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规产品

搜索文档
百强房企销售情况电话会议
2025-09-01 02:01
行业与公司 * 房地产行业 百强房企[1] 核心观点与论据 * 房地产市场整体仍处于低位 同比降幅超30%[1] * 百强房企8月销售额环比降1.9% 同比降17.6% 1至8月累计下跌13.1%[2] * 企业间分化明显 仅三分之一房企实现环比增长[1][2] * 前十房企中 中海 绿城 招商 华发等企业增幅显著 达20%-30%以上[1][2] * 一线城市供应量显著减少 北京新增供应量仅13万平方米 环比下降30%以上 同比下降近70%[3] * 上海新增供应量31万平方米 环比下降16% 同比下降21%[3][4] * 深圳供应量大幅下滑 环比下降60% 同比下降40%[4] * 二三线城市整体供应和成交均呈现下滑趋势[5] * 30个重点城市8月整体成交量环比下降12% 同比下降17%[1][5] * 房企推盘积极性处于冰点状态[1][5] * 北京取消五环外限购后 成交量基本持平 来访量环比增16%但认购未见明显变化[9] * 上海新政对外环外新盘刺激效应不明显 外环内新盘及二手房市场略有好转[10] * 二手房市场以价换量趋势加速 价格指数创新低[10] * 深圳成交量显著下降 环比跌32% 同比降50%[11] * 广州新房市场相对稳定 新规产品占全市新增供应62% 认购占比近90%[12] * 30个重点城市去化率本月回升 与6月基本相当[1][13] * 高端核心改善盘或新规产品表现较好 上海去化率上升17个百分点至57% 深圳从4%增至30%[13] * 成都 长沙和重庆等城市四代宅项目去化率接近100% 分别达95% 84%和82%[13] * 8月二手房市场继续走低 成交量环比下降9% 同比下降2%[14] * 北京和上海二手房成交量环比增长约3% 广州和深圳分别环比下降7%和5%[14] * 二线城市平均环比下降11% 南宁环比增幅最大为40%[14] * 8月土地市场面积环比下降5% 金额环比下降29% 面积同比下降14% 金额同比下降16%[15] * 非核心地块出让难度加大 高溢价地块减少[3][15] * 核心城市高端改善豪宅热度短期内可以延续[16] * 预计9月新增供应环比增幅30%-50%[3][18] * 市场整体未见拐点性回升势头[3][18] * 房企去库存需随行就市大幅降价 或与政府协商退地调规开发新规产品[3][18] * 狭义库存同比下降10% 与2014年底2015年高点相比下降约20%[23] * 北京狭义库存约1200万方同比下降8% 上海约700万方同比增长7% 广州约1400万方 深圳约600万方[23][24] * 30个重点城市平均去化周期可能回到历史高点附近约24个月[24] * 广义库存消化周期低于36个月的是市场表现好的城市[24] * 长沙新房库存约500万平方米消化周期18个月 武汉新房库存约1500万平方米消化周期21个月[26][30] * 长沙二手房环比下降15%同比下降5% 武汉二手房环比下降10%同比微增4%[26][31][32] * 长沙降价房源占比90%至95%总量约1.3万套 涨价房源仅约1000套[26][31] 其他重要内容 * 土地成交稳定或将缓解明年新增供应大幅下降的局面[3][6] * 一线及强二线城市土拍活动增加有望带动明年供应上升[3][6] * 政策突破需关注地产数据进一步下跌[3][21] * 城中村改造推进较快的城市通常是财力雄厚的大城市和核心一线城市如上海[20] * 常规性降息对楼市刺激力度有限[17] * 限售取消对苏州二手房及新房市场整体影响较为有限[18] * 新规产品供应充足会明显带动成交上升[29] * 去化率只统计开盘第一天销售情况[28]
8月百强销售和基本面解读
2025-09-01 02:01
公司及行业 * 行业为房地产行业 公司包括百强房企如绿城、中海、华发、招商、万科等头部企业[1][2][3] 核心观点及论据 * 8月房地产市场整体低迷 30个重点城市成交面积环比下降12% 同比下降17% 绝对量仅高于春节月水平[1][12] * 百强房企操盘金额环比下降1.9% 同比下降18% 同比降幅较7月收窄7个百分点 累计同比降低13.1%[2] * 头部企业表现分化 20至25家企业单月业绩环比增幅超过30% TOP10房企中8家环比增长 仅万科下跌[2] * 一线城市新房市场全面回调 8月成交环比降20%左右 同比降26% 但前八个月累计成交同比增长4%[13] * 二三线城市处于调整筑底阶段 8月成交环比下降11% 同比下降16% 成都、青岛、天津、西安和武汉单月成交量超40万平方米[15][16] * 重点30城8月平均开盘去化率约41% 环比上升近11个百分点 同比上升近15个百分点[18] * 供需两淡 供需比降至0.69 超半数城市去化周期超18个月 库存压力明显但核心区域无库存问题[22][23] * 土地市场降温 8月溢价率仅5.6% 一线城市土拍热度较高但二三线优质宅地出让频次减少[26][27] 其他重要内容 * 企业推盘积极性低 供应量处近七年同期低位 环比降28% 同比降36% 前八个月累计同比降18%[1][5] * 广州供应量环比正增长 单月超40万平方米 新规产品占供应比重约60%[7][20] * 北京新政刺激来访量增16% 上海政策效果未显 新房成交基本持平[13][31] * 新规产品热度下降且分化明显 广州8月新规产品整体去化率不到20%[21] * 二手房市场重点30城成交面积环比降9% 同比增2% 一线城市8月成交止跌 环比持平同比微增2%[24] * 预计9月成交量低位回升 受传统旺季、以价换量、政策放松等因素推动但大幅反转可能性低[29][34] * 核心区与郊区分化显著 核心区域优质项目表现较好而郊区库存压力大[32][33] * 政策效果存在局限性 限购政策主要解决存量问题 对增量需求帮助有限[31][33]
时报观察丨“好房子”不等于高得房率 回归品质方为正道
证券时报· 2025-08-28 00:42
行业现象 - 部分新房项目将阳台、露台、飘窗、夹层等不计入建筑面积的区域打包算进套内面积 制造得房率超100%的营销噱头 [1] - 一些城市的新房得房率已出现130%的极端案例 [1] - 广州、深圳等城市的高得房率"新规产品"在今年上半年去化率较高 反映购房者对该类产品的青睐 [1] 政策背景 - 各地推出建筑工程容积率计算办法 对阳台面积、飘窗深度等标准进行调整 [1] - 《住宅项目规范》于今年5月正式实施 以安全、舒适、绿色、智慧为目标规范住宅项目建设 [2] 行业标准 - 住宅得房率定义为套内建筑面积与房屋建筑面积的比率 因公摊面积客观存在通常不可能超过100% [1] - 市场逐步催生出一批高得房率的"新规产品" 同时衍生出开发商"偷面积"的灰色操作 [1] 发展方向 - 真正的好房子应在产品设计、建筑质量、社区服务、绿色节能、配套服务等方面下功夫 [2] - 需将行业关注重点聚焦到提升建筑质量、优化规划设计以及提高服务水平 [2] - 各地应加快出台地方实施版本 推动好房子建设进程持续加速 [2]
“好房子”不等于高得房率 回归品质方为正道
证券时报· 2025-08-28 00:26
行业现象 - 部分新房项目将阳台、露台、飘窗、夹层等不计入建筑面积的区域打包算进套内面积 制造得房率超100%的营销噱头 一些城市新房得房率甚至达到130% [1] - 市场催生出一批高得房率的新规产品 今年上半年广州、深圳等城市的新规产品去化率较高 反映购房者对高得房率产品的青睐 [1] - 开发商衍生出更多偷面积的灰色操作 购房者盲目追求高得房率指标是对好房子标准的误读 [1] 政策规范 - 《住宅项目规范》正式实施 以安全、舒适、绿色、智慧为目标 在规模、布局、功能、性能和关键技术措施等方面对住宅项目建设、使用和维护作出规定 [2] - 各地应加快出台地方实施版本 推动好房子建设进程持续加速 [2] 产品标准 - 真正的好房子应在产品设计、建筑质量、社区服务、绿色节能、配套服务等方面下功夫 而非追求高赠送面积 [2] - 提升建筑质量、优化规划设计以及提高服务水平是提高居住舒适度和生活品质的关键因素 [2]
时报观察 “好房子”不等于高得房率 回归品质方为正道
证券时报· 2025-08-27 17:52
行业现象 - 部分新房项目将不计入建筑面积的阳台、露台、飘窗、夹层等区域面积打包算进套内面积 制造得房率超100%的营销噱头 [1] - 一些城市的新房得房率甚至达到130% [1] - 住宅得房率是套内建筑面积与房屋建筑面积的比率 由于公摊面积客观存在 通常情况下不可能超过100% [1] 政策影响 - 各地推出建筑工程容积率计算办法 对阳台面积、飘窗深度等标准进行调整 [1] - 市场逐步催生出一批高得房率的新规产品 [1] - 今年上半年广州、深圳等城市的新规产品去化率较高 [1] 行业标准 - 好房子产品不代表高赠送 应在产品设计、建筑质量、社区服务、绿色节能、配套服务等方面下功夫 [2] - 《住宅项目规范》以安全、舒适、绿色、智慧为目标 在规模、布局、功能、性能和关键技术措施等方面作出规定 [2] - 各地应加快出台地方实施版本 推动好房子建设进程持续加速 [2]
7月百强房企销售数据解读
2025-08-05 03:15
2025年7月百强房企销售数据解读 行业概况 - 7月30个重点城市新房成交量环比下降28%,同比下降20%,前七个月累计成交首次转负,同比微降1%[1] - 市场整体热度与购买情绪低迷,较二季度进一步走低[6] - 7月百强房企实现销售额2,110亿元,环比下降39%,同比下降25.8%,累计前七个月同比跌幅12.7%[2] - 土地市场整体成交面积环比下跌13%,同比下跌15%,成交金额环比下降18%,同比基本持平[3] 城市表现 一线城市 - 深圳成交量同环比均下降30%,新房去化率仅为4%,创十年新低[1][5] - 北京、上海、广州成交环比下降约40%,同比下降约30%[1][10] - 北京去化率下降16个百分点至32%,上海下降10个百分点,广州下降5-6个百分点[13] - 二手房市场:北京环比下降20%,上海环比下降7-8%,广州和深圳基本持平[16] 二线城市 - 成都市场持续转冷,环比跌10%,同比跌21%[11] - 杭州市场压力较大,环比跌58%,同比跌36%[11] - 珠海和东莞因供应放量,成交量环比上升[12] - 杭州去化率下降近20个百分点,成都热门盘去化速度从接近100%降至47%[14] 企业表现 - 部分企业逆势增长:中国经贸单月同比增长50%、滨江增长25%、越秀增长20%[7] - 大央企表现相对稳定:中海、华润及招商蛇口同比降幅约10%[7] - 新晋前十的建发同比降幅约8%[7] 供应与库存 - 30个重点城市新增供应量环比下跌20%,同比下降11%[3] - 深圳供应量显著增加至41万平方米,环比增110%,同比增70%[3] - 整体库存环比下跌0.7%,同比下跌8%,但18个城市库存周期转增[15] - 上海和深圳库存增幅明显[15] 产品与市场分化 - 新规产品得房率提升(部分超过100%甚至150%)对周边二手房价格产生明显影响[23] - 新规产品去化率是传统产品的2-3倍(新规40-50% vs 旧规10-20%)[24] - 市区与郊区分化明显:成都、杭州、上海等市中心豪宅去化率可达90%以上,远郊不到10%[22] 未来展望 - 预计8月成交量将继续下降,同比降幅扩大[20] - 9月环比可能回升,但同比降幅与七八月持平[20] - 四季度同比降幅或将进一步扩大[20] - 三季度土拍市场将相对低迷,核心地块热度为个案现象[26] 政策环境 - 证监局会议未直接提及房地产,关联到城市更新[28] - 政治局会议未提及房地产行业,反映决策层定位变化[30] - 城市更新更强调质量而非数量,地方政府财力有限[29][31]
百强房企2025年6月销售情况解读
2025-07-01 00:40
纪要涉及的行业或公司 行业:房地产行业 公司:华润、招商、保利、绿城、中海、金茂、越秀、滨江集团、邦泰集团、鸿荣源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市场整体下行但部分国央企逆势增长**:2025 年上半年房地产市场整体下行累计下跌 10.8%,但华润、招商等部分国央企逆势增长超 30%,行业分化加剧[1]。 - **百强房企 6 月销售环比升同比降**:6 月百强房企单月环比增长 14.7%,相比 5 月环比增长 3.5%有明显提升,但同比降幅达 22.8%,较 5 月同比降幅扩大约 14 个百分点,上半年累计下跌 10.8% [3]。 - **过千亿和过 500 亿房企数量减少**:2025 年上半年过千亿房企仅有保利、绿城和中海三家,过 500 亿房企共七家,前十强入榜门槛微降 1.5%,前二十强跌 6.5%,前三十强微增 1.2%,行业表现相对稳定[1][4]。 - **30 个重点城市 6 月供应和成交双降**:6 月 30 个重点城市新增供应量环比下降 4%,同比下跌 28%;成交量环比微降 7%,同比下跌 26%,一线城市新增供应量表现较弱,二三线城市整体方向符合预期但成交表现更弱[1][5]。 - **新规产品提升市场去化率**:2025 年 6 月整体平均去化率达 42%,较上个月提高 3 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增加 13 个百分点,部分二三线城市新规产品去化率远高于旧规产品[1][8]。 - **民营房企土地投资意愿增强**:各地民营房企拿地金额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两倍,如滨江集团等上半年投资额达二三十亿甚至五六十亿,市场存在结构性投资机会[9]。 - **库存总量下降但部分城市消化周期增加**:2025 年 6 月 30 个主要城市库存总量约 2.2 亿平方米,同比下降 9.6%,环比下降 1.2%,但超半数城市消化周期环比转增,19 个三四线城市消化周期超 18 个月,去库存压力大[10]。 - **二手房市场压力较大**:6 月二手房同比下降 2%,环比微降 0.1%,一线城市同比下降 10%,主流城市二手房价格反弹幅度已被抹平,预计四季度同比降幅可能明显放大,全年降幅可能突破 5%接近 10%[2][12][13]。 - **下半年市场短期内难好转**:三季度处于年内淡季,同比降幅能保持稳定;四季度基数高,再现类似刺激难度大,若无政策支持难以企稳,四季度同比降幅可能明显放大[15]。 - **核心地段新房受青睐**:核心地段如滨江、内环内价格看涨预期强烈,区划确定性高支撑消费规模和现金流,房企愿意在核心城市加码[16]。 - **杭州和上海土地出让金收入增长**:杭州上半年土地出让金收入超去年全年,上海也显著增长,因政府推出优质土地多,今年是卖地好窗口期[18]。 - **新房价格短期内可能上涨**:新房价格短期内可能因产品力、地价及限价政策放松而继续上涨,但地段和品质不一定随时间提高[19]。 - **新旧房市场表现割裂**:核心地段新房价格稳定或上升,二手房及外围新房价格下降,新房销售火爆因高端需求强劲,二手房对应刚需群体需求观望为主[20][21]。 - **未来房企竞争格局可能变化**:房地产企业竞争格局未来可能出现新变化或黑马企业,如邦泰集团和鸿荣源,当前民营房企收缩为新入局者提供机会[22]。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一线城市 6 月房地产市场表现各异**:上海和深圳因供应量弱成交量大幅下跌,北京同环比正增长,广州因新规产品成交量保持高位[6]。 - **部分二三线城市新规产品带动成交回升**:天津、武汉、长沙和苏州等二三线城市因新规产品大比例上市带动成交量回升,如天津新规产品来访和认购量是旧规两倍,武汉新规产品去化率达 45% [7]。 - **6 月土地市场热度降温**:6 月土地市场绝对量同环比增加,但核心城市市场热度降温,高价地数量和幅度收敛[14]。 - **上海新房价格涨跌情况**:上海新房价格上涨集中在中环以内、滨江等核心地段,外围新房价格有明降或暗降[20]。
核心城市一手房市场持续修复,新规产品全面站上“C位”
第一财经· 2025-06-03 09:14
楼市整体表现 - 端午假期30大中城市新建商品房成交面积合计26 6万平方米 同比有所下降 但一二线城市表现良好 一线城市成交面积增长4 5% 二线城市增长3 3% [1] - 5月核心城市成交保持修复态势 深圳成交同环比上涨 广州新房成交面积创新高 上海迎来"红五月" [1] - 上海端午假期新房成交面积4 61万平方米 同比增加87 40% 郊区项目销售状况好转 [2] - 5月深圳一二手住宅网签总量7849套 同比涨幅超20% 其中一手住宅网签3162套 同比增长25 6% 二手住宅网签4687套 同比增长18 3% [3] - 5月广州新房成交面积70 83万平方米 创今年最高月度纪录 [3] - 北京5月新建商品住宅销售面积环比基本持平 同比增长22 2% [3] - 上海5月新房成交面积超60万平方米 同比增加23 7% 40个项目入市 供应环比增加49 2% 同比增加30 2% [3] 区域分化与项目表现 - 核心城市"新规"项目开盘去化较好 但郊区老项目及低能级城市项目普遍面临压力 [1] - 深圳核心区优质项目去化率超80% 非核心区项目去化率普遍低于50% [3] - 上海5月成交面积TOP10中 均价10万+的楼盘占6个 前五均为改善类产品 [7] - 杭州核心区项目如三塘 江湾新城触发社保摇号 最低中签率仅10 3% [4] - 成都新入市新规产品去化率可达100% 但5月整体成交面积同环比分别下降18 3% 15 1% [5] 产品趋势与市场热点 - 优质新盘成为影响短期城市销售和房企销售的重要因素 [1] - "好房子"产品如四代宅 低密洋房成交表现优于普通楼盘 苏州成交金额前十楼盘中6个属于此类产品 [7] - 深圳金光华禾玺御府项目新规产品使用率提升 开盘首日售出291套 去化率约4成 [6] - 上海招商序 江湾金茂府等新产品实得率超80% 部分户型达90% 认购率破120% 开盘去化超9成 [7][8] - 5月一线城市新房价格环比上涨0 90% 上海受改善项目带动环比上涨1 47% 为百城涨幅最大 [9] 开发商策略与政策影响 - 开发商通过折扣返佣 新规产品等方式吸引购房者 [1] - 5月央行出台稳楼市金融支持政策 降准降息提振市场信心 [2] - 房企推盘积极性提升 如广州"五一"前多个纯新项目集中开盘 带动成交回升 [3] - 上海高端改善型产品为成交主力 如绿城潮鸣东方成交3 2万平方米 网签均价超19万元/平方米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