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材料成本上涨

搜索文档
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滑超七成,洽洽食品成本压力依旧明显
犀牛财经· 2025-08-25 13:14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27.52亿元,同比下滑5.05% [2][3] - 净利润8864万元,同比大幅下滑73.68% [2][3] - 扣非净利润4309万元,同比下降84.77% [3]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1.64亿元,同比下降76.12% [3] - 毛利率从2024年第一季度的30.43%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20.31% [5] 业务运营 - 葵花籽收入17.72亿元(占比64.39%),同比下滑4.45% [4] - 坚果类收入6.14亿元(占比22.32%),同比下滑6.98% [4] - 其他产品收入3.04亿元(占比11.05%),同比下滑13.76% [4] - 休闲食品生产量8.52万吨,同比下降10.47% [4] - 销售量9.26万吨,同比下降7.7% [4] 成本压力 - 葵花籽原料因内蒙古阴雨天气导致霉变率提升,符合标准的原料产量减少 [4] - 巴旦木原料受供需关系影响,腰果原料受行业周期性及天气影响,采购价格均上涨 [4] - 原材料成本上涨频繁出现在业绩下滑原因中,公司曾通过多次涨价应对 [5] 战略挑战 - 主动调整产品结构和渠道结构,加大新品研发和势能渠道费用投入 [4] - 涨价策略导致消费者价格敏感度增加,部分消费者转向更便宜的产品 [5] - 坚果品类贡献度有待提升,市场竞争激烈,多元化发展仍需时间培育 [6] 市场表现 - 东吴证券下调盈利预测,预计2025-2027年净利润分别为6亿、10.5亿、11.2亿元 [5] - 股价自2020年9月以来连续下跌5年,当前股价不足巅峰时期三分之一 [6] - 截至8月25日股价报23.33元/股,总市值118.02亿元 [6]
华津国际控股:预期中期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约4.9亿-5.3亿元
搜狐财经· 2025-08-22 03:22
财务表现 - 公司预期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收入为人民币7.2亿元至7.8亿元 较去年同期约人民币32.065亿元减少人民币24.265亿元至24.865亿元 降幅达75.7%至77.5% [1] - 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预计为人民币4.9亿元至5.3亿元 去年同期为溢利约人民币0.169亿元 [1] 收入下降原因 - 房地产、基建及工业品进出口等核心下游行业投资放缓导致内外需双弱 行业内企业竞相降价压缩产品毛利率 [3] - 全球主要进口国对钢铁产品加征惩罚性关税 下游客户出口产品的销售量及平均售价大幅下降 部分长期客户延迟或取消已签订单 [3] - 因终端订单骤减未能达到钢厂长期供应合同的最低采购条款 导致承诺费及保证金被没收增加销售成本 [3] 成本压力 - 热轧钢卷等主要原材料市场价格受国际贸易局势影响维持高位 产品售价未能及时调整导致生产成本上升 [3] - 产能利用率偏低使固定制造开支分摊到规模缩小的产量基础上 直接造成单位加工成本上升 [3] 业务背景 - 公司为位于中国广东省的冷轧碳钢加工企业 生产基地位于江门市新会区古井镇的华津金属产业园 [4] - 主要从事热轧钢卷加工成定制冷轧钢条、钢板及焊接钢管以及镀锌钢材产品 服务轻工五金、家用电器、家具、摩托车/自行车配件、LED和照明等行业 [5] - 提供定制冷轧钢材及镀锌钢材的加工、横切、纵切、仓储及配送服务 [5] 数据状态 - 本期中期业绩尚未经核数师或审核委员会审阅 实际业绩可能与公告存在差异 预计于2025年8月底前正式刊发 [4]
华津国际控股(02738.HK)预计中期收入降幅约75.7%至77.5%
格隆汇· 2025-08-21 12:51
财务表现 - 预计2025年上半年收入为7.2亿至7.8亿元人民币 较2024年同期的32.065亿元减少24.265亿至24.865亿元 降幅达75.7%至77.5% [1] - 预计2025年上半年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为4.9亿至5.3亿元人民币 而2024年同期为盈利1690万元人民币 [1] 业绩变动原因 - 市场需求疲软与竞争加剧 受内需外需双重压力影响 [1] - 贸易环境及关税政策对业务造成负面影响 [1] - 原材料成本面临上涨压力 [1] - 产能利用率偏低导致单位加工成本上升 [1]
“中药印钞机”失速:片仔癀净利罕见下跌28%,“囤货赌涨”反噬现金流
华夏时报· 2025-07-24 12:08
业绩表现 -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7.88亿元,同比增长7.2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9.77亿元,同比仅增长6.42%,较2023年营收和净利润双位数增长(15.69%和13.15%)显著放缓 [3] - 2024年第四季度营收下滑4.92%至23.38亿元,净利润暴跌28.23%至2.78亿元,创2020年以来最差单季表现 [3] - 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出现0.92%的负增长,放缓趋势延续 [3] 核心产品表现 - 肝病用药:2024年销售量418.86万盒,同比减少7.63%,毛利率从78.79%降至67.91%,降幅10.88个百分点,主因天然牛黄价格从65万元/公斤涨至165万元/公斤(涨幅153.85%)[6][7] - 心脑血管用药:销售量82.97万盒,同比大幅减少20.60%,库存激增91.77%,毛利率从38.71%骤降至14.16%,主因安宫牛黄丸原材料成本上升 [7] - 其他用药:销售量981.68万盒,同比下滑3.02%,库存增长141.03%,受医保控费及消费降级影响 [8] 存货与现金流 - 存货周转天数达243.23天,同比增加41.35天(增幅20.48%),创五年新高 [9] - 存货总额同比激增47.01%至49.67亿元,其中原材料库存占比64.6%(32.48亿元),核心原材料(天然麝香、牛黄)占92% [9] - 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同比大幅下降40.47%,现金循环周期延长53天至271天 [9] 成本与供应链 - 公司通过提前采购锁定原材料成本,但推高库存规模,年资金占用成本约2.5亿元—3.0亿元(按5%—6%融资成本估算)[9][10] - 原材料战略储备导致存货占总资产比例从21.8%升至28.3%,占流动资产比例突破35% [9] - 原材料麝香保质期约10年,牛黄约5年,若销售不及预期可能引发减值风险 [11] 行业与市场挑战 - 业绩波动反映周期性(宏观经济及行业趋势)与结构性(内部管理及竞争力)问题叠加 [4] - 提价策略(片仔癀锭剂零售价从590元/粒提至760元/粒,涨幅28.8%)未能有效对冲成本压力 [7] - 生产计划与市场需求脱节,部分产品线出现销量萎缩与库存积压并存现象 [7][8]
青岛双星:预计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亏损1.55亿元至1.95亿元
快讯· 2025-07-14 09:19
业绩表现 - 预计2025年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1.55亿元至1.95亿元 同比下降171.47%至241.52% [1] -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亏损1.8亿元至2.2亿元 同比下降162.80%至221.20% [1] - 基本每股收益亏损0.19元/股至0.24元/股 [1] 业绩变动原因 - 柬埔寨新建工厂轿车胎项目尚处在建设期 [1] - 卡客车胎比重过高影响销售毛利率 [1] - 天然胶价格上涨15%以上导致整体原材料成本同比上涨 [1]
同仁堂净利下滑:成本高企叠加信任危机,百年老字号如何破局?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4-14 01:11
文章核心观点 同仁堂2024年年报显示业绩有增有减,营收增加但归母净利润下降,毛利率降低且经营现金流创新低,虽现金分红比例提升,但公司面临成本、信任等多方面问题,未来发展待解 [2][4] 公司概况 - 始创于1669年,1997年股份成立并上市,主营中成药生产与销售,有完整产业链 [3] - 入选工信部首批中国消费名品名单 [3] 业绩表现 - 2024年营收185.97亿元,同比增4.12%;归母净利润15.26亿元,同比降8.54%;扣非归母净利润14.82亿元,同比降10.55% [2][4] - 医药工业和商业营收分别增7.52%和9.60%,营业成本分别增14.04%和15.52%,毛利率均降超3个百分点 [4] - 经营现金流降59.29%至7.61亿元,创十年新低 [2][8] - 2024年合计派发现金红利13.71亿元,占归母净利润89.86%,比例大幅提升 [2] 成本与毛利率 - 医药工业营业成本上涨因原材料价格上涨,2024年原材料成本占总成本66.80%,金额增23.07% [4] - 心脑血管、补益、清热类品种营业成本分别涨40.24%、26.40%、25.98%,毛利率分别降8.31%、1.74%、3.66% [4] - 心脑血管类产品毛利率5年来首次跌破50%,仅49.31% [4] - 安宫牛黄丸关键成分天然牛黄2024年底价格较2023年初涨幅达198.25% [5] 市场竞争与价格趋势 - 超120家公司获批生产安宫牛黄丸,市场竞争激烈 [6] - 2024年7月起中药材价格指数持续下跌,2025年4月较2024年7月高点跌幅近20% [6] - 相关部门拟允许进口牛黄,公司成本压力有望缓解 [6] - 港版安宫牛黄丸涨价20.75%,不排除后续大陆地区调价可能 [6] 信任危机与应对 - 经营现金流下降受销售现金下降和采购现金增加影响 [8] - 研发支出占营收2.20%,公司称科研投入聚焦工业领域 [8] - 员工总数增6.59%,平均薪酬下降,管理层薪资普遍上涨 [8] - 产品质量和冒用商标问题使公司多次陷入信任危机 [9] - 加强与头部电商合作,强化品牌效应 [9] - 加速搭建销售体系,自营药店新增252家,达1251家 [9] 零售业务情况 - 零售药店中西成药及饮片销售收入占零售总收入81.87% [10] - 720家零售药店设中医医疗诊所,占比57.55%;809家取得医保定点资格,占比64.67% [10] - 公司将继续布局省级平台和线下门店,开拓市场规模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