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绿色家电
icon
搜索文档
1—7月南京经济运行简况发布
南京日报· 2025-08-27 01:57
工业经济 - 1-7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0% 7月当月增长3.2% [1] - 汽车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累计增加值分别增长13.1%、10.8%、9.4% [1] - 集成电路、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产品产量分别增长26.6%、38.4%、48.8% [1] 固定资产投资 - 1-7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7.1% [1] - 基础设施投资增长4.5% 制造业投资增长8.5% 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4.1% [1] - 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4.8% 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长4.7% 信息化学品制造业大幅增长50.2% [1] 消费市场 - 1-7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60.22亿元 同比增长4.4% [2] - 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文化办公用品类、通信器材类零售额分别增长22.9%、22.3%、23.4% [2] - 能效等级1级和2级绿色家电零售额增长98.1% 智能家电增长190.4% 可穿戴智能设备暴增424.6% 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增长45.8% [2] 价格指数 - 7月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0.5% 1-7月累计下降0.4% [2] -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7月同比下降3.3% 1-7月下降2.5% 购进价格7月下降3.6% 1-7月下降3.1% [2]
1—7月南京经济发展质态持续向好
扬子晚报网· 2025-08-26 12:24
工业经济 - 1-7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0% 其中7月当月增长3.2% [1] - 汽车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累计增加值分别增长13.1%、10.8%、9.4% [1] - 集成电路、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产品产量分别增长26.6%、38.4%、48.8% [1] 投资结构 - 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7.1% 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增长4.5% 制造业投资增长8.5% 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4.1% [1] - 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4.8%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长4.7% 信息化学品制造业大幅增长50.2% [1] 消费市场 - 1-7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60.22亿元 同比增长4.4% [2] - 限额以上单位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文化办公用品类、通讯器材类零售额分别增长22.9%、22.3%、23.4% [2] - 能效等级为1级和2级的绿色家电零售额增长98.1% 智能家电零售额大幅增长190.4% [2] - 可穿戴智能设备零售额激增424.6% 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增长45.8% [2] 价格指数 - 7月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0.5% 1-7月累计下降0.4% [2] - 7月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和购进价格同比分别下降3.3%、3.6% 1-7月累计分别下降2.5%、3.1% [2] - 7月食品烟酒价格下降1.1% 交通通信价格下降4.2% 其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9.7% [2]
最高2000元!西安绿色家电消费补贴再加力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17 05:49
西安绿色家电消费补贴政策 - 市级财政对个人消费者购买绿色家电产品给予7.5%的补贴 单件最高补贴1000元 [1] - 鼓励企业按1:1比例配套发放补贴 消费者合计可享受15%的补贴 单件最高2000元 [1] - 补贴政策实施时间为2025年8月13日 补贴资金用完即截止 [1]
稳增长将持续发力 2022年经济奋楫扬帆
新华网· 2025-08-12 06:30
2022年全国两会即将召开,稳增长成为关注的热点话题。专家表示,在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三重压 力"下,稳增长需要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也需要消费发挥基础性作用,护航中国经济巨轮劈波斩浪。 预期目标或为5.5%左右 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迈上110万亿元的新台阶。当下,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 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去年末以来,政策 重心明显转向稳增长,护航经济平稳开局。 稳增长无疑需要宏观政策进一步发力,更需要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宏观政策加强协调。 "2022年,财政政策将是稳增长的主要抓手,将更多依赖专项债发力。"北京大学经济政策研究所副所长 颜色预计,今年专项债在发行规模上与去年大体相当。从投向来看,专项债既会投向旧基建,也会投向 新基建。从节奏上看,将靠前发力,绝大部分专项债上半年或会发行完毕,发行节奏会非常快。 展望2022年全年的经济增长,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从稳就业和防风险的角度来看,今年 经济增速预期目标可设置在5.5%左右。"从各省份公布的GDP增速目标来看,大多在5.5%以上,我们测 算各省GDP增速目标的加权平 ...
时报论坛 | 从短期刺激向中长期结构性改革迈进
搜狐财经· 2025-08-12 03:36
宏观经济指标 - 7月CPI同比持平 环比上涨0.4% 核心CPI同比上涨0.8%创2024年3月以来新高 [1] - PPI同比下降3.6% 环比下降0.2% 连续收缩且处于近两年最低水平 [1] - 6月工业增长6.8% 但工业就业吸纳能力弱于服务业 [2] 消费市场 - 服务消费(教育/健康)相对旺盛 但食品价格同比下降1.6% 降幅较6月扩大1.3个百分点 [1] - 新能源汽车/绿色家电等大宗消费获政策支持 包括以旧换新和政府补贴 [3] - 全球金饰需求同比下降 但消费额因高金价上涨 [12] 房地产与投资 - 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11.2% 房地产长期下滑冲击投资韧性 [2] - 地方政府需减少土地财政依赖 中央将引导资源向可持续经济结构转型 [3] 工业与供应链 - PPI持续下降压缩企业盈利空间 政府部门正打击恶性价格战改善市场环境 [2] - 7月极端天气影响生产物流 叠加中美贸易谈判未果 出口不确定性增强 [2] 政策动向 - 需求侧管理重点支持养老/托育/数字服务等服务业 供给侧改革聚焦高科技/新能源/新基建 [3] - 英国央行年内第五次降息25基点至4% 预计通胀9月达4%峰值 [13] - 美联储连续第五次维持利率4.25%-4.50%区间 称政策仍具约束性 [14] 全球央行动态 - 全球央行购金节奏放缓 但在地缘政治不稳定背景下仍具战略配置价值 [12][13] - 中国央行开展7000亿元买断式逆回购操作 实现2000亿元净回笼 [13]
让“含绿量”转化为含金量
经济日报· 2025-07-23 22:10
绿色消费市场发展现状 - 一季度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2.4万亿元,同比增长4.6%,受以旧换新政策带动 [1] - 一季度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318.2万辆和307.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50.4%和47.1% [1] - 4月家用电器(一级能耗)搜索量和销售量同比分别增长40%和70%,绿色节能产品成为消费热点 [1] 政策驱动与行业转型 - 《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要求全链条融入绿色理念,推动消费低碳转型 [2] - 《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加大以旧换新支持力度,推动汽车、家电、家装等产品绿色化升级 [2] - 政策需完善绿色产品标准体系,推动认证国际接轨,提升"中国绿色产品"国际影响力 [3] 产业链支持措施 - 扩大绿色产品补贴范围,对绿色技术研发企业给予税收减免,支持中小企业转型 [3] - 推动绿色消费信贷、保险等金融产品创新,如低息贷款和绿色消费保险 [3] - 利用区块链技术建设绿色产品溯源平台,开发"绿查通"监管小程序实现全链条数据上链 [4] 供给端优化与创新 - 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升级,支持企业开展绿色设计和清洁生产 [4] - 完善重点行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协同攻关核心技术,培育绿色消费领军企业 [4] - 加强市场监管,打击"漂绿"行为,保障消费者权益 [4] 消费理念培育 - 将绿色消费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建立校园环保实践基地和社区大讲堂 [4] - 通过媒体和社交平台普及绿色消费理念,提高公众对环保认证的认知度 [4] - 机关单位实施绿色采购制度,形成公职人员示范效应 [4]
“数”说绿色低碳风劲吹 多领域逐“绿”向“新”释放经济发展新潜力
央视网· 2025-06-25 04:06
家电行业绿色消费升级 - 一级能效家电成为消费新趋势,价格门槛因国补和以旧换新政策降低[2] - 头部家电企业采用轻量化+低能耗设计,70%-80%冰箱材料为可循环材料[2] - 2025年前5个月某回收企业拆解废旧家电超46万台,智能产线升级应对需求增长[2] - 消费品以旧换新带动2025年销售额达1.1万亿元[4] 新能源汽车县域市场发展 - 浙江长兴新能源车型选择日益丰富,四川绵阳充电枢纽可容纳82辆车[6] - 成青路充电站日均服务量同比增长100%,日均货车通行超2万辆[8] - 县域市场通过"百县千站万桩"工程完善充电配套[5] 闲置交易市场扩容 - 二手平台热门机型售价为新品的四到六折,回收订单同比增长40%[10][14] - 某平台质检中心日处理量达1.7万件,2025年5月二手交易订单同比增43%[12][14] - 闲置交易累计减排相当于燃油车291亿公里碳排放[14] 清洁能源装机加速 - 新疆哈密清洁能源基地装机占比71.8%,年增绿电360亿度减碳1600万吨[16] - 我国光伏总装机突破10.8亿千瓦占全球近50%,前5个月新增装机同比增57%[21][23] - 2024-2025年哈密计划新增并网1360万千瓦新能源项目[17] 特高压与新能源消纳 - 60%以上特高压工程连接九大清洁能源基地,当前接入新能源超13亿千瓦[30] - 内蒙古2025年目标消纳新能源电量2000亿千瓦时占用电量35%[30] - 国家规划2027年全国新能源利用率不低于90%[28][31]
400场绿色盛宴!2025节能宣传周打造“绿动申城”
国际金融报· 2025-06-18 11:50
上海2025年节能宣传周系列活动 - 活动主题为"节能增效,焕'新'引领",采用"政府搭台、企业助力、市区协同、全民参与"联动模式 [1] - 组织涵盖绿色家电、家装、家居、3C数码、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绿色主题活动约400场 [1] - 申能集团、上汽集团、上海银行、冯氏集团、立邦、万物新生等企业获颁"绿色低碳合作伙伴"称号 [3] 企业参与及优惠措施 - 上海苏宁易购推出"高空排雷""燃气安检""节能补贴"等服务,叠加多重补贴后综合优惠力度最低5折 [4] - 饿了么设立3C数码以旧换新专区,市民下单数码产品最高可享2000元补贴 [4] - 申能集团旗下上海燃气推广节能燃气具设备,提供线上专属折扣 [4] - 上海国际汽车城EV-AI智行港采用"公园绿地+新能源汽车"融合模式,提供一站式购车服务 [4] 绿色消费与公益活动 - 飞蚂蚁、爱回收、光明乳业等企业聚焦旧物回收、创意改造、包装回收等绿色实践 [7] - 欧莱雅在社交平台发起线上征集活动,参与者有机会赢取品牌好礼 [7] - 绿色低碳嗨购汇活动集结知名企业,发放千万级绿色消费券,覆盖零碳纸巾、健康素食等领域 [7] 区域特色活动 - 浦东新区推出张江科创巴士"移动课堂+数字展厅"双矩阵,巡游路线覆盖张江科学城主要地标 [8] - 虹口区以木偶戏剧为载体招募70组家庭,结合非遗文化传播节能理念 [8] - 松江区在上海九科绿洲公园设置打卡点位,开展"上海之根,碳寻云间"主题活动 [8]
上海“AI+消费”嘉年华启幕,绿色家电促消费活动同步推进
国际金融报· 2025-06-17 10:43
AI+消费创新 - 上海市举办"AI+消费"嘉年华暨人工智能消费品体验周,推动AI技术赋能消费场景创新[2][3] - 发布首批20个商务领域"AI+"应用优秀案例,覆盖"AI+消费"和"AI+商务"领域[5] - 杨浦区依托"数字经济+科技创新"优势,打造"人工智能+消费"示范商圈[5] 线上与线下AI消费生态 - 淘天集团线上专区汇集200余款AI爆款产品,涵盖智能终端、家居、可穿戴设备三大品类[6] - 苏宁易购APP设立上海国补专区,覆盖六大AI产品品类[6] - 线下体验周展示外骨骼机器人、AI美发、VR互动等前沿产品,参与品牌包括欧莱雅、华为、科大讯飞等[12] 政策与行业合作 - 上海市电商中心与商联会签署"AI+消费"企业转型赋能方案,推动传统企业智能化升级[6] - 成立网购商会商业AI促进中心,整合资源打造商业AI生态标杆[6] - 上海市商务委计划推动AI终端进千家万户、商业终端进千商万店,优化供给并拓展服务场景[12] 绿色家电消费 - 上海启动2025绿色家电推广季,构建新品首发、绿色首选等多维场景[13][14] - 以旧换新政策带动订单量突破1100万笔,销售额超260亿元,618期间订单环比激增100%[17] - 1、2级能效家电占比90%(1级占75%),智能家居和绿色科技产品成为主力[17] 消费市场趋势 - 上海消费市场呈现从"规模扩张"向"质量跃升"的结构性转变[17] - 以旧换新政策实现需求端、供给端、环境端三重突破,兼具短期刺激与长期升级效应[17] - 上海家电行业推动消费结构转型,助力城市可持续发展[18]
2025首发上海绿色家电新品推广季启动 打造首发经济风向标
新华财经· 2025-06-14 13:16
政策与活动 - 2025首发上海绿色家电新品推广季正式启动 构建新品首发、绿色首选、智能首秀等多维融合场景 全面激活绿色家电消费潜力 [1] - 上海深化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 实施"国补+市补+企补"三级补贴与线上线下双渠道协同 推动家电、手机、家装家居品类消费品质升级 [1] - 相关订单量已突破1100万笔 销售额超过260亿元 适逢"618"大促 近期家电家居订单环比激增100% [1] 市场趋势 - 以智能家居为代表的绿色科技产品成为主力 一、二级能效家电占比90%以上 [2] - 清洁类、净水类产品增速较快 智能化、绿色化成显著趋势 消费市场从"规模扩张"向"质量跃升"的结构性转变 [2] 产品与标准 - 《2025首发上海绿色家电新品推荐产品名录》正式发布 联合专业机构甄选兼具科技创新力、环保表现力与生活美学力的新品 [2] - 所有入选产品均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认证 实现政策红利转化为消费动力、技术优势转化为用户体验、环保意识转化为行为习惯 [2] 行业展望 - 上海家电行业将以绿色家电推广季为起点 强化"首发经济"标杆作用 持续挖掘新技术、新场景、新模式 [3] - 联动制造企业、零售平台、社区网点等多元主体 推动以旧换新政策"可持续"落地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