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演出风险与机遇

搜索文档
明星不够用了,网红“接管”演唱会
虎嗅· 2025-09-03 11:17
演出市场新趋势:网红转战线下演唱会 - 线上网红纷纷进入线下演出市场 将短视频流量转化为现实票房 从Livehouse到体育馆均出现新面孔 [2][13] - 代表性案例为58岁网红那艺娜 其歌曲《爱如火》一年内获超20亿播放量 5月启动巡演后多场售罄 北京场最低票价从99元翻倍至188元仍快速售罄 [5][9][10] - 8月进行"特种兵式巡演" 除3天外每日均有场次 基本为千人场 其中一天连演两场 覆盖全国20余个城市 [10][12] 市场供需结构变化 - 疫情后演出市场反弹但结构失衡:7月演唱会总场次278场同比增长16.3% 其中近八成是大于5000座的大型演唱会 中小型演出面临票房危机 [16] - 传统艺人供应不足:存量演出艺人多被大公司垄断 新增艺人仅为存量三分之一 导致能卖票的艺人短缺 [18] - 主办方经营压力显著:有项目投入200万票房仅120万 Livehouse在旺季每月仅5-6成场次能售罄 [19] 网红演出的商业逻辑 - 主办方转向网红源于三大优势:受众基数大且粘性强 制作成本低(仅需DJ或伴奏) 场地租赁多采用包场模式降低票房风险 [28][29] - 网红参与线下演出的核心动机:对抗流量焦虑(头部抖音网红软广从月接10条跌至1条) 拓展新收入来源 实现明星梦 [30] - 典型成功案例刀酱:通过巡演将300万粉丝转化为付费用户 7站全部售罄 抖音涨粉50万并产生二次传播 [42][43] 行业挑战与风险 - 网红专业能力不足:缺乏舞台经验(不会使用麦克风) 版权意识薄弱(有演出翻唱18首付费歌曲导致万元赔偿) 团队管理混乱 [33][34] - 票房波动极大:旺仔小乔因舆论掉粉300万并取消演出 有800人场地实际仅售两三百张票 [37] - 生命周期短暂:网红艺人往往一年内从主流视野消失 演出内容重复度高(那艺娜仅唱8首歌+20分钟互动) 主办方多签1年短约 [45] 行业演进方向 - 数据化运营成为关键:通过构建数据模型(标签/完播量/平台等级)筛选投放账号 定制化内容推动正收益 [43] - 专业机构转向长期主义:从投机性"凭歌选人"转为打造自有艺人 通过经纪合约保证每月数场演出 规划全国巡演 [46] - 市场预计将经历洗牌:淘汰粗制滥造的主办方和投机型艺人 形成专业分工的健康生态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