][4] - **从依赖 GPU 转向 ASIC**:ASIC 相比 GPU 性价比更高,即使资本开支增长放缓,资金从 GPU 转向 ASIC 会使单位美元购买的算力卡及配套硬件增加,产业链增速可能高于云厂商资本开支增速[4] - **从产品级别迭代到网络架构升级**:2022 - 2024 年产品迭代推动行业发展,但更大催化剂是 AI 计算要求下配套网络架构升级,体现在 scale - out 网络需求升级和 scale - up 网络发展[4] - **从传统 scale - out 网络拓展至 scale - up 网络**:AI 计算需要高频大量数据传输,传统 scale - out 网络无法满足,scale - up 网络能提高 GPU 利用效率,需高频数据传输支持[4] - **海外算力市场行情发展**:2023 - 2025 年经历三波上涨和两波回调,回调与季节无明显相关性,行情驱动因素不断演变,从 GPT 技术到多模态模型,再到英伟达新产品发布,当前一轮具有实质性突破[5][6] - **scale - up 网络特点及发展趋势**:单卡带宽高,集群内卡数量少,未来在云计算从 GPU 转向 ASIC 趋势下,云厂商及英伟达可能采用其进行网络升级,卡数量和单卡带宽需求将持续增长[7] - **2025 - 2026 年行业发展机会**:2025 年第一季度末到第二季度初有三波机会,分别是厂商业绩发布、产业链关键环节上修需求预期、二季报预告,验证了今明两年景气度,产业链成长性依然存在,PE 后续有上升空间[12]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TOKEN 数增长影响**:带来算力需求增加,推动光模块、PCB、有源铜缆等配套设备需求增速,其增速可能高于算力芯片出货量,单卡带宽乘数效应未完全反映[8][9] - **CPO 技术影响**:博通 CPO 发布打消了对 CPO 取代光模块和 PCB 的担忧,CPO 光学部分故障率 5% - 8%,光模块故障率为千分位级别,铜缆故障率更低,Skill up 网络需求使带宽增速比算力增速快,对传统 Skill on 网络影响不大[10] - **英伟达产品路线体现**:从 H100 到 GH200 再到 GB200 体现了 Scale up 网络发展,未来可能有基于 PCB、AEC 及多模/单模光模块等方案,市场成熟效应未完全反映,需等云厂商方案落地[11]
绿联科技(301606) - 2025年5月20日-5月23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05-24 13:58
销售渠道分布与计划 - 2024 年线上销售金额 463,086.39 万元,占主营业务收入 75.10%;线下销售金额 153,547.02 万元,占主营业务收入 24.90% [1] - 未来深化现有渠道,开拓新市场;线上深化与第三方平台协同,布局新兴平台;线下推进全球化布局,深耕成熟市场,突破新兴市场 [1][2] 产品品类与营收占比 - 充电类占 2024 年总营收 38.08%,产品有移动电源等 [3] - 传输类占 2024 年总营收 28.40%,产品有扩展坞等 [3] - 音视频类占 2024 年总营收 17.19%,产品有耳机等 [3] - 存储类占 2024 年总营收 6.34%,产品有私有云存储等 [3] - 移动周边类占 2024 年总营收 8.42%,产品有手机平板保护壳等 [3] 核心竞争力优势 技术创新与产品焕新 - 90%以上收入和毛利源于自主设计产品,组建研发团队,构建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4] - 结合技术研发与市场需求,建立质量控制体系 [4][5] 品牌价值护城河 - 以“UGREEN 绿联”为核心品牌,深耕全球科技消费电子领域 [5] - 秉承使命、价值观和经营理念,构建可持续发展正向循环 [5] 全渠道生态 - 线上深耕主流电商平台,建立独立站点,布局新兴流量渠道 [6][7] - 线下拓展经销网络,进驻知名零售巨头渠道,设立本地化服务子公司 [7] 高效协同供应链 - 打造“外协成品采购 + 自主生产”双轮驱动供应链体系 [7] - 建立供应商准入评审和动态绩效评估机制,构筑竞争壁垒 [7] 企业文化 - 使命是为用户创造价值,提升员工幸福感,为社会发展做贡献 [8] - 愿景是成为有价值、有温度的全球性品牌 [8] - 核心价值观是以用户为中心、真诚、敬业 [8] - 经营理念是建成高效组织,为用户提供产品服务获取回报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