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同城化发展
icon
搜索文档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发布 建立可持续的城市建设运营投融资体系
中国证券报· 2025-08-28 22:09
城市高质量发展政策框架 - 建立可持续城市建设运营投融资体系 强化中长期信贷供给 发挥债券市场、股票市场融资功能 鼓励保险、信托等机构提供金融服务[1][4] - 加快融资平台改革转型 坚决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4] - 创新财政金融政策工具 吸引和规范社会资金参与 稳慎推进公用事业价格改革[4][5] 现代化城市体系优化 - 稳妥有序推动城市群一体化和都市圈同城化发展 构建布局合理的现代化城市体系[2] - 支持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打造世界级城市群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江中游城市群等成为高质量发展增长极[2] - 加强城市群内产业链协作 优化城市群之间产业分工和空间联系[2] 城市发展新动能培育 - 因城施策增强城市发展动力 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攻关 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协同[3] - 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布局建设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3] - 深入实施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 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3] 产业升级与消费创新 - 发展智能建造 培育现代化建筑产业链 加快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3] -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推动生活性服务业补齐短板[3] - 发展首发经济、银发经济、冰雪经济、低空经济 培育消费新场景 深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3] 住房与基础设施建设 - 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更好满足群众刚性和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需求[5] - 全链条提升住房设计、建造、维护、服务水平 推进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建设[5] - 实施物业服务质量提升行动 稳步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 支持老旧住房自主更新[6] 城市更新与公共服务 - 持续推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 建设创新型产业社区、商务社区[6] - 完善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 构建城市便民生活圈[6] - 科学制定实施城市更新专项规划 一体化推进城市体检和城市更新[6] 数字化与交通基础设施 - 强化5G、千兆光网覆盖 优化算力设施建设布局 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6] - 健全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提升城际、城内通勤效率[6] - 完善交通枢纽换乘换装设施布局 加强停车位、充电桩等便民设施建设[6] 发展目标与实施路径 - 到2030年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政策制度不断完善 新旧动能加快转换 人居品质明显提升[1] - 绿色转型深入推进 安全基础有力夯实 文化魅力充分彰显 治理水平大幅提高[1] - 到2035年现代化人民城市基本建成[1]
携手奔跑 成德眉资交出高含金量半年“答卷”
四川日报· 2025-08-13 06:45
经济总量与增长 - 成都都市圈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达15171.8亿元 同比增长6.1% 增速高于全省0.5个百分点 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47.5% [4][6] - 四市GDP较去年同期1.39万亿元实现显著提升 以全省6.8%的土地面积贡献近半经济产出 [6] - 成都GDP同比增速5.8% 位居全国9座"GDP两万亿城市"前列 德阳与眉山增速并列全省第一 资阳以7.0%增速排名全省第四 [8] 工业与投资表现 -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1% 显著高于全省7.3%的增速 创3年多来月度累计增速高点 [6] - 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4% 增速高于全省3.7个百分点 [6] - 德眉资三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眉山以17.7%增速居全省首位 德阳产品销售率达94.4% 资阳31个行业大类中18个行业实现两位数增长 [8] 重点产业链发展 - 9条重点产业链(含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值总规模突破1.2万亿元 [10] - 细分领域产量高速增长:成都新能源汽车增352.2% 德阳燃气轮机增101.6% 眉山太阳能电池增179.8% 资阳铁路机车增130.8% [10] - 跨市合作企业超2860家 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圈内供应商占比超40% 绿色食品、航空装备等领域占比提升显著 [11] 新兴产业布局 - 低空经济领域签约14个产业项目 涵盖应用场景、研发制造和商业运营三大类 [6] - 德阳战略性新兴产业222户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87.7亿元 利润总额17.9亿元 [11] - 眉山集聚43家低空制造企业形成"材料—器件—整机"生态 中创新航、杉杉科技进入头部企业产业链 [11] 文旅与服务产业 -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突出 成都第三产业增加值8654.2亿元 占经济总量71.5% [14] - 成都举办营业性演出1.4万余场 大型演唱会55场 带动综合消费31.5亿元 体育消费总规模达410亿元 同比增长9% [14]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772.4亿元 同比增长6.1% 增速高于全省0.5个百分点 占全省比重47.8% [15] 协同发展举措 - 发布首部成都都市圈投资指南 建立合作招商长效机制 实施营商环境优化专项行动 [7] - 年度投资超370亿元推进51个重点产业项目建设 涵盖9条重点产业链 [11] - 交通同城化成效显著:市域铁路成资S3线累计客运量835万人次 日均客流量超3万人次 [15]
五年协同铸就万亿集群:成德眉资同城化重塑区域经济版图
中国经济网· 2025-07-29 09:28
文章核心观点 - 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通过产业协同、错位发展及机制创新 成功构建优势互补的现代产业体系 推动区域经济总量从2020年2.24万亿元增至2024年2.98万亿元 并形成多个万亿级产业集群 [2][3][4][13] 产业协同策略 - 四地采用"功能互补、错位发展"思路:成都聚焦研发设计与总部经济 德阳打造世界级重大装备制造基地 眉山建设成渝新材料产业高地 资阳培育轨道交通与口腔产业 [3] - 建立"总部+基地""研发+制造"等协作分工模式 例如成德高端能源装备集群聚集2800余家企业 2024年产值达3000亿元 超800家成都企业为德阳重装企业提供配套 [4] 经济发展成果 - 成都都市圈经济总量五年间从2.24万亿元增长至2.98万亿元 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及全省平均水平 [4] - 2025年九大重点产业链产值突破1.2万亿元 培育14个国家级产业集群 其中电子信息与装备制造集群规模超万亿级 [4] - 眉山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中锂电、晶硅光伏和化工新材料均达千亿规模 2025年1-5月锂电产业增速达25% [5] - 资阳"中国牙谷"成为全国最大口腔装备材料集聚区 产业链完整度全球第一 预计2025年产值达40亿元 占全国市场份额15% [5] 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 - 五年累计投资超2000亿元建设跨市交通项目 包括成资渝高速、市域铁路S5线等18个项目 四地通勤时间从2小时缩短至1小时 [6] - 实现505项政务服务跨市通办 154家三甲医院检查结果互认 互认项目扩展至138项 [9] 机制创新 - 创新"飞地经济"利益分享机制 通过税收分成平衡跨区域招商政策差异 促成项目研发总部与配套企业协同布局 [9] - 共建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 深度融入"一带一路" 构建辐射欧亚的产业合作枢纽 [13] 未来规划 - 加速建设成德临港经济、成眉高新技术和成资临空经济三大产业带 [10] - 预计2030年建成2个世界级影响力产业集群和4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 [13]
深中双城记 迈向“同城化” 深中通道开通一周年 两座城市一体化提速
深圳商报· 2025-06-29 17:12
交通发展 - 深中通道通车一年车流量达3100万次 日均通行量8 6万辆 [1] - 开通2条深中跨市公交专线 累计发班9 9万车次 发送旅客273万人次 日均客流7600人次 [1] - 新增深圳定制客运线路4条 日均发班增加23班次 累计发送17 42万人次 [1] - 中山5大集装箱码头与深圳枢纽港开通9条组合港航线 深中航线集装箱吞吐量26万标准箱 同比增长27% [1] - 组合港航线吞吐量同比增长103% 实现翻一番 [1] - 中山新客运口岸至深圳航线缩短航程21公里 节约时间20分钟 [1] - 开通粤港澳大湾区首条跨海低空物流商业化航线 深中航空港50分钟直达深圳机场 累计服务旅客25 3万人次 [2] - 深江铁路中山段征地完成率100% 拆迁完成率96 3% [2] - 深南中城际纳入《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发展规划》 [2] 产业协同 - 深中两市建立产业链协作和产业集群共建为核心产业合作机制 [2] - 成立深中低空经济产业联盟 [2] 民生服务 - 深中政务服务通办事项增至735项 [2] - 设立深中办事专窗 同城化办理20多项事项 累计发放住房公积金超2 9亿元 [2]
全域共进 武汉都市圈能级不断跃升
长江日报· 2025-05-29 07:08
武汉都市圈经济发展 - 2024年武汉都市圈九市合计GDP突破3.6万亿元,占湖北省GDP的60%以上 [1] 交通互联互通 - 武汉东站投入使用后,武汉与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实现半小时高铁直达 [2] - "新城快线"累计发送人数超200万人次,成为武鄂黄黄城际间市民出行重要选择 [2] - 武穴长江大桥通车使过江仅需5分钟,促进湖北武穴、阳新和江西瑞昌三地同城化 [2] - 孝汉应高速通车打通孝感市"内循环",武大高速使大悟到武汉时间缩短到40分钟,武阳高速使阳新到武汉仅需1小时 [2][4] 科技创新协同 - 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农科院博士团队为湖北富农食品提供保活技术,实现活武昌鱼电商销售 [3] - 黄石与9家在汉高校院所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解决技术难题100多项 [3] - 鄂州与华中科技大学共建工业技术研究院,引进科研项目75项、孵化企业79家,汇聚高层次人才40余人 [3] - 咸宁(武汉)离岸科创园招引企业32家,新增生产基地11家,总投资超5亿元 [3] 产业链协同发展 - 湖北联新显示科技每日生产2万片触摸屏、盖板及显示模组,主要供应武汉中高端客户 [5] - 鄂州葛店经开区聚集89家半导体产业链企业,华工科技、逸飞激光等企业同时布局武汉光谷和鄂州葛店 [5] - 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有近2100家武汉供应商为黄石企业提供产品或原材料 [5] - 黄冈高新区集聚光电子企业30多家,东湖高新黄冈智造园建成开园 [6] 民生服务共享 - 武汉都市圈政务服务跨市通办事项达1062项,2024年办件量超310万件 [7] 区域协同发展 - 沿江高铁武汉至宜昌段、沪渝高速公路武汉至宜昌段等项目进展顺利 [8] - 汉孝随襄十汽车产业走廊加快建设,长江绿色经济和装备制造产业走廊初具雏形 [8] - 长江中游城市群四省会城市合作机制深化,"朋友圈"扩容至4个省会城市和12个观察员城市 [8]
当好龙头 推进区域协同发展
长江日报· 2025-05-29 06:57
区域协同发展战略 - 武汉市将加快形成以武汉都市圈为中心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联动发展的格局 [1] - 武汉地处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部地区崛起等国家战略交汇中心位置,承担着引领区域协同发展的关键使命 [2] - 武汉都市圈GDP目标到2027年达到4.3万亿元左右 [2] 武汉都市圈同城化发展 - 武汉都市圈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持续稳定在六成以上 [3] - 2024年武汉都市圈经济总量达到3.6万亿元,占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比重达到29% [5] - 重点推进"五同"(规划同编、交通同网、科技同兴、产业同链、民生同保)提质增效 [4] 武汉新城建设 - 锚定武汉都市圈发展"主引擎"定位,统筹推进六大片区开发建设 [3] - 建成投用华工正源一期、科创金融总部一期等项目 [3] - 加快产业集聚和科创平台布局,持续提升新城影响力 [3] 长江中游城市群联动发展 - 以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合作为抓手,推进基础设施共联、公共服务共享、产业科技共兴、生态环境共治等领域突破 [6] - 加快建设沿江高铁合武段,共同争取将武咸昌、长昌(九)武安杭高铁纳入国家规划 [6] - 深化长江中游城市群中欧班列集合合作 [6] 科技产业合作 - 推动各类科技创新主体开展交流合作,举办"武创源"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长江中游城市群光量子产业合作交流会等活动 [7] - 加强产学研协同,促进科技产业发展 [7] - 探索开展重点商标、优势商标等共享互认和协同保护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