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母机

搜索文档
我国工业母机营收超1.5万亿元,下阶段主战场在哪里?
第一财经· 2025-07-24 05:03
人工智能与工业母机融合 - 人工智能将给工业母机带来历史性变革,未来十年是智能数控机床发展的关键期,主战场是高质量数控机床和产线 [1] - 人工智能赋能数控机床可增强感知、决策、学习认知能力,形成竞争新优势 [7] - 新能源汽车、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对工业母机提出更高要求,推动产业升级 [1][7] 行业规模与现状 - 中国工业母机产业规模连续13年全球第一,2024年营收超1.5万亿元,产业链韧性提升 [3] - 行业涌现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00余家、制造业单项冠军30余家,形成辽鲁、江浙等多地产业集群 [3] - 国内70%高档数控系统依赖进口,存在高端市场竞争力弱、基础件配套能力不足等"大而不强"问题 [6][7] 技术创新与产品突破 - 华中数控推出华中10型智能数控系统,提升加工效率10%,精度达50% [5] - 华工科技发布国内首台复杂曲面纹理激光刻蚀装备,加工效率达国外同类产品的200% [5] - 北京精雕五轴高速铣车复合加工系统实现纳米级表面效果,打破日德垄断 [5] - 铂力特S1300设备提升材料利用率70%以上,制造周期缩短50%以上 [5] 政策与资本支持 - 工信部将加快建立工业母机发展体制机制,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企业迭代升级 [7][8] - 科创板"1+6"新政增强对工业母机企业的包容性,优化融资机制 [8] - 国家开发银行累计发放工业母机贷款超200亿元,未来将推动高端化、智能化发展 [9] - 中咨资本建议通过产业基金、超长期国债等"耐心资本"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 [8] 产需对接与市场拓展 - "工业母机+"产需对接活动已促成近百个项目签约,覆盖减材/等材/增材制造三大类及新能源汽车等需求端 [4] - 活动计划持续至2027年,推动工业母机从"能用"向"好用"升级 [4] - 行业将构建"生产一代+研制一代+预研一代+探索一代"的研发体系,加速国产化迭代 [8]
“工业母机+”向新行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 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央视网· 2025-07-24 04:04
工业母机产业政策与活动 - 工业和信息化部启动2025"工业母机+"百行万企产需对接活动 活动将持续三年至2027年底[1] - 活动覆盖减材制造 等材制造 增材制造三大类 涉及140余家国内重点企业200余项创新产品[1] - 需求端涵盖新能源汽车 航空航天 轨道交通 船舶等行业[1] 工业母机产业发展方向 - 推动工业母机向高端化 智能化 复合化快速发展[3] - 新能源汽车 人形机器人 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带来新需求[3] - 加快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 发展智能机床[11] 产业对接与技术突破 - 两年来组织20余场对接活动 签约落地近百个合作项目[5] - 华工激光成功研发国内首台"复杂曲面六轴激光微孔加工装备" 应用于C919发动机加工[6] - 湖北搭建产业链协同研发机制 三款"湖北造"世界级标志性工业母机产品亮相国际机床展[10] 产业链建设与企业发展 - 支持重点用户企业和工业母机企业担任"双链主" 带动主机与零部件迭代提升[11] - 工业母机领域已有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00余家 制造业单项冠军30余家[13] - 湖北将工业母机产业作为"51020"先进制造业集群的重要千亿产业[10] 产业协同模式 - 推广"共同攻关 共同提升 共同受益"模式 加速国产工业母机应用迭代[13] - 华工激光联动核心部件企业和高校开展产业协同攻关[8] - 推动应用企业开放场景 促进技术突破[13]
国产工业母机如何“弯道超车”?AI大模型或成新引擎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23 13:24
工业母机智能化升级 - 国产工业母机面临"低端内卷、中端争夺、高端缺位"困境,AI融合成为破局关键 [1] - 中国在AI领域拥有开源大模型优势,正加速工业母机智能化升级,最新智能数控系统和机床已接入大模型 [1] - 未来十年是"智能数控机床"发展关键窗口期,需集中力量进行智能升级战略决战 [1] 智能数控系统突破 - 湖北发布世界首台集成AI芯片与大模型的"华中10型"智能数控系统 [2] - 华中数控联合18家机床企业研制出首批20台智能数控机床工程样机 [2] - 新一代智能数控系统基于HCPS2.0架构,具备学习认知能力,实现从数字一代到智能一代的根本转变 [2][3] 技术应用创新 - 智能数控系统通过记录正样本数据实现自主学习,提高加工精度和效率 [3] - 系统从"授之以鱼"转变为"授之以渔",具备自主产生知识的能力 [3] - 终端用户需配合投入资源共同研发,以优化智能机床性能 [4] 产业应用现状 - 中国航发南方工业国产机床金额占比从较低水平提升至近80% [4] - 国产机床仍存在精度稳定性不足和智能化研究欠缺等问题 [4] 政策支持方向 - 工信部将实施工业母机重大专项,支持用户与制造企业双"链主"模式 [6] - 构建"生产一代、研制一代、预研一代、探索一代"的研发体系 [6] - 培育链主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促进产业链协同 [6] - 开放应用场景推动国产工业母机迭代和产业融合 [6]
多家上市公司发布高端工业母机新技术,产业升级路径明确
证券时报网· 2025-07-23 13:19
工业母机新技术发布 - 华中数控推出华中10型智能数控系统 该系统融合人工智能与数控技术 采用"一个智能底座 两条数字主线 三个功能子系统"架构 使机床具备感知 学习 互动能力 [1] - 该系统与创世纪合作提升手机粗加工效率10% 与江西佳时特联合研制智能立式五轴加工中心 精度提高50% 智能故障诊断模块达到三年工龄维修工程师水平 [1] - 华工科技发布国内首台复杂曲面纹理激光刻蚀智能装备 采用全反射曲面三维共形扫描振镜技术和形状自适应激光空间扫描刻蚀技术 加工效率达国外同类产品200% [1] 工业母机应用与政策支持 - 新装备实现精度 效率 幅面三大突破 可应用于消费电子 汽车制造 光伏新能源 航空航天等领域任意材料曲面加工 [2] - 工信部将加快建立工业母机产业发展体制机制 持续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组织实施工业母机重大专项 支持重点用户和制造企业担任双链主 [2] - 构建先进产品研发体系 加强标准引领 支持企业建立"生产一代 研制一代 预研一代 探索一代"的研发格局 [2] 行业发展趋势与金融支持 - 人工智能将推动工业母机历史性变革 未来十年是智能数控机床发展关键期 主战场为高质量数控机床和产线 [3] - 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耐心资本"支持 可通过政策性资金 产业基金 超长期特别国债等工具提供稳定资金保障 [3] - 国家开发银行2008年以来累计发放工业母机行业贷款超200亿元 重点支持通用技术集团 秦川机床等企业 未来将深化产业链服务 [3]
沈阳制造攀“高”向“新”逐“绿”(奋勇争先,决战决胜“十四五”)
人民日报· 2025-07-22 21:51
制造业高端化发展 - 北方重工设计制造的硬岩隧道掘进机"奋进号"创造单机掘进26521米纪录 [1] - 东软医疗研制全球首台0.235秒"超音速"宽体CT亮相国际展会 [1] - 辽宁通用航空研究院自主研发我国首款四座电电混合动力飞机RX4M完成首飞 [1] - 沈阳机器人及智能制造集群集聚规上工业企业700多家 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超20% [2] - 2024年沈阳10个重点产业集群规模突破万亿元 千亿元级集群达5个 [2] 智能化转型与技术创新 - 新松公司大负载机器人可扛起270公斤重物 动作精度达毫米级 产品出口40多国 [2] - 沈鼓集团应用工业互联网每年节约190余万张图纸 关键零部件加工效率提升28.2% [3] - 北方重工通过生产大数据平台缩短制造周期30%以上 [3] - 2024年沈阳实施105个智能升级项目 新增23个智能工厂和30个数字化车间 [3] - 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82.8% 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71.5% [3] 绿色制造与可持续发展 - 东北制药实现全密闭生产环境 通过集气管网减少废气排放 [4] - 沈阳累计培育国家级绿色制造单位74家 省级275家 [4] - 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4年间下降超15% [4] - 2024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6% [4] - 科技型企业数量突破2.5万家 [4] 政策与产业体系构建 - 沈阳市出台先进制造业集群实施意见及10个专项规划 [2] - 沈大工业母机集群和沈阳航空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2] - 沈阳跻身全国首批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试点城市和"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试点城市 [3]
临港试点金融租赁SPV扩围 纳入新能源、动力电池、智能制造、工业母机等四个领域设备资产
解放日报· 2025-07-18 01:43
新政核心内容 - 临港新片区放宽金融租赁SPV租赁标的物范围至新能源、动力电池、智能制造、工业母机四大领域,重点支持前沿产业[1] - 业务主体从临港本地金融租赁公司扩展至全国范围金融租赁公司在临港设立的SPV[1] - 金融租赁服务结合融资与融物功能,通过分期支付租金减轻企业现金流与资产负债压力[1] 行业应用案例 - 集成电路产业高端化发展需要昂贵设备(如光刻机售价1000万-1亿美元),租赁模式可缓解财务负担[1] - 2021年原SPV租赁物范围限定为飞机、船舶等传统设备,2023年6月首次扩围至集成电路和算力设备[2] 政策实施效果 - 试点启动后已有160余家金融租赁公司参与,其中超50%首次在临港设立SPV[2] - 6家金融租赁公司完成试点项目落地,覆盖新政四大领域,总资产规模近40亿元[2] 跨境金融创新 - 新政优化跨境服务机制,包括推进外币直接借款、便利对外债权登记、鼓励人民币跨境结算[2] - 预计将带动跨境租赁业务规模显著扩大,算力设备离岸租赁、新能源设备跨境租赁需求激增[3] 配套服务发展 - 临港将吸引法律、评估、税务等专业服务机构集聚,依托融资租赁一站式平台提供服务[3]
工业母机概念涨1.61%,主力资金净流入50股
证券时报网· 2025-07-14 09:37
工业母机概念板块表现 - 截至7月14日收盘,工业母机概念板块上涨1.61%,位居概念板块涨幅第7位,板块内81只个股上涨 [1] - 长荣股份以20%涨幅涨停,恒工精密、恒而达、华锐精密分别上涨14.76%、8.61%、6.88% [1] - 嵘泰股份、合锻智能、坤博精工跌幅居前,分别下跌2.34%、2.34%、2.22% [1] 板块资金流动情况 - 工业母机概念板块获主力资金净流入2.31亿元,其中50只个股获主力资金净流入 [2] - 7只个股主力资金净流入超3000万元,长荣股份净流入1.36亿元居首,恒工精密、中国西电、巨轮智能分别净流入6909.42万元、6448.17万元、5427.88万元 [2] - 长荣股份、乔锋智能、明志科技主力资金净流入率最高,分别为17.10%、12.51%、12.25% [3] 个股资金流入明细 - 主力资金净流入前五个股为长荣股份(13569.95万元)、恒工精密(6909.42万元)、中国西电(6448.17万元)、巨轮智能(5427.88万元)、贝斯特(3956.47万元) [3][4] - 双林股份、力星股份、锐科激光分别净流入3750.53万元、3146.05万元、2807.29万元 [3][4] - 净流入率超10%的个股包括长荣股份(17.10%)、乔锋智能(12.51%)、明志科技(12.25%) [3][5] 个股资金流出情况 - 合锻智能主力资金净流出14614.96万元居首,净流出率-11.93% [8] - 上海电气、嵘泰股份分别净流出6677.03万元、6053.39万元 [8] - 净流出率最高的个股包括*ST海华(-12.67%)、万讯自控(-14.93%)、嵘泰股份(-19.75%) [7][8]
沸腾了!引爆市场
中国基金报· 2025-07-13 12:45
政策背景与市场表现 -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聚焦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和推动落后产能退出[1] - 《求是》刊发《深刻认识和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一文,市场对"反内卷"政策关注度提升[1] - 7月1日政策发布后,申万玻璃玻纤板块累计涨幅达14.2%,普钢与光伏设备板块分别上涨11.36%和9.73%[1] - 玻璃玻纤板块近20日涨幅20.94%,今年来涨幅20.38%,市盈率34.2,市净率1.65[2] - 钢铁板块近20日涨幅11.34%,今年来涨幅12.74%,市盈率47.4,市净率0.88[4] 经济与市场意义 - 综合治理"内卷"可纠正低价无序竞争和产能过剩,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例如汽车行业统一供应商账期至60天缓解产业链资金压力[7] - 政策加速行业出清与集中度提升,如钢铁区域整合、水泥错峰生产,直接改善企业盈利预期并驱动估值修复[7] - 统一大市场建设破除地方保护,有望降低跨区域交易成本并激发内需潜力[7] - 有利于打破地方保护与市场分割,减少重复投资,推动要素向高附加值领域流动[7] - 遏制低价低质竞争可倒逼企业转向技术升级与品牌建设,提升产业链国际竞争力[7] - 落后产能加速出清将提升龙头企业市占率和议价能力,增强盈利稳定性[8] - 能有效遏制资源错配,避免社会财富在低效竞争中耗散,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9] 行情持续性分析 - "反内卷"行情短期具备支撑,但不锈钢期货单日涨1.08%,光伏玻璃期货涨5%显示持续性依赖需求端配合[10] - 钢铁、煤炭板块因产能压降和库存周期触底盈利弹性较高,光伏技术龙头依托出海与迭代优势反弹动能较强[10] - 政策催化与情绪驱动存在交易性机会,如光伏、钢铁等板块因减产预期出现阶段性上涨[10] - 中长期行业供需格局实质性改善可能支撑行情延续,但需警惕政策边际效应下降[10] - 产能过剩行业行情持续性取决于实际退出进度,技术密集型领域需关注创新成果转化效率[11] 受益行业分析 - 光伏产业链中硅料、玻璃龙头受益于价格企稳与产能出清,储能逆变器环节同步受益[12] -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头部车企通过控产挺价修复盈利,电池材料价格触底后或迎来反转[12] - 钢铁、水泥等通过限产稳价缓解盈利压力[12] - 政策红利或向三类领域倾斜:规模壁垒的基础工业、持续创新的高技术产业、关系民生的重要服务业[12] - 新能源产业链中的光伏、风电、锂电池等和传统周期行业中的钢铁、水泥、煤炭、养殖等有望受益[13]
沸腾了!引爆市场
中国基金报· 2025-07-13 12:37
政策背景与市场表现 -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重点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 [2] - 《求是》刊文提出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市场对供需格局改善关注度提升 [2] - 政策发布后申万玻璃玻纤板块累计涨幅14.2%,普钢与光伏设备板块分别上涨11.36%、9.73% [2] 行业数据动态 - 玻璃玻纤板块最新成交额91.46亿,成交量11.3亿,近20日涨幅20.94%,今年累计涨幅20.38% [3] - 普钢板块成交额108.06亿,成交量36.1亿,近20日涨幅11.34%,今年累计涨幅12.74% [6] 专家观点:政策意义 - 综合治理"内卷"可纠正低价竞争与产能过剩,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例如汽车行业统一供应商账期至60天缓解资金压力 [10] - 政策加速行业出清与集中度提升,如钢铁区域整合、水泥错峰生产直接改善盈利预期 [10] - 统一大市场建设降低跨区域交易成本,激发内需潜力,推动要素向高附加值领域流动 [10] - 遏制低价竞争倒逼企业技术升级与品牌建设,提升产业链国际竞争力 [10] 行情持续性分析 - 不锈钢期货单日涨1.08%,光伏玻璃期货涨5%,钢铁、煤炭板块因产能压降和库存周期触底盈利弹性较高 [13] - 光伏技术龙头依托出海与迭代优势反弹动能较强,但终端需求疲软仍是隐忧 [13] - 政策催化下光伏、钢铁等板块存在交易性机会,但需警惕政策落地不及预期或产能出清缓慢风险 [14] - 技术密集型领域需关注创新成果转化效率,如光伏行业需观察技术路线迭代 [14] 受益行业与投资机会 - 光伏产业链中硅料、玻璃龙头受益于价格企稳与产能出清,储能逆变器环节同步受益 [16] -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头部车企通过控产挺价修复盈利,电池材料价格触底后或反转 [16] - 钢铁、水泥通过限产稳价缓解盈利压力,电解铝等基础工业领域具备规模壁垒 [16][17] - 半导体设备、工业母机等高技术产业及快递、团购等民生服务业或获政策倾斜 [16] - 具备技术标准制定能力的关键环节企业有望获得超额收益 [17]
注意!7月可申报享受上半年研发费用加计扣除
蓝色柳林财税室· 2025-07-13 09:39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 - 企业7月份预缴申报企业所得税时可自主选择就当年上半年研发费用享受加计扣除政策,提前抵扣企业所得税[1] - 政策采取"真实发生、自行判断、申报享受、相关资料留存备查"的办理方式,无需事先备案或审批[1] - 未形成无形资产的研发费用自2023年起按实际发生额10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无形资产成本200%税前摊销[1] 集成电路和工业母机企业专项政策 - 2023-2027年期间,未形成无形资产的研发费用按实际发生额120%加计扣除[2] - 形成无形资产的研发费用按成本220%税前摊销[2] 申报流程 - 通过电子税务局进入企业所得税月(季)度预缴申报表(A类)[3] - 在申报表第7行填写优惠事项并选择对应加计扣除类型[6] - 填报研发费用金额后完成申报[7] 不适用加计扣除的活动 - 产品常规性升级、科研成果直接应用、商品化后技术支持活动[9] - 市场调查研究、质量控制测试分析、社会科学类研究[1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