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设计制造

搜索文档
新规!并购贷款比例上限提高至70%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1 14:38
监管框架升级 - 商业银行并购贷款监管框架从指导性文件升级为强制性规章 监管操作性和约束力提高[1] 贷款条件优化 - 控制型并购贷款比例上限提高至70% 最长期限延长至10年[3] - 参股型并购贷款比例上限提高至60% 最长期限为7年[3] - 贷款占交易价款比例从60%提升至70% 贷款最长期限从7年延长至10年[3] 应用场景影响 - 支持大型产业整合与战略并购 缓解企业资金压力[5] - 助力跨境并购 为企业应对跨境整合不确定性提供缓冲空间[5] - 匹配私募股权基金8-12年投资周期 避免基金到期但贷款未还清的压力[5] 融资门槛降低 - 企业自有资金门槛从40%降至30% 扩大潜在买方群体数量[7] - 私募股权基金杠杆从60%提升至70% 资本回报率大幅放大[7] - 科技类 成长型企业并购资金压力得到缓解[7] 行业受益领域 - 科技 高端制造 新能源领域并购活动有望率先受益[8] - 企业通过并购获取技术 专利或渠道资源获得更灵活融资支持[8] 风险控制强化 - 要求银行对跨界并购和高杠杆并购实施穿透式分析[10] - 银行需评估交易融资结构脆弱性 进行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10] - 商业银行需综合分析借款人非财务因素 包括装备技术能力和产品市场定位[10] 银行格局变化 - 国有大行 股份制银行及头部城商行凭借风控体系和专业团队占据更大优势[10] - 擅长产业金融的银行可凭借行业深度理解形成差异化竞争力[10] - 区域性中小银行面临资产规模和专业团队限制的巨大挑战[10]
新规!并购贷款比例上限提高至70%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1 13:47
核心观点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商业银行并购贷款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对2015年指引进行全面修订,制度层级从指导性文件提升为强制性监管规章,操作性和约束力进一步增强 [1] - 修订重点包括拓宽并购贷款适用范围、设置差异化资质要求、优化贷款条件、强化偿债能力评估,旨在推动商业银行优化并购贷款服务,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和新质生产力发展 [1] 贷款条件优化 - 首次明确区分"控制型"与"参股型"并购贷款:控制型比例上限提高至70%且期限最长10年,参股型比例上限60%且期限最长7年,体现监管对不同类型并购交易风险的差异化识别 [3] - 控股型并购贷款实现期限和融资比例"双松绑":贷款最长期限从7年延长至10年,贷款占交易价款比例从60%提升至70%,尤其利好金额大、整合难、周期长的重大产业并购 [3] - 政策影响体现在三个维度:支持大型产业整合与战略并购、助力跨境并购应对不确定性、匹配私募股权基金8-12年的投资周期 [3][4] 融资门槛降低 - 贷款比例上限提高至70%大幅降低并购方自有资金门槛:自有资金要求从40%降至30%,扩大潜在买方群体数量,特别有利于现金流稳定但账面现金不充裕的科技类和成长型企业 [6] - 对私募股权基金激励效应显著:杠杆收购中自有资金比例降至30%,资本回报率被进一步放大,增强基金竞标意愿和能力,提升市场整体流动性和活跃度 [6] - 科技、高端制造、新能源领域并购活动有望率先受益:这些行业企业需要通过并购获取技术专利或渠道资源,新规提供更灵活融资支持加速产业整合与技术迭代 [7] 银行风控要求强化 - 强调对"跨界并购"和"高杠杆并购"的风险管理,要求银行对融资结构及还款来源实施"穿透式"分析 [9] - 明确要求并购方与目标企业具有较高产业相关度或战略协同性,银行需审慎确定贷款比例,确保含合理比例权益性资金防范高杠杆风险 [9] - 要求银行评估交易融资结构脆弱性,进行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确保不利情形下企业现金流能覆盖债务本息 [9] - 还款来源审核需综合评估借款人装备技术能力、产品市场定位、行业特性等非财务因素,对银行行业认知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9] - 政策实施将导致并购贷款业务分化: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及头部城商行凭借风控体系、资本实力和专业团队占据优势;区域性中小银行面临巨大挑战 [9]
并购贷款比例上限提高至70% 科技并购迎“融资松绑”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1 11:37
核心观点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商业银行并购贷款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对并购贷款监管框架进行全面修订,重点包括拓宽适用范围、设置差异化资质要求、优化贷款条件及强化偿债能力评估 [1] - 新规对控股型并购贷款实施期限和融资比例"双松绑",贷款期限从7年延长至10年,融资比例上限从60%提高至70%,参股型并购贷款期限为7年,融资比例上限为60% [2] - 政策调整旨在支持大型产业整合、跨境并购及匹配私募股权基金投资周期,尤其利好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行业 [2][3] - 融资门槛降低将扩大潜在买方群体数量,科技、高端制造、新能源等领域并购活动有望率先受益 [4][5] - 新规同步强化银行风控要求,强调对跨界并购和高杠杆并购的穿透式分析,要求银行具备行业认知能力和实质风险判断能力 [6] 监管框架修订 - 制度层级从指导性《指引》升级为强制性《管理办法》,监管操作性和约束力进一步提高 [1] - 修订涵盖拓宽并购贷款适用范围、设置差异化资质要求、优化贷款条件、强化偿债能力评估等多方面 [1] 贷款条件优化 - 控制型并购贷款最长期限为10年,融资比例上限提高至70% [2] - 参股型并购贷款最长期限为7年,融资比例上限为60% [2] - 10年期限为并购方提供更充裕的整合和培育时间,避免因现金流压力导致战略动作变形 [2] 应用场景影响 - 支持大型产业整合与战略并购,10年期贷款与70%融资比例缓解企业资金压力,推动大型交易达成 [3] - 助力跨境并购,10年贷款期限为企业应对跨境整合中的不确定性提供缓冲空间 [3] - 匹配私募股权基金投资周期,10年期限更好匹配其8-12年的"收购—持有—退出"全投资周期 [3] 融资门槛降低 - 自有资金门槛从40%降至30%,扩大潜在买方群体数量 [4] - 对私募股权基金激励效应明显,杠杆从60%提升至70%,资本回报率被进一步大幅放大 [4] - 科技、高端制造、新能源等领域企业通过并购获取技术、专利或渠道资源的需求获得更灵活融资支持 [5] 银行风控要求 - 要求银行对融资结构及还款来源实施穿透式分析,重点关注跨界并购和高杠杆并购风险管理 [6] - 银行需评估交易融资结构脆弱性,进行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确保企业现金流覆盖债务本息 [6] - 银行需综合分析借款人装备技术能力、产品市场定位、行业特性等非财务因素,具备行业深度认知能力 [6] - 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及头部城商行因风控体系成熟、资本雄厚、拥有专业团队和优质客户资源,将在并购贷款市场占据更大优势 [6] - 区域性中小银行受限于资产规模、专业团队及风控能力,将面临巨大挑战 [6]
一汽联手新紫光,共组车规芯片“高端局”
经济观察网· 2025-06-13 06:53
战略合作概述 - 中国一汽与新紫光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聚焦国产芯片应用、供应链资源建设、联合技术攻关、芯片产业生态建设等维度 [1] - 合作重点包括车规芯片关键技术、设计制造等领域,旨在强强联手实现突破 [1] - 合作被视为汽车央企攻克车规芯片薄弱环节、完善技术生态布局的关键里程碑 [2] 中国一汽战略布局 - 公司加速推进"All in"新能源战略,目标构建先进高端、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新能源产业链和供应链 [1] - 2024年在商用车领域加大新能源产能布局,打造国内最完整的新能源商用车制造体系 [1] - 2024年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销售33 9万辆,同比增长41%,增速优于行业 [1] - 将建立创新联合体、创新联盟等合作模式,协同开展科研攻关,加快推出一批原创性、引领性、产业化成果 [1] 新紫光集团业务优势 - 旗下拥有紫光展锐(智能座舱SoC)、紫光同芯(车规级MCU与安全芯片)、紫光国芯(车规存储)、国芯晶源(晶振)等业务单元 [2] - 联合睿感(传感器)、瑞能半导体(功率器件)等生态伙伴,实现对车载计算、控制、存储、传感、功率等环节的全覆盖 [2] - 多款产品已在头部车企量产应用 [2] - 新一代旗舰级智能座舱芯片平台A8880 CPU性能提升3倍,AI算力提升高达8倍 [3] - THA6 Gen2为中国首款创新性采用Arm Cortex-R52+内核打造的车规级实时MCU,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3] 技术合作重点 - 首要目标是车规芯片的"联合技术攻关",将开展芯片联合研制,集中技术力量攻克新一代车规级芯片领域的关键难题 [4] - 车规级芯片测试验证是另一重要领域,新紫光旗下近百种车规级芯片产品为联合验证提供技术载体 [4] - 双方将以"全链条自主可控、全要素协同创新"为目标,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半导体产业链全国产化模式 [5] 行业发展趋势 - 汽车电子电气架构向"域集中式""中央集中式"转变,芯片作为汽车电子系统核心正经历关键转变 [6] - 建立汽车芯片标准、培育产业生态成为发展中国本土汽车芯片产业的关键任务 [6] - 新紫光提出"链主企业牵头+生态伙伴协同+区域集群联动"的立体化布局,构建从芯片设计到终端应用的闭环生态体系 [6] 合作模式创新 - "总对总"模式可更好利用集团力量,从产品导入到标准制定再到生态培育,高层直接对话加速合作项目推进 [7] - 新紫光旗下各类汽车芯片有望纳入中国一汽供应链体系 [6] - 双方希望建立开放而非封闭的生态,有助于本土车规芯片生态圈的快速成长壮大 [7]
市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举行大会发言
杭州日报· 2025-05-24 03:48
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 - 做强芯片设计和制造产业、夯实算力基础设施和调度交易平台、构建"通用+垂直"双核驱动体系、健全数据资源体系和加工交易机制、深化行业应用赋能和智能终端制造 [2] - 构建数商全链条生态体系、打造富有杭州特色的数据交易平台、推动数据安全合规跨境流通、开展数据人才高质量培育 [2] - 重点布局和发展eVTOL产业新赛道,通过引育整机龙头企业、探索eVTOL应用新业态、加大关键技术攻关、打造产学研合作生态 [2] - 加强企业研发机构梯队培育、降低企业研发机构成本支出、赋能企业研发机构资源供给 [3] - 推动平台企业在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品牌建设等方面不断突破,竞逐全球市场 [3] 城市更新与文化产业 - 以片区化整体开发为导向,推动城市更新从点到面、形成规模效应,以系统全局理念推进片区整体更新、因地制宜合理确定更新改造片区项目 [2] - 聚焦原创和特色IP创新衍生做优内容创作、加快推进微短剧拍摄制作和新技术融合、拓宽推广分发的全域流量渠道 [2] - 深化吴越文化的研究与阐释、建设全景式文旅融合空间、打造沉浸式文旅融合项目、推出标志性的文创产品和文艺精品 [5] 就业与社会治理 - 促进高校毕业生就好业、推进技能与市场需求错位群体再就业、帮扶就业困难人群能就业 [4] - 强化党建引领核心、持续优化小区自治范式、积极发挥"两代表一委员"作用、深入探索社区综合运营服务 [4] 交通与城乡发展 - 提升杭州萧山国际机场能级、完善高速铁路网络布局、推进高等级公路网络补强提升、推动轨道交通高质量发展 [5] - 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提升西部区县(市)发展能级,统筹基础设施均衡配置,推进公共服务优布局、提质量、补短板 [5] 教育与民生 - 规范中小学食堂配置和管理制度、优化膳食配餐和菜品创新、强化经费管理和监督反馈 [5] 环境保护与生物多样性 - 保护杭州独有特有稀有生物物种、推出杭州特色生物多样性持续利用与价值实现项目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