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造船业
icon
搜索文档
学习笔记|广东掘金深蓝,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30 08:29
政策与规划 - 广东在全国率先出台《广东省海岸带及海洋空间规划(2021—2035)》并实施首部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广东省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条例》[1] - 广东省委成立海洋强省建设工作委员会并召开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 聚焦打造"海上新广东"和全方位推进海洋强省建设[4][5] 海洋能源发展 - 阳江市电力能源建成装机容量超2280万千瓦居广东首位 其中绿色能源占比约50%[1] - 海上风电规划装机容量2000万千瓦 其中并网装机容量超600万千瓦占广东省50%居全国第二[1] - 在建和前期工作项目700万千瓦 待竞配700万千瓦均位居全国第一[1] - 国际风电城已汇聚多家龙头企业[1] 海洋牧场与渔业 - 全球首台风渔一体化智能装备"明渔一号"已完成第三年养殖投苗[2] - 深水网箱规模及数量居全省第二 水产品年产量达122.91万吨[2] - 预制菜产能突破8万吨 建成全国最大海水鱼苗基地且海水鱼苗产量全省第一[2] - 养护型国家级海洋牧场数量居全国首位 海水产品产量居全国前列[2] - 形成上游育种创新-中游智能化养殖-下游预制菜与品牌建设的完整产业链[2] 科技创新与装备制造 - 广东海洋专利数前三的科研领域为海水淡化处理、船舶及相关装置制造、水产品加工[2] - 海洋制造业可向无人化、智能化升级 依托广东造船业优势和广阔海域面积[2] - 海洋牧场配套小型船舶可为中小船厂提供效益增量[2] 区域发展实践 - 潮州饶平县投资2.12亿元建设预制菜省级现代产业园 培育预制菜产业龙头并发展跨境电商与冷链物流[3] - 采用"科技赋能、生态优先、全链融合"模式建设"蓝色粮仓"[3] - 珠海、湛江、茂名、阳江、潮州等海域具备良好海水资源条件[2] 滨海旅游与文旅融合 - 广东海岛资源丰富 通过"百万英才汇南粤"等活动推动暑期文旅消费市场[4] - 联合央视新闻打造《奔赴山海 不负热爱》广东海岛音乐会 覆盖央视新闻融媒体矩阵和总台文艺频道[3] - 加快旅游强省建设 推进文旅融合和扩大文旅消费[4]
新“超级船厂”诞生!同城两大船厂年内正式合并
搜狐财经· 2025-08-30 07:54
合并重组计划 - HD现代重工与HD现代尾浦将于2024年12月完成合并 新公司名称为HD现代重工 合并需经股东大会批准及企业合并审查程序 [2] - 合并换股比例为HD现代重工1股换HD现代尾浦0.4059146股 合并后存续公司为HD现代重工 HD现代尾浦将解散 [5] - 合并日程定于10月23日股东大会批准 12月1日完成合并登记 [5] 战略目标与市场背景 - 合并旨在实施海洋军工领域"超级差距"战略 整合技术经验以引领全球海洋军工市场增长 [2] - 全球海洋军工市场未来10年新合同规模达3600亿美元 各国计划新增超过2100艘舰艇 [2] - 公司目标到2035年军工业务年营业收入达10万亿韩元(约71.6亿美元/512亿元人民币) [3] - 将拓展破冰船等特种船舶市场 应对北极圈开发需求 [3] 协同效应与竞争优势 - 合并通过规模大型化实现协同效应最大化 增强全球造船市场绝对竞争优势 [2] - 整合HD现代重工舰艇建造经验与HD现代尾浦中型船坞设备及熟练劳动力 形成多规格军用舰艇生产能力 [3] - HD韩国造船海洋将加速技术整合 集中研发设计力量以减少技术风险并提升开发速度 [3] 海外市场布局 - 新加坡投资法人将于2024年12月成立 负责管理越南、菲律宾等海外生产基地及新业务合作 [4] - 利用海外船厂竞争力恢复散货船油船等普通商船市场份额 同时简化决策流程提升效率 [4] 财务业绩与目标 - 2024年HD现代重工营业收入144865亿韩元(约760亿元人民币) 营业利润7052亿韩元(约37亿元人民币) 营业利润率4.87% [6] - 2024年HD现代尾浦营业收入4.63万亿韩元(约243亿元人民币) 营业利润885亿韩元(约4.64亿元人民币) 营业利润率1.91% [6] - 2025年接单目标合计135.51亿美元(约969亿元人民币) 其中HD现代重工97.51亿美元 HD现代尾浦38亿美元 [8] - 2024年第一季度HD现代重工营业利润率11.35% HD现代尾浦5.79% 第二季度分别为11.37%和7.24% [7] 业务整合规划 - 合并后将优先安排HD现代尾浦4座船坞中的2座用于特种船建造 [5] - 新公司将在韩美造船合作项目MASGA中发挥主导作用 并扩大美国军工业务并购及联合建造 [5][6]
狂砸10696亿!韩国救得了美国造船业吗?
搜狐财经· 2025-08-29 07:51
韩美造船业合作背景 - 韩国总统李在明访问白宫并与美国总统特朗普举行会谈 期间视察韩国韩华集团旗下费城造船厂并出席美国国家安全多任务船命名仪式[3] - 造船成为韩美合作关键议题 特朗普将重振美国造船业列为优先事项[4][5] - 特朗普对船舶产业态度被形容为"痴迷"[6] 美国造船业现状与历史对比 - 美国造船业全球市场份额仅0.04% 远低于中国的51.99%、日本的26.78%和韩国的11.67%[10] - 2020-2024年间中国建造1700艘远洋船只 美国每年仅建造5艘[10] - 中国造船能力是美国的232倍[11] - 历史对比:1944年美国商船完工量1930万总吨占全球72% 二战后商船队总吨位占全球66%[8] 特朗普振兴造船业的动因 - 推动制造业回流创造就业:每投入1亿美元可创造约800个直接就业岗位并带动3倍间接就业[13] - 产业链带动效应:涉及钢铁、机械、电子等150余个上下游产业[12] - 军事安全需求:民用造船能力是海军舰艇建造基础 现役舰艇不足300艘且退役速度超过新舰服役速度[13][16] - 服务"381艘舰队"扩军计划[19] 韩国造船业实力与战略 - 2024年全球新接订单量中国占74.1% 韩国占16.49%[24] - 2025年上半年韩国新订单量全球占比回升至24.81% 仅次于中国的51.3%[25] - HD韩国造船海洋上半年新接订单81艘(330万CGT)全球第一 手持订单444艘(1923万CGT)全球第二[25] - 韩国专注于高附加值、绿色动力和特殊用途船只 如气体运输船和高端环保船[26][27] 韩美具体合作举措 - 韩国提出"让美国造船再次伟大"合作项目[23] - 韩华集团以1亿美元收购美国费城造船厂 计划投资50亿美元将年产能从不到2艘提高到20艘[32] - 韩国承诺投资1500亿美元用于美国造船业[34] - 通过《琼斯法案》获得美国商船建造特权 规避与其他国家船厂的竞争[34] 合作面临的挑战 - 产业工人短缺:美国造船业劳动力减少至鼎盛时期的十分之一 平均年龄56岁 需4-5年培训时间[38] - 供应链缺失:造船业高度依赖全球化协作 美国制造业供应链依赖全球市场[38] - 战略悖论:试图通过封闭保护手段重建依赖开放全球化的产业[38] - 结论显示韩国难以挽救美国造船业[38]
美国造船业沉疴难愈,韩国承诺为其造船解困
搜狐财经· 2025-08-28 15:42
韩国造船业与美国合作项目 - 韩国总统李在明访问美国期间视察韩华集团收购的费城造船厂并出席"缅因州"号训练船命名仪式 旨在通过"MASGA"计划推动美国造船业复兴 [1][3] - 韩国造船业全球市场份额超过30% 仅次于中国位居世界第二 而美国造船业仅占全球商船市场份额0.04% [3] - 韩华集团斥资15亿美元为美国建造5艘国家安全多任务船 每艘造价3亿美元 配备医院设施和直升机停机坪 可容纳1000人 [6][8] 合作模式与战略定位 - 韩国选择从训练船等低敏感领域切入 船舶主要用于海事学员培训和人道主义救援 规避核心技术转让限制 [5][6] - 通过收购费城造船厂 韩华成为首家获准为美国海军舰艇提供维修服务的韩国公司 已完成"沃利·施艾拉"号维修和"育空"号维护工作 [8][11] - 计划投入50亿美元进行基础设施升级 将船厂年产量从不到2艘提升至20艘 但美国主力战舰(如航母、核潜艇)建造项目仍由本土企业主导 [8][11] 法律与技术壁垒 - 《琼斯法案》和《伯恩斯-托勒夫森修正案》限制外国船厂参与美国海军造船业务 [9] - 美国仅允许盟友参与船体建造等非核心环节 宙斯盾系统、相控阵雷达等关键技术仍由美方掌控 [11] - 美国造船业存在熟练工人断层、基础设施老化及供应链脆弱等结构性问题 难以通过外部援助彻底解决 [11]
*ST松发上半年营收66.80亿元 同比增长315.49%
证券日报网· 2025-08-28 13:44
公司业绩表现 - 上半年营业收入66.80亿元 同比增长315.49% [1] - 归母净利润6.47亿元 实现大幅扭亏为盈 [1] - 盈利能力根本性改善 主要得益于重大资产重组完成恒力重工整体注入 [1] 业务转型与重组成效 - 公司告别传统日用陶瓷制造领域 转型造船业务 [1] - 新并表造船业务盈利能力显著增强 大幅提升上市公司业绩 [1] - 生产排期已安排至2029年 手持订单量和新签订单数量位居全球大型远洋船舶制造商前列 [1] 产能与制造能力 - "未来工厂"项目全面投产后钢材年加工量达230万吨 可实现各类型船舶同步建造 [2] - 船用发动机年产量180台 覆盖LNG/LPG/甲醇/氨四种双燃料发动机类型 [2] - 恒力重工年产值将突破700亿元 [2] 行业地位与战略影响 - 公司打造全船型接单能力 提升全流程管控和全方位创新能力 [1] - 恒力重工快速崛起 代表中国船舶工业高质量绿色转型方向 [2] - 通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国际化创新 重塑中国造船业全球竞争格局 [2]
韩国船企能帮美海军“解套”吗?专家:美造船业积重难返,不是贴上“创可贴”就能解决
环球时报· 2025-08-27 22:53
韩华集团收购美国船厂及合作项目 - 韩华海洋与韩华系统共同投资1亿美元收购费城造船厂 韩华海洋持股40% 韩华系统持股60% 成为首家收购美国当地船厂的韩国企业[4] - 韩华集团宣布为费城造船厂实施50亿美元基础设施升级计划 目标将年产量从不到2艘提升至20艘[9] - 韩华承接美国海事管理局5艘国家安全多任务船订单 每艘造价3亿美元 第五艘已完成龙骨铺设仪式[4][8] 美国造船业现状与困境 - 美国造船业全球商船市场份额仅0.04% 相比二战时期全球第一地位严重衰退[6] - 美国海军舰艇建造普遍延迟:"肯尼迪"号航母推迟服役 "哥伦比亚"级核潜艇推迟至少一年 "星座"级护卫舰推迟3年[7] - 现役舰艇维护严重积压:"杜鲁门"号航母需等待2年才能入坞 "博伊西"号核潜艇等待9年才开工维修[7] 国家安全多任务船特性 - 船舶隶属美国国防预备舰队 用于替换缅因州海事学院老化训练船 配备教室/实验室/礼堂 可海上训练600名学员[4] - 具备救灾功能:配备医院设施/直升机停机坪 可容纳1000人 设滚装坡道和集装箱存储舱支援受损港口[4] - 训练人员将输送给美国军事海运司令部 间接提升美国防务领域能力[5] 韩美合作法律障碍与限制 - 《琼斯法案》禁止非美国建造/拥有的船只在美国港口间运输货物 《伯恩斯-托勒夫森修正案》禁止境外船厂建造美军舰艇[9] - 韩国通过收购美国本土船厂规避法律障碍 但高敏感性作战舰艇仍不会交由外国企业制造[9] - 作战舰艇核心部件(宙斯盾系统/相控阵雷达/舰载武器)依赖美国防务供应商 外国企业仅能参与船体或部件制造[9]
美财长贝森特:考虑在其他行业收购股权,英伟达不在考虑范围内
凤凰网· 2025-08-27 22:16
美国政府股权收购策略 - 美国财政部长证实政府可能在其他行业收购股权 但英伟达不在考虑范围内[1] - 特朗普政府入股英特尔交易立即为美国创造110亿美元价值 后续仍有升值空间[1] - 政府考虑在关键产业如造船业实施类似股权收购安排 以实现自给自足[1] 半导体行业战略地位 - 新冠疫情暴露美国供应链脆弱性 印证半导体产业战略地位[1] - 美国80%到90%原料药生产依赖海外 被认为完全不可接受[1] - 政府入股英特尔举动在共和党议员中出现意见分歧[2] 各方对政府持股立场 - 共和党众议员Don Bacon反对联邦政府收购企业股份[2] - 参议员Todd Young指出芯片法案本意非政府持股 但认可提升经济安全目标[2] - 无党派参议员伯尼·桑德斯力挺特朗普方案 认为纳税人补贴应换取股权才公平[2] 历史案例参考 - 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美国政府入股多家大型银行 相关股票随后十年几乎原地踏步[2] - 企业向政府让渡股权需谨慎考虑历史表现[2]
美国财长:政府没有理由入股英伟达,可能介入造船业等行业
格隆汇APP· 2025-08-27 17:10
美国政府入股立场 - 美国政府明确表示无理由入股英伟达 因该公司不需要财政支持 [1] - 政府可能介入的行业包括造船业等需要财政支持的领域 [1] 企业财务策略批评 - 波音公司被批评进行大规模股票回购而非投资研发 [1]
美财长贝森特证实:正探索其他行业入股机会,但不考虑持有英伟达股份
新浪财经· 2025-08-27 16:05
美国政府股权收购策略 - 美国财政部长证实政府可能在其他行业收购股权 但英伟达不在考虑范围之内 [1] - 政府入股英特尔交易立即为美国创造110亿美元价值 后续仍有升值空间 [1] - 政府考虑在关键产业如造船业采取类似股权收购安排 以实现自给自足 [1] 半导体行业战略地位 - 新冠疫情暴露美国供应链脆弱性 印证半导体产业战略地位 [1] - 英特尔已获得政府补助 美国纳税人通过股权交易分享收益 [1] - 芯片法案旨在提升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 与政府持股目标一致 [3] 原料药供应链风险 - 美国80%到90%原料药生产依赖海外 疫情期间出现供应风险 [2] - 生产国优先保障本国需求 不会用于出口 导致供应链中断 [2] 政策分歧与市场反应 - 共和党议员对政府收购英特尔股权出现分歧 部分反对政府持股 [2][3] - 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政府入股银行 相关股票十年几乎原地踏步 [3] - 部分议员支持股权收购方案 认为纳税人提供补贴应获得股权回报 [3]
加拿大能源与自然资源部长放话:学美国,摆脱中国稀土依赖
观察者网· 2025-08-27 06:26
全球关键矿产战略合作 - 加拿大联合盟国效仿美国与企业的合作模式 为关键矿产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主要针对中国实施出口管制的矿产[1] - 加拿大与德国深化关键矿产与国防领域合作 两国在矿产供应上存在明显短板 德国进口依赖度几乎达100% 加拿大产量有限[3] - 加拿大计划建立产能共享机制 将产出分配给盟国市场 区别于美国MP Materials公司"所有产出流向本土"的模式[1] 中重稀土出口管制背景 - 中国对钐、钆、铽、镝、镥、钪、钇等7类中重稀土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 作为对特朗普政府加征关税的反制措施[4] - 稀土管控措施叠加美国新关税、乌克兰危机等因素 对加拿大与德国工业生产造成影响[4] 能源与国防合作进展 - 加拿大向德国推销液化天然气和氢气 但运输成本高昂且流程复杂 目前合作仍停留在意向阶段[5] - 加拿大海军计划采购12艘常规动力潜艇 蒂森克虏伯海洋系统公司与韩华海洋有限公司入围候选 首艘潜艇可能2032-33年交付[5] - 加拿大调动近50万亿美元资金 用于能源、港口及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以增加大西洋沿岸向东线市场出口[7] 企业级合作案例 - 加拿大Troilus Gold公司与德国Aurubis AG建立合作 计划在魁北克省与德国之间构建稀土磁体供应链[8] - 加德两国推动企业及金融机构建立更紧密合作伙伴关系 并加强科研协作[8] 历史合作挑战 - 加德两国去年签署清洁氢贸易协议 因德国国内绿色燃料需求较低 推进进度存在不确定性[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