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锦衣卫之刀与花》

搜索文档
音乐剧黑马回上海,《锦衣卫之刀与花》将100场留在上海
新浪财经· 2025-09-05 03:49
自2024年底在上海首演以来,国风音乐剧《锦衣卫之刀与花》成为演出市场的现象级"黑马"。 历经一年全国巡演后,12月23日至明年1月4日,《锦衣卫之刀与花》将重返上海,登陆西岸大剧院,其中包括具有纪念意义的第100场。张泽、叶 麒圣、徐杭和毛二、张智涵、吴志军等高人气演员,依然会参演其中。 剧照 剧照 这部音乐剧以"明平汉王高煦之乱"为背景,采用"双男主"的模式。 风舞阳是一个草根少年,误打误撞成为一名锦衣卫,意外偷听到东厂宦官梅霜花与当朝王爷争夺皇位的密谋,陷入权力斗争的漩涡中。 作为剧伙音乐"新·国风"系列第五部音乐剧,它保留了"群像+国风"的特色。 歌曲旋律高燃洗脑,同时打破了"站桩唱歌"的窠臼。作曲张博为每个角色量身打造鲜明的音乐主题:风舞阳的嘻哈旋律灵动跳脱,诠释出草根少 年的不羁与坚韧,东厂宦官则以摇滚布鲁斯混搭唢呐,在阴狠中透出夸张滑稽。 导演、编舞刘晓邑带领团队,融合武术、民族民间舞、古典舞、现代舞,用大开大合的肢体,表达大喜大悲。 "无论看多少次,都会在戏腔启幕那一下狠狠心动。"这部剧在多个社交平台刷屏。返场舞蹈在网络爆火,被网友调侃为"锦衣卫健身操"。其中, 一个返场视频的点赞高达38.2 ...
暑期演出档 最火“三剑客” 音乐剧、脱口秀、舞剧三大品类增长迅猛
深圳商报· 2025-08-19 16:48
演出市场概况 - 2025年上半年全国剧场类演出票房收入达54.02亿元 音乐剧 脱口秀 舞剧是增长主力军 [1] - 音乐剧票房同比增长15.1% 女性观众占比82.9% 25-29岁群体占比30% [1] - 脱口秀票房同比激增134.9% 成为剧场演出第二大品类 "00后"观众占比23.2% [3] - 脱口秀演出场地占比从2024年2.1%跃升至20.9% 专业剧场开始常态化承接大型专场 [3] 音乐剧细分表现 - 新国风音乐剧《锦衣卫之刀与花》开票首日售罄 吸引周边城市观众专程观看 [1] - 英文原版音乐剧《日落大道》《芝加哥》在深圳场场爆满 一票难求 [1] - 意大利音乐剧《神曲》累计观众140万 创下多个城市剧院售罄纪录 配备8位歌手 14位舞者及杂技演员 200余套服饰 [2] 脱口秀市场动态 - 深圳暑期档脱口秀演出密集排期 知名演员个人专场成为亮点 [2] - 粤语文化专场如"不如开心D"和"广东佬梓浩"展现方言喜剧魅力 [2] - 漫才专场和素描喜剧演出体现脱口秀与其他喜剧形式的创新融合 [2] 舞蹈与杂技演出 - 俄罗斯水舞剧《雨中》全球累计观众超200万 连续三年获俄罗斯"最佳演出项目" [3] - 当代杂技剧《站台》突破传统模式 结合现代舞 戏剧 肢体剧等多种艺术形式 [3]
近七成购票者是“她”!2025年上半年剧场演出市场强劲增长
搜狐财经· 2025-08-04 11:00
行业整体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剧场类演出达16.05万场,票房收入54.02亿元,观众人数2055.01万人次,较去年同期显著提升 [1] - 票房收入前200的头部IP项目场次、票房和观众人数同比大幅增长,反映市场活力增强和内容创新驱动 [1] 细分品类表现 - 话剧保持优势地位,场次同比增长16%,票房同比增长3%,热门项目包括喜剧《出马》、话剧《戏台》和舞台剧《太白金星有点烦》 [1] - 脱口秀成为第二大品类,场次同比增长54.1%,票房激增134.9%,主要得益于专业剧场巡演场次增加至20.9% [3] - 音乐剧票房同比增长15.1%,《锦衣卫之刀与花》成为年度现象级黑马 [5] - 舞蹈市场整体趋稳,国际经典剧目如《SIX》加速引进,跨城观演比例达30.8% [5] 消费者特征 - 剧场类演出购票观众中女性占比68.8%,较去年略增0.7%,延续"她经济"主导格局 [5] - 音乐剧、舞剧、沉浸式演出、话剧及儿童剧女性占比超均值,曲艺杂技、音乐会、歌剧、脱口秀吸引更多男性观众 [5] - 脱口秀观众以"95后""00后"为主力军,大学生群体尤为突出 [3] 典型案例 - 呼兰《草台班子》专场巡演从2024年共举办58场,超7.2万观众观演,场均观众超过1200人 [3] - 脱口秀艺人二狗在郑州专场开票即售罄,出现"手慢无"抢票盛况 [3]
相聚现场,一起“嗨”(青年消费新趋势观察⑧)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5-27 22:56
演出市场整体表现 - 2024年全国演出市场总收入796.29亿元,同比增长7.61%,票房收入579.54亿元,同比增长15.37% [7] - 演唱会经济具有"1∶4.8"的拉动效应,即花费1元门票能带动同期周边消费4.8元 [7] - 大型演唱会增速最为突出,票房破260亿元,同比增长78.1%,观演人次超2900万,同比增长45% [8] - 5000人以上的大型音乐节票房近24亿元,观演人次突破581万 [8] 消费群体特征 - 年轻消费者成为线下演艺市场主力,追求个性化、差异化体验和情绪价值 [10] - 79.4%的受访者认为演出能带来情绪价值,治愈心灵 [10] - 18岁至35岁年轻人占舞剧《牡丹亭》观众近八成 [13] - 社交媒体成为年轻人观演决策重要渠道,晒票根成为"社交货币" [11] 演出内容创新 - 脱口秀(单口喜剧)演出场次和票房上升幅度最大,分别为53%和48% [8] - 沉浸式演出形式兴起,如《克莱因历史》融合脱口秀、戏曲、说唱等多种表演形式 [15][16] - 传统戏曲与现代审美结合,如越剧现代戏《钱塘里》展现当代青年生活 [13] - "不设舞台"的演出形式出现,如朵云书院"戏剧快闪"和酒吧互动剧 [16] 区域分布变化 - 二线城市大型演唱会票房、场次占比均达60%以上 [9] - 三四线城市音乐节票房占比达29.1%,同比增长3.8%,场次占比34.9%,同比增长2.7% [9] - 演出资源向二三线城市扩张,形成"为一部剧奔赴一座城"的文化消费现象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