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艰苦奋斗精神
icon
搜索文档
抗战烽火中的科学仪器:从破庙里走出的"战时仪器厂"
仪器信息网· 2025-09-06 03:58
抗战时期科学仪器研发背景 - 日军侵华导致沿海工业区被占领 科研机构被迫迁往西南西北偏远地区 精密仪器设备严重短缺 国际进口渠道被切断[3] - 中央研究院在抗战期间损失大量设备 包括物理研究所精密仪器和化学研究所实验设备[4] - 科研机构迁移过程艰难 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迁至昆明黑龙潭龙泉观 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将精密仪器拆解装箱 历经半年辗转抵达昆明[4] 战时仪器研发关键成果 - 严济慈团队在昆明龙泉观利用民间工艺切割水晶 研制中国第一台高倍率显微镜镜头 制造500架1500倍显微镜 300多套五角测距镜与望远镜 1000多具石英振荡器[7] - 同一团队自主研制200架水平经纬仪 用于滇缅公路修建 水利工程测量和军事测绘[8][10] - 赵忠尧保护50毫克镭元素徒步南下1400公里 为战后中国核物理研究奠定基础[12] 国际援助与技术支持 - 美国通过驼峰航线运送X射线机 示波器等仪器 航线全长500英里 最高海拔7000米[11] - 苏联在1937-1941年向中国提供基础实验器材和科学技术文献 并通过合作机构培养技术人员[11] - 钱临照在英国留学期间研究晶体范性形变 为战后中国材料科学和精密仪器制造提供理论基础[12] 技术传承与人才培养 - 抗战时期光学仪器技术为新中国光学产业奠定基础 钱临照开发"自准直法"被全国光学厂沿用至改革开放初期[13] - 西南联大物理系培养杨振宁 李政道 邓稼先 朱光亚等杰出科学家[13] - 严济慈举办光学仪器制造科短期职业训练班 培养新中国光学仪器和精密仪器制造骨干力量[13] 战后仪器行业发展历程 - 1953年中国第一埚光学玻璃在长春熔炼成功 结束光学玻璃依赖进口历史[13][15] - 1958年中国第一台回旋加速器建成 标志高能物理研究进入新阶段[13][15] - 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和1965年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均依赖精密仪器自主研发[15] - 1986年863计划设立科学仪器专项 支持场发射电镜 光谱仪等高端仪器研发[16]
从濠江流向黄河: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家国乐章”
新华社· 2025-08-29 15:16
文章核心观点 -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以音乐为武器投身中华民族救亡图存斗争 其代表作《黄河大合唱》成为最具民族气概的艺术精品 86年来持续激发中华儿女爱国情怀 [1][6][11] 冼星海生平与创作背景 - 1905年出生于澳门疍家渔船 童年受母亲咸水歌谣和劳动者歌声启蒙 [4] - 1935年从法国学成归国后立即投身抗日救亡歌咏运动 创作《救国军歌》等革命歌曲 [6] - 1938年奔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任教 1939年用六个日夜完成《黄河大合唱》60多页手稿 [7][8][9] - 一生创作600余首歌曲及300余部大型音乐作品 1945年病逝于苏联 [10] 《黄河大合唱》艺术成就与影响 - 1939年4月13日首演后迅速传遍全国 1940年在晋察冀边区演出超100场 [9] - 1944年被译成英文成为反法西斯斗争"东方号角" 1957年在莫斯科世界青年联欢节演出 [9][11] - 1973年费城交响乐团访华演出改编的钢琴协奏曲《黄河》 2019年随嫦娥一号卫星响彻宇宙 [11] - 全球有华人处即有该作品 近年在美国纽约 澳大利亚悉尼 泰国曼谷等地持续演出 [1][11] 当代纪念活动与精神传承 - 2024年澳门举办系列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 市民自发在冼星海铜像前献花合唱 [2][3] - 俄罗斯莫斯科举办第十四届"莫斯科之春"音乐会 中俄学生共同唱响《黄河颂》 [10] - 中国多地开展纪念活动:广州星海音乐学院快闪表演 山西海峡两岸音乐家壶口瀑布合奏 内蒙古9省区"同心颂黄河"等 [11] - 冼星海纪念馆在延安原貌复建 澳门俾利喇街纪念馆持续举办展览报告会 [2][7]
文化中国行丨窑洞做教室、砖石当桌椅 重温抗大里的热血青春
央视网· 2025-08-27 05:06
历史背景与成立 - 1936年中央红军在陕北瓦窑堡创办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 旨在民族存亡关头大数量培养干部[3] - 1937年1月迁至延安更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 向全国革命青年开放招生[5] 招生规模与学员来源 - 招生布告要求18至28岁身体强健无不良嗜好者 吸引成千上万青年突破封锁奔赴延安[5] - 1937年7月至1939年6月延安接纳3万多名青年学生 其中超过一半进入抗大学习[7] - 学员包括印尼华侨青年孔迈等国际爱国人士 体现全国性影响力[5] 办学条件与教育创新 - 以窑洞为教室 砖石当桌椅 土墙做黑板 展现极端艰苦条件下的办学特色[1][7] - 师生半月内挖出175口窑洞获中央表彰 使用野桃核做算盘珠 桦树皮为纸等创新教具[7] - 制作机枪音响器模拟实战环境 教材涵盖国际政治 经济哲学 特种作战等高质量内容[7][13] 教育方针与领导参与 - 校训为"团结 紧张 严肃 活泼" 教育方针强调政治方向 工作作风和战略战术[9] - 毛泽东等领导人亲临授课 称学员"过着石器时代生活 学习最先进科学马克思列宁主义"[9] 规模扩张与战略布局 - 在各根据地建立14所分校 总校于1939年7月至1943年1月迁至太行山区敌后办学[9] - 办学九年培养十余万军政骨干 为抗战胜利奠定人才基础[1][15] 社会影响与历史传承 - 敌后办学期间学员坚持学习并发动群众 推动普通群众走上革命道路[11] - 延安及周边创办30多所干部学校 国防大学等数十所高校与抗大一脉相承[15] - 抗战胜利八十周年之际 99岁学员孙佑杰仍在传承红色传统教育[17][19]
“有人民群众支持,我们就能夺取最后的胜利”(时空对话)
人民日报· 2025-08-25 22:27
个人背景与经历 - 1923年生于河北省高阳县张庄村(现划归河间市)[3] - 1937年参加抗战 1938年加入任丘县抗日武装 1940年参加晋察冀抗日武装部队[3] - 1942年深入任丘 高阳 安平等地发动群众抗日[3] - 1964年来到故城县工作 1982年离休[3] - 为躲避敌人围剿躲藏地洞差点窒息 拔除敌人据点时从炮楼摔进几米深封锁沟失去知觉 与敌人作战被坦克履带碾过头顶昏迷在战壕里 三次负伤遇险死里逃生[3] 抗战动机与早期经历 - 父亲在1937年被日军刺刀杀害于村口渡口 因听不懂日语被日军杀害[4][5] - 为父亲报仇为百姓报仇下定决心参军打仗[4][5] - 偷偷溜出家门跑到任丘三区要求上战场 因岁数小个头小被安排担任通信员[5] - 夜间送信一走就是七八十里地 吃住在老百姓家中 离开时写借粮条遵守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纪律[5] 敌后工作与战术创新 - 1942年被选拔进任丘县武工队 利用人熟地熟优势开展敌后抗日武装斗争[7] - 发明反封锁方法:进村不走大路过村口 靠翻墙进院避开敌方谍报人员[7] - 对抗日群众表明身份讲明不让他们出门原因 对与敌人有来往的两面人严格控制防通风报信[7] - 任丘县武工队发明的反封锁方法在所有敌后武工队中推广 开创敌后武装斗争新局面[7] - 经常一晚转移几个村 最多时跑10个村[8] 群众支持与胜利信念 - 八路军在前头打仗老百姓就在后头跟着 有人民群众支持就能夺取最后胜利[8] - 白洋淀贾口洼淀突围时光脚在冰面上冻一宿导致脚冻伤[10] 精神传承与价值观 - 要求艰苦奋斗脚踏实地做对国家有用的人[9][10] - 上班不能迟到早退 为人处世要踏踏实实 这些规矩深深影响家人[10] - 在战争年代和平时期一直克己奉公踏实做人树立榜样[10] - 走进学校机关企业讲述抗战故事让更多人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10]
抗战老兵王振斌16岁参军抗日,冲锋在前多次负伤——“靠着坚定信仰和无畏勇气,在战争中成长”(时空对话)
人民日报· 2025-08-21 06:49
军事生涯 - 1940年加入八路军担任勤务兵 1941年部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并转入游击战 [3][5] - 参加高杨战役担任尖刀连成员 采用挖沟近敌战术突破敌人防线 [6] - 在苏北抗日根据地参与50余次战斗 摧毁日伪军据点50余处 [7] 作战经历 - 1942年首次负伤腿部中弹 伤愈后继续前线作战 [6] - 阜宁战役中指挥小钢炮攻坚 两发炮弹迫使守敌投降 [7] - 抗美援朝期间被炮弹炸伤额头 休养5个月后重返前线 [8] 个人贡献 - 离休后累计捐款及缴纳特殊党费20余万元 衣橱仅保留10件衣物和两双鞋 [8] - 撰写2万余字战斗回忆录 接待年轻群体进行红色教育 [8][9] - 被多校聘为校外辅导员 坚持宣讲革命历史故事 [8] 晚年生活 - 101岁仍每日关注新闻 关心国家发展与国际局势 [9] - 认为当前生活比以往任何时期更幸福 肯定国家发展成就 [9]
抗战影像记忆|南泥湾,好地方
新华社· 2025-07-25 07:17
历史背景 - 1941年八路军三五九旅进驻南泥湾开展大生产运动,响应中共中央"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号召 [3] - 南泥湾原为战乱荒芜之地,通过开荒变为"陕北好江南",开荒面积从1941年1.12万亩增至1943年10万亩 [4][7] - 1943年实现粮食完全自给,产粮达12000石,蔬菜完全自给 [7] 生产成果 - 三五九旅1941年开荒1.12万亩产粮1200石,1943年开荒10万亩产粮12000石 [7] - 实现"不要政府一粒米,一寸布,一文钱"目标,粮食经费全部自给 [7] - 除战士外,抗大学员、知识分子、艺术家等共同参与生产活动 [10] 精神传承 - 形成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及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0] - 南泥湾精神持续激励后人,2023年当地已发展为现代化国家湿地公园 [12] - 大生产运动为新中国经济建设和军队建设积累宝贵经验 [10]
“是老百姓的支持,让我们夺得了胜利”(时空对话)
人民日报· 2025-06-10 09:10
根据提供的新闻内容,该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位抗战老兵杜士林的故事,属于人物传记类内容,不涉及公司和行业相关信息。因此无法按照要求提取公司和行业相关的关键要点。
新视野 | 厉行勤俭节约的价值意蕴
中央八项规定与勤俭节约新风尚 - 中央八项规定实施后,"光盘行动"和绿色低碳成为社会新风尚,社风民风显著改善 [1]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思想在任何发展阶段都不能丢 [1] - 党中央从月饼、贺卡等"小切口"入手整治奢靡之风,攻克顽瘴痼疾 [1] 勤俭节约的传统文化根基 -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修身齐家治国的重要伦理价值,体现道德修养 [2] - 孔子、老子等古代思想家将节俭视为美德基础,如"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2] - 节俭与廉洁紧密关联,宋代司马光以俭养廉成为典范 [3] - 儒家将节俭从个人品德扩展为治国之道,如"成由勤俭破由奢" [3][4]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勤俭理论 - 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浪费现象导致资源浪费和人的异化 [5] - 恩格斯主张根据生产力与消费关系合理调控奢侈品生产 [5] - 列宁强调国家机关必须铲除浪费现象,厉行节约 [5] - 中国共产党继承马克思主义勤俭思想与传统文化,如延安时期毛泽东用自种蔬菜招待陈嘉庚 [6] 勤俭节约与中国式现代化 - 修订《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强化制度约束 [9] - 中国式现代化需走资源节约之路,粮食安全依赖节约增效 [9] - 勤俭节约能积累物质财富并提升精神文明,推动社会风尚建设 [10] - 艰苦奋斗精神是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的必然要求 [10] 新时代的实践意义 - 党政机关过"紧日子"是为保障群众"好日子" [11] - 勤俭节约是应对复杂形势、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11]
“争气桥”的精神密码追寻南京长江大桥承载的历史记忆
技术创新与突破 - 南京长江大桥是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自行施工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特大型桥梁,填补了多项"中国空白"和"世界空白" [3] - 鞍山钢铁公司成功研发16锰桥梁钢(后称Q345C),成为国内建筑行业最广泛使用的钢材 [3] - 首创31.7米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并开发钢丝管胶管穿孔技术和锚圈塞控制钢丝束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4] - 工人自制土打桩机、拼装50米高龙门吊,探索高效施工方法 [4] 工程建设与挑战 - 大桥建设历时8年多,1968年9月铁路通车,12月公路通车 [5] - 5号桥墩在洪水冲击下出现险情,沉井摆动1.3万余次,断锚缆12根,最终采用"平衡重吊重法"稳定 [5][6] - 潜水员突破国际公认60米下潜极限,创造69米至71米深潜世界纪录 [6][7] - 工程共用钢材6.65万吨,混凝土38.41万立方米,总造价2.87577亿元 [11] 管理与质量把控 - 建立负责制、验收制、经济核算制三项企业管理制度 [10] - 班组设置十大工管员,实行成本包干,材料进场严格检验 [10] - 150多万个铆钉返修率极低,平均每1000个仅需更换4个 [9] 历史意义与精神传承 - 大桥建成沟通南北交通,具有重大政治、经济、战略意义 [3] - 1985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8] - 建设者克服恶劣生活条件,住改造猪圈,定量饮食,仍保持高度工作热情 [11] - 1969年9月通过80辆坦克及60多辆轮式车辆的质量检验 [12]
奋斗在最美好的青春年华丨从“烂泥洼”到“陕北好江南” 垦荒者凭啥能行?
央视新闻· 2025-05-01 02:00
农业科研与粮食安全 -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团队正在研究苜蓿作为高蛋白饲料作物,可替代进口大豆的豆粕用于养殖业,并计划利用盐碱地种植苜蓿以提升饲料自给能力 [1][3] - 抗战时期延安自然科学院科研队通过47天实地考察采集2000多个植物标本,最终选定南泥湾作为垦荒基地,为边区粮食生产奠定基础 [5] - 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通过科技小院模式培养研究生扎根农田,其技术使曲周县实现亩产1吨粮食的突破,并试验亩产1.5吨目标以推广至全国三分之二的中低产田 [9][11][13] 农业技术推广与产业转型 - 中国农业大学1973年派驻曲周县的教师通过押粮本表决心,与农民合作挖渠治土改造盐碱地,使当地从小麦玉米无法自给到实现口粮充足 [7][9] - 科技小院研究生通过田间实践研发农民易接受的技术,以"被村民请吃饭次数"作为服务成效评价标准,推动技术落地并提升农民收益 [11] - 曲周县已从60年代三分之一耕地盐碱化的贫困县转型为全国中低产田增产样板,农大学子持续优化堆肥追肥技术以提升土壤肥力 [9][13] 历史经验与现代应用 - 南泥湾垦荒通过"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精神建立兵工厂、纺织厂等设施,将荒地变为"陕北好江南",为当代农业自力更生提供范本 [5] - 边区青年华寿俊利用当地小草研发造纸技术解决缺纸问题,体现资源创新利用思维对农业发展的启示 [5] - 现代农学人延续"自讨苦吃"的垦荒精神,将科研与生产结合,目标实现"遍地牛羊"的生态农业愿景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