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八路军进行曲》
icon
搜索文档
学习新语·抗战丨不灭的“灯塔” 不屈的脊梁
新华社· 2025-08-19 06:01
历史背景与战略决策 - 中共中央在延安时期(1935-1948年)作为抗日战争政治指导中心和解放斗争总后方,领导全国革命斗争[10] - 瓦窑堡会议(1935年12月)确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并决定红军东征[11][12] - 洛川会议(1937年8月)通过《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形成全面抗战路线,红军更名为八路军[16][17] - 毛泽东《论持久战》(1938年5-6月)系统阐明抗日持久战战略总方针,成为纲领性文献[21][22] 人才培养与文艺宣传 -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及12所分校共培养10万余名抗日军政干部[27] - 延安30余所干部学校培养数以十万计抗战人才[30] - 鲁迅艺术学院(1938年成立)创作《黄河大合唱》《八路军进行曲》等经典抗战文艺作品[32] - 文艺界通过木刻版画、文学作品等"武器"参与民族救亡斗争[32] 军事斗争与抗战历程 - 八路军在黄河沿线500多公里防线击退日军23次进攻[34] - 日军飞机轰炸延安17次,投弹1690枚,造成近400人伤亡[34] - 党中央以"小米加步枪"打开中国革命新局面[9] - 延安时期党成功应对西安事变、重庆谈判等重大挑战[8] 当代传承与精神指引 - 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后新一届政治局常委赴延安革命纪念馆学习[5] - 总书记强调要发扬斗争精神,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35] - 要求弘扬革命精神,讲好党的故事,坚定听党话、跟党走[35] - 延安革命精神被喻为"永远读不完的书",每次参观均能获得新启示[6]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丨抗战歌声里的家国情怀
央视新闻· 2025-08-17 03:59
抗战歌曲的历史意义 - 《黄河大合唱》创作于1939年,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谱曲,包含八个乐章,采用合唱、独唱、重唱、朗诵等多种艺术形式,首演时引发全场沸腾 [7][9] - 歌曲以黄河为意象,凝聚民族苦难与抗争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保家卫国的时代最强音 [7][11] - 80多年来从延安传唱至世界舞台,成为世界反法西斯音乐宝库中的瑰宝,超越艺术范畴成为民族精神核心载体 [11][13] 经典抗战歌曲的代表作品 - 《八路军进行曲》节奏铿锵,后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体现人民军队忠诚于党、热爱祖国的信仰 [16] - 《南泥湾》记录八路军自力更生故事,荒芜的南泥湾被改造成陕北"好江南",彰显艰苦奋斗精神 [19] 抗战歌曲的当代价值 - 指挥家李心草指出,《黄河大合唱》每次演出仍能触动民族脉搏,传承先辈信仰与意志,激励当下奋斗 [13] - 这些歌曲承载中华民族精神密码,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征程中持续鼓舞人心 [21]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抗战歌曲丨再访鲁艺,那些嘹亮的抗战歌曲从这里唱响
新华网· 2025-08-14 00:34
历史地位与影响力 - 鲁迅艺术学院(鲁艺)是1938年中国共产党于延安创办的文艺学府,汇聚冼星海、吕骥、郑律成等音乐大家,成为全民族抗战时期文艺创作核心[3] - 鲁艺创作《黄河大合唱》《八路军进行曲》《南泥湾》等经典抗战歌曲,以艺术形式组织民众、武装民众头脑,极大振奋全国抗日斗志[3][4][6] - 抗战时期延安被称为"歌咏城",鲁艺是音乐人才最集中地和抗日救亡歌曲主要发源地,学校、部队、工厂、机关普遍传唱其作品[4] 经典作品与创作历程 - 冼星海1939年在延安窑洞用六天六夜完成《黄河大合唱》谱曲,同年4月首演成功,1940年仅晋察冀边区即演出百余场[6] - 作品包括《生产大合唱》《大刀进行曲》《游击队歌》等,反映党的抗日主张、彰显民族精神,周恩来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6][8] - 《黄河大合唱》以黄河寓意民族形象发出战斗强音,《延安颂》吸引知识分子奔赴延安,《生产大合唱》展现大生产运动景象[6][8] 当代传承与文旅发展 - 鲁艺旧址年均接待游客54万人次,近十年征集文物史料3万余件,临展专题展走向全国[9][11] - 成立延安版画艺术中心打造沉浸式思政教育基地,吸引10万余人采风创作,红色演艺融入《延安十三年》等文旅品牌[11] - 复建桥儿沟东山文艺家窑洞博物馆群,展示冼星海、贺敬之、丁玲等生活工作场景,成为爱国主义教育阵地[8][11]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抗战歌曲|再访鲁艺,那些嘹亮的抗战歌曲从这里唱响
新华社· 2025-08-13 12:12
鲁艺历史地位与贡献 - 中国共产党1938年于延安创办鲁迅艺术学院 汇聚冼星海 吕骥 郑律成 李焕之等音乐大家[1] - 创作《黄河大合唱》《八路军进行曲》《延安颂》《南泥湾》等经典抗战歌曲 成为全民族抗战时期文艺创作中心[1][3] - 成立宣言提出"艺术能唤起民众 组织民众 武装民众的头脑" 抗战时期延安被誉为"歌咏城"[2] 经典作品创作历程 - 冼星海1939年在窑洞用六天六夜完成《黄河大合唱》谱曲 周恩来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 为大众谱出呼声"[3] - 《黄河大合唱》1940年在晋察冀边区演出超100场 以黄河寓意民族形象发出战斗强音[3] - 《生产大合唱》展现大生产运动景象 《延安颂》吸引大批知识分子奔赴延安[3] 当代传承与发展 - 鲁艺旧址年均接待游客54万人次 近十年征集文物史料超3万件[4][5] - 成立延安版画艺术中心 打造沉浸式思政教育基地 吸引超10万人采风创作[5] - 《黄河大合唱》被编入《延安十三年》等红色演艺 成为当地文旅品牌[5] 历史人物与遗址保护 - 麦新(《大刀进行曲》)、贺绿汀(《游击队歌》)等创作者先后加入鲁艺[4] - 桥儿沟东山复建文艺家窑洞博物馆 展示冼星海 贺敬之 丁玲等生活工作场景[4] - 鲁艺7年半办学期间开展抗战歌咏 戏剧 文学等活动 培养新中国文艺战线领军人物[5]
新华全媒+丨倾听澎湃的时代战歌——重温80年前抗日沙场的激越旋律
新华社· 2025-07-08 16:37
抗战歌曲的历史背景与创作 - 抗战歌曲在1931年至1945年民族存亡关头诞生,凝聚民族力量并激发抗战意志 [1] - 《歌八百壮士》创作背景为1937年淞沪会战尾声,谢晋元率"八百壮士"坚守四行仓库4天4夜 [3] - 《黄河大合唱》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谱曲,1939年4月13日首演,毛泽东高度评价 [4] 经典抗战歌曲的创作过程与影响 - 《游击队歌》由贺绿汀在1937年山西前线八路军办事处创作,历时一个月完成 [6][7] - 《大刀进行曲》再现二十九军大刀队事迹,成为抗战时期时代强音 [8] -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1943年由曹火星在房山区堂上村创作,歌词反映群众生活改善 [8] 抗战歌曲的社会价值与历史地位 - 毛泽东评价"一首抗日歌曲抵得上两个师的兵力",凸显文艺宣传作用 [9] - 《义勇军进行曲》1935年作为电影《风云儿女》主题曲首映后引发轰动,后成为国歌 [10] - 《八路军进行曲》1941年诞生于延安,1988年被正式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13] 抗战歌曲的传承与现代意义 - 抗战歌曲不仅在当时发挥宣传作用,至今仍鼓舞中华儿女 [11] - 四行仓库旧址等历史地点通过歌曲旋律持续传递抗战精神 [3] - 新华社报道强调抗战歌曲让中国人持续感受中国精神与力量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