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医疗

搜索文档
京东药师向药品推销宣战 专注药事服务 守护用药安全
证券日报· 2025-09-25 07:37
长久以来,消费者在购药过程中常被推销所困扰——本想买对症药,却被推荐高价保健品;想选知名品 牌,却被引导购买不知名的替代品;咨询用药问题,反被推销非必需药品。本次京东健康发布《京东药 师宣言》正是为了重塑药师专业形象,回归"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本质,帮助用户"买对药、不买非必 需的药",把"买药不花冤枉钱、正确吃药更安全"的服务主张真正落到实处。 本报讯 (记者袁传玺)2025年9月25日是第17个"世界药师节",京东健康最近联合新华网发布《京东药 师宣言》,向行业顽疾"药品推销"宣战。京东健康郑重承诺:旗下全体药师坚决抵制药品推销,专注提 供专业药事服务,守护民众用药安全。 在用药指导方面,京东药师会用通俗语言讲解药品的用法用量、使用禁忌以及出现不良反应时的应对措 施;针对慢病患者,京东药师会为他们建立健康档案,制定个性化用药计划,并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和定 期随访,必要时还会协调其他优质医疗资源,提升慢病控制效果;京东药师还通过直播、短视频、图文 海报等形式,普及药学知识,提升用户安全用药意识,从源头降低用药风险。 "药师绝不是药品销售员,而是健康的守护者。"京东健康相关负责人表示,《京东药师宣言》不仅是承 ...
京东大药房上线睡眠中心 在线问诊+送药到家缓解用户失眠难题
证券日报· 2025-09-23 14:12
睡眠健康市场需求 - 中国近四分之一人口睡眠时间不足6小时 约40%人群存在夜间易醒问题[2] - 睡眠障碍涵盖六大类九十多种疾病 包括失眠障碍 睡眠呼吸障碍 昼夜节律相关睡眠-觉醒障碍 不宁腿综合征等 诊疗需求广泛且迫切[2] 国家政策支持 - 国家要求2025年每个地市至少有一家医院提供睡眠门诊服务 直辖市要求区县至少有一家医院提供此类服务[3] - 国家四部门联合开展"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行动(2025-2027年) 明确普遍睡眠门诊建设工作目标[3] 公司业务布局 - 京东健康旗下京东大药房上线睡眠中心并计划开设互联网睡眠门诊 提供互联网医疗与健康管理深度融合的全流程睡眠健康解决方案[2] - 整合精神心理 中医等专科资源 与全国三甲医院精神科医生合作 采用"疾病治疗+心理咨询"联合诊疗方式[3] - 提供AI心理陪伴师"聊愈小宇宙"24小时心理陪伴服务 并借助智能工具帮助用户进行初步自评[3] - 持续输出权威科普内容 推动健康管理从被动治疗向主动预防转变[3] 产品与服务协同 - 用户可购买睡眠药物 呼吸机 褪黑素等不同类别健康商品 实现一键购齐[4] - 卫材中国药业原研创新药物达卫可®(莱博雷生片)在京东健康全网首发 该药是中国首个获批上市的双食欲素受体拮抗剂[4] 行业合作与发展 - 公司持续深化与医疗机构 专家学者的合作 不断完善服务模式[4] - 睡眠中心成立是对国家政策的快速响应 依托公司强大的医疗资源整合能力[3]
2025微博健康医疗盛典:京东健康获颁“社会价值贡献先锋”荣誉
中金在线· 2025-09-23 07:55
行业发展趋势 - 互联网医疗用户规模达4.18亿人 占网民总数37.7% [3] - 预计2025年互联网医疗市场规模突破4799亿元 [3] - 全国互联网医院数量达3756家 去年累计线上诊疗1.3亿人次 [3] 公司运营数据 - 2025年上半年日均问诊量超50万次 [4] - 医生团队平均从业年限超10年 提供7*24小时在线服务 [4] - 药品配送服务覆盖超20万家连锁药店 最快9分钟送药上门 [4] - 线上医保支付已惠及近2亿人口 [4] 技术服务能力 - AI医生"大为"累计服务用户超百万 单次互动平均超7轮 好评率97%以上 [5] - 建立AI健康全专业服务矩阵 包括AI营养师/药师/心理咨询师等智能体 [4][5] - 采用AI实现智能分诊 智能审方和智能病历功能 [4] 服务生态建设 - 护士到家提供60多个专业护理项目 覆盖47个核心城市 最快1小时上门 [4] - 到家快检提供160多种快速检测产品 覆盖23个核心城市 [4] - 完善"医 检 诊 药"服务闭环 强化到家到店服务能力 [4] 质量管理体系 - 建立三级质控管理体系 制定16项核心制度 [5] - 邀请40余位覆盖24个专科的专家组成质量管理委员会 [5] - 牵头制定《互联网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专家共识》并于行业期刊发表 [5] 行业影响力 - 获"社会价值贡献先锋"荣誉 连续两年发起医师节致敬活动 [1] - 推动互联网医疗从"技术精度"向"服务温度"转型 [1][6] - 致力于构建和谐理性温暖的新型医患关系 [1]
?行业动态:
中泰国际· 2025-09-23 07:41
2025 年 9 月 22 日 星期一 1 我们认为,虽然理论上美国降息利好香港市场,但考虑到恒指在降息前已经上涨,预计短期恒指将盘整,我们认为短期 内仍以个股操作为主,AI 相关的科技板块龙图与互联网医疗板块中,中报情况较好的京东健康(6618 HK)与平安好医生 (1833 HK)或可受益于市场对 AI 概念股的关注。 行业动态: 医药:恒生医疗保健指数上周下跌 1.95%,跑输恒生指数 2.6 个百分点。消息面上,我们看到 GSK(GSK US)与礼来(LLY US)等承诺在美国投资逾 3,500 亿美元建厂,市场可能忧虑他们将减少与中国药企的合作,但我们认为这只是美国药企在 尝试规避未来可能发生的关税影响。近年美国药企多次与中国药企签订授权协议,表明他们也看好中国的优质产品,我 们认为创新药板块无需过虑。海吉亚医疗(6078 HK)获主席回购,股价上涨 7.92%。公司 2024 和 25 年上半年业绩受医 保控费影响较大,未来我们预计随着医保即时结算与商保创新药目录的落地,龙头医疗服务企业的经营环境有望逐步回 暖。 汽车板块:上周五市场观望中美领导人谈话内容和结果,恒生指数全日平收。汽车板块整体表现 ...
方舟云康探寻“AI+慢病管理”新路径,为健康服务注入创新动能
江南时报· 2025-09-22 12:24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医疗服务也逐渐走向数智化升级。在此背景下,人工智能 (AI)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代表,正在深度融入互联网医疗领域,为互联网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提供了强 有力的支持。 AI竞争加剧,互联网医疗踏上升级新征程 "AI+H2H"重塑互联网医疗新生态 在此背景下,方舟云康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方舟云康)作为深耕AI技术应用的先行者,始终以 技术驱动为核心,致力于通过AI赋能互联网医疗产业升级,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方舟云康自主研 发"H2H(Hospital To Home)智慧医疗新生态服务平台",凭借其技术创新能力,在2025年完成 了"AI+H2H"技术升级,显著提升服务质量与效率,成为产业数智化升级的有力推动者。 升级后的"AI+H2H"服务平台,拥有多款AI核心产品。方舟云康通过AI产品加持,提升平台医生工作效 率,同时也为患者带去了高效、专业的个性化服务。 除了服务效率上的升级,方舟云康直面医疗大模型可能潜藏的"幻觉风险",方舟云康技术团队针对性地 采取了包括知识库优化、模型优化、大模型监督等在内一系列的措施,打造出业内标杆式"大模型幻觉 抑制方案",用技术引领行业创新 ...
专家智能体火热 医生担忧AI分身“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
搜狐财经· 2025-09-21 16:42
"目前,在医生智能体这个赛道上,各个医疗大模型研发团队都在比谁的考试分数更高、哪个智能体回 复得更快,但却忽略了严肃医疗场景首先需要确保诊断的安全性,然后是有效性。"医联/未来医生创始 人、CEO王仕锐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说。 医疗大模型应用引发临床安全与伦理争议,其中决策错误的责任归属问题在"专家智能体"的研发和应用 中尤为凸显。专家们的顾虑仍待进一步回应:面对大模型决策过程的"黑箱",智能体会不会顶着他们的 名义"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 "专家智能体"赛道火热 所谓"专家智能体",即以AI大模型等技术为底座,结构化专家团队的诊疗经验,复刻其专业语料、诊疗 习惯以及临床决策框架和依据,形成专家的数字分身。在业界人士看来,我国优质医疗资源供给和知名 医学专家服务能力有限,"专家智能体"可以协助医生拓展诊疗边界。 "病人病情千变万化,并不能完整照搬教科书和指南,在这种隐性的诊疗思路和经验沉淀上,专家和普 通医生就拉开了差距,这就有了专家AI智能分身的用户需求。近一年多以来,大模型推理能力的提升 和训练模式的迭代,让医疗垂直大模型得以'理解'医学思维和医疗决策逻辑,实现可信的辅助决策,这 使得定制化的智能体模拟医 ...
专家智能体火热,医生担忧AI分身“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
第一财经· 2025-09-21 11:53
行业发展趋势 - 医疗大模型市场规模预计2025年达20亿元 年增长率140% 2028年突破百亿元[2] - 互联网医疗行业市场规模预计2025年增至4799亿元[3] - 2024年前四月新发布医疗大模型已过百个 远超2023年全年61个和2024年全年94个[2] 专家智能体技术特点 - 以AI大模型为技术底座 结构化专家诊疗经验 复刻专业语料和临床决策框架[1] - 大模型推理能力提升使定制化智能体模拟临床推理链路更具可操作性[2] - 多学科专家智能体通过MDT多学科会诊出具综合诊断建议[5] 应用场景与效率提升 - 智能体分流使专科专家落入诊疗流程第四环节 提升诊疗效率[5] - 头部医院将专家智能体延伸至患者随访和基层医生培训[6] - 智能体可解决医患语言体系不衔接问题 减少诊断偏倚[5] 专家参与机制 - 专家需对智能体诊断签字并担负医疗责任[7] - 专家深度参与模型开发与迭代 每天需处理1-2个需亲自答复的病例[9] - 同一专家理论上可在多个平台构建智能分身 但精力仅胜任1-2个平台[10] 技术挑战与解决方案 - 医疗大模型多模态识别能力不理想 对不同尺寸像素影像资料难以精准识别[10] - 皮肤科病例需医生在最终签字前肉眼核对影像资料[10] - 训练数据存在噪音 部分通过录音笔记录问诊流程的原始方式获取[8] 用户认知研究 - 斯坦福和麻省理工研究发现参与者无法区分AI生成回答与医生回答[3] - 用户可能主观认为AI生成的医疗回答在全面性有效性方面更优[3] - 当线上答复标注医生来源时 用户对信息的接纳仍会倒向专家侧[3]
互联网医疗借AI,再向慢病管理市场投石
第一财经· 2025-09-20 02:17
过去,中国慢病管理市场线上渗透进展缓慢。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带来的健康损害不可估量,是我国居民的最重要死因。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 快,慢性病疾病负担日益沉重。 "人口老龄化给医疗带来的压力,我们需要一种有效的缓解方法。"近日,在方舟健客第十届H2H医疗服 务生态大会上,方舟健客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谢方敏说。 看病难、随访难、出行不便,是很多慢病管理面临的一些痛点。大模型的发展,正在重塑医疗行业,一 些互联网医疗平台也希望借助AI技术提速慢病管理业务发展。 有三甲医院医生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在长期治疗中,影响慢病患者患者预后的主要就是如何管理问 题。过去采用传统方式,见面诊疗后鼓励患者前来复诊或到社区医院复诊,但很多患者症状改善后就不 再复诊。 这些年,不少互联网平台希望医生与慢病患者在线下完成首诊后,可以把复诊的场景搬到线上,但线上 问诊的难点是用户往往期待医生回复速度快、问诊质量高,而医生不可能一直在线上"蹲守",回复不及 时,导致用户就医体验不理想。从过往看,中国慢病管理市场线上渗透进展缓慢。根据灼识咨询预测, 2023年,中国慢病管理市场线上渗透率为4.4%。 大模型的发展,让互联网医疗平台看到 ...
去年全国互联网医院达3756所、诊疗1.3亿人次 AI医疗服务已有上市公司盈利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19 09:20
互联网医院发展现状 - 截至去年底全国互联网医院数量达3756所 去年诊疗人次高达1.3亿 [1][4] - 头部互联网医疗平台今年上半年宣布盈利 行业进入扭亏为盈阶段 [1][6] 用户结构与需求特征 - 复诊患者特别是慢病患者成为互联网医疗主要用户群体 [1][6] - 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阻肺等慢病管理需求突出 国内发病率高但及时诊断病例有限 [6] 技术赋能与效率提升 - AI助理技术在互联网医院平台应用 已辅助完成近40万次问诊 [3] - AI技术将医生服务效率提高33% 累计为医生节省6万小时工作时间 [3] - 大模型优化线上问诊流程 实现问诊前患者资料预处理与智能建议生成 [2][3] 医疗资源分布与就医模式变革 - 全国百强医疗机构绝大多数分布在直辖市和省会城市 北上广三地占据A++++等级医院12家 [2] - 互联网医院打破时空限制 使东北/西北等地区患者无需长途奔波即可获得北上广优质医疗资源 [1][3] - 线上平台提供药品配送服务 解决医院紧缺药物供应问题 [3] 医生参与度与接诊模式 - 具有30多年临床经验的专家在互联网医院平台接诊近4000名患者 [3] - 医生通过文字/电话/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线上交流 平均接诊等待时间从5小时大幅缩短 [2][3] - 超过50%的医生每日工作时间达8-10小时 AI技术有效为医生减负 [2][3] 行业盈利模式与用户黏性 - 平安好医生/京东健康/方舟健客等企业实现盈利 其中方舟健客上半年净利润达1250万元 [6] - 行业通过问诊服务和药物销售双渠道提高用户黏性 加强慢病患者全周期疾病管理 [6]
信达生物领跌成分股,港股医药ETF(159718.SZ)午后下挫
新浪财经· 2025-09-19 05:48
市场表现 - 隔夜普生物技术指数XBI大涨3.1% [1] - 港股医药ETF(159718.SZ)高开后持续走弱现跌0.93% [1] - 成分股海吉亚医疗领涨7.41% 环球医疗上涨0.96% 京东健康上涨0.88% [1] - 成分股信达生物领跌6.57% 康诺亚-B下跌4.78% 绿叶制药下跌4.31% [1] 行业前景 - 创新药板块景气度可持续 "创新+国际化"产业趋势不变 [1] - 创新药产业预计持续获得政策支持 全球竞争力持续增强 商业化盈利持续兑现 [1] - 创新药产业链海外业务订单和业绩开始恢复 国内业务具备自主可控逻辑 [1] - 上游业绩出现复苏趋势 2025年需求有望迎来复苏 [1] - 消费医疗领域(医疗服务/中药OTC/连锁药店)基本面有望实现回升 [1] - 医疗器械2025年亦有望迎来改善 [1] 投资策略 - 机构坚定看好优质创新及创新产业链 大产业趋势面前无惧短期扰动 [2] - 港股医药ETF板块构成均衡 包含创新药/CXO/互联网医疗/创新器械等港股特色标的 [2] - 建议关注港股医药ETF(159718.SZ)及其联接基金(A类:019598 C类:019599)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