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智能硬件
icon
搜索文档
南方优质企业混合A近一周上涨5.76%
搜狐财经· 2025-08-24 02:25
基金表现 - 最新净值0.8204元 [1] - 近一周收益率5.76% [1] - 近3个月收益率18.55% [1] - 今年来收益率18.55% [1] 基金概况 - 成立于2021年3月10日 [1] - 基金经理应帅 [1] - 截至2025年6月30日规模4.74亿元 [1] 持仓结构 - 前十大持仓合计占比32.89% [1] - 持仓首位渝农商行 [1] - 重仓科技板块包括阿里巴巴-W和腾讯控股 [1] - 配置消费板块贵州茅台与美的集团 [1] - 涵盖金融板块工商银行 [1] - 包含能源板块中石化炼化 [1] - 配置医疗板块药明康德 [1] - 持有工业板块杰瑞股份与九号公司 [1]
华勤技术拟赴港上市 深化全球布局赋能高质量发展
中证网· 2025-08-23 05:57
公司战略与资本运作 - 公司正式启动H股发行上市计划 拟发行H股股数不超过发行后总股本的8% [1] - 赴港上市旨在加速全球化战略落地 拓宽国际融资渠道并提升公司治理透明度 [1] - 香港上市将搭建港股资本运作平台 有利于再融资和海外收并购战略推进 [2] - 港股上市将便利国际员工股权激励计划 提升全球招募和激励顶尖人才能力 [2] - 登陆港股市场有望吸引国际优质投资人关注 优化股东结构并实现股东基础多元化 [2] 财务表现与业务构成 -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830亿元至840亿元 同比增长110.7%至113.2% [1] - 2025年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8.7亿元至19.0亿元 同比增长44.8%至47.2% [1] - 智能手机 个人电脑 数据中心三大成熟业务协同发力 构建稳健产品线矩阵 [1] 全球运营布局 - 形成"1+5+5"全球布局:1个上海总部 5大研发中心(上海/东莞/西安/南昌/无锡) 2大国内制造中心(南昌/东莞)及3大海外制造基地(印度/越南/墨西哥规划中) [2] - 通过自主研发与战略并购双轮驱动 建立国内核心基地与海外VMI基地双供应体系 [2] 行业地位与竞争优势 - 作为全球领先智能硬件平台型企业 深度服务全球顶级品牌客户并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 [1] - 具备全链路研发制造能力 形成研发-采购-制造-交付一体化生态 [1] - 智能手机 笔记本电脑 平板等销量多年稳居行业前列 市场竞争力强劲 [1]
华勤技术拟港股上市 加快国际化战略及海外业务发展
证券时报网· 2025-08-22 12:26
公司战略与业务发展 - 公司拟发行H股并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 以加快国际化战略及海外业务发展 增强境外融资能力 提高综合竞争力 [1] - 拟发行H股股数不超过发行后总股本的8%(超额配售权行使前) [1] - 公司为全球领先智能硬件平台型企业 深耕手机ODM赛道 连续多年位列全球智能手机ODM/IDH出货量第一 [1] - 业务延伸至智能终端、高性能计算、AIOT及其他、汽车及工业产品四大板块 形成"3+N+3全球智能产品大平台"战略 [1] 财务表现 - 2024年全年营收突破千亿元 同比增长28.8% 归母净利润达29.3亿元 同比增幅8.1% [2] - 2025年第一季度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15.6% 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39.0% 扣非净利润同比增长43.6% [2] - 2025年上半年预计实现营业收入830亿元到840亿元 同比增长110.7%到113.2% 预计归母净利润18.7亿元到19亿元 同比增长44.8%到47.2% [2] 市场环境与政策支持 - 香港市场优化上市机制 对A股上市企业开放"绿色通道" 2024年推出快速审批时间表 符合条件的A股公司原则上仅进行一轮意见反馈 监管评估在30个工作日内完成 [2] - 港交所2025年8月优化IPO市场定价规定 "A+H"发行人初始公众持股量门槛降至10%或达30亿港元市值 [2] - 央行与外汇局联合发布征求意见稿 优化境内企业境外上市资金管理政策 为A股公司境外上市营造便利环境 [3] - 2025年上半年香港新股融资金额达141亿美元 居全球首位 同比猛增695% 多家A股行业龙头赴港上市 [3]
港股IPO融资额全球第一,宝安7家硬科技企业乘势抢滩
搜狐财经· 2025-08-22 12:02
港股IPO融资额全球第一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吴素红 张郗郡 8月20日,香港交易所(简称:港交所)最新半年报出炉:现货、衍生品及沪深港通成交量全线创新高,IPO融资额更是重登全球榜首。 港股IPO市场增长强劲,正吸引国内企业扎堆赴港递表。记者盘点发现,这一波港股IPO热潮中,深圳宝安区表现抢眼—— 8月18日晚间,立讯精密发布公告称,公司已于2025年8月18日向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递交了发行境外上市股份(H股)并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的 申请。 不完全统计显示,目前宝安区已有立讯精密、欣旺达、兆威机电、创智芯联、海清智元、卧安机器人、大行科工等至少7家企业递表港交所,数量位居全市 前列。 宝安中心区。童艳龙 摄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指出,本轮宝安赴港IPO的企业,多集中于消费电子、机器人、智能硬件等硬科技赛道,充分体现新质生产力特征,既契 合港股"科企专线"政策方向,也更易获得国际资本青睐,反映出宝安作为先进制造高地的资本吸引力正在显著提升。 龙头上市企业积极"出海" 港股IPO融资额重回全球榜首,正吸引一批内地龙头企业积极布局"出海"。 根据港交所业绩报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港交 ...
vivo发力“空间智能”的底气:三十年技术复利,不做跟风者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2 11:33
公司战略布局 - vivo正式发布混合现实头显vivo Vision探索版 重量仅398克 轻于目前市面上已发布的600克左右产品 并针对中国人面部轮廓进行定制化设计[1] - 公司布局MR眼镜是科技战略的开端与关键奇点 长期计划与手机 机器人等硬件达成云端深度协同 形成场景化服务[1] - 公司通过MR产品迭代验证空间计算技术 未来计划逐步推出面向特定场景的机器人及家用机器人 采用渐进突围策略[8] 技术协同与复用 - MR技术可为家用机器人提供三维空间数据采集和交互操控能力 解决机器人训练数据不足和操控依赖遥控器的问题[4] - MR对环境的高精度扫描和建模能力可帮助机器人建立毫米级空间建模 通过26DoF手部追踪技术实现手势指挥机器人[6] - 公司技术复用体现在:MR和手机摄像头能力复用于机器人"眼睛" AI大模型和操作系统能力复用于机器人"大脑"[12] 生态建设路径 - MR生态发展需要硬件体验与内容生态正向循环 公司计划通过开放标准吸引开发者 目前vivo Vision已落地180度视频 巨幕观影等功能[10] - 公司聚焦研发机器人"大脑"和"眼睛"部分 "小脑"和"四肢"交由合作伙伴推进 形成产业链协同[11] - 目前MR应用在教育和医疗领域占比超47.5% 娱乐类仅占18.7% 消费市场开发被严重低估[10] 市场定位与愿景 - MR设备被视为联接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桥梁 是下一代具有手机潜力的产品 但不会取代手机 而是形成多终端互补[7] - 公司部署手机-MR-机器人三位一体智能服务体系 致力于从通信与消费电子企业转型为空间智能科技公司[13] - 机器人Lab已于今年3月成立 专注技术研发并与产学研机构合作 体现长期技术投入稳定性[13] 产品迭代规划 - vivo Vision探索版需经历两到三年持续迭代才能达到黄金标准 硬件体验优先于生态培育[3] - MR爆发需满足"快准狠"标准:快速切换回现实 普通用户易上手 生产力与内容硬核化[3] - 公司基于30年供应链整合能力实现产品轻量化 通过人因实验室数据库开发4款面罩和8款泡棉适配中国用户[11]
出门问问:2025年H1亏损收窄99.5%,TicNote全球销量超3万台
新浪科技· 2025-08-22 10:01
财务表现 - 上半年公司实现收入1.79亿元,同比增长10% [1] - 期内公司亏损290万元,亏损额较上年同期收窄99.5% [1] - 公司人均营收约97.8万元,对比2024年同期提升80% [1] - 公司运营成本下降76% [1] AI智能硬件业务 - AI智能硬件业务实现收入0.98亿元,同比增长64.8% [1] - 收入增长主要得益于战略性市场投入和新产品TicNote的品牌投入 [1] - TicNote是全球首款AgenticAI软硬结合产品,4月海外首发即获关注 [1] - TicNote销量迅速突破万台,位居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相关品类销量前列 [1] - 截至8月20日,TicNote全球销量已突破3万台 [1] 运营效率 - 公司构建了AI原生工作流,组织效率大幅提升 [1] - 人均营收提升和运营成本下降反映运营效率显著优化 [1]
AI眼镜“难戴”,但为何厂商却停不下来?
36氪· 2025-08-22 09:35
苹果Vision Pro市场表现 - 2024年末销量不足50万台且使用率不高[1] - 因市场需求疲软已停产[1] - 售价高昂且缺少杀手级应用导致出货量有限[1][7] AI眼镜市场发展 - 自2022年11月ChatGPT问世后AI技术推动智能眼镜变革[1] - Meta联合雷朋推出AI眼镜Ray-Ban Meta 具备拍照、录像、通话和AI问答功能[1] - 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眼镜出货量大幅增长 中国市场同比增长显著[27] - 小米首款AI眼镜3天售出5万副并导致线下断货[27] AI眼镜技术短板 - 缺少显示能力导致体验存在短板[3] - 翻译功能效率低下 如小米AI眼镜翻译日文菜单时只能逐字显示[3] - 依赖手机连接 需通过手机查看内容和调整设置[3] - 难以成为大众计算平台[3] AI眼镜使用痛点 - 电池空间有限导致续航问题 例如秋果计划Wigain XR眼镜需搭配6000毫安外置电池[17] - 交互带宽不足 输入输出效率低于电脑和手机[19] - 隐蔽摄像头引发社会信任危机 需建立监管机制[20][21] vivo Vision产品策略 - 2025年8月21日发布混合现实头显 外观类似Vision Pro[4] - 重量与AirPods Max相近 佩戴舒适性优于Vision Pro[6][8] - 价格低于2万元 较Vision Pro低30% 可能不超过1.6万元[6][10] - 采用高通骁龙4nm平台 显示规格为行业顶级水平[9] vivo战略布局 - 2025年3月成立机器人实验室 专注人工智能与影像技术[11] - vivo Vision配备LiDAR、结构光深度和红外传感器 计划作为机器人视觉系统[11] - 通过采集空间数据优化识别能力 支撑人形机器人技术发展[12] 智能眼镜行业趋势 - 2023年中国具身智能市场规模4186亿元 预计2027年达6328亿元[22] - 科技公司积极布局机器人赛道 字节机器人累计量产超千台[22] - 阿里夸克眼镜尝试整合导航、支付和比价服务 打造无感化场景闭环[23] - 硬件销售结合内容订阅和增值服务构成清晰商业化路径[26] 市场现状与挑战 - AI功能用户吸引力不足 主要使用场景为听歌和拍照[28] - 存在佩戴不适、续航短板和交互体验生硬等问题[28] - 行业处于启蒙阶段 尚未形成技术护城河[28] - 厂商持续迭代产品 试图突破生态束缚[23][29]
飞乐音响10.01%涨停,总市值198.31亿元
金融界· 2025-08-22 02:41
股价表现 - 8月22日盘中涨停10.01% 报收7.91元/股 成交额达6.52亿元 换手率3.38% 总市值198.31亿元 [1] 业务结构 - 核心业务包括智能硬件产品(含汽车照明/电子电器/模块封装/芯片测试/精密零部件制造)/工业智能解决方案/检验检测三大板块 [1] - 公司战略定位为智能硬件及工业智能解决方案提供商 通过科技研发与市场拓展实现提质增效 [1] 股东结构 - 截至3月31日股东户数6.02万户 人均流通持股4.16万股 [2] 财务表现 - 2025年第一季度营业收入4.23亿元 同比下降1.42% [2] - 同期归属净利润118.87万元 同比大幅下降89.55% [2]
小米集团-W(01810)上涨2.14%,报52.45元/股
金融界· 2025-08-22 01:53
股价表现 - 8月22日盘中上涨2.14% 报52.45元/股 成交8.28亿元 [1] 财务数据 - 2025年中报营业总收入2272.49亿元 [2] - 2025年中报净利润228.29亿元 [2] 业务概况 - 公司以手机、智能硬件和IoT平台为核心业务 [1] - 产品包括智能手机、IoT和生活消费产品、互联网服务 [1] - 商业模式基于硬件创新、高效新零售和互联网服务三大支柱 [1] 机构评级 - 交银国际证券维持买入评级 目标价60港元 [3]
奋达科技上半年营收净利润双降 海外关税波动致业绩承压
巨潮资讯· 2025-08-22 01:24
财务表现 - 上半年营业收入12.60亿元同比下降10.68% [2]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708.75万元同比下降80.16% [2] - 扣非净利润324.24万元同比大幅下降95.03% [2] 业绩驱动因素 - 海外关税政策波动导致客户下单意愿降低 [2] - 主动下调海外销售价格分担关税成本 [2] - 产能转移尚未完成且运营成本上升 [2][3] 电声产品业务 - 销售收入5.89亿元同比下降20.61% [2] - 核心客户订单量减少致毛利率微降0.22个百分点 [2] - 受全球贸易政策调整及区域市场饱和影响 [2] 健康电器业务 - 销售收入3.98亿元同比增长3.22%为唯一增长板块 [3] - 通过开拓其他地区客户对冲北美订单减少 [3] - 毛利率下降3.74个百分点至20.25% [3] 智能可穿戴业务 - 销售收入5993.97万元同比下降21.46% [3] - 国内市场竞争加剧马太效应显著 [3] - 通过人员优化等措施毛利率提升2.68个百分点至20.10% [3] 智能门锁业务 - 销售收入1.10亿元同比下降9.03% [3] - 毛利率降至2.61%因行业转向精准运营 [3] - 新客户拓展中前置成本增加但转化效率不及预期 [3] 战略布局 - 聚焦机器人行业棋类机器人稳定增长 [3] - 向上游延伸至伺服电机仿生灵巧手领域 [3] - 战略投资灵枢动力并合作进军消费级AI陪伴机器人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