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爱如火》
icon
搜索文档
那艺娜的巨星神话:“进可英国巡演,退可回家种地”
虎嗅· 2025-09-26 08:53
晚上7点,距离演出还有30分钟,那艺娜才吃上第一口饭。这已经成为她的工作常态,拍摄杂志封面、录音、演出,其间还穿插着数个采访。今年8月,她 一共有28场巡演,辗转了26个城市。 55岁之前,那艺娜还叫翟革英,是湖北钟祥的一名普通农妇,日常生活就是带外孙、干农活。3年前,她像许多退休老人一样玩起了抖音,经常发带有外 国人脸部特效的短视频,两个月收获200万粉丝。随后,她推出爆款单曲《爱如火》,被年轻人冠以"互联网时代抽象女王"的称号。如今的那艺娜,不仅 演唱会一票难求,还和林俊杰、蔡依林一起登上了顶级时尚杂志的封面。 大众读惯了怀才不遇的故事,但却还未习惯一个普通人被流量选中的魔幻剧本。有些人觉得那艺娜的走红不过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审丑"狂欢,而粉丝觉得 她有着打破常规的独特魅力。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董晨宇给出了一个不同的答案。他认为,那艺娜靠的是"真实感"。"现在大家喜欢某一个网红,并不是'审丑',而是'审真', 他们真正渴望的,是一种'表演性真实'带来的情绪价值。" 在一个真假难辨的流量时代,58岁的那艺娜,如何将自己重塑为"真实"的象征,并被年轻人奉为"偶像"? 扮演 那艺娜在当"偶像"这件事上已经 ...
明星不够用了,网红「接管」演唱会
36氪· 2025-09-03 11:17
核心观点 - 中国演出市场出现网红大规模转向线下演出的新趋势 网红通过线上积累流量后尝试线下变现 但面临专业能力不足、生命周期短等问题 同时主办方在传统演出市场遇冷背景下将网红视为新突破口 行业正处于快速演变与洗牌阶段 [1][10][11][19] 演出市场新现象 - 网红线下演出成为2023年显著趋势 包括那艺娜、何秋亊、旺仔小乔、等什么君、封茗囧菌、田一名等网红均举办巡回演唱会或专场音乐会 [10] - 那艺娜巡演规模持续扩大 北京场最低票价从99元翻倍至188元仍次日售罄 8月进行"特种兵式巡演" 除3天外每日均有演出 基本为千人场 其中一天连演两场 [7] - 演出形式突破传统Livehouse范畴 延伸至剧院、体育馆等更大场地 如旺仔小乔在体育馆举办演唱会 [10] 网红艺人特征 - 那艺娜代表典型网红发展路径 58岁湖北农村出身 以"俄罗斯娜娜"成名后账号被封 改名后因骂战再度走红 2022年11月发布歌曲《爱如火》一年内获超20亿播放量 2023年5月启动个人巡演 [3] - 演出内容高度依赖观众互动 形成独特文化现象 观众在演唱《爱如火》时喊"退票"八个八拍 在特定歌词处应答"哎" 问人答"张兵" 问地名答"俄罗斯" 构建符号化狂欢体验 [1] - 网红艺人普遍缺乏专业演出训练 存在假唱争议(那艺娜杭州场音响传出童声)、版权意识薄弱(有艺人单场翻唱17-18首未授权歌曲)、团队管理混乱等问题 [7][21] 市场驱动因素 - 传统演出市场供需失衡 2023年7月演唱会总场次278场同比增长16.3% 但近80%为大于5000座大型演唱会 中小型演出面临票房危机 [12] - 主办方积极转向网红填补艺人缺口 某主办方2023年60场演出中50%-60%为网红艺人 2022年比例近70% 2023年初至今有20-30名网红主动寻求合作 [11] - 场地经营压力加剧 Livehouse在旺季每月仅50%-60%场次能售罄 部分场地从拒接网红转为主动承接 [13][19] 商业模式特点 - 网红演出成本结构轻量化 传统音乐人需乐团伴奏 网红仅需DJ或直接播放伴奏 [19] - 场地合作以包场模式为主 主办方向场地支付固定租金 降低票房不确定性 [19] - 票价设置灵活 那艺娜北京场票价188元起 曾轶可苏州站票价分380元、680元、1280元、1680元四档 [7][15] 行业挑战与风险 - 网红生命周期短暂 多数一年内从主流视野消失 演出内容重复度高(那艺娜仅唱8首歌+互动20分钟) 主办方与网红签约多以一年为期 [28] - 票房波动剧烈 有项目投资200万元票房仅120万元 曾轶可团队因苏州站"票房无法覆盖成本"被主办方取消场次 [12][13] - 粉丝基础不稳定 旺仔小乔因蒙面演唱会争议掉粉超300万并遭多平台禁言 有艺人因直播失言导致核心粉丝抵制 800人场地仅售出200-300票 [23] 成功案例与策略 - 刀酱巡演实现七站全售罄 抖音账号涨粉50万 关键策略包括:数据驱动宣发(构建账号筛选模型)、精准平台投放、将路人盘转化为核心粉丝 [25] - 那艺娜借助假唱争议实现破圈传播 武汉场和长沙场在争议后次日全部售罄 [7] - 专业主办方通过标准化流程控制风险 如为艺人提供有限选项(酒店、差旅三选一)避免额外开销 [22] 行业演变方向 - 部分主办方转向长期艺人培养 某公司明确减少网红合作 重点发展经纪业务 为艺人规划月度演出及全国巡演 [29] - 市场预期进一步洗牌 淘汰粗制滥造的主办方和投机型艺人 推动行业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29]
花99块,能在她的演唱会笑足两小时
虎嗅· 2025-08-07 00:42
演唱会商业模式 - 提供99元最低票价档位实现高性价比情绪消费 满足年轻观众线下社交和娱乐需求 [4] - 设置229元近距离互动和666元合影等高阶付费项目 拓展演出衍生收入渠道 [4] - 采用高强度巡演模式 2025年6-7月完成7场国内巡演 最密集时3天连开3场 [4] 观众行为特征 - "退票"喊话发展为特定互动仪式 从最初对假唱的不满转化为演出狂欢的启动信号 [5][6] - 观众主动参与二创传播 通过玩梗(如"娜婴献声""神本无相")强化演出话题性 [4] - 年轻群体通过荒诞互动实现情绪宣泄 在规则倒置中获得快感体验 [7][19] 艺人运营策略 - 通过《爱如火》获得1.4亿元版税收入 实现病毒式传播和商业价值转化 [13] - 经历从"俄罗斯娜娜"(抖音200万粉丝)到"大中国娜娜"的形象转型 最终以"那艺娜"身份成为抽象圈顶流 [13] - 保持"没有技巧全是感情"的表演特质 将音准缺失和普通话不标准转化为特色标签 [7] 网络文化现象 - 抽象文化成为年轻群体对抗现实压力的出口 通过二创和解构主流规则获得情绪释放 [14][17] - 形成"娜家军"粉丝社群 通过持续二创和对抗质疑声量维持艺人热度 [14] - 艺人接受全网调侃并融入表演 如回应"四十六级"误解和拒绝道歉等名场面 [7] 行业发展特征 - 情绪价值消费成为刚需 演出行业从音乐欣赏向体验经济转型 [3][8] - 网红生命周期依赖持续可玩性 完颜慧德转型失败案例印证保持特色的重要性 [12] - 58岁艺人突破年龄限制 通过"漏洞营销"(如假唱事件)反而增强观众参与感 [20]
掉粉400万,今年最大的翻车闹剧出现了
36氪· 2025-08-04 08:21
谁也没想到,网红"蒙面"演唱会争议的进化形态,是两大华语歌手的对峙。 在@旺仔小乔 过往争议性言论持续发酵下,7月25日,汪苏泷工作室发布声明,强调《年轮》双原唱的同时收回歌曲授权,张碧晨方工作室也迅速回应, 依旧坚持"唯一原唱"身份,并与《年轮》告别。几番拉扯之下,花千骨制作人、海蝶音乐相关人士也纷纷下场说明,外界则为孰是孰非争论不休。 一言挑动两大华语歌手走上舆论的风口浪尖后,@旺仔小乔 的翻车闹剧仍未停歇。一天后,她发布道歉信,表示接受所有批评和指正,但很快被网友用 AI扒出查重率高达97%,被嘲讽"只有名字是自己写的"。与此同时,其演唱会主办方也宣布演出延期,并开启了退票手续。 社交媒体上,旺仔小乔则迎来了大规模掉粉。第三方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旺仔小乔 的粉丝量减少了424万。在所有翻车网红里,这个数字也是十分惊 人的。目前,她的微博账号处于被禁言状态,抖音账号也被禁止关注。 虽然闹剧即将走向终局,但风波过后,网红开演唱会的遮羞布又被扯开了一点点。 一场演唱会引发的翻车闹剧 风波的起点是一场达人演唱会。 7月18日,千万粉丝达人@旺仔小乔 发布了一支"五周年"纪念视频,感谢粉丝的支持与陪伴,并宣布将 ...
全网超150亿次浏览,谁在做那艺娜的“抽象生意”?
36氪· 2025-07-31 00:19
58岁的那艺娜,迎来了属于她的"抽象时代"。 今年五月起,她携《爱如火》进击LiveHouse,场场"售如罄"的捷报堆起话题和流量。 首场演唱会伴奏中传来童音,假唱舞台被喊"退票"。没成想后来"退票"成了粉丝的应援词,娜姐的节拍器,在多次尴尬抢拍后,那艺娜发现观众喊8声退 票就能稳稳开场。 全网话题超150亿,那艺娜的演唱会是怎么开起来的?四年四次走红,谁在包装那艺娜? 前不久,那艺娜来到上海参加某品牌活动,新榜编辑部也来到了现场。当晚达人云集,那艺娜在四位卡司中几乎是控场的存在。热闹之余,我们带着上述 问题,对话了那艺娜的幕后工作团队。 商业带货上,她同样生猛。7月中旬,那艺娜为好望水站台,一首《辣一辣》唱罢,抖音直播间涌进24万人,是往常的20倍;专属商品链接下,有2419单 销量。 时尚圈也向她敞开大门,那艺娜化身LadyNana登上《V》中文版杂志,与蔡依林、林俊杰共同撑起7月刊的排面。就连演唱会在快手平台的转播版本,最 高一场累计千万人围观,30万网友同时在线"蹲守"。 这是那艺娜玩转互联网的第四年。就像在"退票"声里高歌的演唱会,她的走红路径总是在失控与翻红之间反复摇摆。 53岁还在湖北钟祥带孙子 ...
从《大展鸿图》爆火看音乐商业模式重构
证券日报· 2025-07-27 16:15
音乐产业变革 - 流媒体收入占全球录制音乐总收入比例高达69%,实体音乐收入占比16.4%,下载收入占比跌至2.8% [2] - 音乐载体从磁带、CD、MP3迁移至流媒体平台,传播链条重构,二次创作价值凸显 [1][2] - 算法取代电台成为音乐分发中枢,版权收益转向"算法赋权"模式 [3] 短视频对音乐行业影响 - 短视频平台推动音乐"参与感",受众从消费者升级为传播者,二次创作助推歌曲爆火 [2] - 《大展鸿图》在TikTok播放量近30亿次,引发全球模仿改编,如新加坡街舞、巴西葡萄牙语版本 [1] - 流媒体平台开辟新流量入口:短视频BGM导流至音乐平台结算版税收入 [3] 流媒体平台商业模式变化 - 腾讯音乐社交娱乐收入同比下降11.9%至15.5亿元,未来不再单独披露该板块指标 [3] - 流媒体收入模式从依赖社交娱乐(如K歌、直播)转向订阅业务和付费广告 [3] - 平台护城河从"独家版权"过渡到"情绪消费",博客、社区成业务增长驱动因素 [4] 网络神曲现象 - 揽佬《大展鸿图》登顶Spotify华语歌手榜,月听众量302.2万,唯一突破300万的华语歌手 [1] - 那艺娜《爱如火》横扫短视频平台,6月开启5地巡演并3天连开3场演唱会 [4] - 网络神曲依靠短视频二创裂变,无需传统宣发即可完成全球文化"奇袭" [3][4] 数据反馈与产品化 - 揽佬登顶Spotify后迅速发布新歌《八方来财之江船入海》,从算法层面提升热度 [3] - 短视频加速市场反馈,音乐产品属性增强,持续数据反馈成为关键环节 [3]
俄罗斯娜娜“洗白史”:从抽象女王到天降紫微星
虎嗅· 2025-07-23 01:30
那艺娜的成名路径 - 从丑角出道到凭借网络神曲《爱如火》转型,最终收获真情实感追捧 [2] - 早期通过俄罗斯特效对口型唱歌吸引中老年粉丝,积累200万粉丝后被封号 [9][14] - 改名"大中国娜娜"后推出《爱如火》,粉丝结构转变为抽象乐子人和性少数群体 [15][16] 商业价值提升 - 演唱会门票从99元被黄牛炒至260-350元,溢价163%-253% [3] - 获得好望水品牌代言,与龚琳娜同等待遇 [3] - 全国巡演最高票价666元包含1V1合影,形成文化符号效应 [32][33] 内容创作策略 - 《爱如火》登顶多个音乐平台榜单,成为《蛋仔派对》玩家御用BGM [7] - 后续推出《恨如冰》等姊妹篇歌曲丰富曲库,支撑巡演内容 [25] - 从对口型翻唱到拥有多首原创作品,完成内容创作者转型 [12][25] 粉丝运营特点 - 早期主要服务中老年群体,使用错别字和表情包沟通 [20] - 主动内化年轻粉丝的"玩梗"文化,接受经纪人关系等调侃 [17] - 在blued等平台具有显著影响力,巡演现场形成社群效应 [34] 文化现象分析 - 代表抽象文化从暴力特质转向无意义解构的大众化趋势 [35][36] - 与"峰哥亡命天涯"等网红共同推动"打工人"等年度关键词 [37] - 创造"集体发疯"的消费场景,满足Z世代身份认同需求 [32][33]
那艺娜、苏超爆火,情绪价值碾压物质:第五消费时代,99元买一场精神狂欢
36氪· 2025-07-17 10:46
第五消费时代特征 - 消费核心从物质拥有转向精神满足与自我实现,注重"悦己消费"与情绪价值 [4][12] - 消费偏好从"拥有"进化到"体验",同时强调自我表达与社交属性 [13][19] - 日本学者三浦展提出五大消费时代划分,中国正面临类似转型 [4][12] 典型案例分析 - 58岁网红歌手那艺娜线下巡演爆火,票价仅99元但场场售罄,年轻观众占比超90% [2][7][11] - 那艺娜歌曲《爱如火》版税达1.4亿元,超过周杰伦《七里香》1.2亿元水平 [7] - 粉丝将"退票"转化为应援口号,形成独特互动文化,短视频传播效应显著 [2][11] 消费行为转变 - 年轻群体拒绝房产等传统消费,转向演唱会/手办等兴趣投资 [6] - 设计从业者小陈典型消费模式:Switch游戏机迭代/演唱会全勤/龙珠手办收藏 [6] - "苏超"联赛与那艺娜巡演共性:低价门票+情绪价值+社交媒体传播性 [10][11] 行业趋势表现 - 泡泡玛特LABUBU等IP成功要素:供应链品质+情绪价值双重满足 [13] - 闲鱼/转转平台崛起反映二手商品交易为代表的脱离型消费盛行 [16] - 医美健身下沉县域市场,TFboys粉丝应援战显示应援消费扩张 [17][18] 核心驱动因素 - 中国单身群体超2亿人催生孤独经济与微型家庭结构 [12][14] - 互联网与AI技术推动现实虚拟世界融合,重塑社交连接方式 [15] - 日本经验显示中古商品/兴趣社群/美容健康成为三大消费赛道 [16]
从那艺娜到者来女,当代身份狂想曲
虎嗅· 2025-07-11 07:22
娱乐行业现象分析 - 那艺娜通过抖音外国人特效吸引200万粉丝,身份被揭穿后转型歌坛,2022年单曲《爱如火》成为爆款,后续作品《恨如冰》《谁能给我爱》《坚强笨女人》未能达到同等热度 [5][6] - 那艺娜巡演票务表现强劲,泉州站、贵阳站大部分票位售罄,重庆站229元全价票和666元VIP票一票难求 [14] - 性少数群体是那艺娜核心受众,其演唱会成为该群体线下社交和狂欢的重要场景 [15] 艺人营销策略 - 者来女通过频繁更换身份(曹语涵/曹梦菲/李翠霞/者来女)制造神秘感,"秦腔传承人"等虚构头衔增强话题性 [4][5] - 那艺娜早期利用"俄罗斯娜娜"人设获取流量,后期转型"大中国娜娜"延续热度,钟祥方言特色成为内容差异化卖点 [5][6] - 艺人刻意保留表演瑕疵(如者来女羊叫颤音、那艺娜方言咬字)形成记忆点,粗糙感反而增强受众认同 [16] 受众行为演变 - 网友对那艺娜态度从嘲讽转向共创,主动为其编造"苏联特工后代"等虚构背景,形成亚文化传播现象 [10][11] - 者来女从被质疑唱功到获得同情,受众将其视为职场奋斗者的象征,与安陵容角色产生情感联结 [11] - 演唱会受众更看重互动体验而非艺术水准,那艺娜演出中观众合拍抖音等UGC内容成为重要组成部分 [15] 市场趋势变化 - 传统完美偶像人设失效,存在明显缺陷的艺人反而获得更高话题度和商业价值 [16] - 线下演出市场出现分化,那艺娜巡演单场票价229-666元,低于主流歌手但上座率表现突出 [14] - 性少数群体消费力显现,成为推动"审丑"类艺人商业化的重要力量 [6][15]
一边高喊「退票」,一边狂唱《爱如火》,那艺娜巡演「售如罄」凭什么?
36氪· 2025-06-30 13:46
那艺娜现象分析 - 那艺娜全国巡演千人场Livehouse全档售罄,包括定价666元的VIP合拍票也快速售罄[7] - 演出现场氛围热烈,观众以"退票"作为应援词,场外粉丝自发发放小卡,堪比当红爱豆见面会[6][9] - 演出内容包含网络神曲《爱如火》压轴大合唱,中场穿插k-pop和欧美金曲,观众情绪高涨[11] 抽象文化线下化 - 抽象文化从线上蔓延到线下,乐子人汇聚演出现场沉浸式玩梗,抵抗现实压抑感[15] - 那艺娜被彩虹群体选中并互动,引发更多乐子人追捧,巡演登上Blued开屏宣传位[25] - 社会压抑氛围助推抽象文化流行,年轻人通过荒谬内容投射情绪[37] 那艺娜走红路径 - 从"俄罗斯娜娜"被封到以"大中国娜娜"回归,凭借《爱如火》杀回互联网[13][21] - 与网红三梦奇缘、万邦万人迷的20分钟骂战直播切片二创带火《爱如火》[23] - 主动参与抽象文化构建,持续更新素材,成为可反复咀嚼的符号[29] 演出运营分析 - 巡演背后是专业团队操盘,成员有大型音乐节和知名歌手合作经验[14][49][50] - 团队能精准提取演出者特质,在海报、舞美等环节凸显符号[48] - 演出设计注重互动,演唱与互动时间几乎对半,满足观众情绪释放需求[46] 行业趋势观察 - 那艺娜现象显示草根演出市场需求旺盛,百元票价提供沉浸式体验[41][48] - 场地主理人关注此类演出带来的票房收入和曝光率,但面临网红专业度不足问题[52] - 抽象演出模式可持续性存疑,乐子人忠诚度低,情绪投射对象易替换[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