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行业

搜索文档
2025年暑期全国营业性演出票房收入同比增长3.9%
证券时报网· 2025-09-15 12:03
人民财讯9月15日电,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票务信息采集平台监测和综合测算,2025年暑期(7—8月)全 国营业性演出(不含娱乐场所演出)场次12.63万场,与2024年暑期同比增长4.18%;票房收入151.35亿 元,同比增长3.90%;观众人数4223.32万人次,同比增长5.17%。 ...
演员穿帮、吓哭小朋友,奥特曼舞台剧毁了小朋友的梦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11 23:18
奥特曼IP授权市场乱象 - 奥特曼IP在2024年以74亿美元总收入位列全球最赚钱IP第53位 [2] - 2024年截至7月底全国121个城市已举办超700场奥特曼相关演出 其中影院版本数量最多 [11] - 奇奥天尊提供低价影院演出授权 签订一年100场协议后单场授权费低至3000元 而正规同量级IP儿童剧单周授权费占比超三成(近300万元总费用中授权费超90万元) [2][11][13] 版权归属与法律纠纷 - 新创华作为圆谷中国内地版权总代理明确表示未开放影院演出授权 [11][13] - 奇奥天尊版权源于1976年圆谷转让给泰国人的海外著作权 仅拥有少量初代作品权利 [14] - 双方存在多起版权诉讼 历史遗留问题导致圆谷可能累积损失百亿元 [14][16][17] 演出质量与消费者权益 - 部分影院演出出现虚假宣传 承诺的VIP礼包未兑现且演出质量低劣(无舞美、服装简陋、音响刺耳) [4][6] - 消费者需购买上百元产品才能获得合影机会 多名儿童在现场被吓哭 [6] - 律师指出商家行为构成虚假宣传 消费者可依法主张退一赔三 [8][12] IP商业价值与行业影响 - 奥特曼IP推动多家中国公司业绩增长:卡游2024年营收100.57亿元中奥特曼卡牌贡献主要收入 布鲁可2023年及2024上半年奥特曼产品收入占比分别达63.5%和57.4% [17] - 头部IP授权费溢价能力显著 单个表演人偶成本可达一辆奔驰价格 [13] - 版权分割导致市场混乱 同一IP出现质量参差不齐的产品服务 损害品牌形象与消费者体验 [19] 行业启示与发展趋势 - IP商业开发需在创作初期重视版权完整性 建立完善授权与合规体系 [20] - 未来竞争不仅是IP影响力比拼 更是内容与体验深度的较量 [19] - 中国本土IP如哪吒、白蛇等兴起 需通过跨产业合作延展价值链 [20]
演出经济考验城市“软实力”
经济日报· 2025-09-05 22:12
演出经济也考验着一座城市的"软实力"。能否在短时间内统筹交通、安保、商圈、社区等资源?能否在 细节中展现温度,让歌迷觉得"这座城市懂我"?能否在热潮退去后延续品牌,让人愿意"旧地重游"?这 些问题,都是城市品牌建设的核心命题。演唱会只是舞台,真正的比拼在幕后。 因此,演出经济不该仅被看作"热闹一场",而应被纳入城市战略,成为推动文商旅融合的引擎。它不仅 能带来可见的繁华,更塑造着城市的气场与格局,而这才是一座城市的持久吸引力。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这个夏天,北京市朝阳区借势五月天乐队25周年演唱会,把演出经济与城市品牌深度绑定。公仔布景、 街区改造、粉丝餐饮、互动体验……一场场演唱会,变成一次覆盖全城的沉浸式"宠粉行动"。短短两个 月,相关街区客流量翻番,线上传播量超4.5亿次。北京也因此收获"宠粉城市"的口碑。事实证明,演 出经济正在成为城市品牌建设的新引擎。 演出经济的价值不只是"追星",更在于"聚人"。当上万人为一场演唱会奔赴一座城市,本身就撬动了交 通、餐饮、住宿、购物的消费全链条。当各种消费汇聚成体验,就不仅是经济现象,更能积累成城市形 象的独特标签。北京朝阳的实践也印证了这一点:前期以街区布景 ...
冲击下一个万亿消费之城,杭州“开窍”了?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05 14:08
行业整体表现 - 2024年5000人以上大型营业性演出票房收入达296.36亿元 同比增长66% [1] - 杭州演唱会及音乐节演出场次同比大增470.37% 票房收入同比增长480.9% [1] - 上半年杭州举办52场大型演唱会 吸引超85万名观众 其中超50%来自外地 [5] 城市竞争格局变化 - 大型演唱会票房前十城市中 杭州从2023年十名开外跃升至第五位 [1][3] - 杭州成功吸引Ed Sheeran中国唯一站(连开6场)及Katy Perry亚洲巡演首站 [5] - 国际知名歌手演唱会举办权争夺中 杭州获得Katy Perry、Ed Sheeran、OneRepublic等顶级艺人资源 [3] 政策与基础设施支持 - 杭州对引进大型演唱会最高给予100万元资金支持 [6] - G20峰会和亚运会推动大型场馆建设 为演唱会提供基础设施保障 [6] - 浙江省发布《演艺经济促消费若干举措》支持杭州打造"演唱会首选地"品牌 [3] 演唱会经济衍生效应 - 杭州奥体中心周边酒店房价从400元/夜跃升至1200元/夜仍一房难求 [9] - 奶茶销量激增3倍 烧烤店通宵备货 形成"后一天经济"现象 [9] - 通过"痛文化"打造主题城市空间 如Ed Sheeran灯光秀和五月天IP联动 [10] 消费战略升级 - 杭州2023年社消零总额7884亿元 居全国第十 与经济排名第八存在差距 [12] - 人均消费支出52996元居全国首位 但存在高端消费外流现象 [17] - 通过演唱会经济推动夜经济发展 打破"消费业态单一"现状 [18] - 目标2027年社消零达9000亿元 并建设国际新型消费中心城市 [17][18]
年轻人最新硬通货:一张逃离KPI的演唱会门票?
36氪· 2025-09-04 11:10
演唱会行业市场表现 - 2025年7月演唱会总场次达278场 其中大型演唱会(≥5000座)演出214场 较去年同期增长15.7% [6] - 过去一年观众总人数达2900万人次 其中90后-05后群体占比近80% [6] - 大型演唱会票房超30亿元 市场热度与观众参与度持续走高 [31] 消费群体特征 - 16-24岁青年失业率达17.8% 年轻人通过演唱会寻求压力逃离 [5] - 25岁及以下受众演唱会预算集中在1001-3000元 占比达65.0% [15] - 跨城观演平均停留72小时 形成3小时演出带动72小时旅游的经济效应 [27] 消费结构分析 - 门票价格分三档:内场票1380-1680元 中段票480-680元 边缘票380元以上 [17][19][21] - 抢票附加成本100-300元 含代抢服务及加速包费用 [17] - 应援物料消费10-200元 含亚克力板/手工制品等粉丝文化资产 [25] - 衍生消费包含主题妆容穿搭/跨城交通/酒店住宿等综合支出 [26][27] 行业发展趋势 - 演唱会从文娱活动升级为高仪式感情感消费 满足年轻人情绪价值需求 [13] - 形成完整跨地域文化消费链条 体现青年文化消费深度与广度 [27] - 行业保持高景气度 下游龙头持续扩张 [31]
明星不够用了,网红“接管”演唱会
虎嗅· 2025-09-03 11:17
演出市场新趋势:网红转战线下演唱会 - 线上网红纷纷进入线下演出市场 将短视频流量转化为现实票房 从Livehouse到体育馆均出现新面孔 [2][13] - 代表性案例为58岁网红那艺娜 其歌曲《爱如火》一年内获超20亿播放量 5月启动巡演后多场售罄 北京场最低票价从99元翻倍至188元仍快速售罄 [5][9][10] - 8月进行"特种兵式巡演" 除3天外每日均有场次 基本为千人场 其中一天连演两场 覆盖全国20余个城市 [10][12] 市场供需结构变化 - 疫情后演出市场反弹但结构失衡:7月演唱会总场次278场同比增长16.3% 其中近八成是大于5000座的大型演唱会 中小型演出面临票房危机 [16] - 传统艺人供应不足:存量演出艺人多被大公司垄断 新增艺人仅为存量三分之一 导致能卖票的艺人短缺 [18] - 主办方经营压力显著:有项目投入200万票房仅120万 Livehouse在旺季每月仅5-6成场次能售罄 [19] 网红演出的商业逻辑 - 主办方转向网红源于三大优势:受众基数大且粘性强 制作成本低(仅需DJ或伴奏) 场地租赁多采用包场模式降低票房风险 [28][29] - 网红参与线下演出的核心动机:对抗流量焦虑(头部抖音网红软广从月接10条跌至1条) 拓展新收入来源 实现明星梦 [30] - 典型成功案例刀酱:通过巡演将300万粉丝转化为付费用户 7站全部售罄 抖音涨粉50万并产生二次传播 [42][43] 行业挑战与风险 - 网红专业能力不足:缺乏舞台经验(不会使用麦克风) 版权意识薄弱(有演出翻唱18首付费歌曲导致万元赔偿) 团队管理混乱 [33][34] - 票房波动极大:旺仔小乔因舆论掉粉300万并取消演出 有800人场地实际仅售两三百张票 [37] - 生命周期短暂:网红艺人往往一年内从主流视野消失 演出内容重复度高(那艺娜仅唱8首歌+20分钟互动) 主办方多签1年短约 [45] 行业演进方向 - 数据化运营成为关键:通过构建数据模型(标签/完播量/平台等级)筛选投放账号 定制化内容推动正收益 [43] - 专业机构转向长期主义:从投机性"凭歌选人"转为打造自有艺人 通过经纪合约保证每月数场演出 规划全国巡演 [46] - 市场预计将经历洗牌:淘汰粗制滥造的主办方和投机型艺人 形成专业分工的健康生态 [47]
明星不够用了,网红「接管」演唱会
36氪· 2025-09-03 11:17
核心观点 - 中国演出市场出现网红大规模转向线下演出的新趋势 网红通过线上积累流量后尝试线下变现 但面临专业能力不足、生命周期短等问题 同时主办方在传统演出市场遇冷背景下将网红视为新突破口 行业正处于快速演变与洗牌阶段 [1][10][11][19] 演出市场新现象 - 网红线下演出成为2023年显著趋势 包括那艺娜、何秋亊、旺仔小乔、等什么君、封茗囧菌、田一名等网红均举办巡回演唱会或专场音乐会 [10] - 那艺娜巡演规模持续扩大 北京场最低票价从99元翻倍至188元仍次日售罄 8月进行"特种兵式巡演" 除3天外每日均有演出 基本为千人场 其中一天连演两场 [7] - 演出形式突破传统Livehouse范畴 延伸至剧院、体育馆等更大场地 如旺仔小乔在体育馆举办演唱会 [10] 网红艺人特征 - 那艺娜代表典型网红发展路径 58岁湖北农村出身 以"俄罗斯娜娜"成名后账号被封 改名后因骂战再度走红 2022年11月发布歌曲《爱如火》一年内获超20亿播放量 2023年5月启动个人巡演 [3] - 演出内容高度依赖观众互动 形成独特文化现象 观众在演唱《爱如火》时喊"退票"八个八拍 在特定歌词处应答"哎" 问人答"张兵" 问地名答"俄罗斯" 构建符号化狂欢体验 [1] - 网红艺人普遍缺乏专业演出训练 存在假唱争议(那艺娜杭州场音响传出童声)、版权意识薄弱(有艺人单场翻唱17-18首未授权歌曲)、团队管理混乱等问题 [7][21] 市场驱动因素 - 传统演出市场供需失衡 2023年7月演唱会总场次278场同比增长16.3% 但近80%为大于5000座大型演唱会 中小型演出面临票房危机 [12] - 主办方积极转向网红填补艺人缺口 某主办方2023年60场演出中50%-60%为网红艺人 2022年比例近70% 2023年初至今有20-30名网红主动寻求合作 [11] - 场地经营压力加剧 Livehouse在旺季每月仅50%-60%场次能售罄 部分场地从拒接网红转为主动承接 [13][19] 商业模式特点 - 网红演出成本结构轻量化 传统音乐人需乐团伴奏 网红仅需DJ或直接播放伴奏 [19] - 场地合作以包场模式为主 主办方向场地支付固定租金 降低票房不确定性 [19] - 票价设置灵活 那艺娜北京场票价188元起 曾轶可苏州站票价分380元、680元、1280元、1680元四档 [7][15] 行业挑战与风险 - 网红生命周期短暂 多数一年内从主流视野消失 演出内容重复度高(那艺娜仅唱8首歌+互动20分钟) 主办方与网红签约多以一年为期 [28] - 票房波动剧烈 有项目投资200万元票房仅120万元 曾轶可团队因苏州站"票房无法覆盖成本"被主办方取消场次 [12][13] - 粉丝基础不稳定 旺仔小乔因蒙面演唱会争议掉粉超300万并遭多平台禁言 有艺人因直播失言导致核心粉丝抵制 800人场地仅售出200-300票 [23] 成功案例与策略 - 刀酱巡演实现七站全售罄 抖音账号涨粉50万 关键策略包括:数据驱动宣发(构建账号筛选模型)、精准平台投放、将路人盘转化为核心粉丝 [25] - 那艺娜借助假唱争议实现破圈传播 武汉场和长沙场在争议后次日全部售罄 [7] - 专业主办方通过标准化流程控制风险 如为艺人提供有限选项(酒店、差旅三选一)避免额外开销 [22] 行业演变方向 - 部分主办方转向长期艺人培养 某公司明确减少网红合作 重点发展经纪业务 为艺人规划月度演出及全国巡演 [29] - 市场预期进一步洗牌 淘汰粗制滥造的主办方和投机型艺人 推动行业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29]
天津红桥区优化服务流程 助力老字号焕发新活力
中国发展网· 2025-08-28 12:04
政务服务优化 - 天津红桥区政务服务办通过优化流程将名流茶馆演出场所审批时限从3个工作日压缩至1个工作日 [1] - 开设绿色通道并安排专人全程跟进审核 对材料瑕疵通过线上沟通反馈避免企业反复提交 [1] - 协助企业梳理营业执照资质 演出演员名单及身份证明等申报材料确保合规 [1] 企业支持措施 - 主动对接企业负责人系统解读营业性演出许可办理流程 材料清单及政策细则 [1] - 针对场所选址和前置消防部门要求等关键环节提供专业指导与建议 [1] - 协助对接区文化和旅游局帮助企业了解文化市场监管要求及区域观众需求 [2] 文化产业发展 - 服务举措为名流茶馆快速获取许可拓展演出阵地打通快车道 [2] - 推动传统相声艺术在新时代持续绽放光彩并为市民提供文化盛宴 [2]
暑期演出档 最火“三剑客” 音乐剧、脱口秀、舞剧三大品类增长迅猛
深圳商报· 2025-08-19 16:48
演出市场概况 - 2025年上半年全国剧场类演出票房收入达54.02亿元 音乐剧 脱口秀 舞剧是增长主力军 [1] - 音乐剧票房同比增长15.1% 女性观众占比82.9% 25-29岁群体占比30% [1] - 脱口秀票房同比激增134.9% 成为剧场演出第二大品类 "00后"观众占比23.2% [3] - 脱口秀演出场地占比从2024年2.1%跃升至20.9% 专业剧场开始常态化承接大型专场 [3] 音乐剧细分表现 - 新国风音乐剧《锦衣卫之刀与花》开票首日售罄 吸引周边城市观众专程观看 [1] - 英文原版音乐剧《日落大道》《芝加哥》在深圳场场爆满 一票难求 [1] - 意大利音乐剧《神曲》累计观众140万 创下多个城市剧院售罄纪录 配备8位歌手 14位舞者及杂技演员 200余套服饰 [2] 脱口秀市场动态 - 深圳暑期档脱口秀演出密集排期 知名演员个人专场成为亮点 [2] - 粤语文化专场如"不如开心D"和"广东佬梓浩"展现方言喜剧魅力 [2] - 漫才专场和素描喜剧演出体现脱口秀与其他喜剧形式的创新融合 [2] 舞蹈与杂技演出 - 俄罗斯水舞剧《雨中》全球累计观众超200万 连续三年获俄罗斯"最佳演出项目" [3] - 当代杂技剧《站台》突破传统模式 结合现代舞 戏剧 肢体剧等多种艺术形式 [3]
曾轶可演唱会取消 主办方:回不了本
经济观察网· 2025-08-19 04:50
演唱会取消事件 - 杭州葫芦狗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宣布取消曾轶可"迷人的危险"巡演苏州站,原因是截至公告发布前票房远远无法覆盖演出成本且继续售卖仍无覆盖可能 [1] - 主办方公开票房销售数据截图显示:1680档位规划库存158张已售38张,1280档位规划库存88张已售3张,380档位也未售罄 [1] - 曾轶可工作室声明未收到主办方提供的真实完整票务销售数据,也未参与票房及成本评估过程,强调"票房无法覆盖成本"的说法并非由其作出 [1] 演唱会商业模式 - 演唱会成本主要包括场地费用、设备费用、艺人费用、宣传物料、安保后勤等杂项费用,收入以票房和周边销售为主 [2] - 行业普遍采用"艺人拿固定秀费"模式,主办方承担主要售票风险:卖得多主办方多赚,卖得少则少赚,票房惨淡可能取消演出 [2] - 部分艺人除固定秀费外还参与票房分成,具体取决于前期谈判,秀费通常分期支付,已支付部分在取消演出时不予退还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