爽肤水

搜索文档
爽肤水你选对了吗?手把手教你挑
人民网· 2025-09-02 01:34
产品定义与功能 - 爽肤水是护肤流程中的基础产品 通常在洁面后使用 主要作用包括为肌肤补充水分 调节皮肤pH值至弱酸性 通过补水保湿和舒缓肌肤为后续护肤环节做准备 [3] 成分与肤质适配 - 干性皮肤应选择含玻尿酸 甘油等成分的保湿型爽肤水以补充和锁住水分 [4] - 油性皮肤适合含酒精或金缕梅等成分的收敛型或控油型爽肤水 能控油和收缩毛孔 [4] - 敏感性皮肤需选择含洋甘菊 神经酰胺等成分的舒缓型或柔肤型爽肤水 避免酒精 香料等刺激性成分 [4] - 中性皮肤可根据季节和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类型 [4] 使用误区澄清 - 过量使用可能导致皮肤负担 建议适量涂抹 [5] - 爽肤水可多次使用 在干燥环境中可随时喷洒或轻拍以保持皮肤湿润 [5] - 滋润度取决于保湿成分如透明质酸 甘油的浓度及分子大小 与浓稠感无必然关联 浓稠感多源于增稠剂且可能影响吸收 [5][6] 选购标准 - 不要盲目追求高价产品 需根据成分 肤质 口碑和品牌信誉选择正规渠道产品 [6] - 避免含香料 色素等刺激性成分 敏感性皮肤尤需注意 [6] - 使用前需在耳后或手腕内侧测试 观察是否过敏 [6] 香味类型与选择 - 香味分天然如植物精油和人工合成香精两类 天然香型通常温和但可能含致敏原 人工香精成本低但易刺激敏感肌 [7] - 建议选择香味淡雅 不刺鼻的产品 敏感肌应选无香型爽肤水以减少过敏风险 [7][9] 季节性使用建议 - 干性皮肤冬季可选滋润型补充水分和油脂 夏季选清爽型避免油腻感 [10] - 油性皮肤夏季适合收敛型控油收缩毛孔 冬季可适当选用保湿型 [10] - 中性皮肤可根据季节变化调整 春秋季选平衡型 夏季清爽 冬季滋润 [11] 存储方法与保质期 - 需避光 低温存放或冰箱冷藏保存 避免阳光直射导致活性成分如维生素C失效 [12] - 未开封保质期通常2-3年 开封后6-12个月 需参考产品包装标注 若颜色变深 质地变稠或有异味需立即丢弃 [12] - 使用后需确保瓶口清洁并拧紧瓶盖 避免存放于浴室等潮湿环境 [14] 产品功能定位 - 爽肤水不能完全替代乳液和面膜 其保湿力有限 无法像乳液那样通过油脂成分锁住水分和长效滋润 [15] - 面膜是密集护理工具 通过短暂封闭环境促进成分吸收 侧重急救或特定需求 爽肤水无法实现 [15] - 三者功能互补 爽肤水是护肤基础步骤 乳液负责保湿封闭 面膜用于周期性强化护理 [16]
暴跌51%!“医美面膜第一股”敷尔佳,业绩爆雷!
凤凰网财经· 2025-08-24 12:51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收8.63亿元,同比下滑8.15%,为近五年来首次高个位数下跌 [2][3] - 归母净利润2.3亿元,同比大幅下跌32.54% [2][3] - 扣非归母净利润1.66亿元,同比接近腰斩,下滑48.66% [2][3]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1.62亿元,同比下滑54.69% [3] - 总资产56.99亿元,较上年度末减少6.33% [3] 业务结构分析 - 医疗器械类营收2.38亿元,占比27.61%,同比暴跌48.07% [8][9] - 化妆品类营收6.25亿元,占比72.39%,同比增长29.95% [8][9] - 医疗器械毛利率84.22%,同比提升2.93个百分点 [8][9] - 化妆品毛利率80.42%,同比下滑1.11个百分点 [8][9] 销售渠道变革 - 线上渠道营收6.95亿元,占比80.50%,同比增长47.11% [14][15] - 线下渠道营收1.68亿元,占比19.50%,同比暴跌63.99% [14][15] - 线上直销渠道收入5.36亿元,占比62.12% [15] - 线下渠道几乎全部为经销模式,覆盖医美院线、专营店等渠道 [15] 费用结构变化 - 销售费用激增至4.20亿元,同比增长39.56%,占营收比例达48.67% [4][17] - 研发投入仅2332.65万元,占营收比重2.7% [4][21] - 研发人员仅69人,专利积累31项,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仅3个 [21][22] 行业竞争环境 - 一季度化妆品零售总额1149亿元,同比增长3.2%,但增幅收窄 [10] - 头部公司纷纷进入医美领域,价格战愈演愈烈 [9] - 监管政策调整,医疗器械分类规则修订可能削弱医用敷料医疗属性 [22] 战略调整方向 - 持续深耕Ⅱ类、Ⅲ类医疗器械领域,推进皮肤改善类及注射类产品研发 [11] - 关注子品牌孵化培育,实施品牌升级及多元营销策略 [12] - 加大直播电商投入,开展头部直播间合作和自播内容投放 [13][19]
林清轩冲刺港股IPO:年赚1.87亿,销售及分销开支占收入比例超五成
搜狐财经· 2025-06-09 05:34
公司概况 - 上海林清轩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交港股上市申请,中信证券、华泰国际为联席保荐人 [1] - 公司聚焦抗皱紧致类护肤品市场,以天然山茶花成分为核心的高端护肤方案著称 [1][2] - 公司历史可追溯至2003年,创始人孙来春推出旗舰品牌林清轩 [2] - 控股股东孙来春直接及间接持有公司已发行股本总额约79.27%的权益 [9] 市场地位 - 2024年按零售额计,林清轩在中国高端国货护肤品牌中排名第一,且是中国前15大高端护肤品牌中唯一的国货品牌 [2] - 2024年中国高端护肤品牌零售额排名中,林清轩以1.59亿元人民币(市场份额1.4%)位列第13名 [3] - 前15大品牌合计零售额达757亿元人民币(市场份额66.1%),其中国际品牌占据主导地位 [3] 财务表现 - 收入从2022年6.91亿元增长至2024年12.1亿元,年复合增长率32.3% [1][7] - 归母净利润从2022年亏损587.1万元改善至2024年盈利1.87亿元 [1][7] - 毛利率从2022年78%提升至2024年82.5% [8] - 2024年销售及分销开支达6.88亿元,占收入比例超过50%,同期研发成本为3040.4万元 [1][9] 产品结构 - 2024年产品SKU数量为188个 [3] - 精华油为第一大品类,收入占比从2022年31.5%提升至2024年37.0% [4] - 面霜(15.7%)、乳液及爽肤水(10.7%)、精华液(10.0%)、面膜(12.2%)收入占比均超10% [3][4] 渠道分布 - 线上渠道收入占比从2022年45.2%提升至2024年59.1%,线下渠道占比从54.7%降至40.8% [4][6] - 线上直销为主要模式,2024年贡献收入52.5% [6] - 线下直营店收入占比从2022年51.3%降至2024年32.9% [6] 资金用途 - 募集资金将用于品牌价值塑造、全渠道销售网络构建、生产及供应链能力提升 [10]
光子跃迁获融资;林清轩冲击港股;Valextra或被出售
搜狐财经· 2025-06-05 12:47
融资动态 - 深圳市光子跃迁科技有限公司完成数亿元天使轮融资,资金将用于AI影像算法研发、全球化布局及智能硬件产品量产准备 [3] - 光子跃迁成立于2025年3月,团队超百人,成员来自国内成熟智能影像企业、头部手机厂商及快消品行业龙头公司 [3] - 首款运动相机产品预计2025年下半年发布 [3] IPO动态 - 上海林清轩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中信证券、华泰国际为联席保荐人 [5] - 截至2024年末,林清轩在全国设有506家门店,超过95%位于购物中心,门店数量居全国国货及国际高端护肤品牌首位 [5] - 产品覆盖188个SKU,2022至2024年收入由6.91亿元增至12.10亿,三年复合年增长率达32.3% [5] 收购动态 - 安踏集团完成对德国专业户外品牌Jack Wolfskin业务的收购,Jack Wolfskin成为安踏间接全资附属公司 [8] - 英国私募基金Neo Investment Partners正考虑退出对意大利奢华皮具品牌Valextra的投资,目前持有品牌约60%股份 [11] 品牌动态 - 瑞幸推出羽衣轻体果蔬茶,新品含四种果蔬,售价9.9元/大杯 [13] - 国际奢侈品零售商Antonia在上海和广州开设两家旗舰店,面积分别为500平方米和600平方米 [16] - 卡地亚确认发生用户数据泄露事件,涉及全球多个国家客户个人信息 [18] 人事动态 - 耐克任命麦当劳前高管Michael Gonda为首席传播官,7月7日起生效 [20] - 美国免提鞋履品牌Kizik任命耐克前高管Gareth Hosford为首席执行官 [23] - 英国鞋履品牌Dr Martens任命Paul Zadoff为美洲市场总裁,6月起生效 [25]
净利润下滑、遭遇“背刺”,敷尔佳的“医美面膜生意”不灵了?
贝壳财经· 2025-04-24 11:26
财务表现 -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0.17亿元 同比增长4.32% 但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61亿元 同比下降11.77% [1] - 2025年第一季度营业收入3.01亿元 同比下降26.39% 净利润9138.43万元 同比下降39.77% [1] - 2023年公司营业收入19.34亿元 同比增长9.29% 净利润7.49亿元 同比下降11.56% [2] 费用结构 - 2024年销售费用达7.48亿元 同比增长40.53% 占总营收比例37.08% [2] - 2024年研发费用3482.28万元 同比增长6.04% 占总营收比例仅1.73% [2] - 2023年销售费用5.32亿元 占总营收27.51% 研发费用3284万元 占比1.70% 不足销售费用十分之一 [2] - 2025年第一季度销售费用1.59亿元 研发费用仅979.30万元 [2] 研发能力 - 截至2024年底研发人员共58人 仅占员工总数8.20% [3] - 2022年底研发人员仅8人 2021年披露招股书时研发人员仅2人 研发费用低至60万元 [3] 市场竞争 - 2021年公司医用敷料市占率约17.5% 居国内首位 [4] - 2023年巨子生物医用敷料收入8.61亿元 超越公司同类业务收入8.5亿元 [4] - 2024年巨子生物医用敷料收入12.18亿元 公司同类业务收入仅8.53亿元 [4] - 昔日合作伙伴哈三联进入医用敷料市场 产品与公司高度重合 [5][7] 行业前景 - 预计2026年中国皮肤护理产品行业市场规模达5185亿元 [8] - 预计2026年功能性护肤品市场规模623.0亿元 医疗器械类敷料产品市场规模253.8亿元 [8] 渠道与战略调整 - 2024年营业收入增长主要源于加大推广及销售力度 [1] - 2025年第一季度主动开展销售渠道优化与产品价格梳理工作 对收入造成短期影响 [1] - 销售费用增长主要系线上收入相关营销费用增加 [2] 股权关系变化 - 哈三联拟在24个月内出售不超过1800万股公司股票 占总股本4.5% 为其持有的全部股份 [7] - 公司2021年收购哈三联全资子公司北星药业 哈三联因此获得公司5%股权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