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卫星通信
icon
搜索文档
吉利星座完成一期组网,实现全球实时通信覆盖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24 13:26
公司业务进展 - 吉利星座第六轨道面以"一箭12星"方式成功发射 在轨卫星数量增至64颗 顺利完成一期组网计划 [1] - 星座组网后对车载卫星通信赋能再度提升 已实现除南北极外全球地表任一地点实时通信覆盖 [1] - 通信系统具备每天3.4亿次通信能力 可支持全球2000万用户 单条通信能力达1900 Byte [1] - 支持文字消息 语音消息与图片等业务传输类型 拥有50dB超强抗干扰能力 [1] 商业合作拓展 - 已在国内外完成多领域商业验证测试 与中东 非洲 东南亚 中亚和拉美地区20多个国家电信运营商达成合作 [1]
中国卫通:9月22日召开董事会会议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23 09:36
公司治理调整 - 中国卫通第三届第二十五次董事会会议于2025年9月22日以通讯方式召开 [1] - 会议审议《中国卫通关于取消监事会并修订〈公司章程〉的议案》等文件 [1] 行业动态 - 国家组织大型采购中报价过低企业需解释原因并面临严格防范措施 [1] - 该采购事件引发全行业广泛关注 [1]
到2030年,发展卫星通信用户超千万——卫星直联,将带来哪些新变化?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9-23 08:52
行业政策与目标 - 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指导意见 明确有序推动卫星通信业务开放 提出到2030年发展卫星通信用户超千万目标 [1] - 支持低轨卫星互联网加快发展 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 实现全球宽带网络覆盖 [5] - 支持电信运营商开展终端设备直连卫星业务 加快推动卫星通信应用由专业领域向大众领域普及延伸 [5] - 组织开展卫星物联网商用试验 研究设立新型卫星通信业务 进一步扩大向民营企业开放 [5] 技术发展与应用场景 - 卫星通信通过手机上的卫星终端芯片或汽车上的卫星终端模组实现信号收发 与普通移动通信在传输方式、频谱范围、覆盖范围存在差异 [1] - 手机直连卫星业务已推出 华为、荣耀、小米等7家手机厂商已推出36款具备直连卫星功能手机 [4] - 汽车直连卫星服务支持车主一键拨打天通卫星电话 预计2024年底直连卫星车型销量将突破10万台 [4] - 卫星通信在电力配送线路监测等领域通过天地融合以更低成本解决现实需求 [6] - 卫星通信与工业互联网、车联网、航空机载通信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交叉融合 推动汽车、船舶、飞机等直连卫星 [5] 市场现状与规模 - 中国卫通运营管理18颗商用通信广播卫星 建成覆盖国土全境及一带一路区域的高轨Ka高通量卫星互联网 [2] - 海星通全球网服务覆盖全球超过95%的海上航线 [2] - 手机直连卫星正常通话价格普遍在9元/分钟 [7] - 天地融合有望形成新的万亿级市场 在工业、农业、交通、能源等领域实现创新应用 [8] 企业动态与合作 - 中国电信在全球范围内率先推出手机直连卫星业务 [4] - 中国电信与多家车企达成汽车直连卫星合作 [4] - 中国联通获得卫星移动通信业务经营许可 [5] - 赛力斯集团在车辆上配备eCall卫星通信功能 实现首例卫星救援 [8] 用户需求与期待 - 消费者期待卫星通信功能更强大、价格更亲民 [7] - 用户认为卫星通信在极端场景下保障通信安全值得额外付费 [7] - 希望卫星通信缩小城市与偏远地区在教育、医疗资源上的差距 [7] - 用户购买产品时会多留意是否具备卫星通信功能 期待平价选配 [7]
迪洛斯智能与凯睿星通签署深度合作协议
证券时报网· 2025-09-23 05:04
人民财讯9月23日电,9月22日,迪洛斯智能与卫星通信领域企业凯睿星通正式签署深度合作协议,成为 产业战略合作伙伴。双方将在生态保护、应急消防、林草病虫害防控、国家公园监管等领域全面协作, 共同构建"感知—回传—分析—决策"一体化智能体系。双方还将联合推进卫星通信芯片模组的联合研 发,打造更具工程落地能力的软硬件融合生态。 ...
卫星直联,将带来哪些新变化?
人民日报· 2025-09-22 22:47
卫星通信"厉害"在哪儿?除了打电话,还将有啥新应用? 不仅连手机,还连接汽车、船舶、无人机 打开手机"设置"菜单,选择"卫星网络"功能,手指轻轻一拨启用天通卫星通信。十几秒后,手机屏幕显 示"卫星连接成功",可以选择拨打电话或发送短信。9月11日,在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冠华大厦前的一片 开阔空地上,中国电信(601728)卫星公司的工作人员为笔者现场演示了拨打卫星电话的流程。笔者拉 开与工作人员的距离并接听对方打来的卫星电话时,通话声音、质量都十分稳定。 卫星通信正加速走进普通人生活。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关于优化业务准入促进卫星通信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 见》),明确将有序推动卫星通信业务开放,促进卫星通信产业高质量发展,并提出到2030年,手机直 连卫星等新模式新业态规模应用、发展卫星通信用户超千万等目标。 终端设备直连卫星,中国已进行多年探索。 以中国首个自主研制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天通一号"为例,于2021年正式组网完成并由中国电信运 营,近年来持续向大众领域、新兴产业进行服务延伸。 "2023年9月8日,中国电信在全球范围内率先推出手机直连卫星业务,拉动手机直连卫星产业快速发 展。 ...
北京亦庄打造“新质出海矩阵”
经济日报· 2025-09-21 22:09
核心观点 - 北京亦庄通过"三海行动"和"新质出海矩阵"推动高水平开放 外资外贸实现显著增长 上半年出口额达314.3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16.9% [1] - 亦庄综保区创造全国最快建设纪录 已与8家企业和4家机构达成合作 为企业提供保税加工、检测维修等国际化服务支持 [2] - 区域集聚1530家外资企业 外资研发中心达109家 占北京市总量40% 形成"总部+研发+制造"复合功能集聚态势 [2] 产业出海战略 - 推进"抱团出海、搭船出海、品牌出海"三海行动 组织亮亮视野、文远知行、小马智行等10家企业启动"新质出海"全球行动 [1] - 亮亮视野AR眼镜在韩国成为爆款 文远知行与小马智行在迪拜和卢森堡取得自动驾驶突破 银河航天在泰国完成低轨卫星宽带验证 [1] - 灵足时代机器人关节模组出口至30个国家和地区 形成"亦庄智造"出海新势力集群 [1] 外资企业生态 - 外资企业覆盖67个国家和地区 从"在中国"转向"为中国"和"为全球"战略 实现能级、信心、势能三条增长曲线同步跃升 [2] - 雷泰医疗依托亦庄综保区开展放疗设备保税加工出口与检测维修业务 强化全球供应链布局 [2] - 区域具备高精尖产业聚合空间资源 全球要素高效配置的产业集群 以及制度创新驱动的政策生态 [1] 平台建设与服务体系 - 亦庄综保区提供高效通关流程、创新政策支持和全链条服务体系 助力企业敏捷响应国际市场需求 [2] - 与国际医药创新公园等平台协同 拓宽"创新共振、产业共创、红利共享"发展路径 [3] - 与北京仲裁委员会、中国报关协会等4家机构建立生态伙伴关系 提供功能完备的开放平台 [2]
马斯克最新访谈:机器人、星链、星舰、AGI,AI时代的终极野心
老徐抓AI趋势· 2025-09-21 13:08
前言 前两天,马斯克出现在知名科技峰会 All-in Summit ,接受了一次长达一个多小时的深度访谈。 访谈内容干货满满:从特斯拉机器人、AI芯片、FSD,到SpaceX的星链、星舰,再到超级人工智能的时间表,几乎把他旗下的公司都聊了个遍。 如果只是囫囵吞枣地略读一遍,可能你只会觉得"马斯克又画饼了"。但如果把这些内容逐条拆开、深入分析,你会发现:这不是单纯的"画饼",而是极其 清晰的技术路线图和商业战略,每一条都值得投资人、创业者、科技爱好者重视。 今天,我们就把这次访谈的要点梳理出来,一次性聊透,让你看清AI时代的机会在哪里。 特斯拉机器人 从玩具到生产力工具的临门一脚 马斯克说,想要把机器人做成功,必须搞定三件事:第一,要有灵活度接近人手的复杂机器手;第二,要让机器人理解物理世界;第三,要能量产。 这三点听上去简单,但实际上每一条都是行业天花板。 机器手:人类27自由度的奇迹 人手有27个自由度,是生物学和工程学的奇迹。你既能用它敲钉子,也能穿针引线;既能做高尔夫挥杆,也能弹钢琴。要让机器手像人手一样灵活,就必 须复制这种复杂结构。 特斯拉的解决方案是:把驱动关节的致动器放在小臂里,通过"肌腱"式的 ...
海昌新材收购卫星通信企业 “第二增长曲线”锚定高精度定位蓝海
证券时报网· 2025-09-21 11:56
收购概况 - 海昌新材拟以2.55亿元现金收购信为通讯51%股权[1] - 收购旨在切入高精度卫星天线赛道 开启精密制造与高科技双轮驱动新格局[1] 战略布局 - 公司跳出粉末冶金零部件生产 突破行业成熟度带来的增长天花板[1] - 信为通讯聚焦GNSS天线定位赛道 覆盖精准农业 形变监测等六大高景气领域[1] - 组合精密制造底座与高科技赛道延伸 保留现有产业优势同时打开未来增长空间[1] 标的公司财务表现 - 2024年末总资产8029.84万元 净资产4467.87万元 营业收入9671.60万元 净利润3036.81万元[2] - 最近一期总资产9720.20万元 净资产7475.41万元 营业收入8437.23万元 净利润3346.87万元[2] - 资产质量持续优化 采用产品加技术服务模式形成竞争壁垒[2] 协同效应 - 技术层面融合射频核心部件与精密结构件制造 提升无人机飞控系统与智能座舱产品附加值[3] - 客户层面电动工具汽车领域与无人机智能装备客户群高度互补 通过资源共享扩大市场覆盖[3] - 供应链层面成熟生产管理体系与海外布局支撑产能扩张与全球化拓展[3] 业绩承诺与收购优势 - 转让方承诺2025-2027年度累计扣非净利润不低于1.2亿元[4] - 若累计净利润低于承诺数85% 转让方需进行补偿[4] - 相较于自主研发 收购可直接获取成熟技术团队与市场渠道 实现低成本高效切入[4] 行业背景与发展前景 - 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全面落地 新基建加速推进 高精度卫星定位产业进入爆发期[4] - 收购有利于生产及供应链资源整合 优化生产布局 发挥规模效应[4] - 公司从精密制造企业升级为精密制造加智能硬件复合型科技企业 长期发展价值值得期待[5]
“相中”信为通讯!海昌新材欲2.55亿元跨界卫星通信
北京商报· 2025-09-21 11:45
收购交易概述 - 海昌新材拟以2.55亿元现金收购信为通讯51%股权 实现跨界卫星通信领域拓展 [1][4] - 交易不构成关联交易及重大资产重组 转让方为吴文平、卢林生二人 [4][7] 标的公司业务与财务 - 信为通讯主营GNSS天线定位射频部件及模组 产品包括高精度卫星定位天线、北斗通信天线等 [4] - 产品应用于无人机、智能割草机、测量测绘、精准农业、无人驾驶及形变监测领域 [4] - 2024年标的公司总资产8029.84万元 净资产4467.87万元 实现营业收入9671.6万元 净利润3036.81万元 [8] 收购战略协同 - 通过收购形成新利润增长点 强化无人机及新能源汽车领域技术壁垒 [5] - 建立技术创新研发融合机制 实现卫星天线技术与现有粉末冶金产品深度融合 [5] - 提升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客户影响力及多元化应用 [5] 业绩承诺条款 - 转让方承诺2025-2027年累计净利润不低于1.2亿元(扣非后) 具体年度目标将在正式协议明确 [7] 收购方财务与市场表现 - 截至2024年上半年末 海昌新材货币资金约3.74亿元 [6]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38亿元(同比下降4.75%) 归属净利润3074.24万元(同比微增0.14%) [8] - 2022-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2.2亿元、2.25亿元、2.97亿元 归属净利润分别为5720.13万元、4617.85万元、7122.58万元 [8] - 9月19日股价收跌5.07%至25.85元/股 总市值64.15亿元 当日成交额4.32亿元 [9] 行业背景 - 卫星定位及通讯行业(尤其GNSS天线领域)受技术升级、市场扩张及政策支持驱动 呈现高速增长态势 [5]
卫星通信将在更多领域落地!“宇宙级”大机遇来了
齐鲁晚报· 2025-09-20 01:45
政策推动与业务发展 - 工信部印发指导意见促进卫星通信业务开放和商业航天创新发展[1] - 中国联通获得卫星移动通信业务经营许可 中国移动相关许可预计近期落地[6] - 卫星通信业务将从行业应用向大众应用普及拓展 未来与地面移动通信融合发展[8] 天通卫星运营现状 - 中国电信自2023年9月起开通手机汽车直连卫星业务 用户规模达近300万[3] - 天通卫星月通话分钟数超过百万分钟 已推出35款直连卫星手机机型[5] - 累计出货量超过2300万台 主要应用于户外应急通信和防汛救灾保障[5] 技术应用与覆盖能力 - 天通卫星为高轨通信卫星 3颗组网实现中国全境及东南亚地区覆盖[1] - 汽车可通过卫星通信App连接3万多公里外卫星实现通话短信功能[1] - 卫星通信不需地面基站支持 在无移动网络区域仍可保持通信[1] 卫星互联网建设进展 - 我国规划发射上万颗卫星提供全球网络服务 7-8月完成47颗低轨互联网卫星部署[9] - 刷新国内卫星互联网高密度组网发射纪录 9月成功发射技术试验卫星[9] - 卫星制造产线满足年产100-150颗中型卫星 研制周期缩短80%[11] 火箭发射能力提升 - 长征八号甲火箭当年首飞即实施高密度发射 国际同类火箭中尚属首次[14] - 采用产品化设计实现大批量生产 预计明年春节前还有5次发射任务[14][16] - 按半个月一发能力部署 凸显低轨互联网卫星组网发射紧迫性[14] 新型火箭研发突破 - 天龙三号火箭完成静态点火试验 总推力超800吨刷新商业航天纪录[15][18] - 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超20吨 为大型液体可回收火箭计划年内首飞[18] - 朱雀三号、力箭二号、长征十二甲等多款可重复使用新型火箭有望年内首飞[20] 发动机技术突破 - 蓝焱液氧甲烷发动机推力达220吨 完成30多次地面点火试验[20] - 最高推力达50%工况 将服务于更大运力火箭研制[20] - 大推力对应大运载能力 使商业航天运载能力出现阶跃式提升[22] 产能瓶颈缓解预期 - 卫星等火箭和火箭等工位问题预计2026年重要缓解[24] - 多家火箭企业计划2025年底至2026年实施可回收火箭首飞[24] - 试验成功转入商业阶段后 运力瓶颈有望2026年后明显改善[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