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光伏储能
icon
搜索文档
卧龙电驱跌2.00%,成交额44.86亿元,主力资金净流出2.78亿元
新浪证券· 2025-09-26 06:19
股价表现与交易数据 - 9月26日盘中下跌2.00%至47.04元/股 成交44.86亿元 换手率6.02% 总市值734.82亿元 [1] - 主力资金净流出2.78亿元 特大单买卖占比分别为8.00%和10.35% 大单买卖占比分别为21.86%和25.71% [1] - 今年以来股价累计上涨231.03% 近5日/20日/60日分别变动-7.76%/41.26%/142.60% 年内8次登上龙虎榜 [1] 主营业务结构 - 公司主营业务涵盖电机及控制/电源电池/光伏储能 工业电机及驱动占比55.80% 日用电机及控制占比24.21% [1] - 风光储氢业务占比7.64% 电动交通占比4.97% 其他业务合计占比7.37% [1] 财务与股东数据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80.31亿元 同比增长0.66% 归母净利润5.37亿元 同比增长36.76% [2] - A股上市后累计分红20.56亿元 近三年累计派现5.20亿元 [2] - 股东户数22.13万户 较上期减少11.72% 人均流通股7058股 较上期增加35.84% [2] 机构持仓变动 - 南方中证500ETF增持450.26万股至1620.56万股 位列第五大流通股东 [2] - 香港中央结算减持416.38万股至1072.84万股 位列第六大流通股东 [2] - 嘉实中证稀土产业ETF增持179.30万股至556.84万股 稀土ETF新进持股256.94万股 [2] 行业与概念属性 - 所属申万行业为电力设备-电机Ⅱ-电机Ⅲ [2] - 概念板块涵盖驱动电机/特斯拉/新能源车/储能/人形机器人等 [2]
卧龙电驱股价涨5.55%,创金合信基金旗下1只基金重仓,持有28万股浮盈赚取53.48万元
新浪财经· 2025-09-03 03:43
股价表现 - 9月3日股价上涨5.55%至36.35元/股 成交额63.66亿元 换手率11.53% 总市值567.83亿元 [1] 公司业务构成 - 主营业务收入构成:工业电机及驱动55.80% 日用电机及控制24.21% 风光储氢7.64% 电动交通4.97% 其他业务4.96% 其他(补充)2.41% [1] - 主营业务涵盖电机及控制、电源电池、光伏储能三大领域 其中电机及控制业务细分为工业电机及驱动、日用电机及控制及电动交通 [1] 基金持仓情况 - 创金合信中证500增强A(002311)二季度持有28万股 占基金净值比例1.41% 位列第六大重仓股 [2] - 该基金最新规模1.94亿元 今年以来收益24.77% 近一年收益55.28% 成立以来收益63.78% [2] - 9月3日持仓浮盈约53.48万元 [2] 基金经理信息 - 基金经理董梁累计任职11年345天 管理规模72.36亿元 任职最佳回报103.42% [3] - 基金经理李添峰累计任职3年293天 管理规模8.18亿元 任职最佳回报28.21% [3]
2025中国供应链出海十大趋势报告:数智化时代,全产业出海加速中
36氪· 2025-08-14 00:00
中国供应链出海核心趋势 - 中国供应链出海呈现全球化、高端化、智慧化、本地化特征,从产品出口升级为全产业生态出海,重构全球产业格局[2] - 技术升级和模式创新将推动中国企业在全球产业中获得话语权,数字化、智能化是核心驱动力[2] - 当前阶段为"产业链集群协同出海",技术标准全球化输出,构建全球韧性网络[6] 出海历程与阶段特征 - **2001-2008年**:融入全球贸易体系,低附加值产业外迁,依赖外资技术/市场[6] - **2009-2014年**:成本驱动外迁潮,外资主导组装环节转移至东南亚[6] - **2015-2018年**:供给侧改革推动钢铁/水泥等过剩产能外溢[6] - **2019-2023年**:贸易保护加速供应链区域化分散,"曲线出口"模式兴起[6] - **2024年后**:新能源等产业集群出海,技术标准输出(如宁德时代匈牙利基地)[6] 出海驱动因素 - **政策环境**:全球贸易保护加剧,2025年贸易增速预计降至1.8%,企业需通过区域协同和技术合规应对[8] - **市场供需**:东南亚、中东、拉美等新兴市场电商渗透率提升,推动供应链需求[14] 产业图谱与典型案例 - **新能源产业**:宁德时代匈牙利基地采用"中国技术+欧洲制造"模式,比亚迪吸引10家供应商配套建厂[6] - **传统制造业**:河北钢铁集团转移500万吨过剩产能至南非,隆基绿能在美国/马来西亚布局光伏组件产能[6] - **消费电子**:耐克因中国人工成本高(越南2.7倍)将产能迁至东南亚[6] 十大核心趋势 1. **高端化转型**:高附加值产品反哺供应链升级,科技企业通过专利授权输出技术标准[20] 2. **产业集群出海**:链主企业带动上下游协同(如新能源车生态圈),形成"全球+四大区域"中心[21][22] 3. **深度本地化**:"本地设计-制造-销售"模式普及,构建研发中心+区域制造中心+供应集群立体网络[25] 4. **企业分化**:头部企业一体化整合(全球布仓),中腰部企业垂直深化[26][28] 5. **技术重构**:AI驱动供应链全环节升级,从"产能输出"转向"生态赋能"[31][32] 跨境物流变革 - **模式演变**:海外仓增速快(2024年Q1中国海外仓超2500个,面积较2021年增88%),成本及时效优势显著[39] - **服务商格局**:顺丰、菜鸟等提供"干、仓、关、配"全链路服务,竞争激烈[34][35] - **自动化升级**:海柔创新ACR系统实现百万级SKU管理,万邑通洛杉矶仓改造后效率提升[51][53] 本地化策略 - 贸易壁垒与原产地规则驱动本地采购,企业建立海外仓储体系提升响应速度[41][44] - 不同区域适配差异化策略,如新能源产业在欧洲形成技术-制造闭环[25] 智能供应链解决方案 - **产业链分层**:上游硬件(立体库)、中游系统集成、下游软件服务(ERP)[47] - **标杆案例**:海柔创新覆盖全球9国,拥有2200+专利,模块化设计支持大促需求[51][53]
国泰海通|固收:聚焦科技与涨价双主线——转债2025年中报业绩前瞻
2025Q2转债业绩前瞻 核心观点 - 2025Q2业绩向好的转债集中在通信、电子、军工、汽零、交运设备、工控设备、能源设备、电力设备等高端制造行业,以及涨价利好的有色和基础化工行业 [1] - 业绩增长主要受益于AI算力投资、国产替代加速、高端制造需求高增及有色金属/化工品涨价 [1][2][3] - 可通过工业企业利润数据、A股业绩预告及分析师预测上修线索挖掘标的 [1][4] 行业利润增长驱动因素 上游资源品 -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利润同比增长41.7%,主因金、铜、锌、银等价格上涨及产销量回升 [2] 工业制造 -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设备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长56%,受益于全球航运景气度回升(LNG船、集装箱船订单)、大飞机产业链放量及一带一路基建输出 [2] - 计算机/通信/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保持双位数增长,驱动因素包括AI硬件、智能终端、电网设备、工控设备需求 [2] 消费制造 - 农副食品加工业利润增速达38.2%,因预制菜、健康食品等高附加值产品需求旺盛 [2] A股业绩高增行业分布 - 272家公司2025Q2扣非净利润同环比增速超30%,集中在以下行业: - **基础化工**:磷化工、农药化肥、制冷剂涨价 [3] - **电力设备及新能源**:海外光伏储能订单、国内特高压/智能电网建设、新能源车/军工订单 [3] - **机械**:工业母机、半导体设备、能源设备、造船业、轨道交通设备需求 [3] - **电子**:AI算力投资、半导体设备国产替代、消费电子出货增长 [3] - **汽车**:新能源车销量高增、商用车及零部件出海加速 [3] 分析师预测上修线索 - 13只转债标的过去三个月2025年平均预测净利润被上修超5%(预测机构家数>3) [4]
2025年江苏省南通市新质生产力发展研判:构建“一核两带多节点”创新格局,深化“616”现代化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5-08 01:20
南通市经济与产业概况 - 南通市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达12421.9亿元,同比增长6.2%,增速领跑全省,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5906.8亿元(增速6.9%),第三产业增加值5983.0亿元(增速5.7%)[3] -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3%,专用设备、化学纤维、电气机械行业分别增长14.4%、14.1%和11.7%,十大重点行业合计贡献6.6个百分点增长[5] - 六大千亿级产业集群产值增长8.5%,贡献规上工业增长5.3个百分点,其中高端纺织增长12.6%,船舶海工突破2000亿元规模(增长9.8%),新材料增长7.5%[5][12] 现代化产业体系与重点企业 - "616"产业体系包含六大千亿级集群(船舶海工、高端纺织等)和十六条优势产业链,形成协同发展格局[1][12] - 代表企业:通富微电(光伏储能)、中天科技(海洋工程)、招商重工(船舶制造)、林洋能源(光伏开发)、中国天楹(新能源环保)等21家上市公司[1][22] - 创新体系以"龙头企业+产业创新中心+公共技术平台"三位一体,85%高新技术企业集聚沿江科创带[19][21] 新质生产力发展布局 - 政策支持:出台《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方案》《通用人工智能行动计划》等7项专项政策,目标到2027年形成1000亿元通用人工智能产业规模[10][11] - 空间布局:"一主一副、两带四组团"结构,主城区为创新核心,通州湾聚焦海洋经济,沿江沿海双带联动[17][19] - 未来产业:规划20平方公里未来产业先导区,重点发展氢能储能、空天信息、碳化硅半导体等前沿领域[25][26] 区域协同与转型升级 - 产业协同:70%规上企业与上海高校产学研合作,90%新项目嵌入上海苏南产业链,形成"研发在上海、转化在南通"模式[7] - 数字化转型:新增省智能工厂17家、智能车间95个,目标2027年两化融合水平达75%,建设10个工业互联网平台[8][28] - 绿色转型:推进如东海上风电母港建设,实施重点行业碳达峰行动,打造零碳园区[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