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代餐粉
icon
搜索文档
2025年中国体重管理食品行业概览:近80%执行难?科学营养配比,让体重管理事半功倍
头豹研究院· 2025-09-25 12:37
行业投资评级 - 报告未明确给出行业投资评级 [1][2][3][4] 核心观点 - 中国超重肥胖问题严峻,6岁以上人群超重肥胖率突破50%,男性肥胖率18.2%为女性9.4%的近两倍,催生千亿级体重管理食品市场需求 [5] - 行业从粗放式减肥茶产品迈向科学化发展阶段,通过标准体系完善与功能性研发升级,实现向科学体重管理解决方案的转型 [4] - 市场呈现"头部引领、传统稳健、新兴突围"的竞争格局,行业正向功能细分与价值创新方向升级发展 [6] - 行业加速向"科学配方+个性服务+数字生态"的综合解决方案转型,领先企业通过技术研发和全周期服务生态构建重塑市场格局 [7] 行业综述 - 肥胖定义:BMI≥24为超重,≥28为肥胖;男性腰围≥90cm、女性≥85cm提示中心型肥胖 [17][18] - 肥胖健康影响:肥胖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归因分数达51.5%,脂肪肝47.2%,2型糖尿病36.3%,高血压22% [19][20] - 体重管理食品分类:代餐类及饮料(热量可控、营养科学)、减重膳食补充剂(非药物性、调节代谢)、营养补充饮品(弥补膳食缺口) [23][24] - 发展历程:从1990年代减肥茶萌芽(如大印象减肥茶),到2017年后科学代餐主流化,2024年出现低GI营养欧包等创新产品 [29][30] - 政策环境:2024-2025年国家卫健委等多部门出台系列政策(如《体重管理指导原则》《肥胖症诊疗指南》),推动行业向精准化、规范化发展 [33] - 市场规模:2020年市场规模180.3亿元,2024年增长至989.6亿元(CAGR 53.1%),预计2029年达3,863.7亿元(CAGR 26.1%) [35][37] 产业链分析 - 产业链结构:上游为原料供应商(药食同源原料占主导,如枸杞17.6%、阿胶14.7%),中游为生产制造商(分传统厂商和创新企业),下游为线上线下销售终端 [41][42][48] - 上游原料:减肥类保健食品中决明子使用频率43%、荷叶34%、左旋肉碱30%,药食同源原料TOP10总规模超2,400亿元 [45][46][48] - 中游市场:减脂饮品2025年6月单月销售额1,661.65万元(同比增82.4%),麦片品类市占率40.2% [52][53] - 下游需求:2024年中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31.87%,36%受访网民存在主观超重认知,超70%具备主动管理意识,90%有付费意愿 [58][59] - 消费目标:26%消费者以健康改善为核心,24%专注于塑形/保持体型,21%以减重为主要目标 [60][61] 竞争格局 - 竞争梯队:头部企业(如碧生源)通过品牌与研发优势主导市场,传统品牌(如同仁堂)依托渠道积淀,新兴品牌(如诺特兰德)凭借电商创新崛起 [6][65][68] - 发展趋势:行业从同质化竞争向价值创新转型,研发投入成为关键变量,功能性细分和个性化定制成为新增长点 [6][69] 企业分析 - 北京同仁堂:2024年医药工业收入119.12亿元(2020-2024年CAGR 11.7%),医药商业收入112.3亿元(CAGR 11.3%),在体重管理领域依托中医药特色布局健脾祛湿类产品 [76][79][80] 行业发展趋势 - 需求驱动:2025年中国41%成年人超重,2030年超重/肥胖总人数预计突破5.15亿,76%消费者面临体重管理执行困难 [72] - 升级方向:从单一产品向"科学配方+个性服务+数字生态"综合解决方案升级,政策与消费双轮驱动专业化、精准化发展 [71][73]
北交所新消费产业研究系列(二):大健康消费浪潮下,北交所营养功能食品产业链公司梳理-20250916
华源证券· 2025-09-16 13:30
行业投资评级 - 报告未明确给出整体行业投资评级 但重点分析了北交所三家营养功能食品产业链公司的投资价值[2][3][4] 核心观点 - 营养功能食品行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2024年市场规模2331亿元 预计2029年达3499亿元 2024-2029年CAGR为8.5%[4] - 行业受国家战略支持 人口老龄化和健康意识提升驱动需求增长 但人均消费额较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4][8] - 运动营养细分领域增长最快 2015-2024年CAGR达22.7% 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68亿元[4] - 合同生产(ODM/OEM)模式快速发展 2024年市场规模253亿元 预计2029年达441亿元 CAGR为11.8%[4] - 北交所相关标的包括上游原料商无锡晶海、中游合同生产商衡美健康(拟上市)和品牌商康比特 各具竞争优势[4] 行业市场规模与增长 - 2024年中国营养健康食品行业市场规模5223亿元 预计2029年达7203亿元 2024-2029年CAGR为6.6%[4][13] - 营养功能食品为细分品类 2024年市场规模2331亿元 占比44.6% 预计2029年达3499亿元 CAGR为8.5%[4][13] - 健康零食是最大细分品类 2024年市场规模971亿元 运动营养增长最快 2019-2024年CAGR为21.2%[4][18] - 2024年中国人均营养功能食品消费额166元 远低于美国的754元和日本的572元 提升空间巨大[4][21] 产业链分析 - 产业链完整 上游原辅料(氨基酸等)、中游生产制造和品牌运营、下游渠道和消费者[4][24] - 氨基酸原料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2023年达436.35亿元 同比增长4.2%[4][27] - 合同生产模式受益于品牌商聚焦营销和产品创新 2024年营养功能食品合同生产市场规模253亿元[4][37] - 运动营养食品定义明确 针对每周锻炼3次以上、每次30分钟以上中等强度人群[4][28] 重点公司分析 - 无锡晶海(上游原料商):氨基酸原料药专业制造商 国内市场占有率超30% 2025H1营收2.03亿元(YoY+18.67%) 归母净利润3730万元(YoY+34.77%)[4][41][42] - 衡美健康(中游合同生产商):营养功能食品ODM龙头 2024年合同生产市占率4.2%排名第一 运动营养和体重管理细分市占率分别达22.5%和16.2%[4][57] - 康比特(品牌商):运动营养领导品牌 2024年乳清蛋白电商市占率13.4%排名第一 2025H1营收5.62亿元(YoY+10.92%) 但受原料成本上涨影响归母净利润下降67.91%[4][74][76] 财务对比分析 - 营收规模:康比特(品牌商)>衡美健康(合同生产商)>无锡晶海(原料商)[85] - 毛利率:康比特(32.21%)>无锡晶海(31.90%)>衡美健康(22.59%) 反映产业链位置差异[89] - 费用结构:康比特销售费用率最高(21.44%) 无锡晶海研发费用率最高(5.07%)[93][96] - 成长性:2022-2024年营收CAGR衡美健康(35.12%)>康比特(27.97%)>无锡晶海(-4.04%)[73][84]
2025 “懒人经济” 消费趋势洞察
搜狐财经· 2025-09-01 14:55
懒人经济定义与特征 - 懒人经济是一种随着社会节奏加快和消费升级兴起的经济模式 以便捷、快速、低成本为特点 核心理念是时间就是金钱 通过创新服务和科技手段降低时间成本[1][6] - 该经济模式是社会分工细化和科技进步的产物 表现为专业化服务需求增长和技术创新驱动[8][9] 消费人群特征 - 性别分布:女性占比54% 男性46%[1] - 年龄结构:以年轻人为主[1] - 城市分布:呈现多元化特征[1] - 收入水平:以中等收入群体为核心 既重视性价比也愿意为节省时间和提升质量付费[1] - 使用频率:年轻人使用懒人服务频率较高 拥有懒人产品数量较多[1][10] 市场消费趋势 - 淘系平台销量与销售额呈现增长态势 各平台积极布局即时零售[1] - 绝大多数年轻人频繁使用外卖、跑腿、家政等懒人服务[10] - 消费者对便捷、快速、智能化产品和服务需求强烈 洗护清洁用品和智能产品占据重要市场位置[12] 主要消费领域 - 外卖和预制菜是主要消费领域[1] - 其他重要消费类别包括:智能产品、零食/速食、家政上门服务、洗护清洁剂、家庭/个人清洁工具等[13] 智能家电细分市场 - 洗碗机、洗烘套装等销售额增长 洗碗机价格带分布多样[2] - 消费者关注使用感受 控制与安装方式创新推动行业升级[2] - 西门子、美的等品牌表现突出[2] - 扫地机器人、洗碗机等智能家电在淘系平台销量呈上升趋势[18] 食品饮料细分市场 - 预制菜、代餐粉、养生零食销售额上升[2] - 养生零食受健康意识驱动 消费者关注品质与功效[2] - 麦芽等原料成为蓝海市场[2] - 明治、沃隆等品牌电商销售指数较高[2] 彩妆个护细分市场 - 素颜霜、免洗洗发水等销售额增长[2] - 素颜霜注重便捷与功效 但存在质量参差问题[2] - 肌肤之钥、滋色等品牌较受欢迎 滋色在低价市场布局有优势[2] 市场增长潜力 - 尽管懒人产品使用已相当普遍 但相当部分消费者目前使用懒人产品数量不超过两件 表明市场仍有很大增长潜力[10] - 随着技术发展和生活节奏加快 懒人经济预计将继续扩展 推动更多行业创新[12]
北交所消费服务产业跟踪第二十七期:营养功能食品市场快速发展,北交所相关标的分布于产业链上中游
华源证券· 2025-08-18 06:20
营养功能食品行业分析 - 2024年中国营养健康食品市场规模达5223亿元,预计2029年增至7203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6.6%[3] - 营养功能食品细分市场规模2024年为2331亿元,预计2029年达3499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8.5%[3] - 健康零食是最大品类,2024年市场规模971亿元,运动营养领域增速最快,2019-2024年均增长21.2%[3] - 中国营养功能食品人均消费额166元,显著低于美国的754元和日本的572元[3] - 营养功能食品合同生产市场规模2024年253亿元,预计2029年达441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11.8%[3] 北交所市场表现 - 北交所消费服务产业周度市值涨跌幅中值为-2.54%,38家企业中仅5家上涨[3] - 北证50指数周涨幅2.40%,低于创业板指8.58%和科创50指数5.53%[3] - 泛消费产业市盈率TTM中值下降3.43%至72.2X,食品饮料和农业板块市盈率降至47.5X[3] 重点公司动态 - 锦波生物2025年中报显示营收128.58亿元(同比+42.43%),净利润3.92亿元(同比+26.65%)[3] - 衡美健康2024年营收10.72亿元(同比+9.50%),归母净利润1.03亿元(同比+5.79%)[3] - 宏裕包材2025年中报净利润0.12亿元,同比增长147.37%[3]
繁荣背后藏隐忧 代餐市场亟需规范
中国经济网· 2025-07-04 00:58
行业概况 - 代餐最初为解决特殊环境下饮食问题而设计,后逐步渗透减肥人群,现向普通消费者扩展[1] - 2023年代餐市场规模达1750亿元,预计2027年突破3500亿元[1] - 行业商业模式呈现"轻资产、重营销"特点,头部代工厂提供原料集采至成品贴牌的全套服务[2] 市场驱动因素 - 品牌精准捕捉消费者瘦身心理,将需求转化为市场增长动力[1] - 社交平台推动代餐粉等产品快速走红,改变部分年轻人饮食观念[1] - 商家通过"高蛋白""低糖"等标签简化健康概念,诱导消费行为[2] 产品与技术 - 代餐产品形态包括代餐粉、代餐棒等,宣称"两勺粉解决一餐饭"[1] - 当前产品存在营养标注准确性存疑、食材处理透明度不足等问题[1] - 行业研发投入不足,过度依赖营销炒作而非实质营养配比优化[2] 监管与标准 - 缺乏国家标准对能量值、营养素配比等关键指标的强制规范[2] - 需建立对代餐产品生产流程和标签宣传的严格监管体系[2] 消费者行为 - 部分消费者误将代餐与健康直接等同,忽视营养供给复杂性[2] - 临床建议仅特定患者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普通人群长期食用可能导致营养不良[1]
别让食用代餐成为以健康为赌注的冒险
北京青年报· 2025-06-30 00:50
代餐市场现状 - 一款代餐粉上线72小时销量达2.4万份,在社交平台引发热议 [1] - 2023年中国代餐市场规模达1750亿元,预计2027年突破3500亿元 [1] - 代餐产品精准击中都市年轻人"时间贫困"痛点,填补传统烹饪时间不足的需求空白 [1] 产品争议与健康风险 - 临床建议仅特定患者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代餐,普通人群长期依赖可能导致营养不良和消化功能退化 [2] - 超50%代餐产品未达中国营养学会建议的最低能量标准 [2] - 长期依赖流质代餐可能导致咀嚼功能和消化系统"废用性萎缩",这种退化不可逆 [3] 行业监管问题 - 代餐行业缺乏强制性国家标准,现行团体标准约束力不足 [2] - 监管真空导致市场充斥虚标营养成分、营养素结构失衡的产品 [2] - 不良商家通过夸大宣传和概念炒作,将代餐包装成时尚生活方式象征 [2] 行业发展建议 - 需出台强制性国家标准,严格规范能量值、营养素配比等关键指标 [3] - 企业应将研发投入从不足营收5%提升至合理水平,开发符合不同人群健康需求的产品 [3] - 需要重建社会对饮食文化的认知,强调用餐不仅是营养摄取,更是社交和文化传承 [3][4] 市场宣传反思 - 当代餐品牌将产品宣传为"人类进化新阶段"时,需警惕效率追求不应以健康为代价 [3] - 过度强调效率导致失去的不仅是味觉享受,更是完整的生活体验 [3] - 生命质量不应被压缩成营养成分表,而应体现在真实饮食体验中 [4]
国人瘦身之痛:三甲医院后勤食堂出手搅动“轻食江湖”
36氪· 2025-06-25 10:52
医院跨界健康餐饮行业 -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推出38元科学营养减脂餐,包含烤鸡胸肉、三文鱼、杂粮糙米饭等,厦门市妇幼保健院和深圳市中医院也推出类似产品,形成"医院系"健康餐饮网络 [1] - 医院营养餐直接脱胎于营养科在肥胖症和慢病营养治疗领域多年的科研成果,每款产品皆有严格循证依据,热量、蛋白质等指标精密计算 [6] - 医院通过复用院内中央厨房空间设备及成熟供应链,规避高额场地租金成本,实现临床营养资源的"降维输出" [8] 医疗背书构建竞争优势 - 医院营养餐解决了普通轻食行业的两大痛点:标注热量真实性存疑和长期食用可能导致营养不良的问题 [4] - 消费者选择医院营养餐的核心逻辑是看重医院出品不会欺骗消费者,权威医疗背书构筑了信任壁垒 [6] - 中国医院协会营养管理委员会专家强调,这是医疗服务向主动健康管理的科学延伸,而非商业噱头 [4] 产品创新与差异化 - 华西医院独创"口味平衡法则",在低盐、低脂、低糖前提下运用天然香料提升适口性,避免传统轻食"味同嚼草"的问题 [10] - 深圳市中医院将专业营养干预从门诊延伸至健康管理、食堂服务及社区场景,形成全链条服务闭环 [11] - 医院营养餐正在改写传统轻食行业的游戏规则,抖音平台"华西营养"科普视频获得上万点赞,显示出医院IP的破圈势能 [9][11] 行业发展趋势 - 健康消费步入"循证时代",消费者对标签要求从基础热量标注转向"每克蛋白质吸收率"等专业数据 [16] - 团餐企业正积极探索与医院共建研发中心,将临床营养学成果嫁接到自有供应链体系 [14] - 未来可能出现医院研发的低钠即食鸡胸肉、精准配比的代餐粉和冷链配送的家庭营养套餐等新产品形态 [14] 挑战与机遇 - 28元定价面临可持续性挑战,医院营养餐需优化流程、提高人效以实现规模经济 [11] - 科学性与美味度的融合是核心竞争力,需将医学配方转化为大众认可的国民风味 [13] - 消费者期待可量化的健康回报,医院需持续追踪效果并公开健康数据以证明价值主张 [13]
减重市场,也需“健康管理”
新华日报· 2025-06-23 23:34
减重经济市场概况 - 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及肥胖率已突破50% [1] - 国家卫健委启动"体重管理年"三年行动计划 推动减重经济发展 [1] - 减重经济在健身、医疗、食品、智能科技等领域全面爆发 成为拉动内需新引擎 [1] - 中国体重管理市场预计2021-2027年年均增长10.6% 2027年规模达926亿元 [5] 医疗健康领域发展 - 医院减重门诊量每月增长30%-50% 需求显著提升 [1] - 公立医院普遍设立多学科联合减重门诊 包括营养干预/药物治疗/外科手术等 [11] - 司美格鲁肽等药物需严格按适应症使用 BMI>30或BMI>24合并并发症人群适用 [10] 健身行业动态 - 国内现存健身房相关企业96.62万家 江苏6.46万家排名第三 [5] - 2024年前5月新增健身房企业11.55万家 同比增长2.54% [5] - 乐刻健身等连锁品牌推出100多元/月会员制 晚间7-8点人流量最大 [2] - 健萌等高端私教机构按3/6/9个月周期销售 已服务超100名会员 [2] - 魔瘦训练营等高端减重营地28天周期收费2-5万元 目标减重15-20斤 [3] 食品行业创新 - 代餐市场规模从2017年58.2亿元增长至2023年1750亿元 年复合增长率76.34% [6] - 预计2027年代餐市场规模将达3534.9亿元 [6] - "三低"食品市场占比居高不下 企业加速推出低卡食谱和健康餐配送服务 [6] - 国家新规禁用"不添加""零添加"等误导性食品标识 [8] 行业乱象与监管 - 部分景区和网络博主利用"体重换门票"等噱头设置消费陷阱 [7] - 食品标签存在"0糖"等文字游戏 实际含糖量与普通饮料无异 [7] - 部分消费者擅自购买减肥注射液等产品 导致健康风险 [8][9] - 行业需建立全链条监管机制 规范产品宣传和服务标准 [11]
轻食代餐受追捧,真能实现减肥梦?专家提醒需谨慎
央视网· 2025-06-20 09:05
代餐食品行业现状 - 市面上轻食及代餐食品品类繁多,消费者主要购买目的是减脂减重 [1] - 常见代餐形式包括代餐粉、代餐棒、代餐奶昔、代餐粥等 [5] 代餐食品的科学依据 - 中国营养学会指出代餐作为能量平衡的一餐可有效降低体重和体脂,是营养素补充和减少能量摄入的方式 [3] - 代餐减重需满足限定条件,并非适用于所有人,肝肾功能异常者可能出现健康风险 [3] 代餐食品潜在问题 - 部分代餐产品通过抑制神经中枢、刺激肠道等非健康方式实现减肥效果,可能造成腹泻、肠道功能紊乱或肝肾损害 [5] - 长期用"果蔬+代餐"替代正餐可能导致蛋白质、必需脂肪酸缺乏,引发脱发、月经不调等问题 [5] 科学减重建议 - 科学减重关键在于能量摄入与消耗的平衡,仅靠代餐并不科学 [5] - 使用代餐需专业医师或营养师设计营养方案,配合饮食生活方式调整才能保证持续减重效果 [5] 轻食产品市场风险 - 轻食产品品质参差不齐,存在食材清洗不净、营养成分标注模糊等问题 [7] - 部分商家使用低质量食材和添加剂以降低成本 [7] - 长期食用单一轻食可能导致微量营养素缺乏,影响人体代谢功能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