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Funds
icon
搜索文档
7月香港互认基金月报:债券型产品吸金显著,摩根领跑、汇丰承压
Morningstar晨星· 2025-08-28 01:04
核心观点 - 2025年初至7月债券型香港互认基金受政策放宽及市场波动影响获大量资金流入 摩根国际债券基金以165.6亿元净流入居首[1] - 基金公司层面摩根以198.76亿元净流入领先 汇丰因亚洲债券基金资金流出成7月净流出最突出机构[6][9] - 摩根与汇丰在香港互认基金市场占据主导地位 7月底规模分别为756亿元和357亿元[12] 资金流向 - 摩根国际债券基金2025年初至7月净现金流入165.6亿元 虽7月有资金流出仍为最受欢迎产品[1] - 汇丰亚洲债券基金同期为第二受欢迎基金 但7月单月净流出超12亿元[1] - 施罗德高息股债基金同期净流出16.37亿元 为现金流出最多基金[1] - 东亚联丰亚洲策略债券基金7月单月净流入超5亿元 成当月首选产品[1] 基金公司表现 - 摩根2025年初至7月净现金流入198.76亿元 较第二名汇丰高出近一倍[9] - 东亚联丰与摩根在2025年7月获最多资金净流入[6] - 惠理因旗下两只股票型基金资金撤离成同期净现金流出最多公司[9] 市场规模 - 摩根香港互认基金规模7月底达756亿元[12] - 汇丰香港互认基金规模7月底达357亿元[12] - 两家公司规模超过其他基金公司总和[12] 政策与市场背景 - 证监会2025年1月1日起允许香港互认基金客地销售比例上限从50%放宽至80%[1] - 市场波动下中国投资者偏好固定收益类产品 推动债券型基金资金流入[1]
中州证券(01375.HK)获易方达基金增持65万股
格隆汇· 2025-08-27 23:39
股权变动 - 易方达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于2025年8月22日以每股均价2.9496港元增持中州证券65万股H股 涉资约191.72万港元 [1][2] - 增持后持股数量增至132,084,000股 持股比例由11.00%上升至11.05% [1][2] - 本次权益变动属于场内交易 披露区间为2025年7月28日至8月28日 [2]
公募人事变动频繁
深圳商报· 2025-08-27 23:01
【深圳商报讯】(记者詹钰叶)近期招商基金、华宝基金、信达澳亚基金等多家大型公募发布高管变更 公告。今年以来公募高管变更频繁,涉及超240人,较去年同期小幅增长,其中董事长、总经理等核心 高管变更人数超百名。 近期,千亿级公募华宝基金、信达澳亚基金核心高管也出现变动。根据公告,黄孔威因"任职年龄原 因"离任华宝基金董事长,他于2022年7月上任。公司党委书记夏雪松接任董事长一职。根据公开资料, 今年8月初加入华宝基金的夏雪松曾任职于宝钢集团、宝钢股份(600019)、宝信软件(600845),历 任宝信软件董事会秘书、财务总监兼财务部经理,副总经理兼财务总监,总经理、党委书记、董事长等 职务。 信达澳亚基金近日也宣布董事长变更:公司任命商健代董事长,原董事长祝瑞敏因"工作安排"卸任。公 告显示,商健在金融行业拥有超过18年经验,曾先后任职于陕西省国际信托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健桥证 券股份有限公司、信达证券(601059)股份有限公司等金融机构,历任信达证券董事会秘书、信达证券 副总经理等岗位。根据公开资料,祝瑞敏于2019年底被任命为公司董事长,任职期间公司管理规模从 128亿元增加至1030亿元。 同花顺(30 ...
鹏华优质治理LOF: 鹏华优质治理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LOF)2025年中期报告
证券之星· 2025-08-27 16:03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申万宏源行业内竞争力的护城河优秀,盈利能力一般,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 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更多>> ...
公募基金首破35万亿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7 15:08
公募基金行业规模 - 截至2025年7月底公募基金总规模达35.08万亿元 首次突破35万亿元大关 环比6月末增加6829.93亿元 [1][4] - 行业规模自2025年4月起连续4个月扩容 从4月底突破33万亿元 6月底突破34万亿元 至7月底突破35万亿元 [1][6][7] - 开放式基金规模31.33万亿元(11681只) 封闭式基金规模3.74万亿元(1333只) [4] 规模增长结构 - 股票基金规模4.92万亿元(3074只) 环比增加1925.94亿元(增幅4.07%) [4][5] - 混合基金规模3.83万亿元(5203只) 环比增加1385.56亿元(增幅3.76%) [4][5] - 货币基金规模14.61万亿元(369只) 环比增加3813.84亿元(增幅2.68%) [4][5] - QDII基金规模7300.44亿元(321只) 环比增加463亿元 [6] - 债券基金规模7.24万亿元(2714只) 环比减少482亿元 为唯一规模下降品类 [4][5][6] 规模增长驱动因素 - 股票基金和混合基金规模增长主要源于净值修复 7月平均净值增长率分别为5.29%和5.02% [2][6] - ETF资产净值达4.59万亿元 较4月底增加5300多亿元(增幅13%) [6] - 行业规模变化与股市走势正相关 4月起A股震荡上行推动规模增长 [6][7] 投资者行为特征 - 股票基金份额减少114.65亿份(7月底3.44万亿份) 混合基金份额减少370.59亿份(7月底3.00万亿份) 显示净赎回态势 [9] - 货币基金份额增加2.67%(7月底14.62万亿份) QDII基金份额增加221.76亿份(增幅3.87%) [10] - 债券基金份额减少1944亿份(降幅3%) 主要受股债跷跷板效应和风险偏好提升影响 [10][11] 市场机制与展望 - 股债跷跷板效应显著 股市回暖导致资金从债市流向股市 [11][12] - 债基赎回压力集中于机构端 理财配置行为仍稳健 整体压力可控 [11][12] - 权益市场表现仍是债市最大影响因素 8月高风险偏好将持续压制债市 [12]
刷屏!头部公募这个动作,释放出什么信号?
券商中国· 2025-08-27 14:53
基金限购政策调整 - 广发基金宣布取消广发上证科创板成长ETF发起式联接基金的100元限购措施 自2025年8月28日起恢复大额申购业务[1][3] - 该基金在8月26日晚曾以保护持有人利益为由宣布实施百元限购 限购政策仅持续一日[1][3] - 联接基金主要投资于广发上证科创板成长ETF 目标ETF规模约2亿元且未宣布限购[1][4][5] 基金产品表现与规模 - 广发上证科创板成长ETF发起式联接基金截至6月末资产规模为5700万元 年内收益率达53.73%[3] - 同期广发成长领航主动权益基金年内收益率高达118.88% 该基金自8月4日起实施5万元限购[3] - 联接基金94.9%资产投向目标ETF 前十大重仓股包括海光信息 寒武纪(持仓占比9.7%) 澜起科技等 前十大仓位占比61.48%[4] 科技板块投资逻辑 - 基金经理认为AI需求预期上修带动国产算力产业链反弹 美联储降息预期助推A股向上突破[4] - 华安基金指出科创板硬科技企业具长期投资价值 AI 机器人等新兴产业推动经济转型升级[7] - 长城基金认为科技板块估值相较2020及2015年高点仍有距离 但需警惕短期局部过热风险[8] 行业环境与政策支持 - 政策持续优化科创企业融资环境 科创债扩容和ETF兴起为科技企业提供低息融资渠道[7] - 硬科技国产替代进入攻坚期 芯片 创新药等领域技术突破验证国产替代逻辑[7] - 科技产业聚集效应明显 具备明确产业化落地能力的企业估值有望持续提升[7]
华夏基金在深圳举行指数策略见面会,全民指数投资时代已经来临
搜狐财经· 2025-08-27 12:31
活动背景 - 华夏基金联合深交所基金管理部和腾讯自选股在深圳举行指数策略见面会 这是继4月北京活动后又一次聚焦指数投资的投教活动 旨在推动指数投资普及和助力ETF高质量发展[1] 深交所基金管理部观点 - 定投可提升投资者盈利体验和获得感 投资者对定投认知正面且接受程度高 教育基础较好[3] - 深交所基金管理部坚持场景化思维 针对养老、子女教育、抗通胀和梦想金等场景推出基于深市核心宽基ETF的单品定投策略和组合定投策略[3] - 坚持品牌化运营 推出"大话定投策略"投教品牌和"悟多家族"形象IP 通过线上加线下双轮驱动打造沉浸式投资者服务体系[3] - 拟联合基金管理人、券商、代销机构和媒体等共同开展"定投中国——ETF定投案例展" 展示ETF定投优势和应用环境 引导理性投资、价值投资和长期投资理念[3] 华夏基金数量投资部观点 - 无风险利率中枢趋势性下行 存款类资产增值性价比降低 利率下行周期居民资产配置应向权益资产倾斜[4] - 政策积极培育长期投资环境 险资等机构入市节奏加快 AI快速发展带动经济转型升级 国产AI超预期进展驱动基本面边际改善[4] - 与2015年相比经济环境和资本市场巨变 本轮市场有望走出更持久行情 但建议投资者根据自身需求和风险承受能力选择品种和仓位[4] - 指数投资是更适合普通投资者的简单方式 ETF作为高效率低成本工具衍生出定投、轮动、波段和套利等策略 建议搭建投资组合、关注定投和科学止盈[4] 华夏基金策略分析观点 - 低利率环境成为不可逆转趋势 配置单一资产已难满足收益目标 资产配置从可选项转变为必选项[5] - 指数化投资具备风险分散、机制透明、成本更低和更高弹性等优势 更适配资产配置需求[5] - 建议投资者用好指数产品搭建投资组合 用好指数化投资工具如红色火箭 更好了解指数和尝试组合搭建[5] 腾讯自选股参与和华夏基金ETF业务 - 指数化投资契合普惠金融理念 是普通投资者分享经济增长红利的有效方式 腾讯自选股通过技术与传统金融机构结合打造合规易懂好操作的服务[6] - 腾讯自选股依托工具加内容加陪伴的全链条服务体系 陪伴投资者把握全民指数时代机遇[6] - 华夏基金作为境内首只ETF基金管理人 构建指数研究加指数服务加指数策略能力体系 推出一站式指数服务平台红色火箭 今年6月升级推出LetfGo专区聚焦指数投资组合搭建[6] - 截至2024年年底华夏基金权益类ETF年均规模连续20年稳居行业第一 是境内唯一连续8年获评被动投资金牛基金公司的公募基金公司[6] - 目前华夏基金旗下权益ETF管理规模超8400亿元 ETF总数量突破111只 其中14只ETF规模超百亿元 是首家港股ETF规模破千亿元的基金管理人[6] 指数投资教育和市场发展 - 华夏基金高度重视指数投资投资者教育 2024年发布《ETF20周年指数基金投资者洞察报告》和工具书《这样做,买对ETF》 2025年发布指数投资获得感评价模型和工具小册子《提升指数投资获得感的N个怎么办》[7] - 构建多部门协同、体系化、全天候、覆盖各类投资者的指数服务体系 联动生态圈伙伴开展ETF推广与投资者陪伴活动[7] - 当前全市场ETF数量超1200只 规模突破5万亿元 全民指数投资时代来临 中国ETF影响力持续提升[7] - 晨星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底中国境内有3家基金公司跻身全球TOP25 ETF提供商 今年8月中国取代日本成为亚洲规模最大ETF市场[7] - 华夏基金坚持以投资者为中心和创新驱动 与ETF生态伙伴一起释放ETF服务实体经济与居民财富管理的效能[7]
公募基金首破35万亿!净值“回血”推动规模增长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7 12:13
公募基金行业规模 - 截至2025年7月底公募基金总规模达35.08万亿元首次突破35万亿元大关[1] - 7月总规模环比增加6829.93亿元实现连续第4个月扩容[1][4] - 开放式基金规模31.33万亿元(含11681只)封闭式基金规模3.74万亿元(含1333只)[2] 产品结构分布 - 股票基金规模4.92万亿元(3074只)混合基金规模3.83万亿元(5203只)[2] - 债券基金规模7.24万亿元货币基金规模14.61万亿元QDII基金规模7300.44亿元[2] - ETF资产净值达4.59万亿元较4月底增长5300亿元增幅13%[3] 规模变动驱动因素 - 7月股票基金规模增1925.94亿元(环比+4.07%)混合基金增1385.56亿元(环比+3.76%)货币基金增3813.84亿元(环比+2.68%)[3] - 权益类规模增长主要源于净值修复:股票基金净值增长率5.29%混合基金净值增长率5.02%[2][3] - QDII基金单月规模增463亿元债券基金规模降482亿元[3] 份额变动与资金流向 - 股票基金份额减少114.65亿份混合基金份额减少370.59亿份显示净赎回状态[6] - 货币基金份额增2.67%至14.62万亿份QDII基金份额增221.76亿份(环比+3.87%)[7] - 债券基金份额减少1944亿份(环比-3%)面临显著赎回压力[8][9] 市场联动效应 - 行业规模与股市走势正相关:4月起A股震荡上行推动规模从32万亿元升至35万亿元[4] - 股债"跷跷板效应"明显:股市回暖导致资金从债市流向股市[9][10] - 权益基金规模变化反向影响股市资金供给和情绪[5] 机构行为与后市展望 - 债基赎回压力集中于基金端机构因策略调整降低债券久期暴露[9] - 理财配债行为稳健破净率未明显提升赎回压力整体可控[9] - 8月风险偏好维持高位或持续压制债市行情[10]
头部公司日入千万元,尾部日入万元!“马太效应”下小型公募挣扎求生
华夏时报· 2025-08-27 09:12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张玫 北京报道 某头部公募基金人士表示,头部基金的营业收入包含多个方面,既包括公募业务的管理费收入,也包括 机构专户业务的收入,还有一部分自有资金投资的收益(包括基金自购后的盈利等)。 值得注意的是,头部机构与中小基金公司业绩差距悬殊。华夏基金单日营收(按上半年181天计算)可 达2300余万元,几乎相当于南华基金整个上半年的总收入。而瑞达基金等小型公募机构日均收入仅维持 在万元水平,半年收入约为头部公司日均收入的十分之一。 渠道、资源、人才"关关难过" "小公司的成本大头应该就是系统,每年光人力、系统维护的成本几千万是要有的。尤其是系统费用, 不论是大型公募基金或是小型公募基金,其成本都差不多。因此,在小型公募基金中,系统费用的占比 就显得较高。营收较低,股东持续投入好几年也看不到盈利的希望,只能苦苦支撑。"一家小型公募基 金公司的高管向记者坦言。 2025年上半年A股走出修复性行情,市场的暖意并未均匀洒向每一家基金管理人。头部公司业绩与规模 齐升,小公募基金却并没有那么好过。 截至8月25日,部分公募基金上半年业绩数据陆续披露。已披露的数据显示,一家头部公募基 ...
ETF规模破5万亿,公募基金“二次首发”升温,投资者要不要参与?
新浪财经· 2025-08-27 07:53
中国ETF市场发展 - 中国ETF总规模突破5万亿元 创历史新高[1] - 规模从4万亿元增至近5万亿元仅用4个月 增速显著[1] 基金行业销售策略变化 - 多家基金公司联合银行渠道推进"二次首发" 集中销售绩优存续基金[2] - "二次首发"具有排期密集(约一周)、激励政策优厚等特点 区别于日常持续营销[3] - 典型案例:西部利得央企优选股票基金通过交通银行二次首发 规模从2.18亿元快速提升(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3] 绩优基金产品表现 - 华夏智胜优选混合发起式(量化基金)成立以来回报率达55.43%[4] - 圆信永丰医药健康混合近一年回报率达108.82% 受益创新药行情[4] - 部分医药ETF表现突出:广发中证香港创新药ETF(513120)、汇添富国证港股通创新药ETF(159570)近一年收益均超130%[5] - 汇添富和广发两只医药ETF超额回报分别达102.17%和98.87% 显示主动管理能力[5] 投资策略对比分析 - 主动管理型基金需评估基金经理投资能力及产品运作情况[4] - 指数基金在特定赛道(如医药)提供替代选择 收益表现可比甚至优于主动基金[5] - 明星基金经理效应淡化 单只基金难以持续适应不同市场风格[6] - ETF产品风格稳定 适合风险偏好较低的投资者[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