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AM》

搜索文档
明星不够用了,网红「接管」演唱会
36氪· 2025-09-03 11:17
核心观点 - 中国演出市场出现网红大规模转向线下演出的新趋势 网红通过线上积累流量后尝试线下变现 但面临专业能力不足、生命周期短等问题 同时主办方在传统演出市场遇冷背景下将网红视为新突破口 行业正处于快速演变与洗牌阶段 [1][10][11][19] 演出市场新现象 - 网红线下演出成为2023年显著趋势 包括那艺娜、何秋亊、旺仔小乔、等什么君、封茗囧菌、田一名等网红均举办巡回演唱会或专场音乐会 [10] - 那艺娜巡演规模持续扩大 北京场最低票价从99元翻倍至188元仍次日售罄 8月进行"特种兵式巡演" 除3天外每日均有演出 基本为千人场 其中一天连演两场 [7] - 演出形式突破传统Livehouse范畴 延伸至剧院、体育馆等更大场地 如旺仔小乔在体育馆举办演唱会 [10] 网红艺人特征 - 那艺娜代表典型网红发展路径 58岁湖北农村出身 以"俄罗斯娜娜"成名后账号被封 改名后因骂战再度走红 2022年11月发布歌曲《爱如火》一年内获超20亿播放量 2023年5月启动个人巡演 [3] - 演出内容高度依赖观众互动 形成独特文化现象 观众在演唱《爱如火》时喊"退票"八个八拍 在特定歌词处应答"哎" 问人答"张兵" 问地名答"俄罗斯" 构建符号化狂欢体验 [1] - 网红艺人普遍缺乏专业演出训练 存在假唱争议(那艺娜杭州场音响传出童声)、版权意识薄弱(有艺人单场翻唱17-18首未授权歌曲)、团队管理混乱等问题 [7][21] 市场驱动因素 - 传统演出市场供需失衡 2023年7月演唱会总场次278场同比增长16.3% 但近80%为大于5000座大型演唱会 中小型演出面临票房危机 [12] - 主办方积极转向网红填补艺人缺口 某主办方2023年60场演出中50%-60%为网红艺人 2022年比例近70% 2023年初至今有20-30名网红主动寻求合作 [11] - 场地经营压力加剧 Livehouse在旺季每月仅50%-60%场次能售罄 部分场地从拒接网红转为主动承接 [13][19] 商业模式特点 - 网红演出成本结构轻量化 传统音乐人需乐团伴奏 网红仅需DJ或直接播放伴奏 [19] - 场地合作以包场模式为主 主办方向场地支付固定租金 降低票房不确定性 [19] - 票价设置灵活 那艺娜北京场票价188元起 曾轶可苏州站票价分380元、680元、1280元、1680元四档 [7][15] 行业挑战与风险 - 网红生命周期短暂 多数一年内从主流视野消失 演出内容重复度高(那艺娜仅唱8首歌+互动20分钟) 主办方与网红签约多以一年为期 [28] - 票房波动剧烈 有项目投资200万元票房仅120万元 曾轶可团队因苏州站"票房无法覆盖成本"被主办方取消场次 [12][13] - 粉丝基础不稳定 旺仔小乔因蒙面演唱会争议掉粉超300万并遭多平台禁言 有艺人因直播失言导致核心粉丝抵制 800人场地仅售出200-300票 [23] 成功案例与策略 - 刀酱巡演实现七站全售罄 抖音账号涨粉50万 关键策略包括:数据驱动宣发(构建账号筛选模型)、精准平台投放、将路人盘转化为核心粉丝 [25] - 那艺娜借助假唱争议实现破圈传播 武汉场和长沙场在争议后次日全部售罄 [7] - 专业主办方通过标准化流程控制风险 如为艺人提供有限选项(酒店、差旅三选一)避免额外开销 [22] 行业演变方向 - 部分主办方转向长期艺人培养 某公司明确减少网红合作 重点发展经纪业务 为艺人规划月度演出及全国巡演 [29] - 市场预期进一步洗牌 淘汰粗制滥造的主办方和投机型艺人 推动行业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