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

搜索文档
哪些县域高新技术企业多?昆山第一,胶州领跑北方县域
第一财经· 2025-05-22 08:45
县域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概况 - 共有9个县域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1000家 昆山稳居第一 东部沿海和中西部强省会下辖县域表现突出 [3] - 昆山2024年有效高新技术企业达3350家 新增1054家 拥有21家江苏独角兽和潜在独角兽企业 108家江苏瞪羚企业 [4] - 长沙县高新技术企业总数1349家 位居全国县域第二 工程机械产业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5] 重点县域经济与产业表现 - 昆山2024年GDP达5380 17亿元 同比增长6 1% 形成7000亿元级电子信息和3000亿元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规上工业总产值12395亿元 增长7 6% [4] - 肥西县高新技术企业达995家 集聚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企业200多家 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家 总量44家居全省县域首位 [5] - 胶州为北方高新技术企业最多县域 产业覆盖生物医药 先进制造 节能环保等领域 实现传统产业高端化与新兴产业储备发展 [6] 区域协同发展特征 - 苏州县域受益上海溢出效应 科教资源和现代服务业助推转型升级 经济转型走在地级市前列 [5] - 中西部强省会县域(如长沙县 肥西县)与省会中心城区形成分工互补 承接研发成果转化 [5][6] - 高新技术产业布局与城市群 产业集群高度相关 中心城市周边区域成为要素聚集地 [6]
4月VC/PE并购报告
投中网· 2025-05-22 06:20
核心观点 - 2025年4月中企并购市场交易活跃度提升,宣布和完成交易数量均有回温迹象,但交易总额环比下降[5] - 电子信息行业领跑并购热潮,交易数量占比19%位居第一[31] - 医疗健康行业以41.95亿美元交易规模占比32.5%位居行业首位[31] - 私募基金以并购方式退出30支,回笼金额45.35亿元[13] 中企并购市场数据分析 - 宣布交易510笔环比上升41.67%,交易金额165.07亿美元环比下降43.92%[8] - 完成交易221笔环比上升9.95%,交易金额129.18亿美元环比下降57.53%[11] - 呈现量升额降态势,交易量环比回暖但总额同环比双降[8][11] 私募基金退出概况 - 最大单笔退出为淮河能源收购案,国开发展基金回笼资金11.94亿元[15] - 蚂蚁金服通过转让永安行5.97%股权回笼资金2.19亿元[16] - 中芯聚源通过埃科思收购案回笼资金0.80亿元[16] 重大并购案例 - 紫金矿业18.88亿美元收购藏格矿业24.98%股权,为当月最大规模交易[21] - 华润三九9.86亿美元收购天士力33%股权,增强中药产业链协同[22] - 上海医药6.14亿美元收购和黄药业45%股权[22] 行业地域分析 - 广东并购案例数量最多,青海交易规模居首[26] - 医疗健康(32.5%)、能源及矿业(26.8%)、消费(15.9%)为交易规模前三行业[31] - 电子信息(42起)、医疗健康、金融为交易数量前三行业[27][31]
多项数据位列第一,资本市场“松山湖板块”如何再上一层楼?
南方都市报· 2025-05-22 01:36
松山湖科技金融集聚区建设 - 东莞松山湖科技金融集聚区于2024年3月启动建设,目标是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科技金融新高地 [2] - 松山湖将形成高效金融生态圈,提升科技企业融资效率和资本市场服务质量 [4][18] - 园区采取系列措施助力企业发展,鼓励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工具做大做强 [4] 松山湖上市公司概况 - 松山湖目前有上市企业7家,占东莞市境内上市企业12%,总市值超800亿元,位居全市首位 [5] - 上市公司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和智能制造与装备行业,是松山湖主导产业 [5] - 生益科技市值最高超500亿元,2024年营收203.88亿元(+22.92%),净利润17.39亿元(+49.37%) [5][7] - 佳禾智能2024年预计归属净利润5000-6000万元,优利德年产能达1000万台以上 [8] 生益科技发展历程 - 生益科技是全球第二大覆铜板生产商,市场占有率12% [7] - 上市后产能从200万平方米/年(1997年)增长至1.15亿平方米/年(25年增长100多倍) [7] - 2021年拆分生益电子登陆科创板,成为A股首家A拆A上市企业 [7] 拟上市及后备企业情况 - 2023年12月,东阳光药业和天域半导体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 [13] - 天域半导体2023年营收突破10亿元,国内碳化硅外延片市场份额38.8%,全球前三 [13] - 松山湖上市后备企业达57家,占东莞市15%,数量位居全市第一 [13] - 弓叶科技5年实现三项"中国第一":首台AI垃圾分拣机器人、高速喷气式光选机、固废大数据库 [14] 产业体系与科技基础 - 松山湖形成"1+4+1+X"现代化产业体系: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智能网联汽车支柱产业,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10] - 园区汇聚77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华为终端总部、生益科技等行业龙头企业 [10] - 拥有散裂中子源、先进阿秒激光设施等"国之重器" [10] 金融支持政策与措施 - 设立总规模5亿元红土基金(2015年),助力佳禾智能等企业上市 [17] - 成立国投新材料基金(2021年),投资松山湖材料实验室项目 [17] - 设立10亿元松山湖天使基金(2021年)和10亿级市天使母基金(2024年) [17] - 建立上市后备企业培育库,开通绿色通道,组织中介机构提供咨询培训 [17] - 联合三大交易所定期走访企业,普及上市政策,对接专业机构 [18]
两岸工商界人士共商深化产业交流合作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5-22 01:26
华新丽华股份有限公司数位智能发展组织总经理吴明机作为台企代表,在数智驱动海峡两岸工业未来对 话中表示,大陆的数字产业发展有很多深度应用场景,台湾工业企业可以与大陆企业一起探索数智转 型,共同开发新应用、新市场。 据新华社福州电 第二十七届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期间,首届海峡两岸工业发展大会近日在福建福州举 办。大会以"融通两岸智慧,共创工业未来"为主题,来自海峡两岸300余位工商界嘉宾与会,共商深化 两岸产业交流与合作机制,携手应对全球产业链重构与绿色化、数字化变革挑战。 "大陆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和超大规模市场,台湾在电子信息、精密制造、半导体等领域具有丰富的技 术经验,两岸相关产业可以优势互补、强强合作。"全国台湾同胞投资企业联谊会会长李政宏说,希望 以本次活动为契机,扩大两岸工业产业"朋友圈",深化两岸工业领域创新交流。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5月22日 第 03 版) 责编:张英杰、李雪钦 "两岸产业链合作并不陌生,加强协作是未来大势所趋。"全国台湾同胞投资企业联谊会荣誉会长丁鲲华 说,两岸产业链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台湾工业企业可以借助大陆友商的力量开拓内需市场,大陆企业也 可以借助台企资源拓展外销 ...
创新发展“晋江经验”激发民营经济活力
中国经济网· 2025-05-21 23:11
晋江经验的核心内涵 - 理论成果源自习近平总书记六年七下晋江的调研实践,提出"六个始终坚持"和"正确处理好五大关系" [1] - 经验从晋江辐射至福建全省、浙江全域并推广全国,推动民营经济发展 [1] - 核心在于坚持发展社会生产力,通过乡镇企业保护政策、上市融资支持等手段培育民营经济 [2] 生产力发展成就 - 晋江从1978年生产总值1.5亿元跃升至2024年3500亿元,县域经济实力全国第三 [1] - 县域拥有50多家上市公司,近百家企业设立境外分支机构 [2] - 推动传统产业(鞋服、纺织)升级同时布局集成电路、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 [2] 实体经济创新实践 - 泉州培育九大千亿级产业集群(纺织服装、鞋业、石油化工等) [3] - 传统制鞋业从成本导向转向科技驱动,如361°建设智慧工厂实现AI检测、工业数采 [3] - 民营企业通过新技术新业态强化主业竞争力(华为、比亚迪等技术赋能案例) [2][3] 营商环境建设 - 通过《民法典》《反垄断法》《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等法律保障民营企业权益 [4] - 建立"无事不扰、有事必到"服务机制,减少对企业经营干扰 [5][6] - 法治与信用体系构成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基础 [4]
南充:工业韧性突围
四川日报· 2025-05-21 22:39
南充工业发展现状 - 南充化工产业在"3+2"重点产业中表现突出 一季度实现产值225.5亿元 同比增长15.6% [4][5] - 四川永盈新材料有限公司计划在BDO行业下行周期逆势扩产3万吨产能 基于对下游可降解塑料产业链的信心 [4] - 南充经开区成立可降解塑料项目投资促进服务中心 已对接多家客商并完善招引方案 [4] 产业链与营商环境 - 南充组建8个产业链专班和5个产业服务中心 包括新型工业化发展促进中心等 推动政策资源向工业集中 [4] - "企业之家公共服务平台"上线 实现涉企政策直达和企业诉求快速响应 预计年内覆盖千家规上企业 [5] - 南充在四川省营商环境评价中经营主体满意度多次位居第一 吸引柔性电路板、新型显示等领域企业落户 [5] 新兴技术与产品创新 - 吉利星际客车自主研发醇氢电动公路客车 加醇10分钟续航600公里 已在南充量产下线 [4] - 四川零零昊科技真空隔热旅居舱实现零下40℃舱内恒温10-20℃ 未发布即获200余订单 [5] - 弘鑫云创在AI算力卡和服务器部件领域发力 2023年产值5.94亿元 2024年增至10.08亿元 [5] 企业案例与人才战略 - 南充三环电子凭借多层陶瓷电容器等产品2024年产值突破40亿元 设立川东北首个民企产业研究院 [5] - 中景航天通过校企合作定向培养3D打印工程师 300多名员工中80%从事研发 核心岗位年薪超20万元 [5] - 吉利四川新能源商用车2023年产销量占全国近10% 研发与生产均依赖本土人才 [5] 产业集聚与区域布局 - 南充推动电子信息产业链向空港片区集聚 一季度产值达40.73亿元 同比增长48.9% [5] - 27所中职院校每年输送2万余名技能人才 适配成渝先进制造业集聚区需求 [5]
经济实力、科研能力竞速跑,粤港澳大湾区凭何成为国际一流湾区?
搜狐财经· 2025-05-21 09:03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实力 - 粤港澳大湾区2024年GDP有望跨越新的万亿台阶 2023年GDP总量已达1.99万亿美元 经济总量超越纽约湾区和旧金山湾区 和东京湾区并驾齐驱 [2] - 大湾区内地9市2024年GDP达115365.1458亿元 占广东全省GDP超八成 [2] - 香港2024年GDP预估同比上升2.5% [2] 产业集群发展 - 大湾区已形成新一代电子信息 绿色石化 智能家电 汽车等8个超万亿元级产业集群 还有3个5000亿级 7个千亿级和2个百亿级产业集群 [2] - 华为 腾讯 比亚迪等行业领军企业成为中国科创名片 [2] - 广东省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8年居全国首位 "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5年居全球创新指数第二位 [2] 科技创新投入 - 2023年大湾区R&D经费支出近5000亿元 比2018年增加2100多亿元 平均年增速超过30% [6] - 粤港澳大湾区整体研发费用突破4000亿元 专利授权有效发明专利应用量全国第一 [7] - 大湾区正在成为国家重要创新策源地 重大创新平台和科技基础设施布局突飞猛进 [7]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 粤港澳大湾区围绕协同创新 产业升级 人才培养三大维度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3] - 初步构建起基础研究 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和科技金融加人才支撑的全链条创新局面 [7] -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确定 科技创新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7] 国际合作与金融发展 - 加强粤港澳三地人流 物流 资金流 信息流互联互通 吸引国际要素高效配置 [5] - 支持香港巩固和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创造条件让香港成为人民币离岸枢纽 [5] - 大湾区金融中心城市需通过制度创新 优化营商环境 降低要素流动成本 吸引全球金融资源集聚 [5] 高等教育与人才培养 -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采取类似斯坦福大学模式 培养高端人才带动产业发展 [1][8] - 广州市政府推进"环港科大(广州)创新区"建设 助力广州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8] - 创新区以"AI技术策源核 产教科教融合创新园 粤港澳青创示范园 数字化未来产业孵化园"组成"一核三园"架构 [8]
广西承担开发7个职业国家题库通过验收
广西日报· 2025-05-21 03:04
国家题库开发与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建设 - 广西成功开发人工智能训练师等7个职业国家题库并通过国家终审验收 标志着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建设取得重要突破 [1] - 7个职业题库包括人工智能训练师 区块链应用操作员 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 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员 物流服务师 连锁经营管理师 物业管理师 其中前4个属于数字经济领域新兴职业 [1] - 21名全国权威专家对数字技能类职业题库进行全面审查 认定考评蓝图 试题内容 评分标准等体系科学规范 达到国家标准要求 [1] 题库应用与人才培养 - 题库落地应用将为职业资格认证提供标准化支撑 预计每年可为行业输送万余名高素质技能人才 [1] - 广西创新将题库建设与"新八级工"制度相衔接 构建覆盖初 中 高技能人才的完整评价体系 [1] - 通过将企业岗位要求转化为考核标准 实现技能培养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 已在汽车制造 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形成示范效应 [1] 广西技能人才评价改革进展 - 广西持续深化技能人才评价改革 已累计组织90多家单位开发省级题库190余个 涵盖机械制造 现代服务等重点领域 [2] - 国家题库的成功开发标志着广西命题能力跃居全国前列 为打造面向东盟的数字经济人才培养高地奠定坚实基础 [2]
从首店经济到全球品牌,成都的“磁吸力”为何这么强?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20 15:51
成都消费市场吸引力 - 2025年第一季度成都累计落户首店148家 展现出与一线城市齐肩的商业吸引力 [1] - 成都同时具备"最受00后喜爱""最具幸福感""万亿消费之城"等多重标签 消费市场蓬勃多元 [1] - 国际奢侈品牌与大众消费品牌在成都共融共生 未产生割裂感 体现市场包容性 [3] 国际品牌布局动态 - 珠宝品牌格拉夫在成都太古里举办限时体验展 瞄准年轻消费群体情感需求 [3] - 运动品牌可隆全国首家旗舰店落户成都太古里 面积超300平方米 融合本地自然风貌设计 [5][6] - 瑞士品牌On中国首家旗舰店选址成都 面积达500平方米 全系列产品展示结合本土元素 [6] - adidas、Jordan等国际大牌在成都开设高规格门店 显示对当地市场的重视 [8] 奢侈品市场深耕 - Dior在成都太古里开设独栋男装店 Louis Vuitton在IFS焕新开业并设立贵宾空间 [8][9] - 奢侈品牌通过旗舰店升级和专属服务 体现对成都高端消费市场的持续投入 [9] 大众消费品牌扩张 - 优衣库西南首家城市旗舰店在成都万象城开业 面积近2000平方米 开业当日即"出圈" [12] - 品牌为成都定制三大限定新品 反映本地化策略 16年深耕强化"服适人生"品牌内涵 [12] - 成都青年人才近三年累计超156万 五一假期接待游客1550万人次 支撑消费势能 [15] 首发经济政策与活动 - 成都计划到2027年落地首店6500家 举办高能级首发活动超1000场 培育500个新消费品牌 [17] - 交子公园商圈吸引大疆全球首发科技新品 华为首次发布鸿蒙商用电脑 凸显产业协同效应 [20][21][23] - 成都与华为深化人工智能、数字经济合作 为电子信息产业提供新动能 [23][24] 城市商业生态特征 - 双塔双集地标通过商业业态更新 持续吸引FILA首展、乐高首秀等活动 [17][20] - "首发经济"体现成都消费新势能 融合消费、乐活、产业三大城市特质 [26]
制造业重点领域人才缺口近3000万,校企“语言体系”如何打通
第一财经· 2025-05-20 12:22
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 - 大学需跳出单一学科封闭模式,直接与社会对话,以适应第四次工业革命需求[1] - 实践环境中学历不等于能力,实战能力需在真实场景中磨炼[1] - 传统行业与新兴技术融合加剧对创新人才需求,中国需加强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约400万工科学生[1] 高校研究院布局与学科交叉 - 上海交大成立低空科学技术研究院,推出"赛—研—产"三阶跃迁模式,推动全链条技术发展[2] - 北京科技大学成立前沿交叉科学技术研究院,聚焦纳米科技、未来芯片材料等四大方向[2] - 西安交大创新港已建立20多个研究院,包括高端装备、材料科学等跨学科研究机构[2][8] 校企合作与科研转化 - 西安交大创新港与227家企业共建联合研究平台,建立85个校企创新联合体,解决2500余项关键技术难题[9] - 高校需瞄准牵引性研究,如西安交大教授提出选题需保证10年不落后,以应对企业研发规模化优势[8] 制造业人才缺口与培养模式 - 中国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至2025年人才缺口将达3000万,工科学生比例下降加剧结构性矛盾[10]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华为共建通信工程实验班,实行双导师制,强化工程能力与产教融合[11] - 深圳大学与腾讯共建人工智能"腾班",培养科产教融合型人才,独立招生并聚焦AI工程能力[11]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 - 教育部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要求联合行业制定培养方案,强化产教融合与基地建设[13] - 上海交大学生通过宝武特冶联合培养项目,参与生产流程学习并定期返校汇报,实现校企协同育人[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