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考古研究
icon
搜索文档
山东打造文化“两创”新标杆,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儒风传千载,海岱弦歌新
大众日报· 2025-09-27 01:33
盛夏七月,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隆重举行,尼山敞开怀抱,为来自70多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和嘉宾 友人搭起交流交融的舞台。 金秋九月,以"大哉孔子 和合共生"为主题的2025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又将闪耀世界,推动文化传承 发展,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儒风传千载,文脉承古今。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儒家思想的发源地,山东深耕人文沃土, 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阐发、创新开展文化惠民工程、加快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奋力打造文化"两 创"新标杆,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齐鲁大地焕发新时代光彩。 追远抚今,让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明初编刻的《永乐北藏》和《永乐南藏》这两部重量级文献,在山东省古籍数字资源平台都能查阅 到。不但有影像,还能进行全文检索,对我们研究来说太方便了!"孔子研究院泰山学者青年专家曹景 年语气中带着兴奋。 这个今年6月正式开通的平台,整合了省图书馆及省内众多地方馆藏资源,系统展现出山东省丰厚的古 籍家底。平台不仅公布了古籍影像,更将其内容数字化,实现全文检索功能。 "诸子百家半山东"。齐鲁大地文脉绵长,贤哲辈出,典籍丰富。山东深入推进"山东文脉"工程,近年来 领衔担纲了全球汉籍合璧工程、《永乐大典》 ...
江苏无锡发现长江下游史前古城 距今6000年
央视新闻· 2025-09-26 21:30
截至目前,考古发掘面积约16000平方米,壕沟和墙体内出土的陶片属于马家浜文化,碳测年表明遗址年代不晚于距今6000年。 近日,记者从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了解到,在无锡斗山遗址考古发掘中发现马家浜文化时期的古城遗址,距今已有6000年。这是长江下游已知最早的史前 城址。 斗山遗址位于无锡市锡山区锡北镇斗山村西侧,北距长江约30公里,南距太湖约25公里,面积约25万平方米,主要包含马家浜文化与崧泽文化遗存,是一处 规模较大、内涵丰富的史前聚落遗址。 无锡斗山遗址联合考古队发掘现场负责人 葛昕炜:我们对东段城墙做了整体解剖性探沟,发现内外墙之间有比较深的壕沟,壕沟也是一直被使用的。马家 浜时期的史前城址,明显是经过精心规划和设计的。这对于我们重新评估和认识马家浜时期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发展状态,是一个非常好的证据。 截至目前,斗山遗址已清理出马家浜文化与崧泽文化时期的墓葬194座、房址13座、红烧土堆积12处等众多遗迹,出土陶器、玉器、铜器等文物近1800件。 接下来,斗山遗址联合考古队将按照大遗址考古的要求制定中长期规划,持续开展考古调查、勘探与发掘,系统全面地揭示斗山遗址的内涵与价值。 ...
模式创新、国际合作 成都考古“十四五”期间实现多领域突破
中国新闻网· 2025-09-24 02:22
五年来,成都考古不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取得丰硕考古成果。6项重要考古发现被国家文物局评 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数量居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系统开展人类起源研究,发现王家堰、二道沟 等旧石器时代遗址群,将成都平原人类史提前至10万年前;实施古蜀文明保护工程,承担考古中国—— 蜀道考古研究项目;金沙遗址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老官山西汉木椁墓入选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 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近五年先后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基金、四川省科技 厅重点研发计划等课题27项,被国家文物局授予出土木漆器保护重点科研基地;"一种抗菌保湿的双层 材料及其制备方法"等10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专利。 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还与国内外高校及科研团队持续开展交流合作。联合美国哈佛大学持续开展"成 都平原聚落考古调查和研究"项目,联合日本爱媛大学开展"中国西南与东南亚冶金技术的起源与传 播"研究项目;联合国内多家科研机构开展盐源老龙头墓地、西昌高枧古城考古发掘合作项目。 记者23日从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十四五"期间,成都市委市政府将文物考古事业高质量发展纳 入全市深化改革战略布局,该院积极作为,在制度建设、学术 ...
北疆文化研究·第二届裕民文化学术研讨会举行
内蒙古日报· 2025-08-27 01:44
会议概况 - 第二届裕民文化学术研讨会于8月24日至25日在乌兰察布市化德县举行 聚焦裕民文化的渊源与创新性转化研究主题 [1] - 16位专家学者围绕裕民文化渊源与交流研究 多学科综合研究 创新性转化与应用 保护传承与旅游开发作主旨报告 [1] - 会议由中国考古学会边疆考古专业委员会等机构主办 70余名来自高校及考古文博机构的专家学者参会 [1] 文化遗存发现 - 2010年配合集通铁路建设项目时在化德县发现裕民遗址 房屋建筑技术成熟 石制品工具组合呈现旧石器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特征 [2] - 化德县境内发现裕民类文化遗迹60余处 同类遗存分布于乌兰察布市 锡林郭勒盟及张家口市等多地 [2] - 研究人员将同类遗存命名为裕民文化 将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推前至距今8400年以前 [2] 文化价值定位 - 裕民文化填补中国北方草原地带新石器时代早期考古学文化空白 主要分布于阴山北麓草原地区 [2] 后续活动 - 与会人员赴裕民文化遗址进行实地考察 [3]
科技为钥,解密文明瑰宝(编辑手记)
人民日报· 2025-08-13 22:10
科技创新赋能水下考古 - 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在1500米深海提取沉睡数百年文物 体现科技对水下考古的赋能作用[1] - 应用整体打捞技术实现毫米级数据精度 成功打捞南宋古沉船南海一号[1] - 通过分子水平生物基因研究技术 利用出水瓷瓶中稻壳验证古船年龄[1] 水下考古发展历程 - 水下考古作为陆地田野考古延伸 面临水下环境复杂 工作时间有限 文物易腐蚀等特殊挑战[1] - 行业自1987年起步 实现从无到有 从弱到强 现已具备千米深海作业能力[1] - 海洋探测技术发展和跨学科考古能力提升 为深海考古提供坚实保障[1] 技术应用与突破 - 载人潜水器等深海利器实现对古代沉船遗址的系统科学探索[1] - 科技创新不仅拓展考古深度与精度 更开辟人类历史与文明研究新维度[1] - 行业期待更多科技创新与考古研究的跨界融合 助力中华文明研究[1]
对二里头遗址青铜冶铸生产的新认知(考古中国)
人民日报· 2025-08-08 21:41
二里头文化青铜冶铸产业特征 - 二里头遗址青铜冶铸作坊规模宏大,核心区域总面积达1万平方米,从二期至四期持续集中生产青铜器[1] - 青铜冶铸生产呈现早期冶金技术从发端迈向成熟规范的发展特点,四期形成铜锡铅合金为主的礼器传统和复合陶范铸造技术[1] - 遗址存在"硫化铜矿冶炼—粗铜精炼—青铜合金化"全流程工艺,发现硫化矿冶炼渣、冰铜等关键冶铸遗物[2] 青铜产业分工与技术发展路径 - 商代已形成冶炼与铸造分工格局,但二里头遗址冶铜与铸造遗物共存,显示产业分工形成过程[3] - 硫化铜矿冶炼遗物发现推翻学界"早期优先利用氧化铜矿"假设,证实中国较早掌握硫化矿冶炼技术[3] - 陶范铸造技术、合金技术及生产规模呈现进步性连续发展,为三代青铜礼器制度奠定基础[5] 矿料来源与资源调配体系 - 使用三处矿料来源:中条山铜料、中国北方铜铅料、郑州商城同款高放射性成因铅料[4] - 二里头文化四期华北地区矿料使用激增,但中条山铜料持续利用至二里岗时期[4] - 晋南地区金属资源长期支撑王都生产,体现跨区域资源调配能力[5] 产业历史地位与社会功能 - 青铜冶铸技术传统与组织管理共同构建"礼乐中国"物质基石[5] - 青铜器生产规模在四期大幅上升,反映王权对资源的远程控制能力[4] - 青铜礼器成为早期国家通过礼制凝聚文明共识的重要载体[6]
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今明两日在曲阜尼山举办
大众日报· 2025-07-09 01:06
文化论坛与学术交流 - 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于7月9日至10日在曲阜尼山举办,聚焦儒家文化与现代议题的融合[1][2] - 论坛吸引了来自13个国家的22名国际汉学家参与驻研计划,已举办多场学术对话会,包括"儒学作为哲学研究的当代意义"等主题[3][4] - 尼山世界儒学中心联合16所高校合办研究生院,招收1836人,并设立海外分中心和研究基地,推动"尼山品牌"国际化[4] 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 - 山东广饶傅家遗址发现距今4750年前的史前母系社会组织,为世界首次确证[7] - 山东推进"海岱考古"工程,城子崖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成为研学热点,打破"中国文化西来说"[7] - 全省博物馆达839家(国家一级馆32家),国有可移动文物286万余件(套),全部实现数字化保护[8] 古籍整理与数字化 - 《齐鲁文库》计划出版13亿字、4000多册典籍,已整理出版《儒典》1816册和《齐书》1096册[8] - 山东省古籍数字资源平台上线408种古籍(4903册),提供36万余拍数字资源,支持智能检索和跨终端阅读[8] 文化惠民与乡村振兴 - 济宁市兖州区开展非遗"课目制"活动100余场,覆盖群众3.7万余人,推动非遗进社区[10] - 山东打造"四廊一线"文化体验廊道,覆盖1200多个乡镇和5万多个村,带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12] - 全省开展移风易俗小戏小剧巡演,整治高价彩礼等陋习,推动乡村文明建设[11]
科技让考古更鲜活
人民日报· 2025-04-28 22:36
科技在考古领域的应用 - 科技全面融入考古各个环节 极大提升研究精度 新出土材料与新方法结合提供了大量前所未有的细节 [1] - 吉林和龙大洞遗址黑曜岩成分分析发现本地与外来物源 区域比较揭示了东亚地区黑曜岩流通网络 [1] - 宁夏贺兰苏峪口瓷窑遗址瓷胎采用二元配方技术 胎土+脉石英使石英含量达70%以上 比元代景德镇窑早两个世纪 是我国最早的高石英白瓷工艺 [1] 科技揭示未被充分认知的考古信息 - 入围项目中有5项开展锶同位素分析 显示物质文化交流网络研究受广泛重视 考古学家期待通过古人迁移行为研究揭示交流对社会复杂化的重要价值 [2] - 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借助探地雷达和地磁探查发现杨家湾北部大规模石构遗迹 局部发掘证实属于盘龙城聚落晚期北部外城 是长江中游夏商遗址首次发现类似石构建筑 [2] 科技强化文物保护力度 - 安徽淮南武王墩一号墓利用薄荷醇加固技术完成椁盖板上方竹席提取 建设考古遗址数字化管理平台 对发掘区精细扫描获取高精度场景基础数据 [3] - 发掘现场工作人员使用手机端应用程序结合遗址现场测绘技术 及时精细全面记录考古信息 为后续展示检索管理提供全方位支持 [3] - 墓坑清理出各类椁木882根 总重近200吨 考古团队制作推广视频逐层展示椁木叠放方式 使观众直观了解棺椁营建过程及隐含的等级礼制 [3] 科技在考古领域的地位 - 现代科学技术从考古研究的一抹亮色成为考古的底色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