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货衍生品

搜索文档
期货衍生品成聚酯产业企业生存发展“必需品”
期货日报网· 2025-09-17 23:56
在聚酯产业链长期受价格周期性波动困扰的当下,从上游PX到中游PTA,再到下游聚酯制品,各环节 利润如同"过山车"般频繁切换,企业经营始终面临"成本难控、利润难锁"的双重挑战。而期货及期权等 衍生工具的深度渗透,正在从根本上改变这一局面。 期货衍生品的价值,不仅在于帮助企业"锁定加工费、控制原材料成本",更在于让企业摆脱 "被动承受 价格波动"的困境——当企业无须为短期价格涨跌焦虑时,才能更从容地投入技术研发、拓展市场,而 非陷入"低价促销战"的内耗。 值得关注的是,期权工具的"保险式"特性,进一步丰富了产业风控选择;而头部企业对衍生工具的娴熟 运用,更成为带动产业协同的关键。比如新凤鸣通过"PTA—聚酯—纺丝"一体化布局结合期货套保,既 实现了原料自给自足,又锁定了加工费;恒力石化借助原油、聚酯产品期货交易,规避价格波动冲击。 这些龙头企业还通过布局交割厂库、推广点价模式,带动上下游中小企业参与衍生品市场,大幅提升了 整个产业链的抗风险能力与协同效率,避免了"单兵作战"的脆弱性。 从实际作用看,期货衍生品为聚酯企业筑起了"抗波动防线",有效平滑周期冲击、稳定经营基本盘。 PX与PTA的加工费时常在短期内大幅收 ...
“金融活水”浇灌塞上沃土
期货日报网· 2025-08-11 23:01
行业背景与培训目的 - 大商所、宁夏证监局等单位联合举办期货衍生品市场服务银川农牧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训班,旨在普及期货专业知识、分享风险管理案例,提升企业抗风险能力并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1] - 银川作为西北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农牧产业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和极端天气影响,价格波动风险加剧,企业经营压力凸显 [2] - 期货市场具有价格发现、管理风险和资源配置功能,通过"保险+期货"等创新模式可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风险保障 [2] 期货市场现状与作用 - 期货市场成为大宗商品保供稳价的"压舱石"和产业企业稳定经营的"好帮手",70%以上豆粕和棕榈油、40%豆油现货贸易以大商所期货价格为定价基准 [3] - 大商所通过"农民收入保障计划"等项目累计服务全国农户超180万户次 [3] - 培训重点围绕豆粕、玉米等核心品种,帮助企业掌握风险管理工具应用方法 [3] 实战案例与应用方法 - 豆粕市场波动加剧,传统"赌行情"模式难以为继,需通过基差定价、期权工具实现精细化风险管理 [4] - 2024年全国玉米产量预计2.95亿吨,饲料和深加工需求增长叠加进口渠道收窄,市场供需呈紧平衡态势 [4] - 企业需警惕"套保必盈利"等误区,应立足产业需求制定策略并通过期现统一核算评估效果 [4] 培训效果与未来计划 - 培训课程设计注重实效性,包含基础知识讲解和实战案例,学员与讲师就期权合约选择等实际问题展开讨论 [5] - 部分企业表示将探索"期货定价+订单农业"新模式,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 [5] - 大商所将继续深化"产融基地"等服务,推动更多宁夏企业利用期货工具,并搭建跨区域合作平台助力特色农产品对接全国及国际市场 [5][6]
推动买方投顾模式落地 宁波证券期货机构资本市场服务质效再跃升
证券时报网· 2025-07-31 07:35
行业转型方向 - 证券与期货机构加速从传统交易中介向以客户为中心的财富管理机构转型 [1] - 推动买方投顾模式落地以解决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的行业痛点 [1] - 通过买方投顾模式创新、金融科技赋能和分层服务体系构建提升服务质效 [1] 买方投顾模式实践 - 光大证券自2021年起推进证券投顾业务试点 落实客户分类分层服务策略并形成服务闭环 [1] - 打破一刀切模式 将服务资源向高价值客户落实同时覆盖长尾客户 解决传统服务资源错配问题 [1] 产品矩阵构建 - 永安期货搭建覆盖5大类资产和21类策略的产品线 包括期货衍生品、固收类和混合类产品 [2] - 通过定制+配置模式根据客户风险偏好提供防御性、市场性和进攻性资产配置建议 [2] 金融科技应用 - 银河证券引入DeepSeek-R1大模型构建特性+尺寸双维模型库 通过自研投顾平台实现客户数据深度挖掘 [2] - 大模型应用使投顾能快速生成多形式综合金融解决方案 大幅提升服务质效 [2] - 国泰海通证券搭建金融大模型可解析海量财报研报数据 生成超300个维度客户标签且风险预警准确率达92% [2] 风险管理与投资者保护 - 光大证券在市场波动期推出客户陪伴计划 通过线上直播和电话回访传递市场解读 [3] - 国泰海通证券明确卖者尽责原则 通过产品库三级架构管理实现全流程管控并开展退市风险专题投教 [3] 转型成效 - 财富管理转型从理念落地进入实效检验阶段 逐步实现从通道服务向价值创造的转变 [3]
探索期现结合新路径 赋能广州民企发展 “期货衍生品市场赋能广州民企高质量发展专题培训”在羊城举办
期货日报网· 2025-07-16 16:32
广州民营经济现状 - 广州民营企业占95%以上的市场主体,贡献80%以上的新增就业、70%以上的创新成果、50%左右的进出口、40%左右的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和税收 [1] - 2024年一季度广州市民营经济增加值达3279.4亿元,同比增长4.6%,占GDP比重43.5%,创近5年新高 [1] - 广州民营经济面临成本波动、汇率风险、产业链韧性不足等挑战 [1] 期货衍生品培训背景与目的 - 培训由四大交易所及行业协会联合主办,吸引100多名民企和政府代表参与,旨在提升民企运用期货管理风险的能力 [1] - 期货衍生品具有价格发现、管理风险和配置资源功能,可帮助民企锁定成本、对冲风险、稳定经营 [2] - 推动民企从"被动应对风险"转向"主动管理风险",助力转型升级中抢占先机 [2] 交易所与机构观点 - 大商所强调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加剧,民企迫切需通过期现结合模式管理价格风险,广州制造业企业尤其需要此类工具 [3] - 国内期货市场参与者结构日趋合理,期货和衍生品法为行业高质量发展奠定法律基础 [3] - 热联集团提出"五维管家服务"模式,涵盖库存、产能、订单风险管理及采购、销售优化管理 [4] 企业套保实践与建议 - 2024年上市公司套保数量同比激增,基础化工、电子、机械等10大行业积极参与 [6] - 企业需系统性搭建套保机制,包括决策委员会、专业团队分工制衡,并警惕基差风险、流动性压力 [6] - 广州期货可提供全链条服务,涵盖套保机制设置、组织架构搭建、套期会计等 [6] 广州金融创新与产业融合 - 培训体现广州通过政企协同、产融结合推动金融活水精准浇灌实体经济 [7][8] - 广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民企善用期货衍生品关乎大湾区全球产业竞争话语权 [7] - 联动模式彰显广州推动金融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系统思维 [7]
【期报观察】以期货为锚,让金融活水精准浇灌实体经济
期货日报网· 2025-07-16 08:38
民营经济在广州的地位 - 民营经济占广州经济的"半壁江山",是构建广州"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主力军 [1] - 民营经济占全市95%以上的市场主体,贡献80%以上的新增就业、70%以上的创新成果、50%左右的进出口 [1] - 民营经济兴则广州兴,民营经济强则广州强 [1] 民营企业面临的挑战 - 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大宗商品价格剧烈波动、汇率风险加剧、产业链韧性不足等挑战考验着民营企业的经营智慧 [1] - 期货衍生品因专业门槛较高,在不少民企眼中仍是"小众工具" [2] 期货衍生品市场的作用 - 期货市场具有价格发现、风险管理和资源配置的功能,是帮助民营企业锁定成本、对冲风险、稳定经营的"金融盾牌" [1] - 期货市场是引导企业从"被动应对风险"转向"主动管理风险"的"导航仪" [1] - 企业通过期现结合、套保操作等模式,能够在市场波动中稳住经营基本盘 [2] 广州推动期货衍生品应用的举措 - 举办"期货衍生品市场赋能广州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专题培训,邀请近百名民营企业家参与 [2] - 培训内容紧扣广州制造业特色,聚焦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应对、供应链优化中的期货应用等企业日常经营场景 [2] - 邀请郑商所、大商所、广期所、热联集团等专家传经送宝,让金融工具变得可感可用 [2] - 形成"政府搭台、专家授课、企业受益"的通力合作模式,包括广东证监局、广州市工信局等政府部门牵头组织 [2] 广州的战略考量 -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广州肩负着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的使命 [3] - 期货衍生品市场是连接实体经济与金融市场、国内与国际的重要桥梁 [3] - 让广州民企善用衍生品关乎大湾区在全球产业竞争中的话语权 [3] - 广州正将衍生品市场视为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设施",通过政企协同、产融结合,让金融活水更精准地浇灌实体经济 [3]
大商所“百校万才”工程2025年夏令营开营
期货日报网· 2025-07-15 03:34
期货行业人才培养 - 大商所与中期协连续两年举办"百校万才"工程夏令营,2025年活动吸引30名来自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的优秀学子参与[1] - 大商所自2017年启动高校期货人才培育项目,2023年升级为"百校万才"工程,已联合92所高校开展400余个项目,累计培养超3万名学生[1] - 中期协近年重点围绕服务实体经济能力、风控合规意识、行业稳健发展三大主题规划人才培养,为行业输送大批高素质金融人才[3] 期货市场发展理念 - 大商所强调期货市场与实体经济的血脉联系,提出"教育往前赶、产教手拉手、大家都受益"的目标,推动高等教育期货衍生品教学体系建设[1] - 行业人才培养对期货市场稳定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需将期货和衍生品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1] - 青年人才应立足产业视角理解期货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通过实践探索提升专业能力[2] 夏令营活动设计 - 活动为期一周,采用理论讲座(期货市场概况、合约设计、产业风险管理)与实地考察(大连理工大学、北良港交割库)相结合的形式[4] - 创新设置分组研学环节,学员在导师指导下完成风险管理或产品方案设计并通过路演展示成果[4] - 大商所团员青年将与学员分享行业见解与职业发展经验,强化产教融合[4] 人才发展期望 - 程伟东提出四点期望:深耕产业本质、敢于实践尝试、胸怀责任担当、注重协作交流[2] - 中期协副会长巫伟斐呼吁青年成为行业创新"破壁者"、实体经济"护航者"和开放共赢"连接者",树立全球视野服务国家发展大局[3] - 学员代表表示将通过活动深化行业认知,将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服务实体经济做准备[4] 未来规划 - 大商所将持续深化"百校万才"工程体系,保持教学项目、研究项目、师资建设和学子交流四大核心板块稳定性[4] - 拓展行业与高校教学对接,通过丰富实践活动赋能人才培养,为期货行业持续输送高素质专业人才[4]
★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 期货公司分类评价规定拟"升级"
中国证券报· 2025-07-03 01:55
分类评价规定修订背景与意义 - 证监会发布《期货公司分类评价规定(征求意见稿)》,对2009年实施的分类监管制度进行系统性修订,以应对市场新形势下的局限性[1] - 修订重点包括优化扣分/加分标准、简化评价流程,强化对合规风控、服务实体经济和业务创新的引导[1][2] - 分类监管制度历经三次修订,过去在促进行业规范、提升服务能力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此次修订被业内视为行业发展的"风向标"和"指挥棒"[1][6] 扣分标准优化 - 扣分标准从主观裁量转向刚性量化:明确风险监管指标不达标可直接扣分,无需监管措施[2] - 根据违规严重性设置0.5-10分扣分区间,并堵住"跨期规避"漏洞,评价期外违规行为可追溯扣分[2] 加分标准调整 - 突出服务实体经济导向:将"机构客户日均持仓"改为"产业客户日均持仓",新增"中长期资金客户日均持仓"指标[3] - 强化业务创新:增加期货做市、衍生品交易业务指标,删除"成本管理能力"等财务指标[3][4] - 精简评价指标如删除"净资产收益率",鼓励中长期多元业务投入[5][6] 行业竞争格局变化 - 头部公司优势强化:资本实力强、业务种类全,可开展跨境做市等重资本业务,"马太效应"显著[7] - 中小机构差异化路径:聚焦区域特色产业或小微客户,借助数字化工具降低服务成本[7][8] - 行业集中度或加速提升,形成"头部做精做深、中小聚焦特色"的生态格局[7][8] 服务实体经济痛点与突破 - 现存问题:企业认知鸿沟(认为套保门槛高)、工具适配不足、同质化竞争导致服务深度欠缺[3][4] - 解决方案:通过"含权贸易""基差定价"等工具降低套保成本,提供定制化风险管理方案[3][4] - 政策引导:将"保险+期货"移至专项评价,推动服务模式从"粗放覆盖"转向"精准滴灌"[3][6] 未来发展方向 - 三大主线: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增强大宗商品定价权、数字化转型[10] - 国际化战略:开展境外人民币衍生品服务,参与国际做市业务[10][11] - 产品创新:开发碳期货、光伏组件期货等工具服务新兴产业链[10] - 生态构建:以科技与资本为双轮驱动,推动从"通道服务商"向"综合风险管理商"转型[11] 监管政策建议 - 呼吁加快《期货公司监督管理办法》配套制度落地[11] - 建议跨部门协同破除参与期货市场的制度障碍[11] - 扩大境外投资者可参与品种范围,探索境外期货经纪业务[11]
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 期货公司分类评价规定拟“升级”
中国证券报· 2025-06-20 20:49
期货公司分类评价规定修订 - 证监会发布《期货公司分类评价规定(征求意见稿)》,对2009年实施的分类监管制度进行系统修订,优化扣分、加分标准及评价流程,强化合规风控、服务实体经济及业务创新导向 [1][2] - 扣分标准从主观裁量转向刚性量化,明确风险监管指标不达标直接扣分,扣分分值根据违规严重性为0.5-10分,并堵住"跨期规避"漏洞 [2] - 加分标准调整突出服务实体经济,如将"机构客户日均持仓"改为"产业客户日均持仓",新增"中长期资金客户日均持仓"指标,并增加期货做市、衍生品交易业务指标 [3] 行业竞争格局变化 - 修订后分类评价将加速行业集中度提升,头部公司凭借资本实力、品牌影响力和股东资源强化优势,中小机构需通过差异化路径生存 [8] - 头部公司可开展跨境做市、境外子公司等重资本业务,中小机构可聚焦区域特色产业或数字化服务小微客户 [8][9] - 行业生态趋向"各美其美",头部公司引领创新,中小机构填补市场空白 [9] 服务实体经济与业务创新 - 当前期货行业存在服务实体经济的"认知鸿沟"和"工具适配"问题,需通过含权贸易、基差定价等工具降低企业套保成本 [4] - 同质化竞争导致服务深度不足,征求意见稿鼓励综合化经营,将做市、衍生品交易纳入业务指标,推动定制化服务 [5][7] - 修订推动行业从"规模至上"转向"质量优先",拆分经纪业务收入指标,新增做市业务加分,引导深耕细分领域 [7] 未来发展方向 - 国际化与服务实体经济是核心主题,包括开发碳期货等新兴工具,以及提升跨境衍生品定价能力 [11] - 建议通过制度供给、跨部门协同和对外开放"三重突破",如扩大境外投资者参与品种范围,破解市场参与障碍 [13] - 行业需以科技与资本为双轮驱动,构建"跨境服务、产业赋能、科技引领"的发展生态,实现向综合风险管理商转型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