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新能源新材料
icon
搜索文档
厚植科学城科创沃土 共创“光明”新未来
证券时报· 2025-07-30 19:09
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 - 光明区正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打造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核心承载区[1] - 已集中布局建设23个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包括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与脑模拟、材料基因组三大科学设施[1] - 深圳医学科学院和深圳湾实验室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深圳理工大学正在加快建设[1] - 全区集聚59名国内外院士,3000多名高层次人才,近19万名各类人才[1] 重点产业集群 - 光明区围绕生命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三大方向构建"3+3+1"重点产业集群[2] - 已集聚9家百亿级企业,35家上市公司,1921家规上企业,2287家国高企业,85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 - 连续四年获评全国工业百强区[2] 科技金融支持体系 - 光明区出台支持科技金融发展若干措施,设立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科创母基金[2] - 落地全市首只种子基金及4家市级"20+8"产业基金,涵盖智能传感器、脑科学、合成生物、超高清显示等领域[2] - 建成光明科技金融大厦,集聚30多家金融机构,成立光明科学城创投联合会[2]
五年协同铸就万亿集群:成德眉资同城化重塑区域经济版图
中国经济网· 2025-07-29 09:28
文章核心观点 - 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通过产业协同、错位发展及机制创新 成功构建优势互补的现代产业体系 推动区域经济总量从2020年2.24万亿元增至2024年2.98万亿元 并形成多个万亿级产业集群 [2][3][4][13] 产业协同策略 - 四地采用"功能互补、错位发展"思路:成都聚焦研发设计与总部经济 德阳打造世界级重大装备制造基地 眉山建设成渝新材料产业高地 资阳培育轨道交通与口腔产业 [3] - 建立"总部+基地""研发+制造"等协作分工模式 例如成德高端能源装备集群聚集2800余家企业 2024年产值达3000亿元 超800家成都企业为德阳重装企业提供配套 [4] 经济发展成果 - 成都都市圈经济总量五年间从2.24万亿元增长至2.98万亿元 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及全省平均水平 [4] - 2025年九大重点产业链产值突破1.2万亿元 培育14个国家级产业集群 其中电子信息与装备制造集群规模超万亿级 [4] - 眉山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中锂电、晶硅光伏和化工新材料均达千亿规模 2025年1-5月锂电产业增速达25% [5] - 资阳"中国牙谷"成为全国最大口腔装备材料集聚区 产业链完整度全球第一 预计2025年产值达40亿元 占全国市场份额15% [5] 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 - 五年累计投资超2000亿元建设跨市交通项目 包括成资渝高速、市域铁路S5线等18个项目 四地通勤时间从2小时缩短至1小时 [6] - 实现505项政务服务跨市通办 154家三甲医院检查结果互认 互认项目扩展至138项 [9] 机制创新 - 创新"飞地经济"利益分享机制 通过税收分成平衡跨区域招商政策差异 促成项目研发总部与配套企业协同布局 [9] - 共建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 深度融入"一带一路" 构建辐射欧亚的产业合作枢纽 [13] 未来规划 - 加速建设成德临港经济、成眉高新技术和成资临空经济三大产业带 [10] - 预计2030年建成2个世界级影响力产业集群和4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 [13]
荆门制造业转型升级提速 以“三化”引擎驱动产业能级跃升
中国发展网· 2025-07-21 09:20
高端化转型进展 - 荆门市已形成2个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数量居全省第二 并拥有15个省级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 总量全省第一 [2] - 企业梯队包括504家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 367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29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含7家重点"小巨人")以及69家省级和4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 [2] - LED半导体材料产业园与钟祥新型专用肥产业集群成为高端化发展典型案例 [2] 智能化转型成果 - 万华禾香板企业实现国家级5G工厂零的突破 采用5G与工业互联网融合技术实现全流程无人化操作 [3] - 新增17家先进级智能工厂 与其他城市并列全省第一 智能工厂总数达93家 [3] - 拥有24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含1家国家级)新增数量全省第二 7个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和28家国家级DCMM贯标企业 [3] 绿色化发展成效 - 建成19家国家级绿色工厂 2家绿色工业园区 2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 绿色制造体系完善 [4] - 金泉新材料入选全省首批电动自行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白名单(全省仅3家) [4] - 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8.6% 磷化工产业开展绿色标尺评价体系试点 [4] 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 - "4211"产业体系加速成型 汽车和智能装备制造 绿色化工 新能源新材料三大产业向千亿级规模冲刺 [4] - 新兴产业快速布局 包括10亿元氢燃料电池项目签约 300台氢能重卡即将投用 废旧电池回收 氢能 低空制造等领域 [4] -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增长168.32% 军民融合产业配套收入增长75% [4]
【风物郑州】金水河畔 古韵新城
郑州日报· 2025-07-15 02:56
金水区概况 - 金水区位于郑州市东北隅,常住人口166万,流动人口40余万,辖17个街道、3个园区(金水科教园区、河南科技园区、国家知识产权创意产业试点园区)[5] - 全区以占郑州市1.8%的国土面积承载了全市13%的常住人口,创造了全市15%的地区生产总值和13%的财政总收入[5] - 2024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2185亿元、增长4.3%,全市首位度超15%[6]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071亿元,连续3年保持在千亿级以上[6] - 市场主体总量达35.6万户、占全市17%,中部城区第一[6] 经济发展 - 金水区是全省唯一一个被同时纳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区县[5] - 连续两年稳居全国高质量发展百强区第18位、全国投资竞争力百强区第9位、全国创新百强区第7位,新晋中部百强区第3位,均系全省第一[6] - 正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承担"当好全市发展'火车头'、创新'发动机'"的重大责任[5] 历史文化 - 金水区因流经辖区、起源于春秋战国时代的金水河而得名[3] - 金水河名字源于春秋时期郑国大夫子产的廉洁传说,百姓为纪念子产将金银首饰投入河中,河水泛起金色光芒而得名[3] - 金水区见证了郑州从古城到现代都市的变迁,是历史的回声也是区域发展活力的象征[4] 城市更新 - 工业遗迹如郑州油脂化学厂从"工业锈场"蝶变为"城市秀场"[7] - 金水河经过综合整治,从污染河道变为市民生态后花园[7] - 老旧小区通过"微改造"保留历史记忆的同时嵌入共享办公空间等现代功能[7] 科技创新 - 郑州中科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聚焦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与郑州大学等高校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23] - 九春科技研发的智能巡检机器人等高科技产品应用于城市管理[18] - 科技应用推动应急管理、城市管理等多个体系向智能化升级[17]
新材料应用多点“开花”
高工锂电· 2025-07-04 11:41
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背景 - 锂电新材料商业化进程正从技术探索迈向规模应用,加速发展源于下游锂电产业需求升级与材料创新能力提升的双重驱动 [1] - 新能源产业链对高性能材料需求激增,电动汽车、储能系统、eVTOL、机器人等领域快速发展推动电池材料、导电材料、隔膜材料等升级 [2] - 2025年上半年新能源新材料领域新签约项目总投资额突破百亿元,涉及硅基负极材料、铜箔、PVDF树脂、高镍正极材料等多个细分领域 [3] 企业技术突破与产能建设 杉杉科技 - 硅基负极技术突破:纳米级硅颗粒与流态化碳包覆工艺使硅基材料体积膨胀率降低60%,循环寿命突破1000次 [4] - 宁波4万吨一体化硅基负极基地一期项目已投产,2025年产能将集中释放,同步推进固态电池负极评测体系 [5] 安徽中基 - 4.5微米锂电铜箔抗拉强度提升至200MPa以上,延伸率稳定在3.5% [5] - 总产能规划达17.2万吨,已建成7.2万吨产能,三期10万吨动力及储能电池箔项目进入设备安装高峰期 [5] 东阳光氟树脂 - 高性能PVDF树脂耐热性、化学稳定性与机械强度三重突破,隔膜在120℃高温下形变率低于5%,抗电解液腐蚀能力提升30%,抗穿刺强度增加40% [5] - 2万吨/年PVDF扩产项目进展顺利,二期项目已完成施工并开始试产 [6] 兰溪致德 - 高镍低钴/无钴正极材料降低生产成本,提升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 [6] - 硅碳复合材料专利在1C倍率下嵌锂容量保持率达85%,循环寿命较常规硅碳材料提升3倍 [6] 好电科技 - 新一代水性粘结剂具有优异粘结性能、环保特性和成本优势,减少有害有机溶剂使用 [7][8] 行业未来展望 - 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将面临更广阔发展空间和更激烈市场竞争,扩大量产规模、深化成本控制、提升产品性能成为下一阶段焦点 [9] - 杉杉科技、安徽中基、东阳光氟树脂、兰溪致德、好电科技等企业领袖将在"2025高工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大会"探讨新材料应用蓝海 [9]
聚焦数字科创产业,二七投控谋划运作郑州CID | 地方国企向新行⑤
搜狐财经· 2025-07-01 07:29
河南新质生产力发展 - 河南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攻坚阶段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经济"必答卷" 地方国企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排头兵" [1] - 大河财立方开展河南省内地方国企调研活动 挖掘地方国企在新赛道、新产业、新技术方面的成果 [1] 中部数字科创城项目 - 项目由郑州二七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投资建设 总建筑面积约37万㎡ 包括16栋产业独栋和4栋高层办公 [4] - 项目定位为郑州中央创新活力区CID首发产业作品 重点培育医疗科技、数字贸易、数字金融、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 [4] - 项目旨在打造"产城人一体化"复合型园区 实现高品质生活、高标准产业办公、高潜力消费 [4] 二七投控战略布局 - 公司围绕二七区"双轮驱动"发展路径和"三区三轴"产业空间布局 加快产业转型步伐 [4] - 重点布局数字科创产业、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高端精密制造产业、大健康产业 [4] - 设立二七区国有企业母基金 与20余家基金管理机构合作 通过基金投资招引优质企业落地 [5] 政府支持措施 - 二七区按照"1+N"方式设立产业基金 采用"园区+基地+基金"模式布局新兴产业 [6] - 重点投向医疗健康、高端制造、数字科创、未来产业等领域 优先支持区政府确定的重大项目 [6]
荆门高新区:多措并举培育创新产业链
中国化工报· 2025-06-23 15:02
荆门高新区产业升级与科技创新 核心观点 - 荆门高新区通过产学研融合、创新生态优化和政策精准引导,推动化工、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并培育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实现经济高质量增长 [1][2][3][4][5][6] 产学研融合与产业升级 - 主导产业聚焦化工、装备制造,深化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共建创新平台并联合攻关核心技术,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 [2] - 2024年研发经费投入27.4亿元(同比+38.3%),占GDP比重6.35%,超全国、全省水平3.7和3.83个百分点 [2] - 荆门医药工业技术研究院为亨迪药业等企业提供定制化技术解决方案,完成原料药工艺改进、中药配方颗粒研发等项目 [2] 创新生态与新兴产业培育 - 布局绿色化工、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领域,驱动创新企业快速成长 [3] - 金泉新材料通过自研技术实现锂电池材料循环利用突破,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等认证 [3] - 2024年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335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76家(总数219家),瞪羚企业累计38家 [4] - 三大千亿产业产值增速:智能装备制造+49.8%、新能源新材料+28.2%、绿色化工+10.5% [4] 政策支持与金融协同 - 发布《科技创新惠企政策指南》,开展企业走访活动精准推送研发激励政策 [5] - 推出"科创贷"等金融产品,2024年为101家企业解决融资19.28亿元 [5] - 实施"离岸创新"战略,推动3家企业入驻武汉离岸创新中心,形成"研发在武汉、转化在掇刀"模式 [6] 人才与创新目标 - 2024年柔性引才605名科研助理,服务19家企业需求 [6] - 2024年目标: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315亿元(占GDP54.7%),新增高企超30家,技术合同成交额破47亿元 [6]
2025年湖北省鄂州市新质生产力发展研判:构建“3+2+6”现代化产业体系,筑牢鄂州新质生产力发展根基[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6-19 01:17
湖北省鄂州市现代化产业体系 - 构建"3+2+6"特色产业体系:三大支柱产业(光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生命健康)、两大特色产业(临空经济、现代服务业)、六大未来产业(低空经济、人工智能、新型材料等)[1][13] - 2024年光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生命健康产业产值分别增长45.5%、20.3%、8.8%[6] - 华工法利莱三维五轴激光切割装备全国市场占有率第一,杜肯新材料柔性复合风管全球占有率70%[6] 经济与产业表现 - 2024年GDP达1341.30亿元,同比增长6.5%,第三产业增速最快(7.4%)[4] -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7%,新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5家[6] - 高新技术企业达400家,技术交易额突破105亿元(增长40%)[8] 科技创新布局 - 建设莲花山人工智能研究院,启动光谷科创大走廊12个重点项目[8] - 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3.96件,高价值专利5.57件(全省第三)[8] - 花湖机场累计申报知识产权62项,参与制定民航行业标准4部[8] 政策支持与目标 - 出台《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实施方案》,目标2029年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2%,科技成果转化率80%[10][11] -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制造业占GDP比重提升至30%[11] - 配套专项政策覆盖高新区发展、专精特新培育、科创供应链建设[10] 产业空间与集群 - 形成"两带三楔四区"国土空间格局,重点发展沿江科创带和临空经济区[15] - 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领域涌现湖北三安光电、葛店人福药业、华工法利莱等龙头企业[18][19] - 临空经济区吸引航空物流、跨境电商企业,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16][21] 未来发展趋势 - 推动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技术突破,布局6G、量子信息等前沿领域[11][22] - 实施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24] - 深化"农业+"模式,建设"种业新城",推动梁子湖农文旅融合[24]
全链条帮扶 靶向性破题 福建厦门九大举措助力外贸企业拓展国内市场
政策框架与目标 - 厦门市市场监管局推出全国市场监管系统首个针对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综合措施 聚焦全市230余家重点制造业外贸企业转型需求 [1] - 政策包含9条具体措施 涵盖便利准入 标准衔接 质量帮扶 融资增信等关键环节 旨在破除内外贸规则藩篱并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 [1] 便利化与标准衔接措施 - 对出口转内销产品涉及CCC认证的 开通快速审批通道并简化认证流程 [2] - 提供内外贸标准差异比对服务 帮助企业精准识别标准差异并打通出口产品转内销标准堵点 [2] - 鼓励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提供产品检验 品质认证等综合服务 助力企业降低成本并快速上市 [2] 质量与竞争力提升支持 - 围绕质量 标准 计量 认证 检测 知识产权 人才培养等多维度开展质量提升活动 [2] - 升级质量基础设施服务驿站与e鹭协同微信小程序功能 强化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质效 [2] - 建立服务专员机制与企业接待日制度 深化计量技术特派员制度并实施中小企业计量伙伴计划 [2] 知识产权与金融支持 -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提供商标注册 跨境维权服务并开通专利预审通道 [3] - 发挥质量与知识产权融资增信政策红利 提供个性化融资产品或贴息支持 [3] - 鼓励国内互联网平台推出助企转型扶持举措 形成创新指导 金融支持 市场拓展的全链条服务 [3] 政策实施特点与产业聚焦 - 政策不设前置条件 对所有行业和规模企业一视同仁 同时根据个性化需求推进一企一策服务 [3] - 针对电子及通信设备 新能源新材料 电气机械等厦门主要出口产品构建全链条提速+精准化帮扶+智能化监管服务体系 [3] - 通过技术赋能和标准引领 助力高质量产品抢占国内国际市场 实现扩内需与提质量双重目标 [3][4]
北京市工商联支持服务首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举办
新华网· 2025-06-17 02:59
会议背景 - 北京市工商联举办支持服务首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 [1] - 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安立佳、北京市政协副主席燕瑛等领导出席并致辞 [1][3] - 北京市委统战部副部长严卫群主持会议 [1] 产业专委会成立 - 北京市工商联宣布成立人工智能、医药健康、具身智能、新能源新材料4个产业专委会和投融资专委会 [3] - 产业专委会和投融资专委会将促进首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3] - 专委会将聚焦政策、资金、项目、人才支持,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3] 专委会职能与目标 - 专委会需立足功能定位,构建"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体系 [3] - 通过惠企政策直达、技术研发支持等方式培育新经济增长点 [3] - 加强与政府对接,搭建政企沟通平台,优化营商环境 [3] 政策与合作协议 - 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北京市经信局宣讲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政策举措 [4] - 北京市工商联与北京首都科技发展集团签署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战略协议 [4] - 北京市工商联与中国民生银行北京分行签署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战略协议 [4] 参会情况 - 全国工商联、北京市相关部门、各区工商联、专委会成员及企业代表等300余人参会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