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感器

搜索文档
福莱新材接受多家国际投行调研
证券日报· 2025-09-23 12:39
公司核心技术突破 - 第二代柔性触觉传感器在材料选择、结构设计与感知维度实现三重突破 具备真柔性、全曲面与三维力三大核心特征[2] - 采用高延展耐弯折柔性材料 可紧密贴合机器人手部等复杂曲面结构 避免刚性元件对运动灵活性的限制[2] - 实现三维力矢量感知 可同步检测垂直压力与多向剪切力 精准识别外力大小与方向[2] 算法与硬件协同创新 - 引入深度算法学习专家团队 通过多模态数据融合与高维特征提取技术提升物体材质识别能力[3] - 柔性电子皮肤在测量分辨率、空间分辨力等关键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3] - 算法与硬件协同创新为机器人从执行指令迈向感知环境奠定技术基础[3] 商业化进展与战略规划 - 已与多家国内外机器人头部企业及灵巧手公司达成合作[3] - 柔性传感器及相关系统已在多个实际应用场景实现产品化落地[3] - 公司将持续跟踪全球机器人及智能传感领域技术趋势 通过技术+市场双轮驱动夯实全球竞争力[3] 投资者关系活动 - 公司管理人员接待Bank of America、美林(亚太)等国际知名投行联合调研[2] - 双方围绕核心技术、业务进展及未来规划展开深入交流[2] - 公司回应了投行关注的产能、海外战略等关键问题[2]
康斯特:公司高端压力传感器采用硅压阻技术路线
证券日报网· 2025-09-23 11:43
技术路线与产品性能 - 公司高端压力传感器采用硅压阻技术路线 [1] - 产品综合指标优于0.01%F.S [1] 国产化进程规划 - 高端压力传感器正按计划分阶段实现国产化 [1] - 后续将根据传感器量产进度推进芯片自主化 [1]
安培龙股价跌5.13%,前海开源基金旗下1只基金重仓,持有20.62万股浮亏损失185.97万元
新浪财经· 2025-09-23 03:34
股价表现与交易数据 - 9月23日股价下跌5.13%至166.68元/股 成交额5.88亿元 换手率5.93% 总市值164.02亿元 [1] 公司基本情况 - 深圳安培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11月15日 2023年12月18日上市 [1] - 主营业务为热敏电阻及温度传感器(45.39%)、压力传感器(52.79%)、氧传感器及其他(1.82%) [1] - 公司位于广东省深圳市坪山区安培龙智能传感器产业园 [1] 基金持仓情况 - 前海开源深圳特区股票A(011722)二季度减持1.95万股 当前持有20.62万股 占基金净值5.63% [2] - 该基金当日浮亏约185.97万元 安培龙为其第七大重仓股 [2] - 前海开源基金旗下仅1只基金重仓安培龙 [2] 相关基金表现 - 前海开源深圳特区股票A规模2.36亿元 今年以来收益29.96% 近一年收益67.83% [2] - 基金经理杨德龙任职15年32天 管理规模19.61亿元 [3] - 基金经理任职期间最佳基金回报82.77% 最差回报-23.23% [3]
安培龙股价跌5.13%,中邮基金旗下1只基金重仓,持有5万股浮亏损失45.1万元
新浪财经· 2025-09-23 03:34
公司股价表现 - 9月23日股价下跌5.13%至166.68元/股 成交额5.88亿元 换手率5.93% 总市值164.02亿元 [1] 主营业务构成 - 压力传感器占比52.79% 热敏电阻及温度传感器占比45.39% 氧传感器及其他占比1.82% [1] 基金持仓情况 - 中邮专精特新一年持有期混合A(015505)二季度持有5万股 占基金净值比例2.19% 为第十大重仓股 [2] - 该基金当日浮亏约45.1万元 最新规模1.6亿元 [2] 基金业绩表现 - 今年以来收益率47.02% 同类排名1228/8172 近一年收益率96.64% 同类排名718/7995 [2] - 成立以来收益率11.75% 基金经理曹思任职11年123天 管理规模4.71亿元 [2][3] 公司基本信息 - 深圳安培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04年11月15日成立 2023年12月18日上市 [1] - 主营热敏电阻及温度传感器 氧传感器 压力传感器研发生产和销售 [1]
安培龙20250922
2025-09-23 02:34
**安培龙公司及传感器行业研究关键要点** **一 行业概况与市场格局** * 全球传感器市场规模庞大 2023年接近1.5万亿元 中国市场约为3600亿元[2] * 中国传感器产业处于全球第三梯队 与国际领先水平存在15-20年差距 高端产品80%依赖进口 国产替代需求迫切[2][5] * 传感器行业战略地位重要 是机器感知世界的首要工具 下游应用多元化 最大下游是汽车电子[3] * 中国市场压力传感器占据最大份额 安培龙主要生产压力和温度传感器 两类产品合计占比约25%[3] **二 公司核心业务与市场地位** * 安培龙专注于温度 压力和力传感器[2] * 压力传感器95%应用于汽车领域 公司已拓展MEMS 玻璃微容及陶瓷电容三类技术路线 成为国内少数全量程覆盖企业 在汽车压力传感器领域实现国产替代领先[2] * 中国压力传感器市场规模接近800亿元 下游最大细分行业是汽车 占比40%[6] * 全球85%的压力传感器由外资企业掌控 安培龙以4.7亿营收市占率2% 已成为国产替代领先企业[6] * 温度传感器主要应用于家电和汽车 受益于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温控需求提升 单车价值量较传统燃油车增加120%[2][6] * 中国温度传感器市场规模约260亿元 下游应用汽车和消费电子占比50% 其中80%用于家电[6] * 新能源车领域温度传感器国产化率相对较低 为40%左右[6] * 力传感器是机器人发展的关键组成部分 六维力传感器价格昂贵 占机器人成本15%-20%[6] * 预计未来1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领域力传感器市场将从2024年的2.4亿元增长至2035年的758.7亿元 复合增速70%左右[6] **三 公司财务表现与成长性** * 公司压力与温度传感器毛利率均超过30%[2][8] * 2018-2024年复合增速达24% 2025年上半年营收增速显著 新产品开始放量 利润增长拐点已现[8] * 公司毛利率一直维持在30%以上 经营现金流有明显改善 期间费用率保持稳定[9] * 公司重视研发投入 研发费用率基本上保持在6%左右 高于同行业水平[9] * 预计2025年归母净利润约为1.1亿元 未来三年复合增速约为37%[4][13] * 公司从热敏电阻起家 逐步切入汽车及人形机器人赛道 下游应用集中在汽车和家电 占比超过85%[8] **四 竞争优势与未来展望** * 公司具备基于敏感陶瓷和MEMS技术平台的核心竞争优势 助力国产替代[4][11] * 拥有强大的市场开拓能力 能不断扩展产品线和客户群体[12] * 在车规级传感器领域成长性高于消费电子传感器 国产替代能力强的公司有望成为新的市场领导者[14] * 力传感器业务是公司确定性较高的第二市场曲线 已研发出一维力和金属箔应变片六维力传感器 并发布玻璃微熔六维力传感器相关专利[10] * 有望以较低价格进入大客户供应链(如特斯拉) 人形供应链上的现有客户对公司的能力表示肯定[10] * 基于人形出货量100万台的估算 六维力传感器规模约为216亿元 公司潜在市值在悲观 中观和乐观情况下分别为65亿元 130亿元和195亿元[17] * 公司有望成为国产传感器领域的龙头企业 给予主业2026年归母净利润40倍PE 对应合理市值约56亿元[4][16] **五 其他重要信息** * 董事长深耕传感器行业超过30年 非常重视研发 董事长及其妻子合计持有公司40.3%的股份 股权结构稳定[9][4] * 自2021年进入比亚迪供应链以来实现快速增长 比亚迪已成为公司第一大客户[10] * 目前95%的压力传感器为陶瓷电容类型 但公司已开发MEMS及玻璃微熔技术[10] * 传感器子板块弹性较大 是第四季度值得关注的板块[18]
光莆股份:公司激光雷达探测传感器件及TOF传感器件、接近/环境光传感器件等已批量出货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22 08:51
业务进展 - 公司与比亚迪签署的激光雷达供货正常进行 [1] - 激光雷达探测传感器件及TOF传感器件已批量出货 [1] - 接近/环境光传感器件和生物识别传感器件实现批量生产 [1] 应用领域 - 传感器产品在智能驾驶领域实现批量销售 [1] - 产品同时应用于机器人及智能穿戴领域 [1] - 具体客户信息以公司公开披露为准 [1]
杭州柯林(688611.SH):六维力传感器属于人形机器人的关节核心部件,正在推进多家头部目标客户的适配送样
格隆汇· 2025-09-22 08:44
公司研发进展 - 公司研发的六维力传感器属于人形机器人的关节核心部件 [1] - 正在推进多家头部目标客户的适配送样 [1] 产品定位 - 六维力传感器定位为人形机器人关节核心部件 [1] 客户拓展 - 目标客户为多家头部企业 [1] - 当前处于适配送样推进阶段 [1]
杭州柯林:开发的六维力传感器主要针对机器人脚踝关节和手腕关节
格隆汇· 2025-09-22 08:41
公司业务发展 - 公司目前开发的六维力传感器主要针对机器人脚踝关节和手腕关节 [1] 行业应用领域 - 机器人关节应用领域涵盖脚踝关节和手腕关节 [1]
传感器概念持续走强,日盈电子涨停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22 02:31
传感器概念板块表现 - 传感器概念板块持续走强 日盈电子涨停 润欣科技 盾安环境 歌尔股份 蓝思科技 开特股份 和林微纳等公司跟涨 [1]
技术与政策助力传感器行业加速发展
证券日报· 2025-09-19 16:07
我国传感器技术创新再传捷报。 在脑机接口等神经接口系统中,电极是连接电子设备和生物神经系统的核心界面传感器。9月18日,中 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官网消息显示,该院研究团队成功研发出了如头发丝般纤细柔软可拉伸、 可自由驱动的神经纤维电极——NeuroWorm(神经蠕虫)。这一成果是生物电子学领域的重要突破,将 使传统的被动固定式植入电极首次迈向可主动控制、智能响应、与生物组织协同运动的全新阶段,为神 经系统功能的长期动态监测提供了全新的技术路径。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尤政表示,传感器是信息技术的"神经末梢",是实现万物互联、智 能制造、人形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等前沿科技的底层支撑。 行业驶入发展快车道 传感器产业链上游为原材料、核心元件以及生产设备供应;中游主要包括各类传感器的设计、制造以及 封装测试;下游应用领域主要包括消费电子、汽车电子、工业控制、智慧医疗等。 根据数据统计,近一个月内,已有35家传感器概念股上市公司接受机构调研,与此同时,产业链上市公 司在传感器领域的应用落地、量产进展、订单情况等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9月18日,浙江福莱新材(605488)料股份有限公司在投资者互动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