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机器人

搜索文档
31省经济成绩单!谁在裸泳?谁在闷声发大财?
搜狐财经· 2025-07-28 12:19
全国经济半年报核心分析 一、GDP增速与增长质量 - 上半年全国GDP同比增长5.5%,较一季度加快0.5个百分点,但各省份分化明显:陕西、内蒙古等能源大省增速超6.5%,广东、江苏增速为5.8%但高技术产业占比超40% [3] - 能源依赖型省份(如陕西、内蒙古)短期受益于国际能源价格波动,但长期需警惕新能源替代风险 [3] - 高质量增长指标:高技术产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制造业技改投资增速、居民收入增速跑赢GDP是关键 [4][5] 二、动能转换路径 - **领先省份**:浙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10.9%,占GDP超12%;广东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141.2%,集成电路增长23.3% [6] - **转型省份**:山西煤炭工业占比下降2.1个百分点,新能源装机增20%;河北钢铁产量下降但新能源汽车、光伏组件增速超50% [7] - **特色突围省份**: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16.2%(新能源汽车、量子科技),四川服务业增6.1%(电子信息+文旅IP) [7] - 警惕动能转换陷阱:部分地方盲目上马新能源、半导体项目导致烂尾,需结合本地资源禀赋 [8] 三、营商环境优化 - 浙江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广东推行"企业诉求马上办",江苏开发"政策计算器"工具 [9] - 深层次问题:中小企业与传统产业面临不公平待遇,山东试点"无差别服务"破除隐形门槛 [10] - 政策稳定性成关键痛点,部分地区因领导更迭或财政压力导致承诺失效,影响企业长期投资信心 [11] 四、消费驱动与收入分配 - 上半年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77.2%,但需解决收入与预期问题: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1%,但收入差距仍存 [12][13] - 有效措施:试点"带押过户"激活楼市,扩大医保报销范围减轻医疗负担,创造新消费场景(如河南文创潮玩、浙江数字消费) [13][14] - 消费新趋势:体验式(剧本杀、露营)、个性化(智能手环)、智能化(在线问诊)需求崛起 [14] 五、区域发展差异化策略 - 沿海省份(广东、浙江)聚焦高端制造与数字经济,中西部(安徽、四川)挖掘细分领域优势 [6][7] - 东北地区(辽宁)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2%,高于工业平均增速4个百分点,显示老工业基地转型成效 [4]
我国新能源汽车民营企业近 4 年销售收入年均增长 50.1%
搜狐财经· 2025-07-28 05:54
清洁能源发电行业 - 2021-2024年清洁能源发电行业(含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水力发电)销售收入年均增长13.1% [1] - 清洁能源发电销售收入占全部电力行业比重从30.3%提升至33.8% [1] 生态保护相关行业 - 生态保护类相关行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26% [1] 制造业整体表现 - 2021-2024年制造业企业销售收入占比稳定在29%左右 [2] - 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9.6% [2] - 高技术制造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10.4% [2] - 2023年上半年装备制造业同比增长8.9% [2] - 2023年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同比增长11.9% [2] 高端制造业细分领域 - 新能源车、光伏设备、锂电池"新三样"销售收入年均增长37.6% [2] - 工业机器人制造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23.2% [2] - 服务消费机器人制造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17.2% [2] 研发创新投入 - 2024年度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金额达3.32万亿元 [2] - 2024年享受研发加计扣除政策企业数量达61.5万户 [2] - 较2021年度研发加计扣除金额增长25.5% [2] - 较2021年度享受政策户数增长16.7% [2] - 研发投入强度提高至2.68% [2] 民营经济发展 - 民营经济销售收入占比从2020年68.9%提升至2023年上半年71.7% [2] - 工业机器人领域民营企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24.1% [2] - 新能源汽车领域民营企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50.1% [2]
对话黄少卿:“反内卷”首先要让地方政府别乱补了
经济观察报· 2025-07-27 04:41
核心观点 - "内卷式"竞争根源在于地方政府在微观领域的不当干预,而非产业或企业本身 [2][16] - 地方政府通过补贴和产业基金加剧市场供需失衡,成为"内卷"重要推手 [3][11] - 供给侧改革需与总需求管理同步推进,避免重蹈日本泡沫经济覆辙 [7][14] - 经济增长模式需从依赖资本积累转向依赖技术进步和原始创新 [8][14] - 光伏、新能源汽车等行业虽拥有全产业链优势,但缺乏定价权导致利润低下 [9][14] 行业现状与问题 - 光伏、汽车、电商等多个行业高举"反内卷"大旗,酝酿调整与改革举措 [2] - 光伏产业虽掌握全产业链关键技术,但全行业仍缺乏利润 [9] - 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等行业面临类似光伏产业的利润困境 [9] - 长三角地区2位码产业同构率超90%,4位码产业同构率达75% [15] - 新兴产业巨大产能多由民营企业投资形成,但受地方政府产业基金影响 [19] 地方政府行为分析 - 地方政府通过补贴、股权投资等选择性产业政策诱导企业快速进入同质化产业 [11] - 产业基金要求"返投"指定产业领域,导致投资决策丧失市场导向 [13] - 地方政府扶持无法带来"从0到1"原始创新,反而压缩技术开发周期 [14] - 地方政府热衷扶持同质化产业源于增值税收入动机和扭曲政绩观 [15] - 地方政府通过地方立法和行政审批权自我赋予经济干预权 [17] 解决方案与建议 - 消费应成为短期政策着力点,建议发放准现金券提振内需 [6] - 中央财政可增发超长期特别国债或无期限国债支持政策 [6] - 供给侧改革需提高效率,避免仅靠需求侧刺激 [7] - 经济增长模式需转向依赖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 [8] - 财税体制改革是关键,建议将地方政府收入转为以物业税为主 [16] - 建立法治化约束机制,废止无上位法依据的地方行政审批权 [17] - 行业协会应发挥作用但需避免垄断性价格串谋 [19][20]
对话黄少卿:“反内卷”首先要规范地方政府行为
经济观察网· 2025-07-27 02:11
反内卷政策与地方政府行为 - 从2024年年中起,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成为供给侧主线政策,光伏、汽车、电商等行业纷纷响应[2] - 政策内涵逐步丰富,从推进行业自律扩展到约束地方政府行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规范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2] - 地方政府在"内卷式"竞争中的不当干预是根源,各种补贴和产业基金导致市场供需失衡[2] 经济增长与名义GDP - 上半年中国GDP增长表现亮眼,但二季度名义GDP增速回落至3.9%,实际增速为5.2%,GDP平减指数为-1.3%[3] - 名义增速对企业、地方政府和家庭影响巨大,物价下降导致企业回收现金减少,政府税收也受到影响[3] - 总需求管理需特别关注名义值增长,因为其反映总需求对企业、政府和家庭现金流的改善程度[3] 消费与内需政策 - 消费应成为政策着力点,消费不足可能成为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4] - "以旧换新"政策对消费有积极作用,但补贴范围可扩展至服务类消费[5] - 建议发放准现金券,向居民部门提供有效购买力,缓解企业财务压力[5] - 中央财政可考虑增发超长期特别国债甚至无期限特别国债,缓解金融机构"资产荒"[5] 供给侧改革与供需平衡 - 总需求管理需与供给侧改革并行,仅靠需求侧刺激无法从根本上提升供给端效率[7] - 日本经验表明,仅靠财政、货币工具刺激需求侧而不改革供给侧,将导致泡沫经济[8] - 总需求不足问题的根源在于供给侧,长期需转变经济增长模式[8] 收入分配与创新驱动 - 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导致资本在收入分配中份额增大,劳动份额减小[10] - 改变收入分配结构需完善二次分配制度,提高劳动者收入[10] - 需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更依赖技术进步和原始创新驱动增长[10] 光伏等产业困境 - 光伏、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等行业虽掌握关键技术但缺乏利润[11] - 企业家分熊彼特式和柯兹纳式两类,地方政府干预压缩了创新周期[11] - 地方政府补贴和股权投资诱导企业快速进入,导致同质化产能过剩[12] 地方政府产业基金问题 - 地方政府产业基金成为私募股权主要LP来源,要求"返投"指定产业领域[14] - 这种产业政策比补贴更强烈,企业成为搭建产能的执行者,丧失企业家功能[14] - 市场经济需通过竞争实现供需平衡,企业应自主决策并承担风险[14] 产业同构与地方政府行为 - 地方政府热衷扶持同质化产业,长三角城市2位码产业同构率超90%[17] - 原因包括增值税为主的财税体制和扭曲的政绩观[17] - 规范地方政府行为是"反内卷"核心,需调整央地关系和财税体制[18] 市场出清与改革经验 - 市场出清必须通过市场竞争完成,行政手段容易出现所有制歧视[20] - 2016年供给侧改革通过处置"僵尸企业"提高经济效率[20] - 当前新兴产业产能多为民企投资形成,但受地方政府产业基金影响[21] 行业协会与反垄断 - 行业协会成立产能联盟或统一价格属于垄断性"价格串谋"[22] - 头部企业收购中小产能类似美国"托拉斯",对产业创新有破坏性[22] - 市场监管部门应完善立法并加大反垄断审查力度[22]
首个机器人公司主板退市,背后原因是什么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7-25 08:03
公司退市进程 - 公司因2023年度财务会计报告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自2024年5月6日起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1] - 深交所于2024年6月12日决定终止公司股票上市,6月20日起进入退市整理期,整理期届满后摘牌[1] - 公司成为首个主板退市的机器人行业企业[2] 公司历史沿革与业务转型 - 公司前身为1995年上市的蜀都A,主营房地产和商业贸易,2004年更名舒卡股份转型氨纶产业,2009年更名友利控股[3] - 2016年艾迪与乔徽以32.4亿元高溢价收购友利控股29.9%股权,较停牌价溢价49%,资金疑来自金融机构借款[3] - 2017年收购天津福臻后更名哈工智能,转型工业机器人概念股,成为哈工大机器人集团重要融资平台[6] 激进并购与财务问题 - 2017-2022年累计并购耗资超25亿元,包括9亿元收购天津福臻、5.66亿元收购瑞弗机电等[6][9] - 收购标的业绩承诺期后普遍变脸,2021-2024年累计亏损20亿元,商誉减值成为主要亏损原因[9] - 2022-2024年分别计提商誉减值2.34亿元、2.76亿元和9763万元,归母净利润连续三年亏损7.84亿元、4.02亿元和2.15亿元[11] 财务数据恶化 - 2024年营业收入19.36亿元同比下滑11.51%,经营活动现金流-1198万元同比骤降105.84%[12] - 2024年资产负债率攀升至91%,流动比率仅0.82,审计机构无法确认19.36亿元营收真实性[18] - 收入确认方法混乱,15.23亿元采用时段法确认,4.13亿元采用时点法确认[18] 公司治理与监管问题 - 2024年三位独立董事集体弃权年报审议,公开质疑公司治理全面失效[15] - 实控人艾迪因1.5亿元债务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仍违规担任董事,关联方联创集团违规担保9.29亿元未披露[15] - 江苏证监局指出公司存在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募集资金1.2亿元超期未归还专户[17] 退市后续影响 - 公司面临2.17亿元借款本金及318万元利息被执行,并购江西鼎兴矿业等交易因退市终止[20] - 分析指出收入确认问题可能涉及财务造假,后续或面临行政处罚[21]
爆单!销量暴增200%!有企业订单排到11月→
新华网财经· 2025-07-24 14:13
工业机器人市场现状 - 我国连续多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 [1] - 2025年1至6月中国工业机器人累计产量36.93万台 同比增长35.6% [7] - 中国创新了协作机器人、复合机器人等新品类 以需求为引导 [9] 行业需求变化 - 3C行业对工业机器人需求增长明显 因国补政策推动手机、电脑迭代加速 [1] - 新能源、船舶等新兴行业快速发展 带动智能制造设备需求旺盛 [6] 企业订单与生产情况 - 深圳某企业订单排至11月 生产线交付周期从60天缩短至30天 因核心部件国产化 [3] - 佛山某企业协作机器人销量1月以来同比增长200%以上 [5]
翼菲科技:股权转让价格差异巨大,公司至今仍未摆脱亏损|IPO观察
搜狐财经· 2025-07-24 10:29
公司IPO及股权变动 - 翼菲科技提交港股IPO招股说明书,拟在港股上市 [2] - 港股IPO受理前夕,多位股东选择套现,股权转让价格差异显著 [2] - 2025年5月28日,公司进行增资及股权转让,增资价格区间为每股62元-66元,股权转让价格区间为每股14.95元-33.65元,价格跨度极大 [2] - 玉环投资以每股40元认购350万股,玉环国投以每股20.61元受让533.61万股,两者实际控制人一致但成本相差近一倍 [3][4] - 2025年5月28日增资中,7名投资者认购价格区间为每股62元-66元,涉及金额从0.3百万元到50.0百万元不等 [5] - 同期股权转让价格差异巨大,从每股14.95元到33.65元不等,与增资价格存在显著差距 [5][6] - 外界难以理解IPO前夕股权转让价格差异及股东套现行为,质疑背后是否存在特殊交易安排或未披露事项 [7] 公司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6221.4万元、20117万元、26800.9万元,持续增长 [8] - 按2024年收入计,公司在中国轻工行业工业机器人解决方案供应商中排名第五 [8] - 2022-2024年年内利润分别为-5755.3万元、-11060.6万元、-7149.5万元,三年合计亏损23965.4万元 [8] - 期间费用占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48.5%、44.8%、48.7%,每年至少四成营收被费用消耗 [9] - 2022-2024年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分别为2577.7万元、1909.2万元、2289.5万元 [9] - 2023-2024年末计息银行借款分别为4561.9万元、13468万元,现金已无法覆盖借款 [9] - 2024年末流动负债达34185.1万元,与同期流动资产34190.4万元几乎持平,短期偿债压力显著 [9] - 2022-2024年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4415.3万元、-8674.9万元、-6958.2万元,三年合计净流出约2亿元 [9] - 2024年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与计息银行借款缺口达11178.5万元,面临资金链压力 [10] 公司业务概况 - 翼菲科技是一家综合性工业机器人企业,专注于工业机器人的设计、研发、制造及商业化 [8] - 公司提供机器人综合解决方案,深耕轻工行业 [8]
烟花厂倒了,广东无人机赢麻了
36氪· 2025-07-24 08:45
无人机表演行业崛起 - 无人机表演从2012年首次户外展示(49架)到2024年全球市场规模达61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18.26% [2][18] - 中国企业占据全球无人机编队表演市场92%份额,头部公司包括亿航智能、高巨创新、大漠大智控 [19][21] - 表演成本从初期500架/500万元(1万元/架)降至500元/架,小型服务商报价低至200-300元/架 [15][16] 技术驱动与产业转型 - 智能手机技术溢出效应(GPS、微型处理器、无线通信)推动无人机表演商业化 [2] - 英特尔2016年收购Ascending Technologies进入市场,但2018年后被中国企业超越(1374架次破纪录) [4][6] - 中国厂商通过改造库存无人机(摄像头换LED灯)快速切入表演市场 [12][14] 政策与市场需求催化 - 2015年禁燃令释放夜间表演需求,替代传统烟花市场 [9] - 2021年国内无人机表演场次达7228场,中东、欧洲、东南亚成为海外拓展重点 [15][18] - 行业竞争催生"百机大战",大疆垄断消费级市场后其他企业转向表演赛道 [10][11] 广东产业链优势 - 深圳南山区实现无人机全产业链覆盖(聚苯乙烯机身、处理器、陀螺仪、电池系统) [22] - 珠三角电子产业积累数十年,从代工转型为自主创新(芯片、智能硬件、新能源车) [23][25] - 工业机器人产量五年增长452%(2019年4.47万套→2024年24.68万套),优必选、汇川技术等领跑 [27][28][29] 供应链网络效应 - 潮玩产业70%产能集中在东莞,Shein依托广州"3公里千家服装厂"实现小单快反模式 [31][33] - 广东供应链支持多领域创新(扫地机器人、物流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形成"中央厨房"式响应能力 [25][34][35] - 无人机表演成功依赖低成本、快速试错的供应链体系,核心部件90%来自中国 [20][35]
上半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出口额同比增六成,这些国家成增量主力
新浪财经· 2025-07-24 04:02
中国工业机器人出口增长 - 2025年上半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出口9.42万台,总金额7.46亿美元,同比增长59.74% [2] - 2024年全年出口总额11.3亿美元,同比增长43.22%,市场份额跃居全球第二 [2] - 出口类型涵盖喷涂机器人、协作机器人、焊接机器人等8大类 [2] 主要出口目的地 - 越南为第一大出口国,2025年上半年出口额8635万美元,同比增长114.04% [4][5] - 墨西哥、泰国分列第二、三位,出口额分别为5922万美元(+274.78%)和5870万美元(+45.72%) [5][6] - 俄罗斯、波兰增速超100%,仅韩国、德国出口额同比下滑 [5][6] 行业驱动因素 - 全球制造业智能化转型推动需求,新能源汽车、光伏等领域增量显著 [4] - 产业链外迁至东南亚、欧洲带动配套出口,越南、泰国成新兴市场 [4] - 国产机器人成本优势明显,交付周期比外资缩短30% [6][7] 市场竞争格局 - 2024年国产厂商国内市场份额达52.3%,打破外资垄断 [6] - 全球出货量前十品牌中中国企业占4席(埃斯顿、汇川技术等),2017年仅1家 [6] - 本土供应链响应更快,外资品牌配件供应周期长、成本高 [7] 未来发展趋势 - 国内市场竞争加剧促使企业加速出海,国际竞争力来自完善配套和低成本 [8] - 外资巨头如ABB仍加码中国布局,间接贡献出口份额 [8] - 需突破高端技术瓶颈,从价格战转向技术引领(如人形机器人、AI协作机器人) [8]
沃兰特航空签订中国eVTOL最大采购订单;我国首台第四代百万千瓦商用快堆完成初步设计丨智能制造日报
创业邦· 2025-07-24 03:04
核能产业 - 我国首台第四代百万千瓦商用快堆CFR1000完成初步设计 装机容量达120万千瓦 全面体现第四代核能系统对安全性、可持续性和经济性的要求 [1] 人形机器人 - 优必选推出全尺寸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2 采用群脑网络2.0和自研Co-Agent技术 实现单机自主与群体协同的AI双循环进化 [2] 半导体设备 - 尼康推出全球首款无掩模后道光刻系统DSP-100 支持600mm见方基板 分辨率达1.0μm 专为扇出型面板级封装设计 预计2026年3月前上市 [3] 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 - 沃兰特航空获泰国Pan Pacific 500架VE25-100天行eVTOL订单 总金额17.5亿美元 创中国高等级客运eVTOL最大单笔国际订单纪录 将用于东南亚地区短途运输及应急救援 [4] 产业数据服务 - 提供覆盖50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万+基金数据、1万+专精特新小巨人等全生命周期产业图谱 支持热门赛道深度分析 [6] - 会员服务可解锁人形机器人、商业航天、AGI等行业图谱与报告 活动期间赠送产业日报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