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妹开荒》

搜索文档
文化之约丨触摸峥嵘岁月的精神密码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5-09-12 00:56
抗战文学的历史地位与精神价值 - 抗战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悲壮的精神史诗 在中华民族生死关头保持对个体生命与民族命运的同步观照[5] - 抗战文学是浸染硝烟与血泪的不朽文字 既是对日本侵略者的申诉状 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建书 更是革命理想主义的宣言稿[6] - 抗战文学价值超越文学本身 是对日本侵略者的血泪控诉 也是中国人民宁死不屈的精神徽志[8] 抗战文学的主题内涵 - 作品包含家国命运的追问与求索 如《四世同堂》中祁家四合院崩塌象征传统宗法社会解体 知识分子实现精神突围[7] - 作品包含民族苦难的书写与记录 如《八月的乡村》描绘抗日游击队浴血奋战 《生死场》展现被战争撕裂的东北乡土社会[7] - 作品包含对战争暴力的强烈指控 如《南京血祭》以纪实文学形式直击南京大屠杀 白描式记录成为重要文学证词[8] 抗战文学与民族意识觉醒 - 通过艺术形象和情感叙事唤醒凝聚民族意识 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观念植入民众心中 如《吕梁英雄传》展现个人命运与民族存亡血肉交融[10] - 模糊前线与后方界限让每个中国人成为战争主角 如《荷花淀》中织席妇女的日常劳作与全民抗战达成诗意统一[10] - 个体成长史与革命发展史紧密缝合 如《青春之歌》揭示知识分子成长道路的历史必然性[10] 文学形式的精神动员功能 - 诗歌作品激发民族情感共鸣 如《向太阳》将个人命运融入民族命运 《假如我们不去打仗》以残酷假设惊醒民众[11] - 散文与歌词创造精神符号 如《白杨礼赞》将树木转化为民族精神符号 《黄河大合唱》将自然地貌升华为文化地标[11] - 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创作气象一新 赵树理创造"山药蛋派"文体 使文学成为动员大众参与抗战的精神武器[12] 抗战文学的传播与影响 - 街头剧打破传统观演关系 如《放下你的鞭子》演出时观众与演员高呼抗日口号 艺术与现实界限消弭[13] - 秧歌剧具有开放式文本结构 如《兄妹开荒》经民间艺人改编衍生多种版本 观众反应成为文本组成部分[13] - 抗战记忆通过仪式化传播融入民族基因 如《义勇军进行曲》唤醒家国情怀 《地道战》重映时观众自发合唱[14]
从抗敌小八路到人民艺术家(人物)
人民日报· 2025-09-10 22:13
荣获"人民艺术家"称号的田华。 资料图片(新华社发) 田华演出《白毛女》剧照。 江 平供图 "长期以来,你们怀着对党和人民的热爱、对艺术理想的坚守,塑造了一个个生动鲜活的银幕形象,给 几代观众留下美好回忆……"习近平总书记给田华等8位电影艺术家的回信,一字字一句句,如暖流漫过 心田。 1939年寒冬,刘天花扎着两根枯黄的小辫,站在晋察冀军区抗敌剧社的门前,她想跟着队伍走。那些会 唱歌跳舞的大哥哥大姐姐拍拍她的头问:"八路军不养闲人,你会干啥?"天花昂起头,清清亮亮唱起 《救亡进行曲》:"工农兵学商,一齐来救亡……" 就此,刘天花成了抗敌剧社最小的文艺兵。抗敌剧社的副社长汪洋说:"参加革命了,应该改个响亮的 名字,我看就叫田华吧!" 父亲千叮咛万嘱咐,要小田华跟着共产党,不把东洋鬼子赶跑,决不回家。 剧社的生活艰苦而充实。白天行军,晚上排演,和日寇遭遇了,打游击那是家常便饭。小田华不怕死, 但特别想家。两个哥哥都出去抗日且先后牺牲了,鬼子"扫荡"时抓"花姑娘",姐姐虽然拼死逃脱,但还 是被吓傻了。她不放心,想回家帮父亲干农活,又走不了,便偷偷地哭。汪洋说:"革命流血不流泪。 你是来抗日的,又不是到亲戚家串门的, ...
大地铭记·时代的号角
人民日报· 2025-09-04 22:57
抗战戏剧历史与创作 - 抗战戏剧在九一八事变后迅速兴起 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成为首选剧目并广泛传播[6] - 卢沟桥事变一个月后三幕剧《保卫卢沟桥》上演 台上台下齐唱《义勇军进行曲》形成强烈共鸣[6] - 抗战时期戏剧创作速度极快 数量众多且传播范围广 形成"演员四亿人 战线一万里"的宏大场面[6] 代表作品与艺术特色 - 郭沫若话剧《屈原》以诗化语言表达民族激愤 梅兰芳京剧《抗金兵》通过战鼓表演展现牺牲精神[9] - 河北梆子《血泪仇》在河北白洋淀演出时 战士和老乡产生强烈情感共鸣 回忆起牺牲的战友[7] - 街头剧《沦亡以后》通过日常空间实现情感共振 将个体痛苦转化为集体抗争意识[7] 延安鲁艺的戏剧运动 - 鲁迅艺术学院1938年成立 创作《白毛女》《兄妹开荒》等作品记录抗战历史[10] - 秧歌剧《兄妹开荒》1943年创作 反映边区大生产运动 带动秧歌剧创作热潮[11] - 《白毛女》1945年推出 源自河北民间传说 展现喜儿从躲山到下山反抗的蜕变过程[12] 戏剧社会影响与群众反响 - 战士观看《白毛女》后写下"为喜儿报仇"请战书 农民观看《兄妹开荒》后主动多交公粮和参军[13] - 郭兰英表示歌剧《白毛女》改变其人生道路 田华称抗敌剧社经历使其保持艺术生命力[10] - 鲁艺剧团深入前线战壕和农村土台演出 实现台上故事与台下生活的深度呼应[13] 当代抗战题材创作 - 话剧《生死场》1999年首演 改编自萧红小说 展现村民从麻木到抗日的转变过程[14] - 话剧《四世同堂》2010年首演 以祁瑞宣为主角展现普通人的坚守与民族气节[15] - 文献话剧《抗战中的文艺》2022年推出 2023年升级为戏剧电影并通过高清影像技术扩大传播[15] 红色歌剧与地方特色 - 民族歌剧《沂蒙山》已演出300多场 塑造海棠等沂蒙人民形象展现英雄气概[17] - 创作团队沿八路军115师路线采风 在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和大青山遗址获得创作灵感[17] - 沂蒙红嫂群体包括明德英、王换于等代表 用乳汁救伤员、办托儿所等事迹被艺术化呈现[18]
在劳动中放歌
人民日报· 2025-05-02 22:01
文章核心观点 劳动歌声协调劳作节奏,滋养中国人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虽随时代更迭但民族精神代代相传 [1][4] 传统劳动音乐起源与体现 - 中国最早的民歌“举重劝力歌”是劳动号子的雏形,《诗经》记载劳动者歌声体现劳动中放歌是人生智慧 [1] 传统劳动音乐分类及特点 号子 - 是劳动者最直接、最坚定有力的生命之歌,如黄河、川江船工号子,各类劳动皆有对应号子 [2] 山歌 - 可看作劳动者的独白,内容丰富、节奏自由、表现手法多样,有很多描写劳动题材,歌词即兴创作 [2] 小调 - 流传范围更广,短小规整,表现形式更细致,涵盖生活方方面面,是市井田间的絮语 [3] 近现代劳动音乐发展 - 近现代传统农耕生产方式改变,劳动音乐有新形式,如《二月里来》等歌曲,《咱们工人有力量》重构工业时代劳动赞歌 [4] 劳动音乐的传承 - 劳动歌声在时代洪流中更迭,一些远去,一些以新方式传唱,如刀郎重新演绎《川江号子》引发共鸣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