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信息

搜索文档
2025年未来网络发展大会:量子互联网与算网协同体系架构白皮书
搜狐财经· 2025-08-25 08:29
量子信息技术基础 - 量子力学基础特性包括叠加态(如光子同时处于水平/竖直偏振)、纠缠态(如Bell态、GHZ态的非局域关联)及量子操作(如X门、Hadamard门、CNOT门)和量子测量(投影测量、POVM测量)[1] - 量子通信应用涵盖量子密钥分发(QKD协议包括BB84、E91、MDI-QKD、TF-QKD)、量子隐形传态(需经典通信辅助)和量子安全直接通信(QSDC)[2] - 量子计算处于含噪音中等尺度量子(NISQ)阶段,关键算法包括Shor(大数分解)和Grover(量子搜索),物理实现路径含线性光学、原子系统、超导量子比特等[2] - 量子精密测量突破标准量子极限(SQL),利用压缩态/纠缠提升精度,应用场景包括全球量子时钟网络和长基线望远镜[2] - 量子比特载体特性包括线性光学(光子适合通信)、原子系统(相干时间长)、固态自旋(如氮-空穴金刚石色心)、超导量子比特(门操作快需低温)和腔系统(增强光原子耦合)[3] 量子互联网架构与关键技术 - 量子互联网定义为实现经典互联网无法支持的应用(如量子通信和计算),当前处于初期阶段,硬件(量子比特保真度、存储时间)和软件(协议栈)均不成熟[4] - 发展分为六阶段(可信中继→准备和测量→纠缠分发→量子存储→容错少量子比特→量子计算网络),当前多处于可信中继或准备和测量阶段,中国已实现基于量子中继的多节点纠缠分发(最远12.5公里)[4] - 国内外现状包括美国DARPA、欧洲SECOQC、中国量子城域网与墨子号天地网等项目,均以可信中继为主[4] - 量子中继技术分四类:第一代(预报式纠缠分发+纠缠纯化+纠缠交换)、第二代(预报式分发+量子纠错码+纠缠交换)、第三代(全量子纠错码)和全光中继(簇态产生+纠缠交换)[5][6] - 量子互联网协议栈存在多种方案:Van Meter五层(物理层→链路纠缠层→远程态构建层→错误管理层→应用层)、Wehner五层(物理层→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Dür四层(物理层→连接层→链路层→网络层)和中国团队五层(支持预先构建纠缠)[7] - 量子分组交换采用经典-量子混合帧(经典包头+量子负载)或经典帧辅助混合方案,通过时分/波分复用实现单光子和纠缠网络兼容[8] 初期量子互联网运行模式 - 基本假设包括网络设备少、量子内存小、相干时间短及传输技术多样(纠错码/隐形传态)[9] - 网络布局分主体网络(中央调控兼容多代中继)和用户网络(用户+邻近路由节点),节点类型包括用户、用户端量子路由器和主体网络路由器/中继器[10] - 调控模式为全网集中式,中央控制器下发规则处理本地请求(同一路由器下用户通信)和远程请求(跨路由器用户通信需路径计算和资源确认)[11] 量子应用协议 - 量子密钥分发(BBM92协议)流程:用户发送请求→中央控制器选路径→相邻节点构建逻辑纠缠信道→经典帧辅助实现端到端纠缠→随机选测量基→窃听检测→生成安全密钥[12][13] - 分布式量子计算核心是通过量子互联网实现非局域CNOT门,利用端到端纠缠信道结合本地操作与经典通信,连接分散量子处理器突破单芯片比特数限制[14] 量子算网协同 - 发展趋势包括量子云计算(用户通过云访问量子资源)、量子-超算融合(量子处理单元作为超算加速器)和分布式量子计算(分仅经典通信和量子+经典通信两类)[15] - 协同必要性源于量子应用高保真度要求(需≥0.5)、量子比特相干时间短(如超导百微秒、离子阱超1小时)、计算/通信量子比特资源权衡及初期网络带宽低(<1000 qubits/s)[16] - 基础理论研究含资源抽象建模(量子算力指标和网络吞吐量、纠缠建立时间、保真度)、业务建模(量子业务对算力与网络需求)及调度框架(优化路径与量子比特分配)[17] 总结与展望 - 当前阶段核心瓶颈是实用化量子中继(需长相干存储和量子纠错突破)与数据交换技术,可复用经典互联网基础设施(如光纤、光开关)降低成本[18] - 未来方向包括技术突破(量子中继与纠错、分组交换与路由)、业态发展(量子算网协同需构建资源建模与调度体系)及目标推动量子互联网从单点技术走向系统工程[19]
北京量子产业生态创新发布会将于8月19日举行
证券时报网· 2025-08-16 12:20
行业活动 - 北京量子产业生态创新发布会将于8月19日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 [1] - 量子信息网络产业联盟第六次全会同期举办 [1]
立法协同,推动科创协同(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日报· 2025-08-13 21:50
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立法 - 长三角首部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法规性决定将于2025年9月1日施行 通过19条法规落实国家战略 培育原始创新能力 目标成为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国际创新网络枢纽 [3]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共建 - 长三角已布局上海光源 合肥先进光源等大批科研设施 共同打造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 推动国家重大项目落地 [4] - 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开放28个大科学装置和5.1万台大型科学仪器 总价值超610亿元 [4] - 建立长三角基础研究联合基金 支持跨区域应用基础研究 [5] 创新资源服务机制 - 创新券跨省通用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全域及安徽马鞍山 超5000家企业申领 服务金额超5.5亿元 集中在高端装备 新材料 生物医药领域 [5] - 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机制在浙江试点 8000多项成果纳入成果池 累计免费试用超2500次 [6] 协同创新机制建设 - 优化企业出题机制 采用"揭榜挂帅""赛马制"组织科研任务 加强跨区域资源配置 [8] - 鼓励跨区域建设科技孵化器 科创飞地 概念验证中心等平台 [8] - 促进开发区跨省联动 共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开辟新兴产业赛道 [8] 科技成果转化案例 - 新型有机抗菌材料研发量产采用跨区域协作模式:上海研发 江苏工艺开发 浙江规模化生产 使产品上市周期从3年缩短至18个月 [8] - 思必驰牵头成立长三角语言计算创新联合体 涵盖沪苏浙皖高校企业 技术已应用于奇瑞汽车和吉利汽车 [11] 产业集群建设 - 普陀区与江苏8市合作服务沿沪宁产业创新带 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 [10] - 2024年起三省一市推动建设2批次共24家长三角创新联合体 聚焦人工智能 集成电路 生物医药领域 [12] - 支持G60科创走廊 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 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发展 共同形成创新型产业集群 [10]
政策举措密集落地 多维度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上海证券报· 2025-08-13 17:48
创新联合体与金融支持 - 江苏省2025年启动创新联合体建设 重点支持领军企业 行业龙头企业 独角兽企业整合高校院所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组建 [1] - 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发布指导意见 明确为集成电路 工业母机等重点产业链提供中长期融资 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企业开通上市融资 并购重组 债券发行绿色通道 [1] - 金融支持被视为突破核心技术瓶颈的关键 为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提供资金保障 [1] 知识产权保护与科技成果转化 - 石家庄市2025年9月施行知识产权保护条例 针对生物医药 新一代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制定专项保护措施 [2] - 福建省10月施行知识产权保护条例 聚焦人工智能 量子信息领域 明确算法 基因序列等新型知识产权保护规则 建立行政 司法 仲裁调解立体维权网络 [2] - 长三角三省一市推动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 建立资产单列管理制度 通过先使用后付费 专利开放许可等方式促进中小微企业使用科技成果 [2] 产业融合与国际竞争力 - 深度融合的目标是培育具有全球话语权的新兴支柱产业 打造代表新质生产力的中国标杆 [3]
河套:世界级科创平台加速崛起
深圳商报· 2025-08-07 23:17
发展规划与战略定位 -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于2023年8月发布 旨在打造世界级科研枢纽和新质生产力策源地 [1] - 河套合作区采用一河两岸 一区两园独特发展模式 两年来实现一月一个样 一年大变样的快速发展 [1][2] 创新要素跨境流动 - 深港跨境直通巴士实现30分钟直达香港科学园 新皇岗口岸将于2026年启用 通关时间从30分钟缩短至5分钟 [2] - 科汇通试点实现科研资金跨境自由调拨 设立首只跨境双币母基金 帮助5家港资科研机构汇入510万元科研资金 [2] - 完成全国首单外债便利化额度试点 深圳园区企业累计获批1000万美元外债额度 [2] - 深圳数据交易所累计完成跨境数据交易110笔 交易金额达3.34亿元 [3] 空间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 - 通过租购改建方式整备科研空间 建成13个专业园区 释放皇岗口岸货检区40万平方米土地 [4] - 打造规划建筑面积超120万平方米的国际协同创新区 预计2035年科研及配套空间将超过300万平方米 [4] 人才集聚与政策支持 - 出台人才认定管理办法 实施15%企业税和个人所得税税负差额补贴政策 [4] - 集聚18名海内外院士专家和1.5万余名科研人员 包括沈向洋院士和俞大鹏院士等高端人才 [4] 技术创新平台建设 - 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际总部和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 [5] - 建成4个中试服务平台包括特种具身机器人 化合物光芯片 智能化自动化药物发现和智慧医疗机器人概念验证 [5][6] - 引进深港澳芯片联合研究院 澳门大学集成电路微电子研究院 鲲云科技和华大九天等核心企业 [6] 关键技术突破与成果 - 取得电子束光刻机国内首台样机 VCSEL光芯片首次量产 国内唯一自主研发7T核磁共振成像系统等核心技术成果 [6] 产业集聚与发展态势 - 汇聚200余个高端科研项目和447家科技企业 形成1.5万余人科研人才集群 [7] - 人工智能 生物医药 量子信息产业集群加速形成 呈现湾区芯谷 数字智谷 量子硅谷 生命绿谷 能源碳谷产业布局 [7] - 建立香港基础研究-河套成果转化-大湾区生产制造的完整产业链条 [7]
保持战略定力 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
中国证券报· 2025-08-03 21:12
经济发展与重大项目推进 - "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之一的叶巴滩水电站引水发电系统工程主厂房6台机组完成发电机层混凝土浇筑,全面进入机电安装阶段,预计年底实现首批机组投产发电 [1] - 各方从完善投融资机制、强化工程运行管护等方面发力,抓紧推进102项重大工程建设,以实现年底前全部完成规划目标 [1] - 重大项目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当前发展任务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 [1] 政策支持与消费提振 - 中国人民银行等六部门发布《关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指导意见》,推出19条重点举措 [2] - 今年第三批消费品以旧换新资金已下达,计划10月下达第四批69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 [2] - 北京发放1000万元观影补贴,广西推出深夜食堂等特色活动,山西打造非遗国货"潮牌""潮品",各地因地制宜挖掘消费潜力 [2] 企业支持与就业保障 - 河北成立"企业服务团",上海选取企业需求迫切的十个事项进行攻坚突破,山东组织海外经贸洽谈活动,帮助企业应对挑战 [2] -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大稳就业政策支持力度的通知》,从支持企业稳定就业岗位、优化就业服务等7方面提出政策举措 [2] - 云南、四川等多地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强化供需对接 [2] 科技创新与人工智能发展 - 上海黄浦江畔的"模速空间"人工智能创新高地吸引了阶跃星辰、无问芯穹等百余家企业落地 [3] - 湖北设立100亿元人形机器人产业投资母基金,浙江加大对人工智能产业项目奖补力度,广东成立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联盟 [3] - 摩根士丹利研究显示,到2030年中国有望打造价值1400亿美元的本土人工智能市场 [3] 产业升级与新质生产力 - 全球单机功率最大直驱型漂浮式风电机组下线,中国千比特超导量子计算测控系统完成交付,大型水陆两栖飞机AG600"鲲龙"获颁生产许可证 [4] - 河南提升超硬材料、现代农机装备集群产业规模,安徽加快布局新能源汽车、量子信息等新赛道,海南重点发展现代种业、航天产业 [5] - 中国人民银行将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规模从5000亿元扩大到8000亿元 [5] 金融支持与改革开放 - 科创板改革新进展: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科创板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5号——科创成长层》,增强科创板制度包容性 [5] - 《跨电网经营区常态化电力交易机制方案》获批,明确今年实现跨电网经营区交易常态化开市 [6] - 中国持续扩大制度型开放,允许合格境外投资者参与ETF期权交易,探索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开展跨境银团贷款等业务 [7] 外资投资与市场信心 - GE医疗北京基地迎来第3.5万台探测器下线,未来将持续加码投资中国市场 [7] - 高盛、摩根士丹利等国际机构纷纷上调2025年中国经济增速预测 [7] - 汇丰集团贸易前景调查显示,中国依然是全球企业计划增加贸易往来、加码生产制造的主要市场 [7]
最高1000万元!聚焦合成生物学、细胞与基因治疗等,北京市征集2026年度区域联合基金指南需求
仪器信息网· 2025-08-01 03:59
项目指南类型与经费 - 项目指南分为集成项目和重点项目两种类型,集成项目直接经费1000万元,重点项目直接经费260万元 [1][8] - 指南需求需来源于海淀区或北京经开区企业的重要研究需求 [1][8] 重点领域 - 电子信息领域包括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无线通信和量子信息 [2][3] - 生命健康领域涵盖合成生物制造、细胞与基因治疗、脑科学、生物医学工程和智慧医疗 [3] - 新材料与先进制造领域涉及机器人、新材料和智能装备 [3] - 现代交通与航空航天领域包括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空天产业 [3] 指南要求 - 科学性要求聚焦技术难题背后的基础科学问题,体现基础研究特点 [3] - 包容性要求避免明显限制性要素和指向性过于明显的问题 [4] - 导向性需紧密围绕海淀区、北京经开区重点发展产业需求 [5] - 安全性需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伦理准则,防范科技安全风险 [5] - 避免重复要求具备创新性,不与已发布指南重复 [6] 填报要求 - 指南需求建议人所在单位需为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 [7] - 建议人需具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类及以上项目经历 [8] - 需联合海淀区或北京经开区高新技术企业(上年度研发费用不低于1000万元)共同提出指南需求 [8] - 每位建议人限提出1项指南需求,每家企业最多可参与提出2项指南需求 [8] - 填报截止时间为2025年8月20日16:00 [8]
“全球英才合肥行”剑桥大学青年人才专场活动成功举办
新浪财经· 2025-07-31 05:35
深度对接:政策解读与需求匹配"双轮驱动" 7月30日上午,人才交流座谈会在硅谷大厦召开。合肥市人才工作局、团市委及科大硅谷代表与剑桥博 士团面对面交流,围绕人才政策解读、创业资助、成果转化平台等话题展开讨论。活动现场,张若晗博 士热切希望就光谱领域与合肥达成深入合作,未来和实验室团队共赴这座创新之城;董昊凡博士对深空 探测实验室表达了浓厚的兴趣,期待合作探索更多无线通信技术的应用场景。 转自:推广 7月28日至30日,"全球英才合肥行"剑桥大学青年人才专场活动圆满举办。来自剑桥大学的7名博士,在 为期3天的参访中深入对接重点科研机构、新兴科创企业及人才服务平台,为合肥促进全球高层次人才 交流、推动前沿技术转化写下生动注脚。 剑桥声音:合肥科创生态"超出预期" "天鹅湖畔的夜景让人惊艳,但更震撼的是合肥在前沿领域的创新能力!"剑桥大学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 主席张若晗表示,"团队此行虽然以考察为主,但合肥科技发展的成果与潜力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全链条支持,让我们看到了成果落地的'合肥速度'。" "家乡的快速发展让离乡学习的我深感震撼,每一次回乡都给我不一样的感受,创新创业的热情、政府 的大力支 ...
向“新”而行 以“质”致远——安徽高质量发展样本观察
新华网· 2025-07-24 12:41
安徽省经济发展概况 - 2025年上半年安徽全省地区生产总值25723亿元 同比增长5 6% [1] - 第二产业增加值9938亿元 增长6 4% [1] - 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4585 4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15 2% [1] - 进出口总值保持全国第9 中部第1位 进出口增速位居全国第6 长三角第1位 [1] 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 安徽省通过一体推进传统产业升级 新兴产业优化 未来产业培育来发展新质生产力 [1] - 深空探测实验室加大科研投入 加速科技成果诞生 包括研制天都一号 二号通导技术试验星和"月壤3D打印系统"等 [4] - 量子科技产业集群在合肥高新区崛起 数十家量子科技企业集聚 [8] - 全省人工智能规上企业894家 产业链关联企业1 2万家 智能算力从2023年初800P跃升至3万P [10] - 新材料产业构建"集群+基地+集聚区"格局 已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4个 获批数居全国第三 [12] 重点企业与项目 - 江淮汽车与华为合作建设尊界超级工厂 [3] - 科大国盾量子推出多款量子产品 包括国盾密邮 国盾密盘等 [10] - 科大讯飞获人工智能领域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讯飞星火大模型综合性能位居全国前列 [10] - 安徽丰原集团打造从农业废弃物到高端生物材料的绿色产业链 生产聚乳酸类 氨基酸类等系列产品 [12][14] - 安徽移动建设全国首个通智超量"四算合一"算力调度平台 牵头制定全国首部《低空智联网建设指南》 [14] 产业创新模式 - 合肥打造骆岗公园 量子城域网等标杆示范场景 吸引150多家科技型企业参与共建 [6] - 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合肥)推动车机人协同计划 将新能源汽车供应链导向机器人 低空经济等领域 [8] - 认知大模型"智能涌现"带来新机遇 对内降本增效 对外业务赋能 [12] - 场景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推动"产业+科创"深度融合 [6]
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向知识产权创造大国迈进
新华社· 2025-07-17 10:18
创新实力提升 - 国内企业创新能力持续增强,拥有有效发明专利的企业达52.4万家,有效发明专利数量达372.7万件,占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总量的74.4%,较"十三五"末提升6.1个百分点 [2] - 高价值发明专利资源初具规模,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5.3件,提前实现"十四五"规划预期的12件目标 [2] - 信息技术管理方法、计算机技术和医学技术领域国内有效发明专利增速排名前三,分别同比增长34.1%、22.7%和19.8%,远高于国内有效发明专利平均增速 [3] 专利密集型产业贡献 - 2023年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达16.87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达13.04% [3] 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成效 - 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从2020年的44.9%提升至2024年的53.3% [4] - 知识产权使用费年进出口总额从2020年的3194.4亿元提升至2024年的3987.1亿元 [4] - 全球前5000个品牌中中国品牌价值达1.76万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二 [4] - 地理标志产品直接年产值超9600亿元,实现"五连增",110个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在国外获得保护 [4] 国际合作进展 - 已与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知识产权合作关系,专利审查高速路(PPH)覆盖84个国家 [5] - 累计向企业提供指导服务2393次,咨询服务6885次,帮助企业降低应诉成本13.2亿元,挽回经济损失380.4亿元 [5] - 中国企业累计向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绿色技术平台提供1.2万件绿色技术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