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
icon
搜索文档
香港投资推广署推介科创优势 鼓励长三角企业善用香港优势开拓海外市场
智通财经· 2025-08-12 09:03
面对专场活动中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企业代表,李淑菁就企业所关心的香港的创科产业发展进行推介 说明。她谈到几方面,涵括香港人工智能发展的最新举措,包括已在数码港启用的人工智能超算中心及 相关配套资助政策;InnoHK创新香港研发平台以及平台下设的15所聚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的研发 中心;旨在建立开源和自我训练人工智能基础大模型香港生成式人工智能研发中心;以及特区政府对在 港创新科技企业的各类资助政策,以及吸纳科技人才政策。 李淑菁表示,香港作为国家重要的科技力量,一直积极参与人工智能的生态建设。特区政府正在一步一 步从策略、研发、基建、产业发展、数据流动、应用和人才等各方面,全方位推进人工智能在香港稳健 发展。她同时介绍香港投资推广署对内地企业来港开业及拓展全球业务的免费服务,并推广投资推广署 下半年的旗舰盛会活动,鼓励长三角企业善用香港优势开拓海外市场。 基于其国际金融中心以及国际高端人才中心的优势,香港在科创发展方面,可提供世界级的研发基础设 施、一流的学术研究、多元文化的人才库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特区)政府强而有力的政策和资助,并拥 有充满活力的本地初创生态圈。李淑菁对此表示,香港具备吸引世界各地投资和 ...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创业大赛报名项目突破7000个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1 07:49
粤港澳大湾区创业大赛概况 -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创业大赛将于8—9月在广东举行 报名项目已突破7000个 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及港澳地区 [1] - 参赛项目集中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集成电路与低空经济、医药健康与生物制造、现代农业与食品科技、现代服务与文化创意五大赛道 多数项目已注册企业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1] - 港澳地区参赛项目超过1700个 现代服务与文化创意领域表现突出 数字文娱、设计创意、跨境服务等新业态涌现 [1] 区域创业生态与数据 - 2024年粤港澳大湾区新增科技创新企业34.99万家 创业活跃度居全国前列 [2] - 大湾区已建成50余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10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5个重点专项及13万余台大型科研设备向港澳开放 [2] - 广东通过"就业+创业"双轮驱动和"百万英才计划"构建全周期创业支持体系 覆盖政策、平台、资源、人才四大维度 [2] 创业环境与竞争力 - 港澳创业者加速融入内地创业生态 湾区"软联通"深化推进 [1] - 粤港澳三地的文化认同、制度兼容与产业互补成为吸引创业人才的核心竞争力 [1] - 大湾区创业生态展现出覆盖面广、科技含量高、成长潜力强、港澳特色浓的特点 [2] 人才与创新趋势 - 大湾区正激活新一轮"人才红利" 创新者、创客群体及创业团队持续涌入 [3]
上半年GDP近3000亿,增长5.1%
南方都市报· 2025-07-24 23:09
宏观经济表现 - 2025年上半年惠州市地区生产总值2910.06亿元,同比增长5.1% [4] - 第一产业增加值132.62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1536.87亿元,增长7.7%;第三产业增加值1240.57亿元,增长2.3% [4] 第二产业增长引擎 - 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2%,石化新材料产业94宗项目达成落地意向,计划投资总额929.02亿元 [5] - 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投产,中海壳牌三期惠州乙烯项目和聚碳酸酯项目全面建设,石化能源新材料行业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4% [5] - 电子行业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7%,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产值达1673亿元,同比增长16.7% [6] 消费市场表现 - 消费品以旧换新活动带动消费54.8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38.65亿元,增长5.5% [7] - 限额以上单位文化办公用品类、通讯器材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分别增长258.1%、145%、46.3%;新能源汽车增长16.3% [7][12] - 金融机构为消费领域授信11.66亿元,设立100亿"焕新贷"专项额度 [7] 工业与投资数据 - 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2%,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1.2%、15.3%,占比61.8%、42.5% [9] - 固定资产投资下降17.9%,房地产开发下降26.9%,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31.6% [10] -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资增长87.8% [10] 外贸与财政 - 外贸进出口总额1979.88亿元,同比增长6.9%,其中出口1111.09亿元,增长6.8% [12] -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55.71亿元,增长3.1%,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9810.79亿元,增长3.6% [12] 居民经济指标 -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731元,增长4.8%,城镇居民收入30042元,农村居民收入17503元 [14] -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下降0.7% [13] 政府工作重点 - 重点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临深区域规划、空港经济发展及城市公共服务升级 [8] -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提质增效 [8]
全周期“操盘” 这家成都市属国企累计投资科创企业和未来项目600个
搜狐财经· 2025-07-24 05:48
成都未来产业基金发布 - 成都发布总规模超1000亿元的未来产业基金,聚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航空航天和低空经济、生物医药等未来产业 [1] - 基金由成都科创投集团等机构管理,该集团累计投资科创企业和未来项目600个,具备全周期投资能力 [1] - 基金将重点布局人形机器人、飞行汽车、智能感知、下一代移动通信等未来产业方向 [5] 基金定位与作用 - 未来产业基金将发挥科技创新策源作用,搭建科技成果转化桥梁,孵化培育"硬科技"企业 [5] - 基金分为天使基金和创投基金,天使基金解决初创企业"从0到1"融资难题,创投基金支持企业"从1到100"的规模化发展 [5] - 成都科创投集团打造"天使+创投"基金集群,构建"耐心资本"生态 [5] 投资案例与成果 - 成都科创投集团领投跨维智能数亿元A1&A2轮融资,并招引其在成都设立区域性总部 [6] - 跨维智能的大脑能力将补充成都具身智能产业链,完善全盘战略布局 [7] - 成都天使母基金规模20亿元,运作不到一年实现资金放大7.46倍 [7] 基金体系与杠杆效应 - 成都科创投集团打造"天使+VC+PE+S+并购"千亿级科创投资基金体系,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 [7] - 组建四川首只S基金——成都科创接力基金,母子基金规模99亿元,撬动资金杠杆16.5倍,支持科创中小企业300余个 [8] - 吸收招商证券、瑞世基金、中阁基金等市场化资本,组建以财务投资为主的市场化基金 [8] 未来规划 - 成都科创投集团将持续培育科创沃土,以"耐心资本"生态激发产业活力 [9] - 与国星宇航就卫星互联网产业链链主基金达成合作,进一步布局未来产业 [7]
推动技术研发与产业需求深度融合!这项大赛在中山启动
南方都市报· 2025-07-15 08:23
6月30日,2025广东国际侨界创新创业大赛(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专项赛)启动仪式在中山举行,并正式 宣布这一省级侨界重点赛事赛址永久落户中山。本次赛事分层设置"应用层""技术层""基础层"三大赛 道,全面覆盖"场景需求-技术攻关-基础支撑"创新链条,推动技术研发与产业需求深度融合。本届赛事 重点挖掘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侨界创新成果,决赛将于9月举行。 "我是中山人,5年前就把侨创大赛落地家乡,既是情结,更是责任。"作为最早响应"榄商回归"的企业 家之一,民盟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侨联副主席胡智荣表示,中山正以侨为桥汇聚全球创新资 源,通过"以赛引资、以赛引才"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据了解,该赛事前身为自2021年起连续举办三年的中山市国际侨界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于2024年升级 为"广东国际侨界创新创业大赛"。升级后的赛事平台更高、资源更多、号召力更强,充分体现中山作 为"侨界创新创业热土"的影响力、凝聚力。胡智荣表示,"去年升级为省级赛后,我们联合粤科金融等 机构构建'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项目落地效率显著提升。" 四届赛事共吸引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1920个项目、近万人次报名参赛,90%以上的参赛项 ...
广东奋力推动打造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高地
南方都市报· 2025-07-11 13:03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发展战略 - 广东省召开专题会议推进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强调要抢抓产业发展的关键"窗口期"和"最前沿"机遇 [1] - 会议指出广东省发展该产业具备机电技术和数智技术双重优势,制造业基础雄厚 [1] - 目标是将广东省打造成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高地 [1] 产业升级关键举措 - 鼓励科研机构与龙头企业深度合作,提升产业科技创新整体效能 [2] - 重点拓展智能制造、智慧医疗、智慧城市等应用场景 [2] - 完善首台(套)应用支持政策,促进"AI+机器人"企业市场化发展 [2] - 加大创投资金供给,重点投向早期、小型和硬科技项目 [2] - 推进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产业社区,引育高水平人才 [2] 政策与立法支持 - 加快出台人工智能产业促进条例和数据条例 [3] - 推进低空经济、自动驾驶、无人船艇、智能医疗等领域的"小切口"立法 [3] - 探索适应新技术新业态的立法路径 [3] 协同发展机制 - 发挥企业"主力军"、专家学者"智囊团"和人大代表"连心桥"作用 [3] - 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产业发展的合力 [3]
广东70家独角兽,多于印度,高过德法之和!过半主攻硬科技
南方都市报· 2025-07-11 11:25
全球独角兽企业概况 - 全球独角兽企业数量达1523家 较去年增加70家 [2] - 美国以758家独角兽企业领先 中国以343家位居第二 [2] 广东独角兽企业表现 - 广东拥有70家独角兽企业 占全国总数1/5 [2] - 深圳37家独角兽居全国第3全球第6 广州24家居全国第4全球第11 [2] - 广东独角兽数量超越印度(64家) 相当于德国(36家)+法国(30家)+越南(4家)总和 [2] - 希音以3650亿元人民币估值持续位居全球十强 [2] 广东创新生态优势 - 2024年广东研发经费支出约5100亿元 研发投入强度3.6% [3] - 高新技术企业约7.7万家 区域创新能力连续8年全国第一 [3] - "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创新指数连续5年居全球第二 [3] 行业分布特征 - 超50%广东独角兽企业集中在硬科技领域 [4][5] - 半导体行业以10家独角兽领先 包括嘉立创 比亚迪半导体 芯粤能等 [5] -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行业7家 包括引望智能 大疆 云鲸智能等 [5] - 新能源 生物科技 航天领域也是主要赛道 [5]
锚定长远,凝心聚力助推广东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11 09:25
广东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 广东作为经济大省和制造大省,在电子信息制造、汽车、电气机械等15个行业规模位居全国第一[1] - 2024年广东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增加值增速达32 9%,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8年居全国首位[1] - 广东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国四分之一,工业机器人占全国44%,智能手机产量占全国比重超过四成[2] 产业集群与产业体系 - 广东已形成电子信息、新能源等9个万亿元产业集群,拥有8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2] - 广东拥有全部31个制造业大类,电子信息制造和汽车等15个行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2] - 广东产业体系呈现"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前瞻布局未来产业"的新质生产力特征[2] 产业政策与政府作用 -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需要"政府+市场"双向合力,人大在产业政策精准实施中发挥重要作用[3] - 广东通过创设平台载体倾听企业需求,提升产业政策针对性和传导效率[3] - 人工智能、无人机、高端装备制造等高技术产业需要人大推动精准政策支持[3] 产业发展新动向 - 2025年广东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向"新"突围,通过多措并举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4] - 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召开7场专题会议,分领域研究拆解重点任务推动产业突破[4] - 广东产业政策以重点领域突破为带动,加速产业融合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4]
瑞松孙志强:广东AI产业要从“实验室精度”走向“车间可靠性”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11 08:45
广东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 - 广东已成为国内最大智能机器人产业集聚区,需从实验室精度转向车间可靠性以迈向全球价值链高端[1] - 2025年1-4月广东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770亿元,居全国第一方阵[1] - 同期工业机器人产量9.62万套(同比+31.1%),服务机器人267.08万套(同比+10.8%)[1] 行业发展瓶颈 - 硬核技术自主创新不足,应用场景技术与需求对接不精准[2] - 中小企业AI落地率低,政府主导场景开放不足,缺乏分级分类场景清单和示范基金[2] - AI算法、具身智能等领域顶尖人才集中于高校,企业高端人才缺口大,机电控算复合型人才稀缺[2] 产业升级建议 - 打造示范应用场景打通技术落地最后一公里,建立分级场景清单降低中小企业应用门槛[2] - 组织中高端重点领域机器人应用示范线,推动需求侧部署[2] - 政府部门应在供需两端提供资金、人才、税收等优惠保障政策[2] 人才问题解决方案 - 支持民企科技人才融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完善立法支撑和激励保障机制[3] - 健全民企科技人才评价机制,提升其在国家战略人才体系中的贡献度[3] - 通过政策资源精准注入自主创新攻坚处与场景人才结合点确立全球话语权[3]
徐晨:“大模型+小模型”,破解AI赋能制造业的四大挑战
南方都市报· 2025-07-11 08:26
广东省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专题会议 - 广东省召开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专题会议,聚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发展,组织政府部门、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等参与研讨 [2] - 东莞市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徐晨提出AI赋能制造业的新思路,包括"大模型+小模型"协同路径、设立工业AI需求诊断技术中心等建议 [2][5] AI在制造业应用的挑战 - 数据安全顾虑导致"数据不出厂",企业核心数据难以上云,云端算力无法直接赋能产线 [5] - 工业场景依赖小模型实现高精度实时决策,但现有设备终端缺乏智能计算能力,形成"决策边端化"问题 [5] - 工业品类迭代加速,传统小模型难以适应产线柔性化需求,面临"产品换型快"挑战 [5] - 工艺经验难以数据化,制约标准化传承,形成"知识传承难"瓶颈 [5] "大模型+小模型"协同解决方案 - 大模型擅长需求理解和知识泛化,小模型专注实时决策,二者结合可兼顾数据本地化计算、产品换型柔性化和经验知识传递 [5] - 工业大模型应聚焦机械图、电路图和电气图,通过AI理解图纸提升"产供销研服"全链条效率 [5] - 东莞市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已深入PCB、光电、模具等10余个行业,驻厂半年验证技术方案可行性 [5] 制造业AI化的其他瓶颈与建议 - 企业存在需求模糊问题,无法精准描述AI需求或需求缺乏行业普适性,建议设立"工业AI需求诊断技术中心"系统性归集工业场景 [6] - 亟需培养既懂AI技术又熟悉工业场景的复合型人才,高水平"AI产品经理"是破局关键 [6] - 建议政府联动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专项培养跨领域人才,支撑产业长期发展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