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式股票基金

搜索文档
公募基金首破35万亿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7 15:08
公募基金行业规模 - 截至2025年7月底公募基金总规模达35.08万亿元 首次突破35万亿元大关 环比6月末增加6829.93亿元 [1][4] - 行业规模自2025年4月起连续4个月扩容 从4月底突破33万亿元 6月底突破34万亿元 至7月底突破35万亿元 [1][6][7] - 开放式基金规模31.33万亿元(11681只) 封闭式基金规模3.74万亿元(1333只) [4] 规模增长结构 - 股票基金规模4.92万亿元(3074只) 环比增加1925.94亿元(增幅4.07%) [4][5] - 混合基金规模3.83万亿元(5203只) 环比增加1385.56亿元(增幅3.76%) [4][5] - 货币基金规模14.61万亿元(369只) 环比增加3813.84亿元(增幅2.68%) [4][5] - QDII基金规模7300.44亿元(321只) 环比增加463亿元 [6] - 债券基金规模7.24万亿元(2714只) 环比减少482亿元 为唯一规模下降品类 [4][5][6] 规模增长驱动因素 - 股票基金和混合基金规模增长主要源于净值修复 7月平均净值增长率分别为5.29%和5.02% [2][6] - ETF资产净值达4.59万亿元 较4月底增加5300多亿元(增幅13%) [6] - 行业规模变化与股市走势正相关 4月起A股震荡上行推动规模增长 [6][7] 投资者行为特征 - 股票基金份额减少114.65亿份(7月底3.44万亿份) 混合基金份额减少370.59亿份(7月底3.00万亿份) 显示净赎回态势 [9] - 货币基金份额增加2.67%(7月底14.62万亿份) QDII基金份额增加221.76亿份(增幅3.87%) [10] - 债券基金份额减少1944亿份(降幅3%) 主要受股债跷跷板效应和风险偏好提升影响 [10][11] 市场机制与展望 - 股债跷跷板效应显著 股市回暖导致资金从债市流向股市 [11][12] - 债基赎回压力集中于机构端 理财配置行为仍稳健 整体压力可控 [11][12] - 权益市场表现仍是债市最大影响因素 8月高风险偏好将持续压制债市 [12]
公募基金首破35万亿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7 14:25
公募基金规模突破35万亿元 - 截至2025年7月底公募基金总规模达35.08万亿元 首次突破35万亿元大关 环比6月末增加6829.93亿元 为连续第4个月扩容 [1][3][6] 规模增量结构分析 - 开放式股票基金规模环比增加1925.94亿元至4.92万亿元 增幅4.07% [3][5] - 混合基金规模环比增加1385.56亿元至3.83万亿元 增幅3.76% [3][5] - 货币基金规模环比增加3813.84亿元至14.61万亿元 增幅2.68% [3][5] - QDII基金规模环比增加463亿元至7300.44亿元 [6] - 债券基金是唯一净值下降品类 环比减少482亿元至7.24万亿元 [6] 规模增长驱动因素 - 权益类基金规模增长主要源于净值修复 7月股票型/混合型基金平均净值增长率分别为5.29%和5.02% [1][6] - ETF持续吸引资金流入 上市ETF资产净值较4月底增加5300多亿元至4.59万亿元 增幅约13% [1][6] - 公募规模变化与股市走势正相关 4月起A股震荡上行推动规模从32万亿元攀升至35万亿元 [6][7] 投资者行为特征 - 股票基金份额连续三个月净赎回 7月末份额3.44万亿份 较6月末减少114.65亿份 [9] - 混合基金7月末份额3.00万亿份 较6月末减少370.59亿份 [9] - 货币基金份额环比增2.67%至14.62万亿份 QDII基金份额环比增3.87%至5959.27亿份 [9] - 债券基金份额环比降3%至5.95万亿份 单月减少1944亿份 [9][10] 股债市场联动效应 - 股市回暖提升风险偏好 资金从债市流向股市形成"跷跷板效应" [10][11] - 债市调整引发的赎回压力主要集中在基金端 理财端破净率未明显提升 压力整体可控 [10] - 权益市场表现成为影响债市的核心变量 8月高风险偏好持续压制债市行情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