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

搜索文档
没有系统培养,哪来的专业研发人员?
36氪· 2025-06-30 23:33
研发人才培养体系现状 - 传统OJT形式逐渐失效,研发部门陷入"放养式学习"的循环,新人缺乏系统化培养路径[1][2] - 管理者普遍依赖经验传承模式,缺乏结构化教学方法,导致技术断层风险加剧[1][4] - 现有培训体系滞后于技术发展,技能矩阵多年未更新,培训内容与当前需求脱节[3][5] 系统化培养框架构建 - 有效研发人才培养需三大要素:技能矩阵明确能力标准、OFF-JT系统化知识传授、OJT实践转化能力[4][6][7] - 技能矩阵应涵盖绘图能力、研发能力、质量能力、成本意识、项目管理五大类核心技能[8][9] - OFF-JT通过集中授课解决原理性知识短板,需配套"学员变讲师"机制促进知识内化[10] OJT实施优化方案 - 成功OJT需制定详细培训计划表,明确项目参与目标、关键技能及成果评估标准[13][14] - OJT必须与OFF-JT形成闭环,理论培训指导实践,实践反馈优化理论认知[15] - 需破除"研发只能靠悟"的误区,通过技能拆解实现可复制的经验传承[16] 落地执行关键措施 - 建立动态更新的技能矩阵表,将岗位职责与能力要求可视化,形成人才培养路线图[8][9] - 设计"培训-实践-反馈"循环机制,要求受训者提交应用计划报告强化知识转化[10] - 采用导师制结合项目实战,例如结构研发任务需配套尺寸链分析等具体能力评估标准[18]
600亿美元!“他一直是慷慨的终极榜样”
新华网财经· 2025-06-29 08:32
巴菲特慈善捐赠 - 巴菲特将8239股伯克希尔A类股转换为1235.85万股B类股,并捐赠1235.8321万股B类股给盖茨基金会及4个家族慈善机构,按收盘价485.68美元计算捐赠额达60亿美元 [1] - 本次捐赠是近二十年来最大规模年度捐赠,使巴菲特对慈善机构的捐赠总额超过600亿美元 [1] - 具体分配:9433839股给盖茨基金会,943384股给苏珊·汤普森·巴菲特基金会,660366股分别给舍伍德基金会、霍华德·巴菲特基金会和诺沃基金会 [2] - 捐赠将于6月30日到账,4个家族慈善机构中3个由巴菲特子女经营 [2] 巴菲特遗产安排 - 自2006年起每年感恩节前夕进行捐赠,按惯例将A类股转换为B类股,原计划每年捐出剩余股权的5% [3][4] - 最新遗嘱安排:去世后所有剩余财富捐赠给新设慈善信托基金,由三名子女共同监督管理,99%以上遗产用于慈善事业 [4] - 去世后向盖茨基金会的捐赠将停止 [4] 盖茨基金会动态 - 盖茨基金会由盖茨与前妻梅琳达于2000年创办,是全球最大慈善组织之一 [4] - 基金会迄今已捐出超1000亿美元,巴菲特担任受托人至2021年 [5][6] - 2025年1月16日更名为盖茨基金会,计划未来20年慈善支出翻倍至超2000亿美元 [6] - 比尔·盖茨称巴菲特引导其"捐出全部财富",查克·费尼的捐赠理念也影响其慈善观 [6] 伯克希尔公司背景 - 巴菲特目前持有198117股A类股和1144股B类股 [2] - 伯克希尔自1965年起由巴菲特经营,业务涵盖保险、公用事业、铁路货运、制造、零售和服务业等 [2]
7月起,国内或将出现5大趋势,普通家庭必须提早准备!
搜狐财经· 2025-06-29 05:56
趋势一:赚钱越来越难 - 中美贸易战升级导致出口企业订单减少 部分企业选择裁员降薪 [3] - 房地产市场低迷影响上下游56个行业 包括建材装修家具家电等行业从业者收入下降 [3] - 传统行业产能过剩导致商品滞销 消费市场需求明显下滑 [5] - 电商冲击导致实体企业业务流失严重 [5] 趋势二:房价下跌仍将继续 - 2022年起二三线城市房价下跌 2023年一线城市加入下跌行列 全国平均跌幅30% [7] - 预计下半年房价稳中有降 一线城市房价收入比超40可能补跌 [7] 趋势三:银行存款利率持续下调 - 3年期存款利率从3.15%降至1.8% 降幅超40% [9] - 利率下调影响中老年存款群体和靠利息生存的家庭 [9] 趋势四:保障房入市步伐加快 - 未来5年计划投放600万套保障房 年均120万套 [12] - 保障房价格远低于商品房 将分流商品房市场需求 [12] 趋势五:人工智能时代到来 - 餐饮服务企业使用机器人送餐 服务型企业采用AI客服 [13] - 无人出租车外卖配送车逐步普及 银行柜台将无人化 [13] - 制造业用工业机器人替代流水线工人 劳动密集型岗位减少 [13]
香港:3月名义平均工资率同比上升3.5%
智通财经网· 2025-06-26 08:59
工资及薪金总额统计 - 2025年3月名义工资指数同比上升3.5%,62%公司工资率上升,34%下降,4%持平 [1] - 扣除通胀后,2025年3月实质工资指数同比上升1.6% [1] - 2025年第一季度名义平均薪金指数同比上升3.2%,实质平均薪金指数同比上升1.6% [1] - 工资率包括基本工资、经常性津贴及保证花红,薪金总额额外涵盖非经常性薪酬如非固定花红和超时津贴 [1] 行业分类数据 - 2025年3月名义工资指数升幅区间为3.1%至4.1%,实质工资指数升幅区间为1.1%至2.1% [2] - 2025年第一季度名义平均薪金指数升幅区间为2.0%至3.9%,实质平均薪金指数升幅区间为0.4%至2.3% [2] - 制造业名义工资指数同比上升3.2%(实质+1.2%),为表中最低升幅 [3] - 专业及商业服务名义工资指数同比上升4.1%(实质+2.1%),为表中最高升幅 [3] - 住宿及膳食服务活动名义工资指数同比上升3.8%(实质+1.8%),较2024年3月的4.7%升幅收窄 [3] 趋势分析 - 香港政府指出2025年第一季度所有行业工资及劳工收入持续同比增长 [2] - 经济扩张预计支撑劳工需求及工资增长,但外围不确定性和消费模式变化可能带来挑战 [2] - 制造业名义工资指数从2024年3月的+4.5%逐年放缓至2025年3月的+3.2% [3] - 金融及保险活动实质工资指数在2025年3月同比上升2.0%,高于2024年12月的+2.3% [3]
支持消费类企业上市融资 创投募投退循环更畅通
证券时报· 2025-06-25 18:18
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指导意见 - 六部委联合发布19条具体举措,从增强消费能力、提升金融机构服务能力、加大重点领域金融支持、强化消费基础设施和流通体系金融支持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撑 [1] - 政策释放积极信号,提振投资者对消费板块信心,为消费企业IPO创造更好市场氛围,畅通创投行业募投退循环 [1] 消费类企业上市支持 - 明确支持消费产业链上优质企业通过发行上市、"新三板"挂牌等方式融资,品牌、零售类企业将首先获益 [2] - 消费类企业可自主选择A股、港股等市场上市,国内资本市场的吸引力可能提升,部分企业或转回A股/港股上市 [2][3] - 金融支持将帮助消费企业扩大规模、优化运营,提升业绩表现,增加资本市场吸引力,提高IPO成功率和估值水平 [2] 消费产业链转型与整合 - 政策将加速消费产业链整体转型,推动企业从生产制造向消费类企业转变,通过资本支持延伸至中下游产业链 [4] - 金融支持促进行业内优胜劣汰和资源整合,优质消费企业可能通过并购扩大市场份额,提供更多并购退出机会 [5] 政策影响与行业预期 - 政策利好服务消费、新消费、供应链提效企业上市,投资人退出确定性增加,老股转让市场将更活跃 [3] - 鼓励引入"耐心资本"和"长期资本",提振基金出资人和份额交易基金对消费类老股的信心 [3] - 消费投资赛道信心增强,政策对创投生态的活水循环有优化作用,明确企业转型方向 [4] 上市审核标准建议 - 建议细化消费类企业上市审批门槛和方式,支持优秀企业在金融工具帮助下于本土市场快速发展 [6] - 建议深化板块差异化与包容性,在创业板、科创板、北交所细化审核标准,更看重用户规模质量、品牌健康度等指标 [6] - 拟上市消费企业需提前练好盈利内功,关注单位经济模型健康和成本费用管控能力,证明清晰盈利路径 [6]
被「竞业」一夜返贫,困在百万违约金里的打工人
36氪· 2025-06-25 13:56
竞业协议滥用现状 - 竞业协议在中国呈现泛滥趋势,相关案件数量从2015-2019年的556份激增至2024年"爆炸式增长",部分公司一年案件超百起 [7][8] - 互联网、新能源、智能驾驶、医药研发、制造业是重灾区,北上广深及东南部地区案件最集中 [7] - 77%的竞业限制案件涉及基层员工,包括行政、司机、保洁等岗位,而部分高管反而因"人脉广、能量大"不受限制 [4][9] 竞业协议执行机制 - 公司通过私家侦探跟踪取证,90%的劳动者遭遇偷拍,侦探伪装成外卖员、安装GPS定位仪等手段普遍 [14][15][17] - 公司只需证明劳动者入职竞对企业即可胜诉,无需举证商业秘密泄露,导致举证责任严重不对等 [5][18] - 违约金计算从补偿金倍数演变为年薪倍数,极端案例显示补偿金300元对应80万违约金,比例达1:2667 [10][12] 行业影响与司法实践 - 部分企业法务部门将竞业诉讼视为创收手段,案件编号超百起的Excel表格显示其系统化运作特征 [8] - 司法审判存在地域倾斜,企业所在地法院与公司律师关系密切,劳动者胜诉率受此影响 [21] - 法院通常支持2倍年薪以内的违约金,但最高判例达10倍年薪且获支持,缺乏法定上限导致标准混乱 [12][37] 典型案例与行业反应 - 南京冷菜厨师因竞业协议索赔案入选"2024年度十大法治案件",凸显协议滥用荒诞性 [9] - 劳动者采取戴口罩、化名、异地办公等极端手段规避侦查,仍有部分从1200人大合照中被识别 [15][17] - 律师界形成"企业端"与"劳动者端"服务分化,95%的案件被认定为不合理竞业限制 [35][36] 制度缺陷与改革方向 - 现行制度将"负有保密义务人员"范围无限扩大,与法律规定的"两高一密"原则严重背离 [8][36] - 缺乏违约金上限规定,企业可任意约定赔偿金额,部分判例显示法官开始考量劳动者实际偿付能力 [37][39] - 国际经验显示加州等地通过限制竞业协议促进硅谷发展,建议完善商业秘密举证替代竞业限制 [36]
上交所举办卡塔尔金融中心投资合作培训
快讯· 2025-06-19 09:34
金十数据6月19日讯,近日,上海证券交易所与卡塔尔金融中心在上海联合举办"卡塔尔金融中心投资合 作培训",来自能源、建筑、医药、信息技术、金融、制造等行业的37家沪深上市公司及拟上市公司的 52名企业代表参会。培训围绕卡塔尔投资环境、运营实践及融资政策等内容展开深入交流,一方面帮助 参会企业进一步加深对中东地区营商环境的认识,将投资视野从沙特、阿联酋等国家延伸至卡塔尔;另 一方面展现我国优质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成果及拥抱国际化的积极意愿,为中国企业开拓中东市场及推 动中卡市场合作挖掘新机遇。 (上交所) 上交所举办卡塔尔金融中心投资合作培训 ...
我困在百万竞业违约金
投资界· 2025-06-19 02:42
竞业协议滥用现状 - 竞业协议案件数量近年激增,从每年几十例增至单家公司上百例,互联网、新能源、智能驾驶等行业尤为突出[8] - 77%的竞业限制案件针对基层员工,包括保洁、保安、前台等岗位,而部分高管反而因"人脉广"不受限制[3][10] - 南京冷菜厨师因拌黄瓜被索赔10万元违约金,最终法院驳回该案并入选2024年度十大法治案件[9][10] 协议条款失衡 - 违约金与补偿金比例严重失调,出现300元补偿金对应80万违约金的极端案例[11] - 法律未规定违约金上限,企业普遍采用2-10倍年薪作为标准,法院近年倾向于支持2倍以内[12] - 90%基层员工被迫签订协议,远超法律规定的"两高一密"人员范围[9] 调查取证手段 - 90%劳动者遭遇私家侦探跟踪偷拍,手段包括伪装外卖员、安装GPS定位器等[14][15] - 公司仅需证明员工入职竞对企业即可胜诉,无需举证商业秘密泄露[16] - 取证视频在公开场所拍摄可被采信,但侵入私人场所或会议录音属违法证据[16] 行业影响与应对 - 互联网大厂通过关联公司扩大竞业范围,有程序员因入职非直接竞争企业被索赔400万[20] - 劳动者采取化名、异地办公、不参与集体活动等方式规避风险,仍有被从1200人合照中识破案例[4][15] - 部分区域法院存在地方保护倾向,企业诉讼成本近乎为零而劳动者维权周期长达1年[16][21] 制度矛盾与改革 - 现行制度将竞业限制与商业秘密保护混同,形成"入职即违约"的归责模式[29] - 美国加州等地区通过完善商业秘密举证替代竞业限制,促进硅谷等创新集群发展[29] - 亟需立法明确违约金上限,建立权责对等机制,区分核心高管与普通员工责任边界[29][31]
被“竞业”一夜返贫,困在百万违约金里的打工人
虎嗅· 2025-06-17 07:13
竞业限制滥用现状 - 竞业限制案件数量近年呈爆发式增长,从每年几十例激增至单家公司年案例超百例,2024年达到顶峰[4] - 互联网、新能源、智能驾驶、医药研发和制造业是重灾区,北上广深及东南部地区案件最集中[4] - 77%的竞业限制案件针对基层员工,包括行政、司机、保洁等岗位,与"两高一密"法律定位严重偏离[1][4][5] - 存在高管豁免现象,因新公司愿意承担违约金且避免冲突,形成基层/高管的双轨制[1][6] 企业操作手法 - 采用全员竞业策略,将"负有保密义务人员"范围无限扩大至非核心岗位[4] - 违约金计算基数从补偿金转向年薪,极端案例显示补偿金300元对应80万违约金,比例达1:2667[7] - 90%案件采用私家侦探跟踪取证,包括伪装外卖员、安装GPS定位等非常规手段[8][9][10] - 企业诉讼成本趋零,胜诉可获百万级违约金,部分公司法务部门因此成为创收单位[1][4] 司法实践特点 - 法院通常支持2倍年薪以内的违约金,公开案例最高支持10倍年薪[7] - 劳动争议属地管辖使企业在主场优势明显,与地方法院存在天然亲近性[11] - 证据采纳标准宽松,公开场合偷拍视频可作为有效证据,仅侵犯隐私类证据被排除[10] - 法官自由裁量权较大,判决结果差异显著,从考虑劳动者处境到严格契约主义均有体现[24] 行业影响 - 竞业协议已成为入职标配,拒签可能影响就业机会[10] - 互联网大厂通过关联公司条款扩大竞业范围,某案例显示关联公司涉及400万索赔[14][15] - 劳动者应对策略包括异地办公、化名、社保挂靠等,90%遭遇过跟踪仍难避免违约[9][10] - 律所业务呈现分化,企业端客源稳定付费能力强,劳动者端需面对内部利益冲突[21] 制度设计矛盾 - 现行制度不要求证明商业秘密泄露,仅凭入职竞对行为即可判定违约[2][10][23] - 补偿金/违约金比例失衡,法律未设定赔付上限导致天价索赔频发[7][24] - 与劳动法保护劳动者的立法初衷存在价值冲突,基层员工生存权受威胁[23][24] - 国际对比显示部分发达地区已限制竞业限制,转向商业秘密保护替代机制[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