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再生材料
icon
搜索文档
三房巷(600370.SH)拟1亿元投设江阴子公司 从事再生材料、绿色化工新材料等产品业务
智通财经网· 2025-09-15 08:32
公司投资动态 - 公司拟以自有资金1亿元出资设立全资子公司江阴三房巷聚材绿色科技有限公司 [1] - 公司将持有新设立子公司100%股权 [1] 业务布局方向 - 新设立子公司拟从事再生材料产品的研发和生产 [1] - 新设立子公司拟从事绿色化工新材料等产品的研发和生产 [1]
三房巷拟1亿元投设江阴子公司 从事再生材料、绿色化工新材料等产品业务
智通财经· 2025-09-15 08:27
公司投资计划 - 公司拟以自有资金1亿元出资设立江阴三房巷聚材绿色科技有限公司 [1] - 公司将持有新设子公司100%股权 [1] - 新设子公司拟从事再生材料、绿色化工新材料等产品的研发和生产 [1]
三房巷1亿元设立全资子公司,布局绿色科技业务
新浪财经· 2025-09-15 08:24
公司投资设立 - 公司以自有资金1亿元出资设立全资子公司江阴三房巷聚材绿色科技有限公司[1] - 新设子公司将从事再生材料及绿色化工新材料等产品的研发和生产[1] - 本次投资已获公司第十一届董事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1] 交易性质与财务影响 - 本次交易不构成关联交易和重大资产重组[1] - 新设子公司将纳入公司合并报表范围[1] - 对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无重大影响[1] 后续安排 - 投资事项尚需办理工商注册登记手续[1] - 子公司正式名称暂定为江阴三房巷聚材绿色科技有限公司[1] - 公司表示将积极应对运营中可能面临的各类风险[1]
三房巷(600370.SH):拟1亿元出资设立江阴三房巷聚材绿色科技有限公司,并持有其100%的股权
格隆汇APP· 2025-09-15 08:24
公司投资动态 - 公司以自有资金人民币1亿元出资设立全资子公司江阴三房巷聚材绿色科技有限公司 [1] - 新设立子公司将专注于再生材料及绿色化工新材料等产品的研发和生产 [1] - 此次投资符合公司绿色循环及可持续发展的业务规划方向 [1]
天奇股份与亿纬锂能战略合作, 将共同打造覆盖全球市场的锂电池逆向供应链系统
证券时报· 2025-09-01 13:36
战略合作框架 - 天奇股份与亿纬锂能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共同构建锂电池"制造-应用-逆向回收-再生利用"全链条闭环体系 [1] - 合作旨在提升产业链韧性 引领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1] - 双方将建立高效信息共享机制 交流金属原材料、再生材料等关键商品的市场供需和价格动态 [2] 业务协同与资源整合 - 天奇股份聚焦三大主业:智能装备业务、锂电池循环业务和机器人业务 [1] - 亿纬锂能拥有消费电池、动力电池、储能电池核心技术 形成五大业务板块 [1] - 天奇股份海外回收资源将授权作为亿纬锂能指定回收点 包括回收网点和破碎处理工厂 [2] - 天奇股份承诺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亿纬锂能生产的全新A品电池 [3] 全球市场布局 - 双方共同推进全球回收网络体系布局 加速扩张全球回收市场覆盖 [2] - 天奇股份已在日韩、东南亚、欧洲等国家地区布局回收网络或破碎产能 [4] - 2025年下半年海外回收的电池废料占比有望大幅提升 [4] - 合作将提升公司在全球锂电循环领域的市场占有率 [4] 技术创新与价值实现 - 双方将建立锂电池循环再生关键材料的创新定价机制 [3] - 通过差异化定价机制展现锂电池再生材料的绿色低碳价值 [3][4] - 积极响应全球碳中和政策导向 保障经济效益与环保效益统一 [3] - 公司适时进行技改提升三元回收产能规模 满足下游客户高度需求 [5] 产能与市场需求 - 双方关于三元锂电池再生材料需求量的预测已大幅超出公司现有产能规模 [5] - 依托亿纬锂能庞大下游应用布局 优先保障公司高品质再生材料的应用与销售 [5] - 合作增强产品市场确定性 有助于公司在资源保障、技术协同等四大维度的竞争力跃升 [5]
新凤鸣20250829
2025-08-31 16:21
公司概况与财务表现 * 公司为新凤鸣 属于化纤行业 主营产品包括涤纶长丝 短纤和PTA[1] * 2025年上半年营收334.91亿元 同比增长7.1% 产品总销量529.7万吨 销售额317.27亿元[1][3] * 其中长丝销量357.2万吨 销售额231.68亿元 短纤销量63.72万吨 销售金额39.07亿元 PTA对外销售10.88万吨 销售金额46.52亿元[1][3] * 二季度营收189.34亿元 总产品销量308.3万吨 销售金额181.08亿元[3]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7.09亿元 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为负5.30亿元 但同比增加19.68%[1][4] 盈利能力与成本控制 * 公司整体毛利率为7.13% 同比提升0.31个百分点[1][4] * 短纤毛利率为6.71% 同比大幅提升5.78个百分点 PTA毛利率为1.27% 同比略增0.31个百分点[1][4] * 二季度长丝毛利率6.78% 短纤毛利率7.55%[4] * 公司持续降本 2024年单吨生产成本比2023年降低68元 2025年上半年在2024年基础上又降低了三十几元[17] * 新老装置成本差异显著 新设备在能耗等方面优势明显 公司单吨生产成本较部分同业有150至200元的优势[17] 生产与销售情况 * 2025年上半年公司总产量888万吨 其中长丝产量401万吨 同比增长6.55% 短纤产量64.43万吨 同比增长2.18% PTA产量419.3万吨 同比增长56.16%[2] * PTA产量大幅增长主要因三期项目于去年12月投产 今年上半年实现满产[2] * 长丝销量362.35万吨 同比增长5.52% 整体长丝产销率达到90.32%[2] * 二季度总产量443.5万吨 其中长丝203.4万吨 短纤32.15万吨 PTA 206.01万吨 二季度长丝销量216.88万吨[2] * 现金流改善显著 主要因资本性支出减少以及一二季度产销率较高 达到102%以上[19] 市场挑战与应对措施 * 涤纶FDY品种盈利不佳 主因市场需求疲软和价格压力 部分品种亏损[5][7] * FDY盈利不佳的深层原因包括行业新增产能投放结构变化(倾向于整套投放FDY)以及锦纶供过于求后价格下降 使涤纶夺回部分市场份额[7] * 公司自6月中旬开始执行协同减产 POY FDY和DTY等产品均减产10% 以稳定价格和减少库存压力[2][5][8] * 目前FDY价格上涨 总体减负幅度约为12% FGY减速20% GYEGY减速10%左右[2][8] * 通过每10至15天召开协同会议(主要参与方包括桐昆 恒益及新凤鸣) 根据各品种库存情况实时动态调整减产力度[15] * 目前公司库存水平约20天左右[1][5] 行业格局与产能趋势 * 化纤行业增速自2024年起明显下降 2025年增量控制在2-3个百分点[9] * 行业内20年以上老旧设备占比约12% 其因效率低 加工成本高而缺乏竞争优势 但通过差异化改造(如小批量 多品种)仍具生存空间[9] * 政府通过政策(如淘汰70公吨以下锅炉)引导老旧装置淘汰和产业升级[10][11] * 长丝行业新增产能未来将受限 因资源要素保障稀缺 中小企业获立项批文更困难[12] * 公司预计行业每年新增产能最多100多万吨 占行业总增幅不到3%[12] * 公司当前长丝产能845万吨 短纤产能120万吨 并计划2026年增加40万吨短纤产能[12] 公司战略与发展方向 * 公司计划向上下游拓展产业链 目标实现炼化一体化[2][16] * 已成立专门团队对接炼化项目 更倾向于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造路径实现目标[2][16] * 在生物基材料领域 公司与利夫生物合作 通过股权投资和生产业务合作推动技术进步 拥有1000吨 1万吨及3万吨的生产线[2][13] * 再生材料方面 公司每天生产60至70吨颜料 并看好其前景[2][13] * 公司差异化产品比例有所提升(从15%提高到20%) 对利润有贡献但难以量化[18] 原材料供应与风险管理 * 公司原料PX供应约80%至90%为合约货 以日韩进口为主[22] * 随着11月份第四期PTA投产 公司将成为全球PX需求最大的企业之一 年需求量达700多万吨[22] * 国内PX产能逐年增加 进口依赖度逐步下降 短缺风险降低[22][23] * 公司已提前进行PX备货(8月和9月) 并与供应商谈判2026年的合约供货量 主要供应商包括恒力 韩国SK 日本及上海石化 中石油 中石化等[22][23] * 在五六月份PX短缺时 公司通过增加日韩进口比例和提前备货应对[23] 市场展望与业绩预期 * 七八月份为传统高温淡季 公司预计效益不佳[1][6] * 但对“金九银十”旺季保持乐观 预计随着气温下降及秋冬面料需求增加 市场将出现放量和价格上涨[1][6] * 公司对未来震荡向上的格局充满信心 并认为当前股价与市值被低估[1][6] * 下游布端市场疲软与国际形势及汇率等因素相关 下游客户当前颜料储备和产品库存都较少[21] * 布端库存和价格压力存在 但对公司上半年良好盈利和现金流改善影响有限[20]
中国资环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示范基地试运行
人民日报· 2025-08-28 22:11
项目启动 - 中国资源循环集团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示范基地于8月28日在天津港保税区开启试运行 首批引入中资环绿色供应链 启源芯动力 新之科技 新源易程等资源循环产业链企业[1] - 示范基地总用地面积26.6万平方米 总建筑面积10.8万平方米 规划产业厂房 综合办公大楼及零碳主题公园等功能区域 致力于建成国际领先的零碳园区[1] 技术应用与材料创新 - 示范基地应用退役全彩光伏组件打造资环驿站 为入驻企业员工提供便民服务 爱心休憩 赈灾应急及资源回收等综合保障 同时为厂区持续供应绿色能源[1] - 景观绿化采用退役风机叶片 再生塑木 废弃牡蛎壳再生混凝土等再生材料 公共活动空间铺设再生纤维人造草皮 全面融入资源循环元素[1] 企业背景与战略定位 - 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总部位于天津 于去年10月成立 是新组建的央企 专门从事资源循环利用业务[1] - 公司承担打造全国性 功能性资源回收再利用平台的重要任务 标志着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进入实践阶段[1]
如何看待新消费的机会:供给创新,新消费的底色
2025-08-18 15:10
行业与公司 * 黄金珠宝行业 规模达七八千亿元 黄金饰品占比约5,000亿元[1] * IP潮玩行业 泡泡玛特和布鲁可作为优秀代表[5] * 医美行业 产品驱动型赛道[6] * 新型烟草行业 主要集中在海外市场[7] 核心观点与论据 * 黄金珠宝行业面临金价上涨导致消费量下滑 以量计费模式受挑战[1][3] 但新镶嵌比例提升和足金标准修订(从千足金降到百足金)为产品创新提供机会[1][3] 老铺黄金等头部企业表现突出[1][4] * IP潮玩领域中 泡泡玛特通过糖胶玩具拓展女性市场 布鲁可在积木人领域创新更适合男性消费者[5] 中国制造优势和产品创新助力布鲁可出海[5] 可借鉴变形金刚和万代等全球零售额较高的IP[1][5] * 医美行业材料端不断迭代 包括玻尿酸 再生材料 胶原蛋白等三类医疗器械[6] 再生材料和胶原蛋白针剂等高端产品拿证难度大 将成为供给侧定价权的关键因素[1][6] 新氧等平价轻医美崛起促使产业链重构 高毛利率高消费用率模式可能终结[6] * 新型烟草全球无烟化趋势明显 但渗透率不足10%[1][7] 菲莫国际的IQOS占据加热不燃烧烟市场70%份额[7] 但司马等品牌通过专利创新推出类似产品 未来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7][8] * 新消费核心在于供给创新 投资逻辑从需求增长转向关注供给侧创新[2] 未来十年重点关注企业家的创新能力 包括黄金珠宝的金镶嵌 古法金镶钻 IP潮玩的积木人 新型烟草的加热不燃烧技术 医美中的再生材料与审核流程[3][9] 具有社交属性和传播性的公司备受青睐 如斯坦利保温杯的快速增长[9] 选股需综合考虑供给侧创新能力与社交传播性[2][9] 其他重要内容 * 消费市场整体景气度有所下降 但仍有新亮点出现 企业竞争加剧 优秀企业通过提升经营能力和市场份额脱颖而出[2] * 产品创新需满足消费者审美需求[3] 更符合消费者审美倾向[6]
中国注射类医美行业研究报告
艾瑞咨询· 2025-08-16 00:07
注射类医美行业概述 - 技术手段与审美认知共同推动行业变革,非手术项目选择丰富,"抗衰老"成为核心诉求 [1] - 注射类项目因效果明显、恢复期短、可及性强,复购率持续提升,市场规模增速超越行业平均 [1] - 透明质酸和肉毒素占据主导地位,2023年全球治疗次数分别为556.5万例和887.8万例 [2] - 再生针剂、胶原蛋白针成为新兴明星项目,埋植线、溶脂针因技术不成熟发展缓慢 [2] 市场热度与投资趋势 - 合成再生生物材料成为投资热点,2024年相关领域融资占比达60% [5] - 截至2024年11月,15款针剂通过审批,以玻尿酸为主,含聚左旋乳酸、聚己内酯和肉毒素类产品 [5] - 玻尿酸通过复配和联合治疗拓宽应用边界,2022-2023年增速达29.1%,超越肉毒素 [11] 透明质酸市场分析 - 面临产品同质化、长效性与安全性平衡难题、价格战和市场进入障碍等痛点 [14] - 差异化竞争是关键,可通过技术创新、私密美容等潜力市场探索、材料复配寻找机会 [14] - 头部厂商如艾尔建、高德美占据高端市场,国产产品面临溢价瓶颈和中低端内卷 [15] 肉毒素市场分析 - 天然肉毒素占主导,但重组肉毒素凭借高纯度、可设计性逐步渗透 [17] - 重组肉毒素可能弥补天然产品缺陷,推动国产替代,如誉颜制药的YY001 [18] - 市场面临白热化竞争,企业需评估投入产出比,打造强产品力和商业策略 [19] 再生材料市场分析 - 聚乳酸(PLA)和聚己内酯(PCL)为市场焦点,羟基磷灰石(CaHA)或成黑马 [23] - 技术壁垒高、医生门槛高、监管严格、价格压力大是主要痛点 [27] - 新入局者可选择潜力赛道如CaHA,关注技术创新如合成生物学和缓释技术 [27] 胶原蛋白市场分析 - I型和III型胶原蛋白应用广泛,XVII型在综合抗衰和毛发领域潜力初现 [31] - III型胶原蛋白在私密健康市场前景广阔,XVII型可促进多类型胶原蛋白再生 [32] - 终端技术限制导致三类械市场空白,美塑领域或成短期主要发展方向 [33] 用户行为与偏好 - 皮肤美容类项目占比逐年递增,近8成用户选择,美白、抗衰、补水为三大需求 [42] - 用户审美趋向个性化,关注面部整体协调感,私密护理和种发植发需求上升 [39][42] - 安全性与效果是首要关注点,对项目花费关注度下降,更重视质量 [45] - 半数用户决策周期为11-30天,仅2成因低价促销选择项目 [47] 注射类项目表现 - 非手术类项目占比75.3%,增速放缓,光电与注射类项目平分市场 [49] - 水光针等肤质改善类项目成为初体验首选,复购意愿最高 [51][53] - 用户对自然度最满意,恢复期感受评分最低,效果不如预期影响复购 [53] - 99.4%用户认为注射类项目满足需求,9成愿意推荐,50%意愿强烈 [56] 合规与机构偏好 - 半数用户使用过未审批肉毒素产品,合规识别能力待提升 [58] - 公立医院最受初体验用户信赖,私立医院更受18-20岁群体偏好 [60] - 医生专业度、机构资质、品牌知名度为选择前三因素 [60] 医美敷料市场 - 6成用户高频购买医美敷料,18-25岁大学生为主力,面膜最受欢迎 [63] - 7成用户对敷料满意,美白、抗衰是进阶需求 [66] 行业发展趋势 - 从单一填充向长效精准、产品多元、个性定制升级,技术驱动高质量发展 [68] - 中国企业加速出海,覆盖玻尿酸、胶原蛋白、再生材料等产品,面临监管与品牌挑战 [71][73]
玻尿酸医美,获客困难下的隐秘乱象
虎嗅· 2025-07-25 08:25
医美行业消费趋势 - 2023年男性医美人群投入同比增长27%,医美接受度持续提升[3] - 中年男性成为新兴消费群体,消费路径呈现"熟人介绍-套餐购买-持续补针"特征[2][3] - 轻医美线上订单量占比从2017年62%增至2022年84%,社交媒体成核心获客渠道[8] 玻尿酸市场现状与挑战 - 玻尿酸原料价格从2017年210元/克跌至2021年124元/克(降幅41%),终端产品单价同期下降29%[5] - 国产替代率从2019年43%跃升至2024年89%,进口品牌溢价空间消失[5] - 行业融资总额从2021年286亿元缩水64%至2023年103亿元,头部企业市值普遍腰斩[5] - 市场增速从2021年30%下滑至2023年15%,监管趋严加剧行业洗牌[4] 产品技术迭代 - 胶原蛋白与再生材料崛起,代表企业巨子生物/锦波生物毛利率超90%,营收增速达57%-85%[6] - 再生医美注射剂市场规模预计2027年达11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55%[6] - 复合类材料(含胶原蛋白/再生材料)因结构稳定、副作用小逐步替代纯玻尿酸[2][6] 营销模式与行业乱象 - 佣金驱动模式:渠道医院返佣比例达20%-50%,直客医院采用"红白脸话术"制造焦虑[13][14] - 联盟模式:跨行业共享高净值客户数据,形成"银行-摄影-医美"闭环诱导消费[14][15] - 线上模式:低价团购引流后强制升单,自有品牌玻尿酸来源透明度存疑[17][18][19] - 获客成本占比高达30%-50%,机构过度依赖营销投入[11] 隐私与合规风险 - 客户术前术后照片/资产信息被未经授权展示,肖像权滥用成行业普遍现象[15][16] - 机构内部共享客户病史/消费记录等敏感数据,超出合理使用边界[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