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H双上市

搜索文档
张一鸣老乡,靠做代工年入1099亿元,3年或迎2个IPO
搜狐财经· 2025-09-22 13:32
港股IPO计划 - 华勤技术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香港主板上市 由中金公司和美银证券担任联席保荐人[2] - 拟发行H股不超过发行后总股本8%(超额配售权行使前) 关注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机会[3] - 港股上市旨在传递核心价值、促进国际业务拓展、搭建国际资本运作平台 支持再融资及海外收并购[2] 财务业绩表现 - 2024年营业收入1099亿元同比增长28% 归母净利润29.26亿元同比增长8.1%[8]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839.4亿元同比增长113.1% 归母净利润18.89亿元同比增长46.3%[8] - 2025年上半年销售毛利率7.67%较2024年末下降2.6个百分点 净利润率2.25%同比下滑1.19个百分点[11] 业务运营状况 - 2025年上半年海外营收占比达46.92% 越南/印度/墨西哥布局三大制造基地[2] - 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出15.22亿元同比下滑246.2% 应收账款358.19亿元同比增65.6%[12] - 存货余额142.58亿元同比增长91% 委托加工产品大幅提升[12] 行业地位与战略 - 2020-2024年全球智能手机ODM累计出货量第一 2024年笔记本电脑ODM出货量全球第四/中国第一[8] - 实施"3+N+3"战略: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数据中心三大核心业务 拓展机器人/软件/汽车电子新兴领域[14] - 2024年收购易路达(28.5亿港元)强化苹果供应链 2025年收购豪成智能75%股权进军机器人领域[15] 资本运作与投资 - 2025年7月战略投资晶合集成23.93亿元获取1.2亿股 深化12英寸晶圆代工产业链协同[15] - 港股募集资金用于研发投入、全球化制造体系优化、战略投资与垂直整合、补充营运资金[16] - A股最高市值达1076.64亿元 创始人邱文生2024年以120亿元身价入选胡润全球富豪榜[2]
15家锂电企业“扎堆”港股IPO
搜狐财经· 2025-08-01 01:38
港股成为锂电企业全球化战略跳板 - 港股凭借国际化资本渠道和宽松融资环境 正成为锂电企业突破内卷加速海外扩张的战略跳板[1] - 2024年开始锂电池产业链赴港上市掀起高潮 合计约15家企业冲击港股IPO[2] - 一大部分企业是"A+H"双上市 涵盖材料设备电池领域头部企业[2] 企业港股IPO动态及募资用途 - 欣旺达7月30日向香港联交所递交H股上市申请 高盛和中信证券担任联席保荐人[1] - 宁德时代5月20日登陆港交所 以1.3万亿市值缔造上半年全球最大IPO 募资90%用于匈牙利项目建设[4] - 正力新能4月14日港交所上市募资10.05亿港元 用于产能扩张至50.5GWh及航空电池开发[5] - 亿纬锂能6月30日递交上市申请 募资用于匈牙利30GWh和马来西亚38GWh生产基地[6] - 海辰储能3月25日递交主板上市申请 2024年全球锂离子储能电池出货量第三市占率11%[7] - 双登集团3月12日第二次递表港交所 2023年全球通信及数据中心储能电池出货量第一市占率10.4%[9] - 南都电源4月23日筹划H股上市 2024年归母净利润亏损14.97亿元[10] - 中伟股份4月22日递交招股书 海外收入从2017年2.02亿元增长至2024年178.84亿元增长87.53倍[11] - 星源材质7月7日递表港交所 马来西亚工厂总投资50亿人民币年产能20亿平方米[12] - 天赐材料计划港股IPO 拟在摩洛哥投资20.3亿人民币建设年产15万吨电解液基地[13] - 格林美1月20日披露赴港上市计划 2010-2024年上半年合计实现海外收入超400亿元[14][15] - 金晟新能源去年12月20日递交招股书 2023年再生利用销售收入全球第二大锂电池回收企业[15] - 盛新锂能去年8月23日公告拟发行H股 2024年营业收入45.81亿元同比下降42.38%[15] - 先导智能2月25日递交H股上市申请 2024年锂电池智能装备全球市场份额22.4%[16] - 中鼎智能5月9日提交上市申请 中国新能源锂电池领域智能场内物流解决方案行业排名第一[16] 海外布局与产能扩张 - 欣旺达投资108亿人民币在泰国建设电池生产设施 海外收入占比41.83%[9] - 中伟股份在印尼设三个生产基地摩洛哥一个生产基地 外币储备3.44亿美元[11] - 星源材质规划2027年全球隔膜总产能达160亿平方米/年[13] - 中鼎智能在匈牙利新加坡马来西亚设立附属公司 计划在亚太建立销售网络[17] - 双登集团海外收入占比19.77% 计划在东南亚兴建锂离子电池生产设施[9] 行业趋势与战略动因 - 国内市场竞争白热化产能过剩风险隐现 港股上市为业绩困境企业提供融资渠道[18] - 欧美市场需求广阔但贸易壁垒抬高 港股募集的美元港币资金可绕过外汇管制[18] - 企业通过海外建厂实现本土化运营 是参与全球竞争的必然选择[18] - 2025仍是IPO冲刺窗口期 资本国际化成为头部企业拉开差距的新赛道[18]
锦江酒店上半年净利润预减50%以上 冲击港股IPO折射出海野心与业绩压力
新华财经· 2025-07-15 04:48
业绩预告 - 2025年上半年预计归母净利润3.6亿元至4亿元,同比减少4.48亿元至4.88亿元,降幅52.81%至57.53% [2] - 业绩预减主因2024年上半年转让时尚之旅酒店股权及退出境内外物业产生4.59亿元非经常性收益,2025年无类似收益 [2] - 公司计划下半年提升经营效率、升级会员体系、扩张下沉市场以改善业绩 [2] 股价表现 - 业绩发布后股价冲高回落,7月15日午盘涨0.59%至22.31元/股 [3] 规模与扩张 - 截至2024年底开业酒店1.34万家、客房129万间,按酒店数量为全球第一,按客房数量全球第二(仅次于万豪170万间) [4] - 2024年净新增开业酒店968家,2025年计划新增开业1300家、签约2000家 [4] 财务表现对比 - 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113.10亿元、146.49亿元、140.63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27亿元、10.02亿元、9.11亿元 [5] - 2024年营收140.63亿元,仅为万豪集团(251亿美元)的1/12.8,华住集团营收239亿元是其1.7倍 [5] - RevPAR下降且成本稳定,利润水平低于行业均值 [5] 海外业务 - 海外网络覆盖55国,2024年底法国773家、欧洲其他地区128家、亚非美洲270家 [6] - 2022-2024年海外收入占比30.8%、29.3%、30.3%,毛利率稳定在40.1%-41.9% [6][7] - 中国区毛利2024年降14.9%至36.19亿元,毛利率从41.1%降至36.9% [7] - 计划通过装修、数字化、债务优化提升海外盈利能力 [6] 港股IPO计划 - 拟发行H股登陆港交所,成为首家"A+H"酒店集团,已聘请毕马威审计 [8] - 募资用途:海外业务拓展(含数字化平台建设)、偿还高利率贷款、补充营运资金 [9] - 上市计划需在股东大会通过后24个月内完成 [8]
海天味业港股上市创纪录 开启全球化新篇章
搜狐财经· 2025-06-25 02:01
上市概况 - 海天味业于6月19日在港交所上市,成为行业首家「A+H」双上市企业,最终发售价为36.30港元,发行规模超14亿美元 [3] - 香港公开发行获超900倍认购创纪录,成为2022年以来港股超10亿美元规模IPO的"认购王" [3] - 公开发售与国际配售分别录得918.15倍和22.93倍超额认购,发售量调整权全面行使,增发6%股份 [4] 市场地位与业绩表现 - 按2024年收入计,公司是中国调味品行业绝对领导者,市场份额超过第二名两倍以上,连续28年蝉联中国最大调味品企业 [3] - 2013-2024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达11.2%,是全球调味品头部企业中唯一实现双位数增长的企业 [4] - 近10年净利率持续超过20%,累计分红超290亿元,平均年化分红率超60% [4] - 2024年营收约269亿元,较2014年A股上市初期的98亿元实现阶梯式跨越 [6] 业务战略与竞争优势 - 核心产品包括酱油、蚝油、调味酱等,通过产品迭代升级保持稳健增长,同时布局有机、薄盐、无麸质等健康营养赛道 [6] - 凭借强大渠道网络与产品矩阵,持续挖掘下沉市场潜力,拓展消费场景 [6] - 公司兼具规模与增长,战略定力与市场开拓能力突出,行业龙头地位持续巩固 [6] 港股市场影响 - 2025年首5个月港股平均每日成交金额达2,423亿港元,同比上升120%,南向资金累计净流入超6,700亿港元创同期新高 [5] - 优质企业赴港上市提升港股资产质量及流动性,海天味业上市具有示范效应,料带动更多A股龙头企业赴港 [5][6] - 公司上市成为2025年全球消费行业规模第一大IPO,2021年以来全球食品饮料行业规模第一大IPO,近25年全球调味品行业规模第一大IPO [4]
网红怕过气,安徽前首富公司的“流量病”
凤凰网财经· 2025-04-29 06:11
公司发展历程 - 公司成立于2012年,依托淘宝电商红利迅速崛起,2019年登陆深交所成为"网红零食第一股",创始人章燎原曾以95亿元身家成为安徽首富[1] - 上市后业绩迅速变脸,2020-2023年营收四连降,2024年通过抖音流量和降价策略实现106亿元营收,净利润4.08亿元,重回百亿俱乐部[3][5] - 2024年宣布赴港上市,成为国内首个谋求"A+H"双上市的零食品牌,当前市值106亿元,股价较2020年高点下跌70%[4] 渠道转型与流量依赖 - 传统电商渠道收入占比从2022年55.8%降至2024年41.3%,其中天猫系2022年收入19.8亿元(同比下滑32.99%),京东系17.23亿元(同比下滑28.45%)[6][8] - 抖音渠道收入从2022年7.17亿元增至2024年26.35亿元,占比从9.8%提升至24.8%,但2024年下半年收入环比下滑20%至9.68亿元[8][10] - 销售费用从2023年12.38亿元增至2024年18.68亿元(+50.9%),其中促销及平台服务费占比达65.5%,2024年该项费用12.24亿元(同比+57%)[9][10] 价格策略与产品结构 - 整体平均售价从2022年4.39万元/吨降至2024年3.59万元/吨,核心产品坚果售价从2023年4.82万元/吨降至2024年4.37万元/吨(-9.3%)[11][12] - 2024年烘焙产品售价降幅最大达16.22%,肉制品从2022年7.11万元/吨降至2024年5.37万元/吨[12] - 2025年Q1净利润同比下滑22.46%至2.39亿元,销售费用同比增长17.22%至6.95亿元[12] 线下扩张困境 - 线下门店数量从2021年1065家缩减至2024年333家(-70%),2024年新开212家但关闭294家[13][14][15] - 线下收入占比从2022年12.9%降至2024年3.8%,自有门店收入从2022年4.57亿元骤降至2024年2820万元[15][16] - 2024年斥资3.6亿元收购爱零食(1800家门店)等企业,但规模仅为头部企业的1/8[19][20] 产品研发与供应链 - 2024年推出超600个新SPU(含80个坚果产品),但研发费用占比从2022年0.5%降至2024年0.3%,三年累计不足1亿元[25] - 除坚果类目部分自产外,其余产品仍依赖代工,子品牌小鹿蓝蓝2024年贡献收入7.94亿元(占比7.48%)[21][22] - 累计投诉超4300条,涉及发霉、异物等问题,小鹿蓝蓝婴幼儿食品多次被投诉质量问题[22][25]
三只松鼠冲港股上市,守住百亿业绩是挑战
新浪财经· 2025-04-27 10:34
上市计划与财务表现 - 公司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书,若成功将成为国内首个实现"A+H"双上市的零食品牌 [1] - H股募集资金将用于深化全球供应链布局、推进线上线下销售渠道扩张、提升数字化能力及科技创新驱动能力等 [1] - 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72.93亿元、71.15亿元和106.22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29亿元、2.20亿元和4.08亿元 [1] - 2024年营收重回百亿规模,实现逆袭 [1] 市场份额与行业地位 - 2024年公司在中国零食行业市场份额排名第四,零售额为139.8亿元 [2] - 行业前五企业依次为玛氏(212.9亿元)、亿滋国际(158.8亿元)、百事公司(150.2亿元)、三只松鼠(139.8亿元)、旺旺集团(134.8亿元) [2] - 行业集中度较低,前五和前十企业分别仅占市场份额的5.9%和10.4% [10] 产品策略与结构变化 - 公司提供超过1000个SPU,2024年推出逾600个新SPU [5] - 坚果收入从2022年41.07亿元增至2024年53.66亿元,但占比从56.3%降至50.5% [5] - 综合零食收入从2022年8.73亿元增至2024年20.17亿元,占比从12.0%升至19.0% [5] - 2024年推出60款硬折扣单品进军饮料赛道,采取广撒网式快速复制策略 [6] 品牌发展 - 主品牌"三只松鼠"2024年收入同比增长50.57%至98.25亿元 [6] - 儿童零食品牌"小鹿蓝蓝"2024年收入同比增长35.01%至7.94亿元,已实现单品牌盈利 [6] - "小鹿蓝蓝"目前营收占比7.48%,是中国前三的婴童零食品牌 [6] 渠道转型 - 短视频平台收入从2022年7.17亿元增至2024年26.35亿元,占比从9.8%升至24.8% [7] - 传统电商平台收入占比从2022年55.8%降至2024年41.3% [7] - 线下门店从2021年底1065家缩减至2024年底333家,收入从2022年9.44亿元降至2024年4.04亿元 [8] - 计划投资不超过3.6亿元收购量贩零食品牌"爱零食"和"爱折扣",目标将线下门店数扩至2000多家 [9] 战略目标与挑战 - 目标2026年营收达到200亿元 [9] - 2024年销售费用达18.68亿元,同比增长50.92%,增幅超过营收增幅 [10] - 2022-2024年整体毛利率分别为26.2%、22.7%、23.8%,各类产品毛利水平均有所下滑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