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海洋探测
icon
搜索文档
创新能力:自立自强有底气
经济日报· 2025-08-16 21:47
科技创新战略与成果 - "十四五"时期我国科技创新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确立,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不断提升 [2] - 2024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比"十三五"期末增长近50%,增量达1.2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提高到2.68% [2] - 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超过77%,基础研究投入提高到2497亿元,占研发投入比例达6.91% [2][3] 重点科技领域突破 - 中国空间站"天宫"全面建成并转入常态化运营,"嫦娥六号"从月背带回样本 [2] - 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石岛湾基地投入商业运行,"地壳一号"钻探设备取得突破 [2] - "奋斗者"号深潜器探秘万米深海,大型LNG运输船技术全球领先 [2] 产业创新与转型升级 - 2024年"三新"经济增加值超过24万亿元,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十三五"期末增长42% [3][7] -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73.8%,占GDP比重达10.4% [7] - 集成电路年产量比"十三五"期末增长72.6%,增加约1900亿块 [5] 人工智能与新兴技术 - 2024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7000亿元,连续多年保持20%以上增长率 [6] -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展示100余款全球首发和中国首秀产品 [6] - 人工智能加速赋能千行百业,成为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 [6] 高端制造与装备发展 - 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备案企业达809家,产品超374万架 [7] - 2025年上半年汽车产销量首次双超1500万辆,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达44.3% [7] - 造船业三大指标(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全球占比分别达51.7%、68.3%和64.9% [7] 创新生态与体系建设 - 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达26个,占比全球第一,高新技术企业超46万家 [3] - 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从2020年44.9%提升至2024年53.3% [12] - 拥有有效发明专利企业达52.4万家,专利数量372.7万件,占国内总量74.4% [12] 人才与科研基础 - 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发明专利申请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多年全球第一 [3] - 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世界第一,STEM专业毕业生每年超500万人 [12] - 中国科学院"稳定支持基础研究领域青年团队计划"培养出多个突破性技术团队 [11][12]
科技为钥,解密文明瑰宝(编辑手记)
人民日报· 2025-08-13 22:10
科技创新赋能水下考古 - 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在1500米深海提取沉睡数百年文物 体现科技对水下考古的赋能作用[1] - 应用整体打捞技术实现毫米级数据精度 成功打捞南宋古沉船南海一号[1] - 通过分子水平生物基因研究技术 利用出水瓷瓶中稻壳验证古船年龄[1] 水下考古发展历程 - 水下考古作为陆地田野考古延伸 面临水下环境复杂 工作时间有限 文物易腐蚀等特殊挑战[1] - 行业自1987年起步 实现从无到有 从弱到强 现已具备千米深海作业能力[1] - 海洋探测技术发展和跨学科考古能力提升 为深海考古提供坚实保障[1] 技术应用与突破 - 载人潜水器等深海利器实现对古代沉船遗址的系统科学探索[1] - 科技创新不仅拓展考古深度与精度 更开辟人类历史与文明研究新维度[1] - 行业期待更多科技创新与考古研究的跨界融合 助力中华文明研究[1]
科技报国正当时——写在第九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到来之际
科技日报· 2025-06-03 09:18
对他们来说,5月30日或许是平凡的一天:照常出现在实验室,专心完善一组实验数据;如约现身车间 码头,着力解决一个技术难题;准时走上三尺讲台,开始讲解一个科学原理……他们是默默无闻的科技 工作者,日复一日地在科研一线攻坚克难,在科学前沿乘风破浪。 今年5月30日是第九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千千万万名科技工作者奋斗的足迹,浓缩成中国科技的不凡 历程。 书写精彩创新答卷 嫦娥六号飞越38万公里,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了月球背面采样返回;"梦想"号正式入列,1.1万米最 大钻深能力助力大洋探秘;南极秦岭站建成并投入使用,开启新时代极地科考新征程……中国科技奏响 创新强音,科技工作者以更加昂扬的斗志,以更加坚定有力的步伐朝着科技强国建设目标前进。 他们敢为人先。 嫦娥六号之前,人类开展的10次月球采样均位于正面,想要揭开更多的月球起源和演化奥秘,必须到月 背去。 但月背采样,没有先例。研制团队攻克了月球逆行轨道设计与控制、月背智能快速采样和月背起飞上升 等多项关键技术,完成了中国航天史上迄今为止技术水平最高的月球探测任务。 如今,科研人员围绕月壤开展了多领域研究,已经发表了100多篇科技论文。 他们众志成城。 国产大飞机C ...
科技报国正当时
科技日报· 2025-05-30 01:20
中国科技工作者与创新成果 - 嫦娥六号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研制团队攻克月球逆行轨道设计等多项关键技术[2][3] - 围绕月壤已发表100多篇科技论文[4] - "梦想"号钻探船具备1.1万米最大钻深能力,150余家单位、3000多名建设者参与研发[2][5] 重大工程与自主技术突破 - 深中通道集成"桥岛隧水下互通"结构,60多个单位、1.5万名建设者参与[5] - 鸿蒙系统成为全球第三大移动操作系统,实现国产自主可控[6] - C919商业运营两年覆盖中国16个城市,并开通上海至香港跨境航线[6] 科技人才与政策支持 - 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超1.2亿人居世界首位[7]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45岁以下科研人员占比超80%[8] - 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三权"下放,推动职务科技成果赋权试点[9] 前沿科技与产业应用 - 宇树科技机器人迭代后成为全球行业出货量最大产品[10] - 星环聚能等离子体电流提升至480千安,加速可控核聚变研究[10][11] - 纬景储能突破长时储能技术,降低新能源使用成本[11]
技能培训驱动就业“新引擎”
南京日报· 2025-05-20 02:17
职业技能培训与产业升级 - 南京通过"一企一策"项目制培训模式,企业自主设计课程,政府按成效补贴,2021年试点以来累计78个项目立项,覆盖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5000余名职工参培,培训后员工稳岗率达96.14% [2] - 南京工艺装备制造公司通过196课时的智能生产线培训,产线换型效率提升90%,产量增加20%,参培人员成为高技能复合型人才 [2] - 南京整合高校教授、行业专家等资源搭建师资库,为南京汽车集团等企业提供"订单式"培训,解决"找师资难"问题 [3] 社区职业技能培训成效 - 南京建成200余个"家门口就业服务站",整合培训、职业介绍等服务,实现"出门即充电,结业即上岗" [5] - 雨花台区"西善夜校"开设家庭收纳、直播带货等课程,学员周营红通过5次课程成为"收纳达人"并计划报考整理收纳师,陈丹丹学习直播技巧后带货成交量显著提升 [4] - 鼓楼区王茉通过"陪诊服务"培训考取证书并开启职业生涯,后续参加短视频培训计划推广陪诊服务 [5] 数字技能与前沿技术培训 - 南京"金陵工匠"公益培训首期聚焦AI赋能职场,2000余名学员参与,课程涵盖智能阅读、AI文案写作、数字人应用等,采用"理论+技能+案例+实践"教学模式 [6] - 应届毕业生孙金雨通过AI知识库将飞行器故障排查时间缩短70%,财务人员董小丽通过AI技能培训增加求职竞争力 [6] - 2024年全市发放技能提升补贴超2亿元,惠及劳动者超15万人次,全年计划开展12期课程,涉及无人机操控、工业机器人应用等热门领域 [6] 政策与产业协同 - 南京构建"政策精准滴灌、资源全域整合、需求动态响应"技能生态链,推动培训与产业升级、就业市场深度融合 [7] - 中船鹏力、凤凰出版传媒、奥赛康药业等企业项目因紧贴产业需求获政府立项支持,如"全固态高分辨力海洋探测雷达技术培训""AI数字出版编辑培训"等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