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餐食品

搜索文档
2025年中国体重管理食品行业概览:近80%执行难?科学营养配比,让体重管理事半功倍
头豹研究院· 2025-09-25 12:37
行业投资评级 - 报告未明确给出行业投资评级 [1][2][3][4] 核心观点 - 中国超重肥胖问题严峻,6岁以上人群超重肥胖率突破50%,男性肥胖率18.2%为女性9.4%的近两倍,催生千亿级体重管理食品市场需求 [5] - 行业从粗放式减肥茶产品迈向科学化发展阶段,通过标准体系完善与功能性研发升级,实现向科学体重管理解决方案的转型 [4] - 市场呈现"头部引领、传统稳健、新兴突围"的竞争格局,行业正向功能细分与价值创新方向升级发展 [6] - 行业加速向"科学配方+个性服务+数字生态"的综合解决方案转型,领先企业通过技术研发和全周期服务生态构建重塑市场格局 [7] 行业综述 - 肥胖定义:BMI≥24为超重,≥28为肥胖;男性腰围≥90cm、女性≥85cm提示中心型肥胖 [17][18] - 肥胖健康影响:肥胖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归因分数达51.5%,脂肪肝47.2%,2型糖尿病36.3%,高血压22% [19][20] - 体重管理食品分类:代餐类及饮料(热量可控、营养科学)、减重膳食补充剂(非药物性、调节代谢)、营养补充饮品(弥补膳食缺口) [23][24] - 发展历程:从1990年代减肥茶萌芽(如大印象减肥茶),到2017年后科学代餐主流化,2024年出现低GI营养欧包等创新产品 [29][30] - 政策环境:2024-2025年国家卫健委等多部门出台系列政策(如《体重管理指导原则》《肥胖症诊疗指南》),推动行业向精准化、规范化发展 [33] - 市场规模:2020年市场规模180.3亿元,2024年增长至989.6亿元(CAGR 53.1%),预计2029年达3,863.7亿元(CAGR 26.1%) [35][37] 产业链分析 - 产业链结构:上游为原料供应商(药食同源原料占主导,如枸杞17.6%、阿胶14.7%),中游为生产制造商(分传统厂商和创新企业),下游为线上线下销售终端 [41][42][48] - 上游原料:减肥类保健食品中决明子使用频率43%、荷叶34%、左旋肉碱30%,药食同源原料TOP10总规模超2,400亿元 [45][46][48] - 中游市场:减脂饮品2025年6月单月销售额1,661.65万元(同比增82.4%),麦片品类市占率40.2% [52][53] - 下游需求:2024年中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31.87%,36%受访网民存在主观超重认知,超70%具备主动管理意识,90%有付费意愿 [58][59] - 消费目标:26%消费者以健康改善为核心,24%专注于塑形/保持体型,21%以减重为主要目标 [60][61] 竞争格局 - 竞争梯队:头部企业(如碧生源)通过品牌与研发优势主导市场,传统品牌(如同仁堂)依托渠道积淀,新兴品牌(如诺特兰德)凭借电商创新崛起 [6][65][68] - 发展趋势:行业从同质化竞争向价值创新转型,研发投入成为关键变量,功能性细分和个性化定制成为新增长点 [6][69] 企业分析 - 北京同仁堂:2024年医药工业收入119.12亿元(2020-2024年CAGR 11.7%),医药商业收入112.3亿元(CAGR 11.3%),在体重管理领域依托中医药特色布局健脾祛湿类产品 [76][79][80] 行业发展趋势 - 需求驱动:2025年中国41%成年人超重,2030年超重/肥胖总人数预计突破5.15亿,76%消费者面临体重管理执行困难 [72] - 升级方向:从单一产品向"科学配方+个性服务+数字生态"综合解决方案升级,政策与消费双轮驱动专业化、精准化发展 [71][73]
莫让“瘦身”变“伤身”(百姓关注)
人民日报· 2025-08-24 22:40
行业问题 - 减肥市场存在大量虚假宣传和夸大功效问题 例如承诺"3至5天见效""打造不易胖体质"等不实宣传 [1] - 部分减肥产品属于三无产品 包装标注的厂家电话无法接通 消费者累计损失可达1.8万元 [1] - 消费者服用减肥产品后出现体重增加5斤和便秘等副作用 商家拒绝退款且平台不提供退款选项 [1] 消费陷阱模式 - 商家通过赠送礼品和定制方案等话术索要个人信息 推销高价减肥套餐 [1] - 以防反弹和停用危害健康等理由诱导消费者多次转账升级套餐 [1] - 减肥训练营存在合同陷阱 标注不退不换和自愿放弃维权等霸王条款 未提供服务即扣除35%违约金 [2] 产品作用机制 - 减肥产品可能通过利尿或增加排便次数排出水分实现短期减重 但效果暂时且易反弹 [2] - 没有任何一种减肥产品能适用于所有人并在短时间内取得显著效果 [2] 监管合规要求 - 正规减肥类保健食品应有相应标识 药品需标注国药准字 医疗器械需有注册证或备案证 [3] - 根据广告法规定 保健食品广告不得含有表示功效和安全性的断言或者保证 [3] 消费者维权 - 消费者应关注合同中的服务内容、效果保证和退款政策条款 积极收集证据 [3] - 若产品损害健康应及时就医 保留诊断证明和病历等医疗资料以便要求医疗费用赔偿 [3] 专业建议 - 建议在医生或营养师指导下使用减肥产品 关注减肥训练营的专业性和个性化方案制定能力 [4] - 减肥是长期过程需要控制饮食、适当运动和调整睡眠 避免快速减肥后体重反弹 [4] - 片面夸大声称通过某种食物或减肥产品就能轻松减重的信息通常都是谣言 [5]
中国人为何越减越胖,减肥一生却陷入“越减越重”困局?
GLP1减重宝典· 2025-07-05 09:51
肥胖现状与定义 - 国际上衡量胖瘦最常用标准是BMI指数 计算方法为体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 BMI在18.5-23.9为正常 超过24为超重 28以上为肥胖 30及以上为中重度肥胖[4] - 2016年《柳叶刀》数据显示全球肥胖人数首次超过体重偏轻人群 中国肥胖总人数跃居全球第一 超过美国[5][11] - 中国成年人肥胖率已超过50% 儿童青少年超重及肥胖率接近20%[5] 肥胖成因分析 - 40%-70%肥胖与遗传因素有关 包括基因遗传和生活方式"传承"[11] - 现代社会食物供应充足但体力消耗减少 "多吃少动"成为主因[11] - 社会环境变化如外卖便利 汽车普及导致活动量减少[11] - 生理心理因素如夜宵综合征和情绪性进食[12] - 中国肥胖呈现地域差异 北方比南方胖 西北比东部更易发胖 女性重度肥胖比例高于男性[14] 肥胖健康风险 - 腰围过快增长需警惕腹型肥胖 男性超过90厘米 女性超过85厘米即属腹型肥胖[15] - 肥胖直接或间接诱发200多种疾病 与17种癌症密切相关[15] - 脂肪堆积导致冠心病 高血压 高尿酸血症 胰岛素抵抗引发糖尿病[17] - 脂肪在口咽部引发呼吸暂停综合征 在膝关节造成骨关节炎 在肝脏形成脂肪肝[17] 科学减重方法 - 医学减重理念将肥胖作为疾病 通过筛查 评估 诊断 治疗和监测等流程进行科学管理[20] - 改变生活方式是减重基础 需从四点入手:保证充足睡眠 每天称体重 保持规律作息 减少盐油糖摄入[21][22] - "吃动平衡"是核心理念 饮食控制占80%作用 运动占20%[23] - 主食选择应多吃杂豆 全谷物 薯类等粗粮 提供持久饱腹感[25] - 推荐高纤维 高蛋白食物如生菜 西兰花 鸡蛋 富含钾的"排水食物"如菠菜 冬瓜[26] - 应远离添加糖和精制糖 代糖饮料可能增加胰岛素抵抗和食欲[27] 减重实践建议 - 饥饿分为胃肠型饥饿和心理性饥饿 需对症处理[29] - 运动建议每次30-40分钟有氧加20分钟力量训练 可拆分进行[32] - 减重需长期坚持 防止反弹 应梳理不健康习惯 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33]
超六成受访大学生曾为“轻体”消费
中国青年报· 2025-06-15 22:29
轻体消费市场概况 - 81.37%受访大学生对减脂减重有需求,超过七成通过运动健身和健康饮食实现目标 [1][3] - 轻体消费主要领域:轻食/减脂餐(59.80%)、健身房/运动课程(37.71%)、运动装备(31.90%)、代餐食品(30.20%) [1][5] - 国家16部门联合启动"体重管理年"活动,推动减重轻体市场发展 [2] 消费者行为特征 - 54.97%受访者减重动机为改善体形,25.69%出于健康考虑,14.44%为社交需求 [3] - 84.44%通过社交媒体博主获取减重信息,63.14%更信任权威机构/专家科普 [8][9] - 选择产品时最关注功效(56.14%)、安全性(52.09%)和价格(49.28%) [9] 市场痛点与问题 - 70.20%认为存在虚假宣传,64.25%指出产品质量参差不齐,56.01%认为价格虚高 [12] - 15.88%曾尝试极端减重方法,部分消费者遭遇三无产品导致健康问题 [11][12] - 轻食价格偏高(基础套餐20-40元),且缺乏个性化方案 [6][10] 产品与服务创新方向 - 65.03%期待减重消费券,61.37%希望推出物美价廉的健康餐 [14] - 56.08%呼吁医疗机构/健身机构提供科学减重计划,52.22%建议加强市场监管 [14] - 消费者期待更多低价健身服务(如社区合作健身房月费169元)和创新轻食品类 [3][13] 典型案例分析 - 高校食堂设置自选轻食窗口(单价十几元),但菜品选择有限 [5] - 学生自制低卡餐日均成本50元,需购置小冰箱(600元)+微波炉(300元) [6] - 私教课价格达200元/小时,健身卡消费累计可达2000-5000元 [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