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

搜索文档
宁夏打造“中国绿色算力之都”
中国新闻网· 2025-06-05 00:54
宁夏算力产业发展现状 - 截至2024年底宁夏智算项目投资、标准机架、智算算卡、算力规模同比实现"四个翻番" [1] - 算力综合指数进入全国前10 算力质效分指数位居全国第6、西部第1 环境指数位居全国第2、西部第2 [1] - 已建成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9个 在建数据中心项目27个 标准机架数达14.2万架 [1] - 建成智算算卡11.6万张 算力规模7.4万P 中卫数据中心集群智算规模全国十大集群排名第3 [1] 宁夏发展算力产业的优势条件 - 气候凉爽干燥 全年平均气温8.8摄氏度 属中国最适宜建设大型数据中心的一类地区 [1] - 全国首个新能源综合示范区 拥有丰富绿电资源 [1] - 全国唯一的国家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和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枢纽"双节点"省区 [1] 宁夏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与政策支持 - 2024年出台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政策体系 [1] - 2024年5月提出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打造数字经济"第一增长极" 建设"中国绿色算力之都" [1] - 2027年底数字经济规模目标2700亿元 占经济总量40%以上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640亿元 较2021年翻番 [2] - 2030年目标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基本建成"中国绿色算力之都" [2] 宁夏算力产业生态建设成果 - 引进培育电子专用材料、光伏设备及元器件、高性能服务器、智能穿戴制造等项目 电子制造集聚发展初具规模 [2] - 20多个大模型在宁夏落地训练 10余家人工智能企业落地应用 形成40多个典型应用场景 [2] - 建成智慧教室、智能实验室、智慧梦工坊1200多家 186个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 [2] - 培育106个企业级、13个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 2600家中小企业"上云用数赋智" [2]
吴江将实施三年倍增计划
苏州日报· 2025-06-04 00:19
产业发展目标 - 吴江锚定新型工业化"356"目标,聚焦"高端纺织+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经济""新能源+绿色低碳"方向 [1] - 通过"四合一"推进设备更新、技术改造、智改数转网联、增资扩产,巩固四大千亿级产业优势 [1] - 全力抢占第三代半导体、人工智能、低空制造等新赛道,力促新能源产业早日迈上千亿级 [1] 创新与研发投入 - 吴江推动产学研用协同,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和标杆孵化器,面向全球"揭榜挂帅" [1] - 目前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12家(全市第一),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7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21家 [1] - 目标累计培育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超15个,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突破100家 [1] - 计划推动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超110亿元,工业技改投资超180亿元,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超90%,万人高价值专利达35件 [1] 现代服务业发展 - 实施现代服务业三年倍增计划,发展研发设计、科技金融、信息技术服务、检验检测认证等生产性服务业 [2] - 推进苏州湾中央商务区建设,壮大"亿元楼宇"集群,将制造业优势转化为服务业优势 [2]
《十五五规划前瞻》解析安全战略构建及财政体制改革
搜狐财经· 2025-06-03 10:57
行业背景与政策环境 - 十五五时期(2026-2030年)是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蓄势攻坚期和突破国际围堵的战略转折期 [3] - 地缘冲突(俄乌冲突、巴以冲突)和中美战略竞争加剧了全球供应链"脱钩断链"风险 [3] - 中国需保持年均5%以上的经济增长以实现2035年人均GDP达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 [9] 经济政策调整方向 - 财政政策将更积极有为 货币政策保持适度宽松 [7] - 重点推动新型工业化与新质生产力发展 优化基建投资结构 [7] -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 [9] - 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 推动中小企业数智化转型 发展人工智能 [9] 产业发展重点领域 - 通过科技创新和数字经济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推动传统产业升级 [9] - 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 [9] - 扩大内需战略包括促进民营经济与平台经济发展 推动消费升级 [7] 区域发展战略 - 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7] -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深化制度开放 [7] - 强化国内大循环与国际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 [9]
三亚中央商务区:乘风起势逐浪高 砥砺奋进谱新篇
海南日报· 2025-06-03 01:22
园区发展总体成就 - 园区自2020年设立五年来,入驻企业总数达8872家,其中三类500强企业115家 [1] - 园区营收、税收、货贸、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65%、21%、148%、19% [1] - 园区累计完成投资超500亿元,已有19个项目竣工交付使用 [16] 产业体系构建与集聚 - 重点构建以总部经济、金融服务、现代商贸、邮轮游艇为主导,专业服务与文物艺术为支撑的“4+2”产业体系 [1] - 已认定紫金、英特尔等总部企业28家,占三亚市总部企业60%以上 [7] - 形成以紫金国控、中粮为代表的总部经济,以红杉资本、嘉实财富为代表的金融服务产业,以恒力集团、洛阳钼业为代表的现代商贸产业等多产业集聚态势 [9] 政策创新与首单突破 - 三亚首票加工增值免关税货物于今年4月通关,企业紫金黄金科技生产的标准圆钻式蓝宝石销往内地市场 [2] - 实现全国首艘“入境免担保”“零关税进口”和“五年以内船龄进口”三重政策叠加的进口游艇完成境内登记 [4] - 完成三亚首笔新型离岸国际贸易业务和首单B保跨境电商出关,落地海南首单大宗商品掉期清算业务 [4] 金融服务与金融科技 - 现代金融产业集群入选海南省首批千亿级产业集群,海南国际清算所可掉期清算品种达39个,累计清算合约价值近40亿元 [10] - “双Q”试点规模领跑全省,QFLP基金达66家、规模占全省50%,QDLP管理企业获批境外投资额度占比30% [10] - 发布海南首个S基金政策,推动海南首支S基金落地,三亚首家公募基金嘉实基金财富管理子公司落地园区 [4] 现代商贸与离岸贸易 - 2024年园区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68%,服务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58% [5] - 2024年紫金海南公司实现贸易收入1282.93亿元,其中新型离岸贸易463.70亿元,进出口贸易69.79亿元 [7] - 大悦城自2024年“十一”开业即实现100%出租率,今年“五一”假期客流量超42万人次 [11] 邮轮游艇产业 - 2024年三亚全市游艇出海约12.79万艘次,接待游客90.09万人次,登记游艇总量超1400艘 [12] - 2024年三亚国际邮轮入境访问港旅客吞吐量达到5.46万人次,跃居全国前列 [11] - 成功举办三届国际游艇展,游艇总成交额近4500万元,展会后意向成交金额约3000万元 [12] 文物艺术品产业 - 中国海南国际文物艺术品交易中心于2022年1月在园区挂牌成立 [13] - 支持举办拍卖活动累计成交额超3亿元,招引市场主体80余家,观展人数超30万人次 [5][13] 项目建设与城市更新 - 园区规划总面积6762亩,已出让土地44宗,面积1358亩,吸引22家企业入驻建设 [15] - 河口通道水下隧道工程计划在今年7月实现河口管幕段顶管始发 [17] - 大悦城项目荣获LEED铂金级认证,是海南首个获此殊荣的商业综合体 [17] 营商环境优化 - 企业服务中心一站式办理99项审批事权,平均办件用时由28天压缩至1-3天,审批效率提高90% [21] - 通过“智能快办”模块将企业申报材料从八项减至两项,实现申请即办结 [20] - 设立外籍人员服务站和日本企业孵化中心,提供全流程落地支持 [18]
2025中国新一线城市魅力排行榜出炉:杭州第2,西安第6,东莞入围
搜狐财经· 2025-06-02 00:45
城市魅力排行榜核心观点 - 新一线城市研究所从商业活力、创新生态、人才引力、生活方式、枢纽价值五大维度评估中国城市发展能级 [1] - 成都、杭州、重庆、武汉、苏州、西安、南京、长沙、郑州、天津位列新一线城市前十 [3] - 北方仅天津、青岛、西安入围前十五,沈阳跌至二线阵营,反映产业转型阵痛 [10] - 新一线城市面临共性瓶颈:杭州过度依赖数字产业,西安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20%,东莞公共服务配套滞后 [14] 各城市表现分析 成都 - 凭"双机场+双自贸区"稳居榜首,国际品牌首店数量首超上海 [9] - 公园城市建设揭示绿色空间与经济发展可协同共生 [14] 杭州 - 以数字创新优势紧追成都位列次席,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68% [3] - 阿里巴巴全球总部落地未来科技城,带动直播电商、区块链等新业态爆发式增长 [3] - 西湖大学在人工智能、生命科学领域突破不断,之江实验室类脑芯片技术国际领先 [5] - 房价收入比高达15:1成为人才流入隐形门槛 [5] 西安 - 排名第六创历史最佳,"硬科技之都"与"文旅IP"双轮驱动成效显著 [5] - 丝路科学城聚集三星半导体、隆基氢能等龙头企业,航空航天产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 [5] - 大唐不夜城日均客流超30万人次,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带动汉服产业规模年增40% [5] - 工业增加值增速5.1%低于新一线均值,产业转型仍需提速 [7] 东莞 - 首次跻身新一线城市排名第十四,标志"世界工厂"向"科创基地"转型 [7] -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突破电子陶瓷技术瓶颈,OPPO智能制造中心年产手机超2亿部 [7] - 深中通道通车后承接外溢高科技企业427家,但三甲医院仅8家、本科高校仅3所 [7] 其他城市亮点 - 重庆笔记本电脑产量占全球四成,陆海新通道证明地理劣势可通过战略通道重塑 [9][14] - 武汉光谷"光芯屏端网"集群产值破8000亿 [10] - 郑州航空港区跨境电商交易额增长52%,"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年接待游客超300万 [10][12] - 苏州生物医药产值占全国22%,宁波单项冠军企业达83家 [12] - 长沙房价收入比6.8:1居新一线最低,吸引35万青年落户 [12] - 南京秦淮河夜游经济年收入破百亿 [12] 发展趋势 - 前沿科技布局是破局关键,如苏州纳米产业、合肥量子技术 [14] - 文旅融合正重塑城市吸引力,如京杭大运河夜游、天目里艺术街区 [5][12] - 绿色空间与经济发展协同共生模式受重视 [14]
三亚 在扎实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中挑大梁、当先锋
人民日报· 2025-05-31 21:59
海南自贸港建设成果 - 三亚离岛免税销售额占全省比重超60%,带动旅游消费向"度假购物型"转变 [2] - 三亚凤凰国际机场累计运营32条境外航线,通航24个境外城市,出入境旅客达111.04万人次 [2] - 三亚国际免税城等四大免税店成为游客热门选择 [2] 科创产业发展 - 三亚崖州湾科技城集聚2800余家南繁产业企业,涉南繁种业收入突破100亿元 [3] - 落地6个国家级科研平台、40个省部级平台,设立10个院士工作站 [3] - 南繁领域技术合同成交额达3.5亿元,承担省级以上科技项目441项 [3] - 深海科技城吸引1206家涉海企业,包括中船集团、招商局集团等央企 [4] 产业结构升级 - 2024年三亚GDP首次突破千亿元,形成"旅游消费+科技创新+现代产业"新格局 [5] - 崖州湾科技城布局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新赛道,完成5350万元知识产权质押贷款 [5] - 中央商务区集聚8417家企业,含113家三类500强企业,现代金融和商贸产业规模均达千亿级 [5] - 中央商务区2025年一季度营收增18.7%,税收增59.3%,进出口总额增102.2% [6] - 会展业年收入超90亿元,消博会游艇展区成交额近3500万元 [6] 营商环境优化 - 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提速20日以上,社会高频事项办结时限缩减31.47% [7] - 首创"政企约见平台"等信用应用场景,获全省信用赛事奖项首位 [7] - QFLP/QDLP试点规模分别占全省50%和30%以上,紫金锂业获批EF账户试点 [8] 经济与封关进展 - 2025年一季度三亚GDP达270.25亿元,同比增长4.2% [9] - "五一"假期接待游客88.75万人次(+15.88%),消费20.93亿元(+8.28%) [9] - 7个封关项目已竣工,凤凰机场三期改扩建年底完工,崖州湾17个项目列入省重大项目 [9]
推进“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东源县取得较好进展!
南方农村报· 2025-05-30 07:36
核心观点 - 东源县通过实施"百千万工程"在特色产业发展、城乡融合、公共服务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GDP增速达4.8%位列全市第一[9][10][11] - 公司重点布局先进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三大主导产业,2024年主导产业规上总产值达138.1亿元,占全县56.6%[12][13][15][16] - 新业态培育取得突破,低空观光带动景区游客增长31%,郊野经济吸引客流超50万人次[20][21][29][30] 特色产业发展 - 先进材料产业表现突出,已培育47家规上企业,2024年总产值达90.4亿元,有望突破百亿[16][17] -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主导产业占比较2022年提升3.6个百分点[16] - 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探索同步推进,改造钢铁、陶瓷产业,发展低空经济、数字经济[13][14][19] 新质生产力培育 - 农业科技取得重大突破,"华航香银针"超级稻亩产达723.5公斤,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基地种薯脱毒率98%[37][38][39] - 数字农业实现全流程无人化作业,亩均人工降30%、氮肥减15%[43][44] - 种业创新成果显著,"广弘3号"肉鸡通过国家审定,形成年出栏55万套种鸡的全产业链[50][51][52][53] 城乡融合发展 - 县域城镇化率从2022年28.4%提升至2024年32.3%,预计2025年突破35%[56][57][59] - 交通网络持续完善,新建195.9公里农村路,打造230公里绿美环县路[61] - 城市品质提升明显,建成30个口袋公园,新增7所学校9820个学位[63][65] 公共服务提升 - 医疗体系实现县乡检验数据互通,基层诊疗量占比超65%[64] - 养老服务体系完善,建成6家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和19家长者饭堂[66] - 基础设施项目总投资达5.94亿元,有效提升居民生活品质[55][56]
全国青年企业家大会侧记:民企“后浪”如何逐浪
搜狐财经· 2025-05-29 07:36
第七届全国青年企业家大会核心观点 - 大会聚焦民营经济传承创新与高质量发展,成为观察中国经济动态和青年企业家成长的重要窗口 [1] - 青年企业家通过跨区域合作与前沿领域讨论,推动数字经济、新质生产力等国家战略落地 [4] - 民营经济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生力军,正通过技术创新实现转型升级 [3][7] 数字经济与科技创新 - 杭州利用数字经济先发优势,实现交通信号灯动态优化,投用"数智绿波"系统道路平均提速20%以上 [3] - 每日互动公司开发"脑卒中早筛模型",通过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实现疾病预测与治疗闭环 [3] - 青年企业家实地考察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3] 企业创新实践 - 正泰集团强调持续创新,提出"存钱不如存技术"理念,用加法做强产业、减法做大企业 [5] - 东超科技坚持核心技术研发,九年时间从学生创业团队发展为硬科技企业 [7] - 民营企业普遍向自主技术创新转型,注重核心竞争力构建 [7] 代际传承与企业家精神 - 福耀集团曹德旺提出传承与创新是"硬币的两面",强调确定初心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9] - 青年企业家被鼓励厚植家国情怀,担当实业强国重任,争当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排头兵 [9][10] - 企业家需平衡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在办好企业同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10] 产业融合与发展趋势 - 大会促进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绿色能源等前沿领域的思想碰撞与资源对接 [4] - 浙江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为青年企业家提供实践参考 [3] - 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共同将"创新"置顶,形成多因素驱动的转型格局 [7]
东非掘金,选坦桑尼亚还是肯尼亚?
虎嗅· 2025-05-29 06:33
人口与劳动力 - 坦桑尼亚人口6300万,肯尼亚5500万,坦桑尼亚人口更年轻且工资更低,适合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皮革、农产品加工 [4] - 肯尼亚教育水平高,英语普及率高,适合区域统筹、金融、物流、商务外包等需要精英人才的行业 [4] 语言与制度 - 坦桑尼亚主要使用斯瓦希里语,语言障碍较大,影响技术指令传达和合同签订 [5] - 肯尼亚英语普及率高,适合国际业务、跨国会议和区域管理 [5] - 肯尼亚司法独立,政策透明,营商环境较好,而坦桑尼亚政策变动频繁,办事依赖关系 [6] 地理位置与物流 - 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港吞吐量大,但内陆交通落后,铁路和公路条件差 [7] - 肯尼亚是东非物流中枢,拥有蒙内铁路、标轨铁路(SGR)、蒙巴萨港和内罗毕机场,货物配送覆盖东非五国 [7] - 东非共同体五国免关税后,肯尼亚作为枢纽的优势更加明显 [8] 政府政策与行业支持 - 坦桑尼亚对新能源和矿业投资友好,提供土地、税收优惠和电力支持 [9] - 肯尼亚政府鼓励总部经济、金融企业、高端制造,推动数字经济、绿色金融和电动车产业 [11] 成本与产业优势 - 坦桑尼亚最低工资约700人民币,电价约0.5元/度,地价低,适合劳动密集型和基础原材料产业 [13] - 肯尼亚最低工资约1200人民币,电价约1.4元/度,地价高,适合高附加值产业和总部经济 [13] - 坦桑尼亚工业用水部分免费,肯尼亚水费较高,进一步降低坦桑尼亚的生产成本 [13] 产业定位与选择 - 坦桑尼亚适合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出口加工,如纺织、农产品、建材、矿产 [14] - 肯尼亚适合区域总部、物流、数字经济、品牌运营等高附加值产业 [14] - 旅游业在肯尼亚更成熟,服务业完善,旅游体验优于坦桑尼亚 [15]
西湖区:聚焦“六六行动”彰显首善风采
杭州日报· 2025-05-29 02:52
科技创新 - 西湖区五大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科技成果转化指数全省第二、科技人才指数全省第三,第三次夺得省科技创新鼎 [8][9] - 环紫金港创新生态圈将建设西湖国际科技交流中心,环老和山创新生态圈建设科技创新服务综合体,环小和山创新生态圈探索外籍人才五年免费签证试点,环云栖创新生态圈打造国际太空计算产业策源地,环之江创新生态圈打造科艺融合样板圈 [9] - 采用"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协同创新模式,推动实验室成果向产业端转化,形成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创新创业于一体的科创生态体系 [9] 数实融合 -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突破710亿元,位居全市第三,入选省未来产业(人工智能)先导区财政专项激励及省级特色产业集群人工智能领域核心区 [10] - 推进数字经济二次攀登,发挥阿里云、蚂蚁系等头雁作用,深化通用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域,构建"车路云一体化"试点及无人交通应用场景 [10] - 空天信息产业产值超53亿元,加快推进3D打印卫星项目,组建10亿元规模产业基金,落地全国首家商业卫星"线下超市" [10][11] - 布局人形机器人赛道,支持建设机器人测试小镇及中试平台,紫金港科技城打造"中国云谷"产业地标,云栖小镇争创国家级先进技术产品转化应用试点 [11] 文创产业 - 西湖区3家企业入选"2025·全国文化企业30强"及"成长性文化企业30强"名单 [12] - 推进"两镇六街区"建设,包括曙光路"阅见西湖"文化空间、五里塘历史街区东巢·碾米厂艺术中心、转塘"BAC·艺术社区"等 [13] - 艺创小镇启动凤凰创意国际区块改造,龙坞茶镇推进杭州茶叶博览会会议会展中心建设,文三数字生活街区依托未来科技体验中心等项目引流 [13] - 激活消费潜能,利用《黑神话:悟空》、M511等IP推出新少年之家、"种地星球"项目,落地戴敦邦艺术馆、水浒主题游线等文化项目 [13][14] 城乡发展 - 推动浙工大之江校区土地盘活、地铁四期工程建设,新开工改造道路20条,完成10个未来社区建设,打造蒋村街道全域未来社区 [15] - 建成市级数字乡村样本村1个,建设青年入乡实践站点7个,培育乡村振兴"头雁"及农创客 [15] - 杭州西湖茶食茶饮创新发展研究院落地龙坞茶镇,建设"一绿一红"省级共富带,推动西湖龙井技艺传承及九曲红梅科技小院发展 [15] 资源配置 - 迭代西湖企服AI数智平台,推进AI赋能增值化改革省级试点,"西湖链链看"品牌促成合作项目36个,落地金额3.6亿元 [16] - 举行跨境电商专场,打造"出海线上服务专区",深化企呼我应服务改革,优化政务"碰一碰"办事专区 [16][17] 民生事业 - 全年计划提供就业岗位8.5万个,新增就业3.5万人,升级新建青年就业创业综合体6个,打造"青年留杭第一区" [18] - 推进15分钟学生校外发展圈与社区教育学习圈建设,建成启用区级托育综合服务中心,提升改造老年食堂(助餐点) [18] - 提升改造农贸市场3家,建设16家特色阅读空间,全年策划文化活动超千场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