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船业

搜索文档
最多4艘!民营造船新巨头首签欧洲船东VLCC大单
搜狐财经· 2025-09-06 11:00
9月4日,恒力重工宣布接获欧洲船东2+2艘超大型原油船(VLCC)订单,以实际行动向九三献礼,助 力我国海洋事业新发展。 根据广东松发陶瓷股份有限公司发布的公告,本次签订的合同的交易对方为欧洲知名船东,合同标的为 2艘30.6万吨VLCC,标的合同金额合计约2-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4.28-21.43亿元),采用美元支付, 将于2026年下半年相继交付。 作为参考,克拉克森的数据显示,目前一艘315000-320000载重吨VLCC新造船价格约为1.26亿美元,相 比去年同期的1.29亿美元略微下滑。 公告显示,恒力重工此次签约的30.6万吨为国际主流大型原油运输船型,具备装载量大、续航能力强、 运营效率高等特点。该船型在设计上兼顾了航线适应性与装载灵活性,可高效适配全球主要原油港口的 装卸设备,能满足跨洋长距离原油干线运输及大型油田至炼厂的规模化运输需求,是顺应国际最新油轮 设计理念、满足当前国际航运市场对规模化、低碳化运输需求的原油运输船,充分体现了公司在高端船 舶设计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实力。 这是恒力重工自2023年进军VLCC建造领域以来,首次直接与欧洲船东签署订单。据了解,恒力重工于 202 ...
现代汽车美国电池厂,被抓四百“非法移民”
虎嗅· 2025-09-06 06:08
执法行动概况 - 美国多个联邦执法部门(包括ICE FBI DEA ATF及地方执法机构)于9月5日全副武装突袭佐治亚州现代汽车与LG合资在建电池厂 动用直升机及武装车辆等装备 [1][3] - 行动宣称目标是抓捕非法移民 最终逮捕475名工人(部分媒体报道超500人) 多数为韩国籍 [5][7] - 美国国土安全部称此为本届政府上任以来最大规模打击非法移民行动 [13] 涉事项目背景 - 被突袭电池厂属现代汽车与LG合资项目 投资额260亿美元 为佐治亚州史上最大经济投资项目 原计划2023年底投产 [15][16][17] - 现代汽车2022年宣布在佐治亚州建电动车及电池厂 其中车厂已运营 电池厂处于建设中 [15][16] - 该项目系韩国对美国1500亿美元投资计划组成部分 旨在换取更低关税 [17] 签证问题与行业影响 - 外资企业因美国H1B签证供不应求且费用高 常让员工持B1旅行签证或免签入境进行短期设备安装及调试工作 此举违反美国签证规定 [18] - 此类操作在外资企业中普遍存在 因美国缺乏对口短期工作签证类型 [19] - 行动导致现代电池厂建设暂停 可能影响其他日韩企业对美投资情绪 [19][23] 美国造船业背景与现代重工角色 - 美国民用造船业因《琼斯法案》贸易保护政策(要求美港口间航运必须使用美造船只及美籍船员)而衰退 仅剩军用造船厂依赖海军订单维持 [26][28] - 美国军舰建造成本高且效率低 例如阿利伯克级驱逐舰单艘成本16亿美元 而现代重工建造同类正祖大王号仅耗6亿美元 [32][33] - 现代重工2023年4月与亨廷顿·英格尔斯工业集团(拥有美主要军舰造船厂)签署备忘录 拟通过技术转让提升美国造舰能力 [30][31]
九三阅兵后,北约秘书长:中国在造船领域已远超美国及其西方盟友,根本无法追上
环球网· 2025-09-05 03:28
【环球网报道 记者 张倩】"北约秘书长吕特就美国海军与中国(的差距)发出严厉警告",美国《新闻周刊》9月3日以 此为题报道称,在中国九三阅兵仪式展示出包括潜射洲际导弹在内的一系列先进武器后,吕特4日表示,中国在造船领 域已远远超越美国及美国的西方盟友。 "谈到造船业,以及我们的海军——尤其是美国海军——我真的很担心。"吕特在捷克首都布拉格参加英国智库国际战略 研究所主办的防务峰会时表示,"如今,中国现役舰艇数量已经超过美国,而美国的造船速度根本无法追上中国当前步 伐。" 吕特同时表示,欧洲造船市场正在发展,"但如果我们希望共同弥补这一缺口,就需要做得更多"。 《新闻周刊》评论说,美国海军是西方主导性的海上力量,但其"兵力分散且注意力分散"。维持一只庞大舰队运转、保 养并配备充足人员已经耗资巨大,更不用说装备先进武器。 报道提到,相关评估称,中国大部分舰艇都是能够执行多种任务的现代化舰艇和潜艇。"中国的造船能力整体上大约是 美国的200倍。"国际战略研究所海军力量与海上安全高级研究员尼克·柴尔兹近日对英国广播公司(BBC)表示。相比之 下,美国造船业长期饱受工期延误与成本激增的困扰。 《新闻周刊》称,美国退役海 ...
中国重工正式终止上市——全球最大上市造船企业诞生! | 航运界
搜狐财经· 2025-09-04 12:00
换股吸收合并交易安排 - 换股实施股权登记日为2025年9月4日 中国重工股东按1:0.1339比例转换为中国船舶股票[2] - 中国重工A股股票于2025年9月5日终止上市 不进入退市整理期交易[4][6] - 非整数股处理按小数点尾数排序分配 尾数相同则随机分配直至换股数与计划发行股数一致[1][8] 交易审批与法律程序 - 交易于2025年7月18日获证监会注册批复[6] - 中国重工2025年8月14日提交终止上市申请 8月18日获上交所受理 8月29日获终止上市决定[6] 财务与业务规模影响 - 交易金额达1151.50亿元 为A股史上最大规模重组及全球船舶业最大合并案例[10] - 合并后总资产超4000亿元 年收入突破1300亿元 成为全球最大上市造船企业[10][14] - 2024年上半年中国船舶营收403.25亿元(同比+11.96%) 归母净利润29.46亿元(同比+108.59%)[12] - 中国重工上半年营收326.21亿元(同比+47.56%) 归母净利润17.45亿元(同比+227.07%)[12] 业务协同与战略整合 - 消除同业竞争 整合大连造船、武昌造船、北海造船等优质资产[11][14] - 推动船舶制造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 提升研发制造协同效应[14] - 中国船舶聚焦船舶海工装备 中国重工专注舰船研发设计制造[11] 订单与市场地位 - 中国船舶上半年新接民品船舶订单59艘/543.98万载重吨/489.05亿元 绿色船舶占比超50%[13] - 中国重工新接订单47艘/838.26万载重吨 绿色船型占比35.19%[13] - 截至2025年6月底 中国船舶手持民品订单333艘/2649.11万载重吨/2334.87亿元[13] - 中国重工手持订单229艘/3493.92万载重吨 较上年末增长15.3%[13]
高盛:全球造船业将在2032年前进入升级周期
华尔街见闻· 2025-09-04 09:32
行业周期展望 - 全球造船业将迎来持续至2032年的多阶段上行周期 由脱碳要求 老旧船队更新和全球贸易增长共同驱动 [1] - 2025年至2032年全球新船订单总量预计达4.41亿修正总吨 总价值1.2万亿美元 [2] - 脱碳法规贡献26%需求 船队替换需求占48% 贸易增长贡献26% [2] 需求驱动因素 - 脱碳法规使传统燃料船舶运营成本于2035年超越替代燃料船舶 推动替代燃料船舶比例需提升至50% [2] - 2009-2012年交付船舶将在2029年前后达20年船龄 油轮 散货船和气体运输船替换需求突出 [2] - 全球贸易稳步增长为新船订单提供基础支撑 [2] 产能与价格趋势 - 全球造船产能年复合增长率在2025-2027年仅2% 交付量从2024年4100万修正总吨增至2027年5200万修正总吨 增长27% [3] - 新造船价格2025-2028年保持高位 较2024年峰值可能回调12% [3] - 产能扩张主要来自中国造船厂 韩国和日本船厂保持保守 [3] 中国造船业竞争地位 - 中国造船厂凭借产能扩张和成本优势主导全球产能增长 [1][3] - 中国船厂手持订单覆盖年限达3.7年 高于韩日的3年 导致2025年市场份额短期下滑 [5] - 2025年6-7月中国船厂新订单市场份额回升至69% 远高于前五个月的49% [5] 地缘政治影响评估 - 美国对中国建造船舶加收港口服务费影响有限 因涉美港口中国建造/运营船舶仅占全球4% [4] - 美国进出口贸易量仅占全球海运贸易总量12% 船东可灵活调整航线部署 [4]
中船南北合并,能否在美国管制下逆风飞扬?
日经中文网· 2025-09-04 08:00
核心观点 - 中国船舶集团通过合并旗下核心公司中国船舶工业和中国船舶重工 旨在提升生产及研发效率 巩固全球造船业第一地位 同时应对美国政策带来的订单下降压力 [2][4][5] - 美国政府对运营中国建造船舶的海运公司征收入港费用 导致中国造船业新接订单量减少 但可能加速中国企业在管理和技术方面的创新 [7][8][11] 合并背景与结构 - 合并采取中国船舶工业吸收合并中国船舶重工的形式 中国船舶重工将于9月5日摘牌退市并注销法人登记 [4] - 合并后新公司销售额将超过1300亿元人民币(2024财年) 规模位居世界第一 [4] - 中国船舶工业与中国船舶重工原为一家国有企业 1999年分拆为"南船"和"北船" 2019年设立共同控股公司中国船舶集团 [5] - 完全合并旨在解决业务重复问题 合并报告72次提及"同业竞争" 证券公司预计整合可降低业务运营成本8%~10% [6] 行业地位与订单表现 - 2024年中国船舶工业与中国船舶重工总接单量达2862万载重吨 位居世界第一 是日本造船企业合计1008万载重吨的近3倍 [5] - 2025年1~6月中国造船业新接订单量4433万载重吨 同比减少18% 为三年来首次上半年下降 [10] - 中国船舶工业1~6月新接订单量543万载重吨 同比减少36% 中国船舶重工838万载重吨 同比减少28% [10] - 民营造船企业扬子江船业1~6月新接订单仅14艘 比去年减少8成 上半年订单完成金额仅占全年计划9% [10] 外部环境与应对策略 -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宣布2025年秋季征收入港费用 对运营中国建造船舶的海运公司停靠美国港口时征收费用 [7][8] - 美国政策导致面向美国从事物流业务的船东暂停向中国造船公司下单的趋势扩大 [8] - 集团重组可通过提高业务效率节省资金 提升订单谈判中的价格竞争力 可能抵消部分美国入港费用影响 [10][11]
全力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金融时报· 2025-09-04 05:21
核心观点 - 中国东方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聚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近5年累计新增投放制造业项目122个 投资金额超450亿元 积极支持制造强国建设[1] 金融支持力度 - 近5年累计新增投放制造业项目122个 投资金额超450亿元[1] - 灵活运用不良资产收购 市场化债转股等业务模式 提供全周期金融服务[2] - 通过"不良资产收购+实质性重组"模式帮助无人机企业重要股东缓解阶段性财务危机[2] - 2025年5月参与赛力斯汽车增资扩股 支持新能源车企发展[3] - 设立专项基金参与中创新航增资 定向偿还企业对外金融负债[3] 企业纾困案例 - 纾困无人机头部科技企业 避免企业股权价格贬损 维护股权结构稳定[2] - 参与赛力斯汽车增资扩股 支持企业壮大资本实力 控制资产负债率[3] - 参与中创新航市场化债转股 助力企业降低负债率 加快创新发展[3] - 参与中利集团破产重整 帮助企业卸下近百亿元债务包袱 保住2600余名职工就业岗位[4] - 支持增洲系公司破产重整 解决原超过18亿元债务问题 新引入产业投资人释放36艘新造船订单[5] - 推进磷化工龙头破产和解 通过"产业+金融"结合助力解除退市风险 重整后市值大幅提升[6] 产业转型升级 - 助力合肥市国家级集成电路产业集群"链主"企业 拓宽资本金融资渠道 降杠杆调结构[7] - 2024年3月增资英诺赛科 缓解债务压力 支持企业扩产和推进上市 成功实现港股上市[7] - 支持青海省盐湖产业地方国企 助力高质量碳酸锂项目建设投产 修复区域信用状况[8] 业务模式创新 - 采用"定制组包+主动收购+分别重整+产业赋能+分类处置"一揽子方案处理增洲系公司重整[5] - 联合产业投资人定制"庭外债务重组"衔接"庭内重整和解"方案处理磷化工企业危机[6] - 通过市场化债转股等投行化手段支持集成电路企业发展[7]
高盛:全球造船业将在2032年前进入升级周期,主要扩张来自中国造船厂
华尔街见闻· 2025-09-02 03:00
行业核心观点 - 全球造船业正迎来一个可能持续至2032年的长期上行周期 由环保法规 船队老化和贸易增长共同驱动 带来价值1.2万亿美元的新船订单 [1] - 中国造船厂将在本轮周期中主导全球产能扩张 凭借高效的建造能力和成本优势成为核心角色 [1][3] 新订单需求驱动因素 - 脱碳法规贡献26%的新船需求 到2035年传统燃料船舶运营成本将高于替代燃料船舶 届时替代燃料船舶比例需提升至50% [2][5] - 船队更新换代贡献48%的需求 2009-2012年交付的船舶将在2029年前后达到20年船龄 油轮 散货船和气体运输船替换需求突出 [2][5] - 贸易增长贡献26%的需求 为行业提供基础性支撑 [2][5] 产能与价格趋势 - 全球造船产能年复合增长率在2025-2027年间仅为2% 交付量将从2024年4100万修正总吨增至2027年5200万修正总吨 增长27% [3] - 新造船价格在2025-2028年将保持高位 较2024年峰值可能回调12% 主要受益于产能纪律性和结构性需求 [3] - 中国造船厂主导全球产能扩张 通过新建船厂和老旧船厂重新启用实现 其全球产能比重持续提升 [3] 中国造船业竞争格局 - 中国船厂手持订单覆盖年限达3.7年 高于韩国和日本的3年 导致2025年部分订单流向其他船厂 [6] - 2025年6月和7月中国船厂新订单市场份额回升至69% 远高于前五个月的49% 显示其价格优势正重新吸引订单 [6] - 美国提高对中国建造船舶的港口服务费影响有限 因中国建造或运营的船舶仅占挂靠美国港口国际船队的4% 且美国贸易量仅占全球海运贸易总量12% [4]
李在明赠特MAGA帽,中韩制造业全面冲突,韩国已决心彻底倒向美国
搜狐财经· 2025-09-01 23:49
韩国对美造船业投资计划 - 韩华集团宣布向美国费城造船厂注资50亿美元 计划将年产量从不到两艘提升至20艘以上[1] - 韩国整体计划向美国造船业投入1500亿美元 包括升级船厂 培训工人及支持美国海军舰艇维护[1] - 投资规模远超普通外交示好 体现国家主导的产业迁徙特征[1] 韩国产业战略转向 - 韩国总统公开表态放弃"安全靠美国 经济靠中国"路线 被视为对外经济战略彻底转向[1] - 在美国对华科技封锁背景下 韩国选择完全站入美国阵营[1] - 韩国通过定制MAGA帽等外交礼物传递战略表忠信号[11][21] 韩国工业体系依赖性与竞争压力 - 韩国半导体 造船 汽车等领域深度依赖欧美技术:光刻机来自荷兰阿斯麦 高端船舶专利来自欧美 军工核心子系统受制西方[5] - 中韩工业结构重叠度逐年上升 显示面板 存储器芯片 新能源电池 液化天然气运输船等领域存在直接竞争[12] - 中国市场曾是韩国半导体 汽车 电子产品重要出口地 但中国自主制造能力提升形成全面竞争[9] 产业转移风险与地缘政治考量 - 大规模对外投资引发本土产业空心化担忧 百亿级资金和技术流向美国引起行业忧虑[13] - 俄乌冲突促使韩国重新评估地缘站位 可能面临类似乌克兰的地缘政治风险[16] - 若美国在与中国竞争中维持优势 韩国可能获得技术 市场与安全多重保障 若相反则将失去重要经济伙伴且本土产业遭受重创[18][20] 历史发展路径与战略选择 - 韩国通过参与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获得美国工业化资金支持[3] - 冷战结束后凭借嵌入欧美全球产业链实现经济跃升[5] - 作为资源匮乏国家 始终依赖与大国结盟维持生存发展[3]
广东掘金深蓝,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30 13:53
海洋经济政策与规划 - 广东率先出台《广东省海岸带及海洋空间规划(2021—2035)》和《广东省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条例》[1] - 省委成立海洋强省建设工作委员会并召开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 聚焦打造"海上新广东"[4] 海洋能源发展 - 阳江市电力能源总装机容量超2280万千瓦居广东首位 其中绿色能源占比约50%[1] - 海上风电规划装机容量2000万千瓦 已并网超600万千瓦占广东省50% 全国排名第二[1] - 在建和前期工作项目700万千瓦 待竞配700万千瓦 两项指标均居全国第一[1] 海洋牧场与渔业 - 全球首台风渔一体化智能装备"明渔一号"完成第三年养殖投苗[2] - 深水网箱规模及数量居全省第二 水产品年产量达122.91万吨[2] - 建成全国最大海水鱼苗基地 海水鱼苗产量全省第一[2] - 预制菜产能突破8万吨[2] - 养护型国家级海洋牧场数量居全国首位 海水产品产量全国前列[2] 产业链与技术创新 - 海洋专利前三领域为海水淡化处理 船舶制造 水产品加工[2] - 形成上游育种创新-中游智能化养殖-下游预制菜与品牌的完整产业链[2] - 海洋牧场配套船舶需求为中小船厂提供效益增量[2] - "AI+海洋"应用潜力巨大 可向无人化智能化升级[2] 区域发展实践 - 潮州饶平县投资2.12亿元建设预制菜省级现代产业园 培育产业龙头[3] - 发展跨境电商和冷链仓储物流 推动农产品出海[3] - 珠海 湛江 茂名 阳江 潮州等海域海水资源条件优越[2] 滨海旅游与文旅融合 - 广东海岛资源丰富 滨海旅游前景广阔[4] - 联合央视打造《奔赴山海不负热爱》广东海岛音乐会[3] - "请到广东过暑假"成为暑期热邀约 带动文旅消费市场[3] - 加快建设旅游强省 推进文旅融合扩大消费[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