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乌鸡白凤丸
icon
搜索文档
福建广生堂药业财务状况与募投项目深度剖析:转型期的挑战与机遇
新浪财经· 2025-08-28 15:42
核心观点 - 公司因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申请接受深圳证券交易所审核问询 会计师事务所针对财务事项进行核查并发布说明 全面呈现公司财务状况 业务运营及募投项目情况 [1] - 公司处于仿制药向创新药转型阶段 面临业绩持续亏损 毛利率下滑及财务指标波动等挑战 但通过募投项目布局创新药研发和中药产业化 寻求新的增长点 [2][4][5][6] 财务表现 - 报告期内营业收入分别为38,576.52万元 42,271.49万元 44,145.77万元和9,760.80万元 呈增长趋势但近期下滑 [2] - 扣非后归母净利润持续亏损 分别为13,218.07万元 -35,423.28万元 -19,953.89万元和-3,042.09万元 主要因研发投入增加及集采政策影响 [2] - 抗乙肝病毒药物进入集采目录后 2023年度药品销售单价较2022年度下降33.33% 最近三年毛利率分别为18.54% 2.59% 8.57% [2] - 向前五大供应商采购金额占比波动 分别为39.86% 56.57% 60.53%和50.64% 2023年因泰中定获批上市向重庆博腾和歌礼药业采购原料药致金额大增 [3] - 各期末存货账面价值持续增长 分别为6,866.15万元 11,147.56万元 11,447.52万元和12,113.29万元 2024年末因泰中定产成品过期及即将过期致存货跌价准备大幅增加 [3] - 2024年末因向歌礼药业采购的利托那韦片过期 计提其他减值准备2,249.97万元 其他流动资产分别为3,187.70万元 4,664.68万元 5,966.51万元和5,989.15万元 [3] - 研发人员数量持续减少 分别为112人 91人 76人 研发费用分别为18,546.27万元 13,295.70万元 4,405.23万元和610.22万元 研发费用率分别为48.08% 31.45% 9.98%和6.25% [4] - 2023年1月1日起变更药品资本化时点会计估计 2023年末无形资产账面价值因泰中定获批上市大幅增加 2024年末因阿泰特韦片/利托那韦片组合包装批件计提减值准备而减少 [4] - 各期末资产负债率持续上升 分别为36.07% 64.74% 72.42%和73.45% 2023年因子公司广生中霖增资并附加股权回购条款确认为金融负债致大增 [4] - 流动比率分别为0.97倍 0.75倍 0.71倍和0.69倍 速动比率分别为0.80倍 0.57倍 0.51倍和0.47倍 明显低于同行业可比公司平均水平 [4] 业务运营 - 公司采用经销 直销 集采销售模式 主要产品抗乙肝病毒药物在集采模式下销售单价大幅下降 [2] - 泰中定2023年获批上市 主要销售客户为北京同仁堂 2023年 2024年销售额分别为2,093.36万元 2,511.67万元 [3] - 公司主要采用以销定产模式 部分委外生产 [3] - 各期末预付款项余额分别为539.71万元 1,708.67万元 1,436.11万元和703.25万元 2023年末和2024年末因泰中定销售提升预付歌礼药业货款大幅增加 [3] 募投项目 - 本次发行拟募集资金97,686.65万元 其中59,837.60万元投入创新药研发项目 8,849.05万元投入中药传统名方产业化项目 29,000.00万元补充流动资金 [5] - 创新药研发项目包括GST-HG141 GST-HG131联合GST-HG141两款创新药 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治疗 目前均未完成境内外注册备案 [5] - GST-HG141已申报III期临床方案并取得沟通会议纪要 GST-HG131和GST-HG141已完成I期临床研究 可联合申报II期临床研究 [5] - 两款创新药拟使用募集资金20,127.60万元和39,710.00万元 均为资本性支出 [5] - 中药传统名方产业化项目拟收购中药药品批文 新增六味地黄丸 乌鸡白凤丸 牛黄清心丸品种 已完成属地发改委备案 环评立项和生产许可证正在办理 [5] - 中药项目预计内部收益率为23.22% 目前已与出售方签订批文合作协议或意向书 乌鸡白凤丸和六味地黄丸在产 牛黄清心丸停产 [5] - 前次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募集资金5.14亿元已使用完毕 前募项目一因未取得原料药生产许可致效益未达预期 部分节余资金补流 前募项目二因多种原因终止 剩余募集资金用于永久补充流动资金 [6]
2025年中国妇科调经用药行业概览:“她经济”消费升级,聚焦女性健康需求
头豹研究院· 2025-06-03 12:23
报告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核心观点 中国妇科调经用药行业近年来稳健增长并向多元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妇科调经中成药占据市场主导地位,未来在“她经济”与老龄化背景下,细分市场潜力凸显,叠加政策与资本支持,市场将持续扩容,有望成为大健康领域重要增长引擎 [3] 各部分总结 中国妇科调经用药的行业概述 - 不同地区女性月经初潮年龄有差异,正常月经周期为21 - 36天,平均28天,包括增殖期、分泌期和月经期三个阶段 [15] - 子宫肌瘤是常见良性肿瘤,40 - 49岁患病率最高,治疗方案有观察、药物、手术与介入治疗 [22] -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常见病、疑难病,典型症状为盆腔疼痛,一线治疗药物包括NSAID等 [26] -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常见内分泌疾病,提倡个体化综合治疗,高雄激素治疗用药包括短效COC等 [31] - 妇科调经用药指恢复女性正常月经周期的药物,包括西药和中药,西药有孕激素、雌激素类,中药常用中成药有加味逍遥丸等 [35][38] 中国妇科调经用药行业的市场规模 - 2024年行业市场规模达238.9亿元,预计2029年增长至312.8亿元,未来政策红利释放和消费端需求升级将推动发展 [43] - “月经羞耻”使行业渗透率有提升空间,女性健康意识觉醒推动需求从“隐性”转向“显性” [48] 中国妇科调经用药的产业链分析 - 2024年4月部分中成药原料价格处历史高位,抬升生产成本,头部药企更具成本控制优势,市场份额向头部集中 [53][54] - 截至2025年4月,补气养血类中成药主导市场,头部企业品牌壁垒凸显,行业集中度偏低 [61] - 2020 - 2024年网上药店销售占比上升,2024年Q1 - Q3妇科调经用药销售占比领先且同比增长,市场有扩容空间 [69] 中国妇科调经用药的竞争格局 - 行业竞争格局分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以太极集团等为代表,盈利能力和市场地位优;第二梯队部分企业盈利能力强或产品线丰富;第三梯队盈利能力和品牌影响力弱 [77] - 市场竞争分散复杂,头部企业扩大优势,中小企业突围,未来头部企业将扩大份额,中药新药研发加速 [78][79]
2025年中国妇科经纬用药行业概览:“她经济”消费升级,聚焦女性健康需求
头豹研究院· 2025-06-03 12:03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相关内容 报告的核心观点 - 中国妇科调经用药行业近年来稳健增长,市场需求与政策红利推动行业向多元化、专业化发展,妇科调经中成药占主导地位,未来在“她经济”与老龄化背景下,细分市场潜力大,市场将持续扩容 [3] - 月经失调是常见问题,中西医治疗思路差异大,行业西药以孕激素和雌激素为主,中药品种丰富竞争激烈,随着月经观念开放与女性健康意识觉醒,行业将迎来新增长空间 [4][5][6]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中国妇科调经用药的行业概述 - 月经是女性生理事件,不同地区女性初潮年龄有差异,正常月经周期为21 - 36天,平均28天,分增殖期、分泌期和月经期 [15] - 月经失调指周期和经血量异常,诱发因素有内分泌失调等,相关病症有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多囊卵巢综合征 [4] - 妇科调经用药指调节生殖内分泌或整体生理功能,恢复正常月经周期的药物,分西药和中药 [35] - 中国妇科调经用药行业受政策支持和女性健康意识提升影响发展,西药以激素类为主,中药多元化竞争 [3][5] 中国妇科调经用药行业的市场规模 - 2024年中国妇科调经用药行业市场规模达238.9亿元,预计2029年增长至312.8亿元,女性健康意识提升、政策支持等推动市场发展 [43] - 未来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消费端需求升级,行业渗透率有望提升 [43][48] 中国妇科调经用药的产业链分析 - 中成药上游原料价格分化,头部药企更具韧性,中小药企面临经营压力,市场份额向头部集中 [53][54] - 中成药中游市场稳定增长,厂商格局长尾分散、头部集中,经典名方占主导,头部企业有竞争壁垒 [60][61] - 妇科调经用药下游顺应线上渠道渗透趋势,市场扩容源于需求刚性与消费粘性,线上购药匿名性契合部分消费者需求 [71] 中国妇科调经用药的竞争格局 - 行业竞争格局由消费需求升级驱动,未来将呈现结构性分化与创新突围并行趋势 [76] - 市场竞争分散、多维,头部企业扩大优势,中小企业突围,增速分化显著 [78] 中国妇科调经用药的代表企业分析 - 第一梯队以太极集团、国药现代和同仁堂为代表,盈利能力优异,产品线丰富 [77] - 第二梯队以白云山、奥瑞特和丽珠集团为代表,部分企业盈利能力强,部分企业产品线丰富 [77] - 第三梯队以海王生物为代表,盈利能力弱,品牌影响力有限,妇科疾病治疗非重心 [77]
同仁堂(600085):2025Q1业绩表现稳健 经营性现金流大幅改善
新浪财经· 2025-05-11 02:25
财务表现 - 公司2025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52.76亿元,同比增长0.16% [1] - 归母净利润5.82亿元,同比增长1.10%,扣非归母净利润5.81亿元,同比增长1.66% [1]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8.33亿元,同比增加10.84亿元,主要因优化原料采购节奏和库存结构改善 [2] 经营策略与成效 - 公司采取提质增效措施,在复杂市场环境下展现经营韧性和抗风险能力 [2] - 深化营销改革,实施大品种与精品战略,重点推动牛黄清心丸等产品动销 [3] - 线上线下融合加速,双十一期间五子衍宗丸登顶天猫男科销售,乌鸡白凤丸跻身京东妇科前列 [3] - 医疗业务组建专业团队,通过学术活动拓展等级医院及社区机构渠道 [3] 未来业绩预测 - 预计2025-2027年营业收入分别为201.82亿元、218.71亿元、235.29亿元,同比增速8.52%、8.37%、7.58% [4] - 预计同期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7.38亿元、20.07亿元、22.88亿元,同比增速13.87%、15.48%、14.00% [4] - 对应EPS分别为1.27元、1.46元、1.67元 [4]
同仁堂:350年的“老字号” 正面临内忧外患
犀牛财经· 2025-04-24 12:20
品牌与历史遗留问题 - 北京同仁堂是拥有350年历史的中国老字号品牌 为同仁堂品牌的唯一合法继承者和驰名商标持有者[2][4] - 历史上因分家形成多地同仁堂独立运营 包括南京同仁堂和天津同仁堂 其中南京同仁堂核心商标为"乐家老铺" 天津同仁堂于1988年恢复名称但遭北京同仁堂长期反对[5][6][7][9] - 品牌管理缺失导致市场出现大量仿冒和贴牌商家 例如南京同仁堂绿金家园在股权退出后仍违规使用"南京同仁堂"字样[3][7] 经营与财务表现 - 2024年营业收入185.97亿元 同比增长4.12% 但归母净利润15.26亿元 同比下降8.54%[10] - 医药工业成本上涨14.04% 医药商业成本上涨15.52% 综合毛利率从47.29%降至43.96% 为五年最低水平[10] - 核心原材料天然牛黄价格从57万元/公斤飙升至170万元/公斤 尽管安宫牛黄丸提价20%仍无法抵消成本压力[11] 产品与销售动态 - 心脑血管类产品收入同比增长17.26% 但销量下滑2.27% 反映价格触及市场承受阈值[12] - 合同负债同比减少53.08% 显示经销商拿货意愿减弱 存货达107.3亿元 占总资产34.3%[12] - 实施"大品种战略"推动产品多元化 五子衍宗丸连续五年天猫男科用药冠军 乌鸡白凤丸获京东妇科类目季军[14] 战略调整与渠道改革 - 控股股东北京同仁堂集团取得天津同仁堂60%股份控制权 南京同仁堂55%股权出售中 市场推测北京同仁堂为收购方以实现品牌统一[13] - 电商渠道接入天猫平台 与京东健康、阿里健康开展跨境业务 线下逆势新增250家门店并扩充销售团队至8000人[14]
同仁堂净利下滑:成本高企叠加信任危机,百年老字号如何破局?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4-14 01:11
文章核心观点 同仁堂2024年年报显示业绩有增有减,营收增加但归母净利润下降,毛利率降低且经营现金流创新低,虽现金分红比例提升,但公司面临成本、信任等多方面问题,未来发展待解 [2][4] 公司概况 - 始创于1669年,1997年股份成立并上市,主营中成药生产与销售,有完整产业链 [3] - 入选工信部首批中国消费名品名单 [3] 业绩表现 - 2024年营收185.97亿元,同比增4.12%;归母净利润15.26亿元,同比降8.54%;扣非归母净利润14.82亿元,同比降10.55% [2][4] - 医药工业和商业营收分别增7.52%和9.60%,营业成本分别增14.04%和15.52%,毛利率均降超3个百分点 [4] - 经营现金流降59.29%至7.61亿元,创十年新低 [2][8] - 2024年合计派发现金红利13.71亿元,占归母净利润89.86%,比例大幅提升 [2] 成本与毛利率 - 医药工业营业成本上涨因原材料价格上涨,2024年原材料成本占总成本66.80%,金额增23.07% [4] - 心脑血管、补益、清热类品种营业成本分别涨40.24%、26.40%、25.98%,毛利率分别降8.31%、1.74%、3.66% [4] - 心脑血管类产品毛利率5年来首次跌破50%,仅49.31% [4] - 安宫牛黄丸关键成分天然牛黄2024年底价格较2023年初涨幅达198.25% [5] 市场竞争与价格趋势 - 超120家公司获批生产安宫牛黄丸,市场竞争激烈 [6] - 2024年7月起中药材价格指数持续下跌,2025年4月较2024年7月高点跌幅近20% [6] - 相关部门拟允许进口牛黄,公司成本压力有望缓解 [6] - 港版安宫牛黄丸涨价20.75%,不排除后续大陆地区调价可能 [6] 信任危机与应对 - 经营现金流下降受销售现金下降和采购现金增加影响 [8] - 研发支出占营收2.20%,公司称科研投入聚焦工业领域 [8] - 员工总数增6.59%,平均薪酬下降,管理层薪资普遍上涨 [8] - 产品质量和冒用商标问题使公司多次陷入信任危机 [9] - 加强与头部电商合作,强化品牌效应 [9] - 加速搭建销售体系,自营药店新增252家,达1251家 [9] 零售业务情况 - 零售药店中西成药及饮片销售收入占零售总收入81.87% [10] - 720家零售药店设中医医疗诊所,占比57.55%;809家取得医保定点资格,占比64.67% [10] - 公司将继续布局省级平台和线下门店,开拓市场规模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