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替卡韦片

搜索文档
药品集采新规解读与优化思考
第一财经· 2025-09-24 13:24
集采新规为医药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作出制度性安排。 报量规则方面,第十一批集采的报量阶段为8月6日至25日,要求医疗机构报送年需求量时,一般不低于 2023~2024年平均使用量的80%。医疗机构既可以按通用名报量,也可针对厂牌报量,以此体现对品牌 的认可度。这一"厂牌报量"机制,让部分品牌仿制药及国内外知名药企,有机会凭借医生或机构的品牌 偏好与自身信誉占据优势。 供应保障层面,集采新规明确,中选企业是供应保障的第一责任人,需及时响应医疗机构订单并完成配 送。若中选企业无正当理由未履行供货承诺、影响临床使用,将被列入违规名单,取消中选资格,且6 个月至5年内不得参与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此外,针对儿童药的小规格剂型,新规专门提出用"含量 差比价"替代"装量差比价",确保儿童适宜剂型药品的报量与比价不被不合理压缩。 这些数据与举措清晰表明,集采新规优化不仅在理念上强调"反内卷、防围标、保质量、稳临床",更在 实践与制度安排中落地这些理念,尤其着力解决了以往规则中的部分历史问题。 更契合我国医药产业、医保基金与临床用药的实际平衡需求 "集采断供"是过去几年的高频问题。例如,某药企的布洛芬缓释胶囊在国家组织药品集中 ...
百时美施贵宝出售这家合资企业股权,跨国药企缘何纷纷出售成熟产品
第一财经· 2025-09-15 14:54
公司资产出售 - 百时美施贵宝出售其在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持有的60%股权 该合资企业是中国改革开放后首家中美合资制药企业 成立于1982年 [1] - 出售前股权结构为百时美施贵宝持股60% 上海医药集团持股30% 国药集团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持股10% [1] - 公司表示此次出售是生产战略的一部分 旨在通过外部合作平衡内部资源 深化区域战略布局 确保药物长期稳定供应中国及全球患者 [1] 行业趋势 - 跨国药企在华优化资产布局成为趋势 2024年8月优时比以6.8亿美元(约49.26亿人民币)向康桥资本与穆巴达拉投资公司出售中国成熟产品业务及珠海生产基地 [3] - 自2019年以来礼来 葛兰素史克 武田 辉瑞等跨国药企均进行过以成熟产品为主的资产剥离 [3] - SASS工厂主要经营成熟产品包括头孢拉定胶囊 对乙酰氨基酚滴剂 氨酚伪麻美芬片 恩替卡韦片等 [3] 政策环境影响 - 2018年以来中国集采政策大幅压缩过期专利原研药利润 跨国药企难以通过销售这些产品获得高额回报 [3] - 中国政府出台系列创新药支持政策 在研发 审批环节给予优惠 医保目录向创新药倾斜 [3] 公司战略调整 - 百时美施贵宝实施"中国2030战略" 目标2025年前引进近30款创新产品或适应证 2026-2030年加速引入全球创新成果 致力于在肿瘤学 血液学及免疫学领域成为创新领导者 [4] - 2024年11月在中国引入全球首创心肌肌球蛋白抑制剂迈凡妥 是心血管领域首个创新药物 [4] - 2024年12月重新获得RayzeBio管线产品在大中华区独家开发和商业化权利 用于GPC3靶点肝细胞癌治疗 [4] 产品市场表现 - 百时美施贵宝PD-1单抗O药(纳武利尤单抗注射液)于2018年在中国获批 是全球首个在中国上市的肿瘤免疫治疗药物 [5] - O药因未进入医保导致患者治疗费用高昂 在中国市场未能形成规模优势 [5] - 公司正推动O药进入2025年医保目录 该药已通过形式审查 后续需经过专家评审和价格谈判环节 [5]
康恩贝:上半年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同比增长31% 多板块业务稳健增长
中证网· 2025-08-28 11:53
财务业绩 -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33.58亿元,归母净利润3.54亿元 [1] - 经营性现金流净额达4亿元,同比增长31% [1] - 销售费用率和资产负债率均同比下降 [1] 业务表现 - 全品类中药业务收入稳定,中药材与中药饮片板块收入5.83亿元,同比增长4.6% [1] - 特色健康消费品业务收入3.21亿元,同比增长超10% [1] - 大品牌产品销售收入20.06亿元,同比有所增长 [1] 产品亮点 - "康恩贝"肠炎宁系列销售收入突破5亿元,同比增长超15% [1] - 健康食品业务整体增长超10%,蛋白粉系列销售收入过亿元且同比增长近30% [1] - "金康灵力""金前列康"等品种销售增速均超20% [1] - 新推出的"康恩贝"益生菌冻干粉快速放量 [1] 研发进展 - 获中药改良型新药清喉咽含片批件1项、仿制药批件5项 [2] - 恩替卡韦片和乙酰半胱氨酸溶液获美国FDA批准上市 [2] - 新立项研发项目74项 [2] 股东回报 - 2024年度现金分红派现比例达60.76% [2] - 注销回购股份6357.9万股 [2] 公司战略 - 坚持"中药大健康"核心战略,优化"一体两翼"业务布局 [1] - 未来继续聚焦医药主业,深化创新与变革,推进"十五五"战略规划 [3] 可持续发展 - ESG建设获"A"评级和中诚信绿金"AA-"评级 [3] - 治理水平稳步提高 [3]
仁和药业:公司2021年获得恩替卡韦片药品注册证书
证券日报网· 2025-07-31 12:01
公司动态 - 仁和药业于2021年获得恩替卡韦片药品注册证书 [1] - 恩替卡韦是一种用于治疗乙肝感染的口服抗病毒药物 [1] - 该药物可选择性地抑制乙肝病毒 [1] - 主要用于治疗成人伴有病毒复制活跃和血清转氨酶持续增高的慢性乙型肝炎 [1] - 适用于肝组织学为活动性病变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1]
仁和药业:公司2021年获得恩替卡韦片药品注册证书,该药物用于治疗乙肝感染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31 03:50
公司产品布局 - 公司于2021年获得恩替卡韦片的药品注册证书 [2] - 恩替卡韦是一种用于治疗乙肝感染的口服抗病毒药物 [2] - 该药物主要用于治疗成人伴有病毒复制活跃和血清转氨酶持续增高的慢性乙型肝炎 [2] 行业应用 - 恩替卡韦可选择性地抑制乙肝病毒 [2] - 适用于肝组织学为活动性病变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2]
国际化竞争升温!药企BD动态频现,市值波动加剧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3 09:11
生物医药BD交易市场动态 - 多家药企近期密集披露BD合作预期,荣昌生物和中国生物制药的BD动向引发市场高度关注[1] - 荣昌生物在ERA年会上展示的泰它西普获得跨国药企BD经理主动接洽,围绕国际合作和技术授权展开深度交流[1] - 中国生物制药宣布对外授权成为公司核心战略目标,已就多款创新资产与跨国药企展开深度洽谈[1] - 受BD消息刺激,荣昌生物6月12日股价单日涨幅达20.1%,中国生物制药涨19.29%,但次日均出现回调[1] 创新药行业趋势 - 2024年中国创新药交易数量达213笔,总金额571亿美元,占全球交易数量和金额的30%[9] - 2025年上半年BD交易金额显著提升,多个项目达成高额合作,资金向差异化与全球潜力资产集中[9] - License-out交易占比超50%,但NewCo模式加速崛起[9] - 平台型技术成为高额交易核心驱动力,资产类型显著多元化,扩展至新靶点和非肿瘤适应症[10] 荣昌生物业务分析 - 泰它西普2024年销量达152.44万支,同比增长94.87%,交银国际预测其美国销售峰值可达15亿美元[3] - 泰它西普和维迪西妥单抗推动公司2024年营收达14.15亿元,同比增长58.5%[3] - 2025年一季度营收5.26亿元,亏损同比收窄27.16%,但账上货币资金仅余7.22亿元[3] - 公司完成8.06亿港元H股配售,其中7.16亿港元将用于泰它西普适应症拓展[4] - 泰它西普治疗IgA肾病适应症获重点关注,全球IgA肾病患者预计2030年达1020万人[5] 中国生物制药战略转型 - 公司创新品种收入占比从2018年16%提升至2024年42%,预计2025年突破50%[6] - 计划未来三年每年推出至少5款创新产品,2027年创新产品收入占比目标60%[6] - 安罗替尼2024年贡献营收占比达37.2%,成为业绩支柱[6] - 在ASCO年会上发布12项口头报告,其中4项为LBA,创中国药企历史新高[7] - 得福组合在临床试验中头对头击败全球"药王"帕博利珠单抗,PFS达11个月[7] BD交易市场特征 - BD交易规模自2022年起连续三年超越一级市场融资总额,成为创新药企生存刚需[2] - 交易价格可作为估值参考但需结合管线阶段与交易结构,里程碑付款存在不确定性[8] - 决定BD议价权的关键因素包括战略设计、管线硬实力和谈判时机[11] - 中国创新药企创新能力提升叠加国内政策推动,加速国际化进程[10] - 欧美市场原研药专利到期和新兴市场需求增长为BD交易创造机会[10]
两年后重启收购实控人资产,阳光诺和转型加速,能否获新增长点存疑丨并购一线
钛媒体APP· 2025-05-13 23:10
交易概述 - 公司拟通过发行股份及可转换公司债券收购朗研生命100%股权,并向不超过35名特定投资者募集配套资金 [2] - 交易构成重大资产重组及关联交易,复牌后股价下跌3.63%,总市值49.62亿元 [2] - 交易双方为同一实控人利虔控股,历史上存在控股及大客户关系,2021年上市后部分解绑但仍密切 [2] 交易背景与目的演变 - 2022年首次公告收购预案,2023年因交易所问询未回复而撤回,现重启收购 [2][6] - 前次目的为延伸至CDMO领域构建"CRO+CDMO"一体化服务并减少关联交易 [3] - 本次新增目标:协同上下游促进自研产品落地、拓展医药工业板块实现"CRO+医药工业"布局 [3] - 转型意图明显,从CRO服务商转向研发驱动的制药企业 [3][4] 标的公司财务与估值变化 - 朗研生命2021-2022年营收5.10亿元、6.17亿元,扣非净利润3213.35万元、8130.75万元 [6] - 2023-2024年未经审计营收4.65亿元、4.31亿元,归母净利润3671.03万元、5388.46万元,2023年营收同比降24.65% [6][7] - 前次评估增值184.49%(净资产5.66亿元→估值16.11亿元),当前业绩下滑或难支撑高溢价 [7][8] 公司经营与行业挑战 - 公司2024年营收增速15.70%(历年最低),归母净利润降3.98%,2025年Q1营收降8.49%至2.31亿元,净利润降59.34%至0.30亿元 [4] - 研发投入加大:2024年及2025年Q1研发费用同比增39.02%、7.32% [4] - 管线覆盖430+项目,涉及自身免疫、肿瘤等7大领域,布局分散可能影响制药成功率 [4] - 标的公司主要产品面临集采降价风险,制剂收入占比超90%(2022年)但竞争加剧 [8][10] 产品与业务结构 - 朗研生命核心制剂包括缬沙坦氢氯噻嗪片(高血压)、蚓激酶肠溶胶囊(脑血管病)等5款主要产品 [9] - 公司合作模式倾向管线收益分成(如CAR-T药物ZM001),非传统"从0到1"研发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