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治理

搜索文档
通辽市:“五个千万”工程推动科尔沁沙地系统治理全域修复
内蒙古日报· 2025-07-28 08:00
科尔沁沙地治理成效 - 通辽市科尔沁区大林镇宝林嘎查2690亩沙地在2年内完成综合治理并恢复为绿洲 [1] - 科尔沁沙地总面积约9950万亩,通辽市境内占比55.2%,1978年以来通过"三北"防护林等工程累计治理严重沙化土地2066万亩 [1] - 2022年通辽市实现森林覆盖率和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双提高",生态逆转效果显著 [1] "五个千万"工程规划与目标 - 通辽市计划用8年时间完成3590.08万亩综合治理工程,包括治沙、森林质量提升、草原巩固、耕地节水改造及牲畜舍饲养殖 [2] - 工程采用系统性修复策略,涵盖退化林地草场修复、高标准农田建设及舍饲圈养等多领域 [2][3] - 预计到2030年实现森林覆盖率与草原盖度稳步提升,沙区高标准农田覆盖率100%,沙区人均收入年均增长8% [4] 工程实施进展与技术应用 - 截至报道时已完成综合治沙252.02万亩、森林质量提升368.57万亩、草原巩固457.02万亩,耕地节水改造120.59万亩 [4] - 科左中旗采用北斗导航播种技术修复6万亩退化草原,目标将植被覆盖率从35%提升至65%,产草量增加50% [3] - 工程覆盖通辽市8个旗县,通过以工代赈等方式动员农牧民参与,形成多部门协同的生态防护体系 [3][4] 生态修复案例与区域影响 - 花胡硕苏木通过乡土草种补播修复14万亩退化草原,预计恢复生物多样性并解决草原过牧问题 [3] - 治理模式结合封山育林、退牧还草等举措,改善脆弱生态系统并防止治理反复 [2][3]
内蒙古锡林郭勒 沙漠腹地绽放生态繁花
金融时报· 2025-07-22 02:41
政策支持与金融创新 - 中国人民银行锡林郭勒盟分行联合林草局出台《金融支持浑善达克沙地治理实施意见》,引导金融机构将绿色信贷投向生态修复领域,与国华园林绿化等企业建立长期信贷合作 [2] - 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全盟生态保护修复和利用贷款余额20.43亿元,其中生态保护修复领域贷款5.85亿元 [2] - 指导农商银行创新"防风治沙贷""休牧贷"等产品,例如为正镶白旗冠星合作社投放980万元"防风治沙贷"完成治沙项目 [6] 企业案例与资金落地 - 内蒙古国华园林绿化公司获1200万元贷款支持,通过动产质押和优惠利率建成万亩基地,培育治沙苗木1000多万株 [2] - 内蒙古银龙农业发展公司获400万元低息支农再贷款,林下赤芍种植规模扩至5000余亩,带动农户采用"企业+合作社+基地"模式 [4] - 农业银行通过"农银智链"APP为森洽生物科技投放610万元"政采e贷",用于平茬修复林地 [6] 农牧区转型与产业联动 - 邮储银行锡林郭勒盟分行以信用村评定为抓手,为24个苏木、127个嘎查提供授信,惠及2.76万户农牧户实现舍饲圈养 [3] - 多伦县推广林下芍药种植,80余万亩可用林地资源获道地药材认证,形成"防沙治沙+产业增收"循环 [4] - 苏尼特左旗农牧民通过信贷支持建设棚圈,缩短牛羊出栏周期,推动畜牧业绿色变革 [3] 金融工具与规模效应 - 辖内金融机构调整信贷结构,重点支持荒漠化治理特色企业,截至2025年一季度生态农林牧业贷款余额4.8亿元,年内新增934.17万元 [4] - 农商银行运用信用评定和专项产品快速放款,如冠星合作社980万元贷款实现"人工种草+封沙育草"项目 [6] - 线上平台与线下产品协同,如"农银智链"APP精准匹配企业需求,提升资金投放效率 [6]
3.65亿亩、25%以上 数据见证我国防沙治沙工作卓越成就
央视网· 2025-07-12 03:21
国际防治沙尘暴日背景 - 2023年6月8日联合国大会将7月12日确定为国际防治沙尘暴日 旨在提高全球对沙尘暴健康和环境挑战的认识 [1] - 2024年宣传主题为"防治沙尘灾害 共同守护蓝天" [1] 中国防沙治沙成效 - 十余年累计治理沙化土地3 65亿亩 封禁保护面积2794万亩 [1][5] - "三北"工程实施40多年累计保留造林面积4 8亿亩 治理退化草原12 8亿亩 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 7亿亩 [3] - 61%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控制 4 5亿亩农田受保护 [3] - 全球率先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 贡献全球新增绿化面积四分之一 [5] 三大标志性战役进展 - 东部歼灭战完成1422万亩建设 科尔沁沙地重现草原风光 [3] - 中部攻坚战完成4776万亩建设 黄河"几字弯"形成"金沙蓝海绿洲"景观 [3] - 西部阻击战完成3970万亩建设 环塔锁边绿色防护带初步建成 [3] 全球沙尘暴现状 - 全球每年约20亿吨沙尘进入大气层 80%以上源自北非和中东沙漠 [6] - 2024年地表沙尘浓度虽低于2023年 但严重地区仍高于1981-2010年长期平均值 [6] - 气候变化加剧土地退化 可能催生新沙尘源 [6] 国际评价 - 中国建立戈壁沙漠边缘绿化带等源头管控策略获世界气象组织专家肯定 [7] - 赞比亚专家认可中国通过植树造林和种草缓解沙尘暴风险的成就 [7]
密云以科技创新筑牢首都水源安全防线
中国环境报· 2025-07-08 05:47
水源保护与生态治理 - 北京市密云区作为首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和生态涵养区,密云水库水质长期稳定在国家Ⅱ类标准,成为绿色典范 [1] - 黑山寺村因民宿产业发展导致污水处理等生态环境问题突出,2019年成立科技小院以污水处理为切入点开展水源保护工作 [1] - 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商务部支持下,专家团队创新构建"林药""林菇""林鸡"等复合生态模式,推动农业经济向林下经济转型 [1] 技术创新与污染防控 - 科技小院突破多项关键技术,筛选适应性强的湿地植物芦苇,研发以板栗壳生物炭为主的污水净化工艺 [2] - 黑山寺村建成日处理量15吨的生活污水人工湿地净水示范工程,出水稳定达标且运行成本优势明显 [2] - 升级坡耕地面源污染监测系统,研发"桑树+野牛草""黄芩+野牛草"等高效防控模式,提升水土保持能力和经济效益 [2] 资源循环利用与产业升级 - 研发智能堆肥装备及农林有机废弃物快速腐解技术,农业废弃物处理及综合利用率达70%—95% [2] - 集成林药固土保水固碳等技术,建成"林药""林菌"等林下经济示范点 [2] - 通过板栗壳、蘑菇渣等农林废弃物转化为肥料还田,建立资源循环利用体系,覆盖5个镇43个村 [1] 成效与示范效应 - 黑山寺村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污水达标处理,村容村貌显著改善 [3] - 知识技能培训和科普活动提升居民就业技能与环保参与度,带动绿色有机农业与生态旅游发展 [3] - 黑山寺村获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示范村""北京市美丽休闲乡村",成为面源污染防治样板 [3] - 密云区科技创新赋能生态治理与产业升级深度融合,探索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创新路径 [3]
从“水患之河”到“幸福之河”:木兰溪的绿色蝶变
金融时报· 2025-07-08 02:06
生态环境治理 - 中国人民银行莆田市分行引导金融机构为木兰溪流域综合治理提供金融支持,农发行莆田市分行创新"木兰溪+"信贷模式,为防洪工程注入78亿元资金 [2] - 兴业银行莆田分行计划在"十四五"期间为木兰溪全流域治理提供600亿元泛金融支持 [2] - 截至5月末,莆田市金融机构为24个木兰溪流域项目授信176.83亿元,融资余额74.90亿元 [2] - 农发行莆田市分行累计投放1.2亿元贷款支持仙游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 [3] - 木兰溪流域治理成效显著,2024年入选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补助项目,延寿溪入选全国幸福河湖建设名单 [3] 文化旅游开发 - 农发行莆田市分行支持泗华郊野公园等5个"绿心"生态建设项目,总授信超32亿元,已投放19.92亿元 [4] - 中国人民银行莆田市分行推动"民宿贷""农文旅贷"等创新产品,文旅经济产业融资余额达95.82亿元,同比增长4.20% [4] - 金融机构为妈祖文化特色小镇、凤凰福道植物园等文旅项目提供金融保障 [4] 产业提质升级 - 农业银行莆田分行通过"惠农e贷"支持木兰溪上游金溪村茶产业,贷款余额43.42亿元,授信户数2.41万户 [5][6] - 金溪村茶园面积1.3万亩,年产量超6500吨,获评"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产值超万亿元村" [5] - 中国人民银行莆田市分行推动重点产业链金融支持,全市重点产业融资余额1120.10亿元,同比增长8.71% [6] - 县域重点产业链贷款余额204.76亿元,链上获贷企业达2449户 [6]
8000亿元“两重”建设项目清单全部下达 “两重”建设再提速
中国青年报· 2025-07-08 01:13
"两重"建设加速推进 - 2024年国家分三批安排7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1465个"两重"建设项目 [1] - 2025年第三批"两重"建设项目已安排超3000亿元支持资金,今年8000亿元项目清单全部下达完毕 [2] - "两重"建设涵盖长江流域生态修复、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重大水利工程、高标准农田等领域 [3] "硬投资"项目进展 - 宁夏腾格里沙漠固沙锁边工程全线贯通,形成153千米长、最宽38千米的固沙锁边"绿链" [1] - 崇太长江隧道盾构独头掘进突破6000米,预计7月中下旬突破7000米,建成后高铁可350公里时速穿越长江 [3][4] - 沪渝蓉高铁通泰扬特大桥跨引江河斜拉桥成功合龙,为沪宁段首个合龙的斜拉桥 [4] - 1-5月全国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5.6%,增速比全部投资高1.9个百分点 [6] "软建设"创新举措 - 优化长江沿线铁路投融资模式,建立健全城市地下管网运行维护管理机制 [3] - 深圳探索"医育结合、国企引领、托幼一体"等多元化托育服务供给模式 [7] - 常州推广"源厂站网河一体化"管理模式提升污水收集处理效能 [8] - 成都建立地下管网"1+9"政策体系,芜湖与三峡集团创新央地合作模式 [8] 综合效益与影响 - "两重"建设通过"软硬结合"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既补短板又推动体制机制改革 [9] - 1-5月计划总投资亿元及以上项目投资同比增长6.5%,拉动全部投资增长3.6个百分点 [6] - 基础设施投资对全部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34.5%,大项目投资发挥"压舱石"作用 [6]
建项目、治沙海、富百姓 鄂尔多斯以工代赈书写乡村振兴 “多赢”答卷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6-27 14:03
以工代赈政策实施成效 - 鄂尔多斯市构建"工程建设+就业增收+能力提升"三位一体实施体系,形成市级统筹、旗县创新、群众参与的全链条机制,持续提高劳务报酬发放占比 [1] - 2025年以来全市实施68个以工代赈项目,覆盖2178名农牧民,发放劳务报酬3458万元,通过苗木采购等方式额外创收3.1亿元 [6] - 计划为79个嘎查村5745名有务工需求农牧民开展岗位对接,进一步提升项目带动力 [6] 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创新 - 乌审旗采用"五同步"机制和"两前置"原则,以工代赈资金占比超过内蒙古标准,实现项目进度与惠民效益统一 [2] - 通过"施工企业+合作社+农户""施工企业+村集体"等多元合作模式,整合农业资源带动合作社增收,激活村集体经济 [4] - 2019年以来累计带动1500余人参与工程,发放劳务报酬超1500万元,形成农田建设与民生增收良性循环 [4] 生态治理与民生协同路径 - 达拉特旗创新"党支部+企业+农户"机制,村民通过沙障铺设等工程获取劳动收入,村集体以土地入股参与收益分配 [5] - 科学设定治沙工程劳务报酬比例,形成"生态治理-就业增收-能力提升"闭环,村民月收入可达近万元 [5] - 典型案例显示农牧民实现家门口稳定就业,收入较以往零工显著提升 [5] 长效工作机制建设 - 建立用工需求与务工需要"两个清单"调度机制,精准匹配项目建设与劳务用工 [6] - 推广"党建引领"模式,强化工程建设与群众增收的核心关联 [6] - 目标通过提高以工代赈比例持续激活乡村内生发展动力 [6]
内蒙古鄂尔多斯:库布其模式实现“绿进沙退”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27 06:15
库布其治沙模式 - 探索出"党委政府政策性推动、企业产业化投资、社会和农牧民市场化参与、技术持续化创新、成果开放化共享"的库布其模式,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1] - 库布其沙漠总面积2116万亩,20世纪80年代61%以上为流动沙丘,植被覆盖率不到3%,现治理面积达900多万亩,实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1] 科学治理策略 - 结合国家"三北"工程六期总体规划,编制《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实施方案》,系统布局"北缘锁边、东段歼灭、中部切割、南部围堵、西部封禁"治理 [2] - 具体措施包括:北缘建设420千米锁边林带,东段加强植被恢复,腹地建设240千米风沙路径阻隔带,南部修复沙化退化草原,西部设立封禁保护区 [2] - "三北"工程实施后,库布其40%沙漠面积变成绿洲,构筑绿化带、淤地坝、光伏治沙带、沿黄沙漠锁边林"四道防线" [2] 产业融合发展 - 依托沙漠风光资源实施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建设"光伏长城",光伏治沙约300万亩,形成生态、绿电、产业、创新、富民五大功能 [2] 技术推广与国际化 - 库布其治沙技术已复制至新疆、西藏、青海、甘肃等地,并向沙特、蒙古国等"一带一路"国家推广,贡献"中国经验" [3]
科技筑牢“绿色长城” 内蒙古能源集团联合蒙草生态让库布齐沙漠焕新颜
全景网· 2025-06-23 03:23
项目概况 - 内蒙古能源集团联合蒙草生态推进7万亩沙地生态综合治理,打造3000亩杭锦旗防沙治沙生态治理项目示范区 [1] - 项目依托"光伏发电+生态治理+板下经济"的可持续治沙模式,实现沙漠添绿、百姓增富、产业振兴 [1] 技术应用 - 项目遵循"以水定绿、系统治理、科学配置植被"的科技治沙理念,发掘培育优质治沙品种 [2] - 使用种子包、种子绳、种植杯等定制化生态创新产品,提高植被盖度平均35%,增加植物多样性40%,提高种子成活率15% [2] - 应用种子绳播种机器人等智能治沙设备,提升大规模生态治理效率和效果 [2] 合作与创新 - 项目依托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主持的《防沙治沙多元技术模式示范》课题 [2] - 内蒙古能源集团结合蒙草生态草种科技创新体系和生态治理综合能力,打造涵盖科研治沙、新产品展示、工程固沙技术的示范区 [1] 生态成效 - 从单一植被修复到全生态系统重建,构建植物、动物、微生物共生的生命网络 [2] - 人工干预与自然演替结合,实现防沙治沙从"短期治理"迈向"长效守护" [2]
中国华电到蒙草生态调研交流防沙治沙生态治理技术体系
全景网· 2025-06-13 12:20
新能源基地建设与生态治理协同发展 - 中国华电集团调研团与蒙草就新疆、内蒙古、甘肃、青海等地"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建设及防沙治沙、风电光伏综合治理技术体系进行座谈 [1] - 调研团深入了解防沙治沙、风电光伏综合治理技术体系,围绕沙戈荒风光基地建设与环境协同发展进行沟通 [3] - 蒙草专家团队分享《"三北"工程生态修复技术产品研发与应用》《光伏+沙化土地生态治理》等技术研发与应用情况 [3] 蒙草技术体系与产业建设 - 调研团实地考察蒙草乡土植物种质资源库、生态数据指挥中心、草业技术创新中心等,了解草种科技创新成果及"保·育·繁·推"一体化产业体系 [4] - 蒙草展示创新研发的种子绳、种子块、种子包等防沙治沙产品及荒漠化治理机械体系 [4] - 公司建立18个专项种业研究所,形成乡土种源保存利用体系、防沙治沙技术规范及智能化机械装备 [7] "光伏+治沙"技术应用与成果 - 调研团考察蒙草光伏下植被维持与综合利用科研项目基地,实地察看光伏阵列下沙障铺设及植被生长情况 [5] - 蒙草"光伏+治沙"技术体系在生态修复、固沙保土、运维成本等方面取得成果,并在"沙戈荒"区域实现实际治理成效 [5] - 公司在杭锦旗风电光伏一体化治沙现场展示种植杯等创新治理技术 [6] 合作与未来发展 - 调研团强调"沙戈荒"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事关国家能源安全,需探索生态治理与绿色能源协同发展新模式 [7] - 蒙草依托草业技术创新中心,在种质资源鉴定、基因编辑等领域实现技术突破,为"三北"攻坚提供科研支撑 [7] - 双方计划加强合作,共同探索"沙戈荒"地区大型风光电基地建设可复制的生态解决方案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