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定向可转债
icon
搜索文档
中证金融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潘宏胜:“并购六条”推动产业升级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初步显现
证券日报网· 2025-09-24 11:06
本报记者 吴晓璐 9月24日,证监会出台《关于深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改革的意见》(即"并购六条")一周年。一年来,上市公司累计 披露资产重组超2100单,其中重大资产重组230余单,并购重组市场活跃度明显提升。 中证金融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潘宏胜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从过去一年的实践来看,同行业上下游产业并 购较多,半导体等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重点;运用多样化、组合化支付工具的案例增多,有效提高并购成功率;并购重组 审核效率提升,激发市场主体积极性。"并购六条"对提高交易效率、活跃资本市场、推动产业升级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等方 面的作用初步显现。 支持上市公司向"新"发展 提高产业集中度 从重组目的来看,一年来,上市公司大多围绕同行业、产业链上下游资产并购,重大资产重组中超过七成为产业整合。另 外,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也成为并购重点方向。 潘宏胜表示,"并购六条"把"跨界并购"和"收购未盈利硬科技资产"纳入常规通道,明确提出"支持上市公司围绕战略性新兴 产业、未来产业等进行并购重组,支持'两创'板块公司并购产业链上下游资产",目的在于更好发挥资本市场促进科技创新和产 业创新融合发展方面的积极 ...
“并购六条”一周年答卷:市场活力足 产业“筋骨”强
证券日报· 2025-09-23 16:45
9月24日,《关于深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改革的意见》(即"并购六条")出台一周年。 一年来,上市公司累计披露资产重组超2100单,其中重大资产重组230余单。特别是今年以来,上市公 司累计披露资产重组超1300单,是去年同期的1.4倍,其中重大资产重组近160单,是去年同期的2.3倍, 并购重组市场活跃度明显提升,资本市场并购重组主渠道功能充分发挥,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中的作用 日益凸显。 上市公司以重组促整合、谋升级,并购重组成为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推动产业升级的"助推器";上 市公司重组领域集中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并购重组成为优化资源配置 的"调节器";监管包容度、审核效率不断提升,助推上市公司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步伐,并购重组成为上 市公司提质增效的"加速器"。 "'并购六条'对提高交易效率、活跃资本市场、推动产业升级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等方面的作用初步 显现。"中证金融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潘宏胜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下一步,随着改革 走实走深,A股有望出现更多围绕新质生产力方向的并购重组;审核流程、支付工具等机制不断完善, 推动更多上市公司注入优质资产;制度包容性不 ...
北交所第二单!万通液压定向可转债获批,转债市场急需新券补充
新浪财经· 2025-09-16 08:33
智通财经记者 | 邹文榕 北交所再有上市公司的定向可转债拿到发行批文。 9月15日晚,万通液压(830839.BJ)发布公告,公司于近日获证监会批复,同意向特定对象发行可转换债券,发行数量不超过150万张(含本数),募集资 金规模不超过1.5亿元。 万通液压系北交所第二家获批发行定向可转债的公司。 私募机构外,诺德基金以其管理的资产管理计划参与了本次认购,浙商证券、首创证券、华鑫信托等也以自有资金参与了本次发行。 优美利投资董事长贺金龙接受智通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机构投资者,定向可转债有更优的条款和博弈空间,具备更高初始转股溢价率,因此未来潜在 收益空间会更大。同时,定向可转债进可攻退可守,在低利率环境下正股更具弹性,更能提供潜在上涨空间。 此外,中证鹏元研究发展部研发高级董事、资深研究员史晓姗也向智通财经记者表示,定向可转债流动性低(无公开竞价交易),但可通过场外转让,减少 短期抛压,适合机构长期持有。"定向投资可以更好实现战略合作。例如万通液压定向可转债由创业板公司盘古智能认购,实现业务绑定,机构可参与产业 整合。" "北交所聚集了大量有成长潜力的专精特新企业,机构以相对较低的风险可以早期介入,分享成 ...
合格投资者直逼千万!北交所四周年流动性显著提升,北证50涨幅近五成强势出圈
华夏时报· 2025-09-03 15:03
北交所市场发展概况 - 北交所成立四周年 上市公司达274家 总市值超9000亿元 中小企业占比近八成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占比超一半 [2] - 合格投资者超900万户 今年以来日均成交金额达291.51亿元 [2] - 2025年上半年超六成公司营收增长 盈利面82.12% 五成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 13家公司扭亏为盈 [2] 市场表现与指数涨幅 - 北证50指数今年涨幅达49.49% 位居A股基准指数第一 科创100、创业板指、科创50涨幅分别为45.17%、35.38%、32.11% [2] - 北证50指数近一年涨幅超140% 从2024年9月历史低位593.92点升至1600点以上 [3] - 60家公司股价涨幅翻倍 星途测控涨13.47倍 广信科技涨795% 天工股份涨413% [3] 政策与资金驱动因素 - 政策利好频出 改革预期浓厚 资本市场整体红火 沪深两市总市值突破100万亿元 [4] - 交易热情高涨 沪深资金流入北交所 市场酝酿第三波牛市行情 [4] - 北交所形成高端装备、信息技术等五大产业集群 成为新质生产力重要载体 [4] 融资与并购活动 - 12家公司公开发行融资合计38.56亿元 5家披露定向可转债拟融资7.04亿元 [5] - 优机股份完成首单定向可转债融资1.2亿元 用于扩大阀门、铸件产能 [5] - 11家公司披露现金收购资产 1家发行股份购买资产获受理 交易金额26.50亿元 [5] 经营业绩与行业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收920.64亿元 平均营收3.36亿元 同比增长6.01% 归母净利润59.09亿元 同比下滑10.59% [6] - 第二季度营收环比增21.75%至505.47亿元 净利润环比增12.88%至31.33亿元 [6] - 北交所营收增速同比提升11.20个百分点 归母净利润增速同比提升33.66个百分点 修复优于创业板和科创板 [6] - 高端装备、信息技术、化工新材、消费服务、医药生物营收同比增3.88%、3.72%、7.39%、7.88%、8.29% [6] 研发投入与创新领域 - 研发费用41.39亿元 同比增长2.59% 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研发强度居前 [7] - 辰光医疗等8家公司研发投入占比超30% 贝特瑞等4家公司研发投入超1亿元 [7] - 短期关注AI算力上游、汽车零部件、电子设备 中长期聚焦半导体、工业机械、高端装备领域专精特新企业 [7][8] 改革与未来展望 - 改革需平衡质与量 优化流动性、上市路径、投资者结构及产品创新 [9] - 市场期待加快"深改19条"政策落地 推动北交所ETF推出 [9] - 北交所成为机器人零部件供应主阵地 需坚持创新型中小企业定位 孵化更多高科技公司 [9] 投资策略与行业聚焦 - 交投活跃度有望维持高位 板块具备长期投资价值 [10] - 投资聚焦新质生产力领域: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新消费等稀缺属性公司 [10] - 筛选高业绩增速、强研发投入、产能释放潜力大的成长性公司 [10]
四载向“新” 北交所成科创企业重要孵化场
上海证券报· 2025-09-01 19:06
北交所市场发展概况 - 截至2025年8月底北交所上市公司达274家总市值突破9000亿元[1] - 形成高端装备、信息技术、消费服务、化工新材及医药生物五大产业集群[1] - 2025年上半年274家公司合计实现营收920.40亿元同比增长5.98% 归母净利润59.08亿元[1] 企业资质与业绩表现 -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占比54.38% 省市级占比35.77% 高新技术企业占比82.85%[1] - 新上市企业中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占比从2021年41%增长至2024年70%[1] - 2025年新上市12家企业中有8家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属性企业[1] - 信息技术和医药生物行业毛利率保持增长显示高附加值产业韧性[1] 制度创新与融资工具 - 优机股份成为首家发行定向可转债企业[2] - 定向可转债转股价格设定不低于前20日及前1日交易均价120%[2] - 转股后股份18个月内不得转让[2] - 万通液压、威博液压和盖世食品等公司已公告发行草案[2] - 允许未盈利企业上市并建立绿色通道审核机制[3] - 推出专精特新指数[3] 市场建设与国际化 - 与香港交易所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探索互联互通机制[3] - 北京市西城区政府支持搭建国际化交流平台[3] - 2025年8月开展920代码号段全网测试[4] - 代码统一增强市场辨识度减少价格干扰[5] 流动性及投资者结构 - 2025年以来日均成交金额291.51亿元[5] - 2025年新股首日涨幅均值达320.21% 首日换手率均值81.77%[5] - 合格投资者超900万户[5] - 2025年上半年公募基金重仓39家企业配置金额98.92亿元[5] 产品创新与资金流入 - 已有5只北证指数产品成立 3至5只产品在储备中[5] - 资金端持续产品增量吸引资金流入[5] - 可能迎来上市公司质地与机构关注度同步提升的戴维斯双击[5]
从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试验田”到培育“专精特新”主阵地 四载向“新” 北交所成科创企业重要孵化场
上海证券报· 2025-09-01 19:06
北交所成立四周年发展成果 - 北交所自成立以来持续深化板块定位和完善基础制度 已成为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的主阵地 在商业航天、氢能源、人工智能和生物医药等领域形成多元化产业布局[2] - 截至2025年8月底 北交所上市公司达274家 总市值突破9000亿元 形成高端装备、信息技术、消费服务、化工新材及医药生物五大产业集群[4] - 2025年上半年274家公司合计实现营收920.40亿元 同比增长5.98% 归母净利润59.08亿元 信息技术和医药生物行业毛利率保持增长[4] 上市公司企业资质 -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占比达54.38% 省市级占比35.77% 高新技术企业占比82.85%[4] - 2025年新上市的12家企业中有8家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属性企业 新上市企业中"小巨人"占比从2021年41%增长至2024年70%[5] 代表性企业案例 - 星图测控成为国内首家专注于太空管理领域的上市公司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等核心指标实现稳步增长[3] - 锦波生物实现重组Ⅲ型人源化胶原蛋白产业化突破 卓兆点胶2025年上半年营收增速达207.46% 宁新新材加速向半导体用特种石墨材料转型[4] 制度创新突破 - 优机股份成为首家发行定向可转债企业 转股价格设定不低于市场均价的120% 转股后股份18个月内不得转让[6] - 定向可转债具有"债性保底+股性弹性"双重属性 综合融资成本更低 万通液压、威博液压和盖世食品等公司已公告发行草案[6] - 北交所允许未盈利企业上市 建立绿色通道审核机制 推出专精特新指数 并与香港交易所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推进国际化[7] 市场建设进展 - 2025年8月开展920代码号段全网测试 将结束多号段并存局面 增强市场辨识度和归属感[8][9] - 2025年以来日均成交金额291.51亿元 新股首日涨幅均值达320.21% 首日换手率均值81.77%[9] - 合格投资者超900万户 2025年上半年公募基金重仓39家北交所企业 配置金额98.92亿元[9] - 已成立5只北证指数产品 还有3至5只产品在储备中 为市场带来持续增量资金[9]
北交所IPO受理量“井喷”,上市节奏引关注
搜狐财经· 2025-08-03 12:24
北交所IPO市场现状 - 北交所IPO受理量呈现爆发式增长,前7个月累计受理115家,占全市场65%的绝对主力份额 [1] - 6月单月受理97家创历史新高,超越2022年6月92家的纪录 [1] - 上半年实际上市企业仅6家,占A股51家IPO总量的12%,远低于创业板20家和沪市主板12家 [2][3] 北交所吸引力增强的核心原因 - 北证50指数2025年上半年涨幅达39.45%,估值水平介于创业板与科创板之间 [2] - 并购市场活跃度提升,科达自控收购海图科技、铁大科技投资狗熊机器人等案例落地 [2] - 融资工具创新突破,优机股份获批北交所首单定向可转债 [2] - 920专属代码号段启用提升市场辨识度,上市规则适配中小企业(含未盈利企业标准) [2] 审核机制与流程特点 - 企业从受理到上市的中位时间逐年延长:2022年218天→2023年280天→2024年306天 [3] - 实施"申报前五方联合现场检查"机制,属地证监局、股转系统、北交所联合开展5天检查并前置问题暴露 [4] - 审核聚焦创新属性、业绩可持续性、财务真实性及治理规范性四大维度 [3] - 要求新三板创新层挂牌满12个月,投行需在挂牌阶段提前植入北交所审核标准 [3] 市场定位与发展预期 - 定位"专精特新"企业主阵地,虽规模体量较小但经济转型作用关键 [4] - 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大,预计未来企业质量与数量将同步提升 [2] - 通过并购重组和定向可转债等工具突破成长瓶颈 [2]
北交所IPO受理量“井喷”,上市节奏引关注
中国基金报· 2025-08-03 12:12
北交所IPO市场动态 - 北交所IPO受理量呈现爆发式增长,累计受理115家,占比达65%,成为全市场绝对主力 [2] - 6月单月受理97家创历史新高,超过2022年6月92家的纪录 [4] - 上半年A股市场总计51家IPO上市,北交所仅占6家,远低于创业板的20家和沪市主板的12家 [8] 北交所吸引力分析 - 北证50指数2025年上半年涨幅达39.45%,显示市场吸引力和活力 [4] - 北交所估值处于创业板和科创板之间,流动性改善增强吸引力 [4] - 并购市场活跃,科达自控收购海图科技、铁大科技投资狗熊机器人等案例落地 [4] - 融资手段灵活,优机股份的北交所首单定向可转债获批 [4] - 920代码专属号段启用提高市场地位和上市公司辨识度 [4] 北交所制度优势 - 上市规则与流程更适合中小企业,设有未盈利企业标准 [4] - 申报企业需在新三板创新层连续挂牌满12个月,审核聚焦创新属性、业绩可持续性等核心维度 [9] - 证监局辅导验收阶段的现场检查比其他板块更加严格 [9] - 申报前有为期五天左右的现场检查,相关问题需在申报前解决 [9] 审核与上市节奏 - 2022-2024年北交所IPO排队时间中位数分别为218天、280天和306天,逐年增加 [8] - 审核坚持"成熟一家、推出一家"原则,注重质量把控 [8] - 受理"快"不等于审核"松",企业需练好"内功" [8] 未来展望 - 政策支持力度大,市场活力不断增强,优质企业持续汇聚 [5] - 预计并购项目和定向可转债将突破北交所公司成长瓶颈 [6]
开源证券助力北交所首单定向可转债获批
中证网· 2025-07-23 02:52
公司融资动态 - 优机股份向特定对象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项目获中国证监会注册批复 成为北交所注册制改革后首单定向可转债项目 [1] - 项目于2025年2月21日经董事会审议通过 3月10日股东大会通过 7月中旬取得证监会批复 [1] - 拟发行不超过1 2亿元人民币可转债 资金用于阀门智能柔性生产线及高端铸造加工改扩建项目 [2] 市场影响与创新意义 - 该项目标志着北交所在融资工具多样化和股债协同机制方面取得关键突破 [1] - 为北交所专精特新企业提供可转债融资范本 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功能完善 [2] - 填补北交所定向可转债产品服务链空白 体现开源证券在创新产品设计及执行方面的综合能力 [2] 券商战略与行业定位 - 开源证券紧扣注册制改革导向 以合规稳健高效原则完成项目申报与注册 [1] - 公司持续加大对创新型中小企业融资支持 将优机项目作为北交所首单权益类债务融资工具试点 [2] - 未来计划探索更多注册制下新型融资产品 聚焦服务国家战略及实体经济 [2]
科创板开市6周年丨典型案例不断落地!多元化支付工具助推科创板并购重组活力
中国经营报· 2025-07-22 06:40
资本市场并购重组活跃度提升 - 全市场新增披露重大资产重组项目达200单,交易活跃度显著提升 [1] - 科创板年内新增披露并购交易54单,其中发股/可转债类16单、现金重大类6单,合计占比40% [1] - 多家公司运用股份、定向可转债、定增募资、并购贷款、并购基金等多元化支付方式实施并购 [1] 政策导向支持支付工具创新 - 新"国九条""科创板八条"与"并购六条"鼓励综合运用股份、现金、定向可转债等支付工具 [2] - "科创板八条"提出开展股份对价分期支付研究 [2] - "并购六条"明确建立重组股份对价分期支付机制,试点配套募集资金储架发行制度 [2] 多元化支付工具的核心优势 - 定向可转债兼具股权和债权属性,平衡短期财务风险与长期利益绑定,被专家视为最重要创新 [4] - 定增募资灵活高效,帮助企业快速筹集资金并优化资本结构 [4] - 股份对价分期支付机制减轻收购方资金压力,降低一次性估值风险 [4] 定向可转债的实践案例 - 思瑞浦收购深圳市创芯微微电子为首单定向可转债新规落地项目 [6] - 华海诚科收购衡所华威电子70%股份采用股份+定向可转债+现金组合,不同股东根据持股成本选择支付方式 [6] - 科创板另有2单定向可转债交易正在推进 [6] 并购贷款与再融资结合模式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放宽并购贷款要求,控股型并购贷款占比上限由60%提至80%,期限由7年延至10年 [7] - 福昕软件拟使用4.75亿元自筹资金收购上海通办51%股份,后续申请并购贷款支付款项 [7] - 凌云光以1.03亿欧元现金收购JAI公司100%股权,随后通过7.85亿元定增募资支付交易款项 [6] 并购基金与分期支付机制应用 - 仕佳光子通过产业基金分两步收购福可喜玛82.38%股权,先由参股基金锁定53%标的 [8] - 圣湘生物收购中山未名海济采用Earn-Out机制,8.075亿元估值基础上根据2025-2026年业绩调增,对价上限12亿元 [8] - 《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修订后,股份对价分期支付正式落地,注册批文有效期延长至48个月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