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南泥湾》
icon
搜索文档
在熟悉的旋律中重温经典共忆峥嵘 “点亮星夜”大型音乐会点燃红色激情
镇江日报· 2025-09-18 23:57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9月16日晚,丹阳市文明实践"点亮星 夜"大型音乐会在丹阳大运河志愿者驿站举行。激昂的歌声,吸引了沿大运河边散步的市民驻足观看, 在"红色歌曲大合唱""器乐合奏""朗诵"三大篇章的旋律中重温经典、共忆峥嵘。 据了解,此次活动由丹阳稻草人青少年公益服务活动中心、丹阳作协-雅韵文学文化志愿服务队主 办,老干部文体协会合唱团、新歌声精英俱乐部、运河之声乐队、萨克斯协会萨之声队、雅韵文化书香 丹阳诵读队协办。 音乐会的第三篇章是朗诵。由雅韵文化书香丹阳诵读队带来的《不朽》《英雄》两首配乐朗诵,让 现场观众在铿锵的字句中致敬永不磨灭的英雄精神。 音乐会结束前,全体演职人员一起放声高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全场观众不约而同地起 立、齐声高唱,用最真挚的情感表达了对党的热爱和对祖国的祝福。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音乐会的第一篇章, 章晓兰和眭顶立的深情演唱,唱出了东北人民在日寇铁蹄下的悲愤与抗争。由孙兰英指挥、丹阳市老干 部文体协会合唱团与新歌声精英俱乐部联袂献上的大合唱《南泥湾》等歌曲,展现了中国军人的英勇无 畏和 ...
“铭记历史、珍爱和平”音乐会在墨西哥城举行
新华网· 2025-09-06 01:52
文化活动举办 - 墨西哥中国文化中心举办"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室内乐专场音乐会 以"和平之声"为主题 旨在以音乐为桥梁警醒观众铭记历史并向世界传递珍爱和平的共同信念 [1] - 墨城洛佩斯·里奥斯室内管弦乐团受邀演奏11首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相关的中外曲目 [1] - 中国驻墨外交机构 中墨文艺界人士和当地华人华侨等各界人士近600人出席活动 [1] 演出内容 - 音乐会在《凯旋进行曲》中拉开序幕 乐团以管弦乐形式呈现中国家喻户晓的抗战经典曲目《游击队之歌》《南泥湾》 [2] - 演出包括《啊 朋友再见》 电影《辛德勒名单》主题曲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欧洲战场相关的知名曲目 [2] - 音乐会伴随《友谊地久天长》的深情旋律在阵阵掌声与喝彩声中结束 [2] 外交致辞 - 中国驻墨西哥大使表示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守护和平 中国从战争废墟中崛起始终是国际和平的践行者 [1] - 强调中国和墨西哥作为重要发展中国家应共同捍卫用鲜血铸就的正义 与世界各国共谋发展振兴 [1] - 墨西哥国家艺术中心主任表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启示人类坚持弘扬平等 对话 包容的文明观 坚定维护世界和平 [1]
抗战电影歌曲主题音乐会在南宁上演
广西日报· 2025-09-05 03:16
演出内容 - 音乐会通过交响乐、声乐、广西文场等多元艺术形式呈现红色经典作品 [1] - 上半场以交响合唱《红旗颂》为序曲 随后演唱《松花江上》《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南泥湾》等经典抗战电影歌曲 [1] - 下半场呈现广西文场《叠彩山下的小楼》展现本土文化 并演绎《长城谣》《四季歌》《二月里来》等抒情花腔曲目 [1] 演出阵容 - 由广西交响乐团常任指挥吴纯执棒 特邀吴碧霞、黄训国、谭学胜、王丽达等知名艺术家加盟 [1] - 广西交响乐团与广西艺术学院合唱团、蝴蝶飞组合及广西歌舞剧院青年歌手联袂演出 [1] 演出意义 - 通过旋律传递情感 使爱国情怀在音符中激荡 [1] - 既是对历史的深情回望 更是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1]
学习新语·抗战丨不灭的“灯塔” 不屈的脊梁
新华社· 2025-08-19 06:01
历史背景与战略决策 - 中共中央在延安时期(1935-1948年)作为抗日战争政治指导中心和解放斗争总后方,领导全国革命斗争[10] - 瓦窑堡会议(1935年12月)确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并决定红军东征[11][12] - 洛川会议(1937年8月)通过《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形成全面抗战路线,红军更名为八路军[16][17] - 毛泽东《论持久战》(1938年5-6月)系统阐明抗日持久战战略总方针,成为纲领性文献[21][22] 人才培养与文艺宣传 -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及12所分校共培养10万余名抗日军政干部[27] - 延安30余所干部学校培养数以十万计抗战人才[30] - 鲁迅艺术学院(1938年成立)创作《黄河大合唱》《八路军进行曲》等经典抗战文艺作品[32] - 文艺界通过木刻版画、文学作品等"武器"参与民族救亡斗争[32] 军事斗争与抗战历程 - 八路军在黄河沿线500多公里防线击退日军23次进攻[34] - 日军飞机轰炸延安17次,投弹1690枚,造成近400人伤亡[34] - 党中央以"小米加步枪"打开中国革命新局面[9] - 延安时期党成功应对西安事变、重庆谈判等重大挑战[8] 当代传承与精神指引 - 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后新一届政治局常委赴延安革命纪念馆学习[5] - 总书记强调要发扬斗争精神,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35] - 要求弘扬革命精神,讲好党的故事,坚定听党话、跟党走[35] - 延安革命精神被喻为"永远读不完的书",每次参观均能获得新启示[6]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丨抗战歌声里的家国情怀
央视新闻· 2025-08-17 03:59
抗战歌曲的历史意义 - 《黄河大合唱》创作于1939年,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谱曲,包含八个乐章,采用合唱、独唱、重唱、朗诵等多种艺术形式,首演时引发全场沸腾 [7][9] - 歌曲以黄河为意象,凝聚民族苦难与抗争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保家卫国的时代最强音 [7][11] - 80多年来从延安传唱至世界舞台,成为世界反法西斯音乐宝库中的瑰宝,超越艺术范畴成为民族精神核心载体 [11][13] 经典抗战歌曲的代表作品 - 《八路军进行曲》节奏铿锵,后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体现人民军队忠诚于党、热爱祖国的信仰 [16] - 《南泥湾》记录八路军自力更生故事,荒芜的南泥湾被改造成陕北"好江南",彰显艰苦奋斗精神 [19] 抗战歌曲的当代价值 - 指挥家李心草指出,《黄河大合唱》每次演出仍能触动民族脉搏,传承先辈信仰与意志,激励当下奋斗 [13] - 这些歌曲承载中华民族精神密码,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征程中持续鼓舞人心 [21]
首都大学生用艺术弘扬抗战精神
中国青年报· 2025-08-17 00:38
活动概述 - 活动主题为"'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之"铭记烽火 砥砺青春"首都大学生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示 [1] - 活动由14所首都高校学子参与,通过艺术形式致敬历史、缅怀先烈,弘扬抗战精神 [1] - 活动是北京市"强国复兴有我"群众性宣传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北京市委宣传部、市委教育工委指导,北京广播电视台主办 [2] 演出内容 - 北京师范大学以歌曲《有我》拉开序幕 [1] - 中国传媒大学与首都师范大学联合表演《义勇军进行曲》朗诵和《保卫黄河》合唱 [1]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共同演绎《山河铭记》,朗诵赵一曼、左权家书 [1] - 北京大学学生表演《毕业歌》,展现青年学子抗日决心 [1] - 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代表演唱《南泥湾》《团结就是力量》,并运用AI技术复原建校初期影像 [1] - 导演谢飞与高校学生代表诵读谢觉哉1945年创作的七律《晨起偶成》 [2] 特别环节 - 播放短片《战场上的音乐家》,特邀98岁音乐家陈复君、95岁音乐家罗昌遐讲述贺绿汀创作《游击队歌》的历程 [2] - 短片《胜利的那一天》记录101岁抗战老兵刘茂盛回忆浴血奋战经历 [2] 学生反响 - 中国音乐学院学生韩宜彤被赵一曼家书中"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内容深深打动 [1] - 北京科技大学学生表示当代大学生应以知识为弹药、创新为武器,在无形战场上赢得"攻坚战" [1] - 在场学生认为铭记历史是为了让青春更懂担当,而非延续仇恨 [2] 活动后续 - 活动内容将于9月2日在北京卫视播出 [2]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抗战歌曲丨再访鲁艺,那些嘹亮的抗战歌曲从这里唱响
新华网· 2025-08-14 00:34
历史地位与影响力 - 鲁迅艺术学院(鲁艺)是1938年中国共产党于延安创办的文艺学府,汇聚冼星海、吕骥、郑律成等音乐大家,成为全民族抗战时期文艺创作核心[3] - 鲁艺创作《黄河大合唱》《八路军进行曲》《南泥湾》等经典抗战歌曲,以艺术形式组织民众、武装民众头脑,极大振奋全国抗日斗志[3][4][6] - 抗战时期延安被称为"歌咏城",鲁艺是音乐人才最集中地和抗日救亡歌曲主要发源地,学校、部队、工厂、机关普遍传唱其作品[4] 经典作品与创作历程 - 冼星海1939年在延安窑洞用六天六夜完成《黄河大合唱》谱曲,同年4月首演成功,1940年仅晋察冀边区即演出百余场[6] - 作品包括《生产大合唱》《大刀进行曲》《游击队歌》等,反映党的抗日主张、彰显民族精神,周恩来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6][8] - 《黄河大合唱》以黄河寓意民族形象发出战斗强音,《延安颂》吸引知识分子奔赴延安,《生产大合唱》展现大生产运动景象[6][8] 当代传承与文旅发展 - 鲁艺旧址年均接待游客54万人次,近十年征集文物史料3万余件,临展专题展走向全国[9][11] - 成立延安版画艺术中心打造沉浸式思政教育基地,吸引10万余人采风创作,红色演艺融入《延安十三年》等文旅品牌[11] - 复建桥儿沟东山文艺家窑洞博物馆群,展示冼星海、贺敬之、丁玲等生活工作场景,成为爱国主义教育阵地[8][11]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抗战歌曲|再访鲁艺,那些嘹亮的抗战歌曲从这里唱响
新华社· 2025-08-13 12:12
鲁艺历史地位与贡献 - 中国共产党1938年于延安创办鲁迅艺术学院 汇聚冼星海 吕骥 郑律成 李焕之等音乐大家[1] - 创作《黄河大合唱》《八路军进行曲》《延安颂》《南泥湾》等经典抗战歌曲 成为全民族抗战时期文艺创作中心[1][3] - 成立宣言提出"艺术能唤起民众 组织民众 武装民众的头脑" 抗战时期延安被誉为"歌咏城"[2] 经典作品创作历程 - 冼星海1939年在窑洞用六天六夜完成《黄河大合唱》谱曲 周恩来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 为大众谱出呼声"[3] - 《黄河大合唱》1940年在晋察冀边区演出超100场 以黄河寓意民族形象发出战斗强音[3] - 《生产大合唱》展现大生产运动景象 《延安颂》吸引大批知识分子奔赴延安[3] 当代传承与发展 - 鲁艺旧址年均接待游客54万人次 近十年征集文物史料超3万件[4][5] - 成立延安版画艺术中心 打造沉浸式思政教育基地 吸引超10万人采风创作[5] - 《黄河大合唱》被编入《延安十三年》等红色演艺 成为当地文旅品牌[5] 历史人物与遗址保护 - 麦新(《大刀进行曲》)、贺绿汀(《游击队歌》)等创作者先后加入鲁艺[4] - 桥儿沟东山复建文艺家窑洞博物馆 展示冼星海 贺敬之 丁玲等生活工作场景[4] - 鲁艺7年半办学期间开展抗战歌咏 戏剧 文学等活动 培养新中国文艺战线领军人物[5]
抗战影像记忆|南泥湾,好地方
新华社· 2025-07-25 07:17
历史背景 - 1941年八路军三五九旅进驻南泥湾开展大生产运动,响应中共中央"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号召 [3] - 南泥湾原为战乱荒芜之地,通过开荒变为"陕北好江南",开荒面积从1941年1.12万亩增至1943年10万亩 [4][7] - 1943年实现粮食完全自给,产粮达12000石,蔬菜完全自给 [7] 生产成果 - 三五九旅1941年开荒1.12万亩产粮1200石,1943年开荒10万亩产粮12000石 [7] - 实现"不要政府一粒米,一寸布,一文钱"目标,粮食经费全部自给 [7] - 除战士外,抗大学员、知识分子、艺术家等共同参与生产活动 [10] 精神传承 - 形成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及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0] - 南泥湾精神持续激励后人,2023年当地已发展为现代化国家湿地公园 [12] - 大生产运动为新中国经济建设和军队建设积累宝贵经验 [10]
在劳动中放歌
人民日报· 2025-05-02 22:01
文章核心观点 劳动歌声协调劳作节奏,滋养中国人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虽随时代更迭但民族精神代代相传 [1][4] 传统劳动音乐起源与体现 - 中国最早的民歌“举重劝力歌”是劳动号子的雏形,《诗经》记载劳动者歌声体现劳动中放歌是人生智慧 [1] 传统劳动音乐分类及特点 号子 - 是劳动者最直接、最坚定有力的生命之歌,如黄河、川江船工号子,各类劳动皆有对应号子 [2] 山歌 - 可看作劳动者的独白,内容丰富、节奏自由、表现手法多样,有很多描写劳动题材,歌词即兴创作 [2] 小调 - 流传范围更广,短小规整,表现形式更细致,涵盖生活方方面面,是市井田间的絮语 [3] 近现代劳动音乐发展 - 近现代传统农耕生产方式改变,劳动音乐有新形式,如《二月里来》等歌曲,《咱们工人有力量》重构工业时代劳动赞歌 [4] 劳动音乐的传承 - 劳动歌声在时代洪流中更迭,一些远去,一些以新方式传唱,如刀郎重新演绎《川江号子》引发共鸣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