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显示技术

搜索文档
TCL电子上半年营收达547.77亿港元,净利润同比增长67.8%
巨潮资讯· 2025-09-26 03:29
财务业绩 - 营业收入547.77亿港元 同比增长20.4% [2][3] - 除税后利润10.48亿港元 同比增长60.5% [2][3] - 归母净利润10.9亿港元 同比增长67.8% [2][3] - 毛利83.66亿港元 同比增长16% [2][3] - 经调整归母净利润10.6亿港元 同比增长62% [3] 显示业务 - 显示业务收入334.19亿港元 同比增长10.9% [3] - TCL TV全球出货量1346万台 同比增长7.6% [3] - Mini LED TV全球出货量137万台 同比增长176.1% 位居全球首位 [3] - 显示业务毛利51.97亿港元 同比增长11.4% [3] 互联网业务 - 互联网业务收入14.58亿港元 同比增长20.3% [4] - 互联网业务毛利率提升至54.4% [4] 创新业务 - 创新业务收入198.75亿港元 同比增长42.4% [4] - 光伏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11.3% [4] - 光伏业务毛利同比增长98.5% [4] 研发投入 - 研发费用11.54亿港元 同比增长5.6% [4] - 推出第四代LED电视及多款AR/XR智能眼镜 [4]
“天工屏”横空出世,高端OLED开启感官体验新纪元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9-25 01:56
天工屏技术品牌发布 - 公司推出全新高端OLED技术品牌"天工屏" 定位高端旗舰手机 未来将逐步覆盖车载和IT领域 [2] - 品牌命名源自《天工开物》 以"超级护眼、极致通透、畅快高刷"三大创新体验重新定义高端显示标准 [2] 护眼技术特性 - 采用4320Hz超高频PWM调光技术解决视觉疲劳问题 蓝光占比控制在4.7% 获德国莱茵TÜV最高等级硬件级低蓝光认证 [3] - 1nit明眸护眼技术使暗光环境下屏幕亮度柔和如月光 优于常规2nit亮度 自研光感显示技术可智能感知环境光变化 [3] 显示性能参数 - 全局亮度高达2500nits 峰值亮度可达8000nits 确保强光环境下屏幕内容清晰可辨 [5] - 量产支持165Hz刷新率 研发能力达240Hz 实现画面无拖影和即时流畅操作响应 [5] 行业认证与合作 - 获中国质量认证中心颁发"视觉健康友好度卓越S++级"认证证书 [5] - 天工屏高端旗舰护眼屏将由OPPO Find X9系列首发搭载 [5] 战略转型与拓展 - 公司完成从"低调屏幕制造商"向"高端品牌塑造者"的战略升级 从技术输出升级为品牌价值赋能 [7] - 将驱动天工屏技术品牌从手机领域系统性拓展至车载和IT等更广阔显示场景 [7] 车载显示技术优势 - 拥有30余年车载显示领域积淀 建立全球领先的高端化产品和技术储备 与全球主流汽车品牌合作 [8] - 创新技术包括超宽幅高清投影显示减少视野盲区 超低延时后视镜显示适应恶劣气候 智能隐藏显示根据感知系统唤醒内容 [8] 车载OLED创新成果 - 推出双13英寸多曲率一体黑OLED显示屏 采用康宁Cold Form™冷弯技术 实现主驾信息与副驾娱乐显示无缝融合 [9] - 开发13英寸OLED滑移显示屏支持自由伸缩与多曲率调节 兼顾座舱空间灵活性与视觉沉浸感 [9] 隐私与交互创新 - 将L型OLED柔性屏与SPD隐私显示功能结合 通过微透镜结构实现"一屏双享"模式 保障驾驶安全的同时提升个性化交互体验 [11] - 未来将通过柔性显示、隐私交互和环境光自适应等前沿功能强化高端车载市场领先地位 [11] 市场表现与认可 - 2024年全球车载显示面板出货量同比增长25% 营收增长超40% 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13] - 连续5年保持全球车规TFT-LCD和车载仪表显示出货量第一 HUD抬头显示市场首次登顶全球第一 [13] 客户覆盖范围 - 车载显示产品覆盖全球95%汽车品牌 包括迈凯伦、法拉利和玛莎拉蒂等顶级超跑品牌 [13] - 产品应用于仰望U9、广汽昊铂、腾势N9、坦克700、全新GL8陆尊和小鹏X9等高端车型 [13] 技术认证体系 - 建立完整车规级显示标准体系 涵盖个性、健康、好用、可靠和安全五大优势 [11] - 通过ISO 26262 ASIL-B功能安全认证 适应-40℃~105℃极端温度 抗干扰设计和动态环境光管理达行业领先水平 [11]
天马发布高端OLED技术品牌“天工屏”,OPPO Find X9系列将首发搭载
凤凰网· 2025-09-19 08:09
公司技术发布 - 天马微电子在厦门推出高端OLED技术品牌"天工屏" 聚焦超级护眼 极致通透和畅快高刷三大技术体验 [1] - 公司董事长强调从硬件制造转向感官体验创造 体现中国品牌定义高端显示的能力 [1] -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为天工屏颁发视觉健康友好度认证 认可护眼技术创新成果 [2] 技术规格 - 护眼技术实现无频闪 1nit明眸护眼 低蓝光和自适应环境光多重保障 [1] - 显示层面具备最高8000nits峰值亮度与95% BT2020广色域覆盖 [1] - 采用自研风车像素结构提升细节表现 [1] - 刷新率支持最高165Hz量产及240Hz研发水准 搭载LTPO 30实现动态调节降低功耗 [1] 行业合作与认可 - OPPO下一代旗舰Find X9系列将全球首发搭载天工屏 尤其是全场景真1nit明眸护眼技术 [1] - 双方将联合成立实验室 共同推进健康显示技术研发与标准制定 [1] - 中国科学院院士表示天马已构建完整自主OLED知识产权体系与创新平台 [1] - 技术品牌发布标志着中国显示企业向高端领域迈进的重要一步 [1]
头部企业加速抢占高端显示市场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9-14 16:08
项目投资 - TCL科技与广州市政府及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同签署协议建设第8.6代印刷OLED显示面板生产线 总投资约295亿元[1] - 项目公司注册资本金147.5亿元 TCL华星出资88.5亿元 国有股东出资59亿元 若获其他投资则按TCL华星60%和国有股东40%比例认缴[1] - 项目预计2024年11月开工 建设周期24个月 建成后月加工2290mm×2620mm玻璃基板能力约2.25万片[2] 技术优势 - 印刷OLED技术通过高精度喷头将液态发光材料喷射到基板形成像素 具备色彩表现优异、分辨率高、材料利用率高、能耗低及成本低等优势[2] - TCL华星基于印刷OLED技术的G5.5代线已于2024年11月实现量产 t8项目采用技术均为自有技术[2] 市场竞争格局 - 京东方A于2023年11月宣布第8.6代AMOLED生产线项目 总投资630亿元 计划2025年10月后出产品 2025年底量产[2] - 维信诺2024年5月宣布第8.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项目 投资总额550亿元 布局中尺寸应用领域[2] - 三星显示2023年4月宣布2026年前向第8代IT OLED生产线投资4.1万亿韩元 2026年起年产量1000万片[3] 市场前景 - OLED应用领域从智能手机向中大尺寸领域渗透 包括平板、笔记本电脑、车载屏幕等 市场前景广阔[2] - 行业呈现中韩主导竞争格局 中国企业通过产线建设提升竞争力 未来有望在全球市场占据更多份额[3]
研报掘金丨国盛证券:维持京东方A“买入”评级,分红+回购坚持回报股东支持
格隆汇APP· 2025-08-28 09:25
财务表现 - 上半年归母净利润32.47亿元 同比增长42.15% [1] - 第二季度归母净利润16.33亿元 同比增长25.58% 环比增长1.17% [1] 市场地位 - 手机 平板电脑 笔记本电脑 显示器 电视五大主流应用领域出货量持续稳居全球第一 [1] - 依托高端LCD解决方案UBCell在大尺寸领域持续发力 已赋能创维等多家全球头部电视厂商 [1] 技术布局 - 柔性显示领域深耕折叠多形态高端市场 推出折叠屏 滑卷屏 全面屏等解决方案 [1] - 加速布局高端LTPO技术路线 并向国内外重点客户出货 [1] - 积极布局车载 IT等中尺寸创新应用 [1] 股东回报 - 累计回购A股数量8672万股 支付总金额3.49亿元 [1]
TCL电子上半年净利增超六成,毛利率承压,光伏收入提升
南方都市报· 2025-08-23 03:13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整体收入54777亿港元同比增长204% [2] - 归母净利润1090亿港元同比增长678% 经调整归母净利润1060亿港元同比增长620% [2] - 毛利8366亿港元同比增长160% 但整体毛利率同比下降06个百分点至153% [2] 业务板块分析 - 显示业务收入33419亿港元同比增长109% 其中大尺寸显示业务毛利率同比提升05个百分点至159% [2] - 创新业务收入19875亿港元同比增长424% 其中光伏业务收入11136亿港元同比激增1113% 占总收入比重超20% [3] - 互联网业务收入1458亿港元同比增长203% 毛利率同比提升05个百分点至544% [3] - 智能连接及智能家居业务收入897亿港元较去年同期931亿港元有所下滑 [3] 产品与市场表现 - TCL电视全球出货量1346万台同比增长76% 稳居全球前二 [2] - Mini LED电视全球出货量137万台同比大幅增长1761% 出货量位居全球首位 [2] - 中国市场电视出货量同比增长35% 其中TCL品牌电视出货量同比增长102% 大尺寸显示业务毛利率同比提升17个百分点至194% [3] - 国际市场电视出货量同比增长87% 欧洲市场增长133% 新兴市场增长179% 但北美市场出货量同比下降73% [3] 成本与研发投入 - 整体费用率同比下降10个百分点至115% [4] - 销售及分销支出同比增长47% 行政支出同比增加243% [4] - 研发费用1154亿港元同比增长56% 重点投向高端显示技术及AI领域 [5] 战略方向 - 公司深化中高端+全球化布局 恪守净利额增速>毛利额增速>收入增速>销量增速的长期经营目标 [5]
TCL电子(01070):25H1业绩优异,MiniLED引领全球
海通国际证券· 2025-07-23 01:08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优于大市”评级,目标价13.65港元 [2][5]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公司2025年上半年业绩优异,核心业务产品及渠道结构优化,创新业务高增,费用管控良好,盈利能力提升 [4] - 全球TV出货量达1346万台,同比增7.6%,居全球第二;Mini LED TV出货量达137万台,同比增176%,居全球第一;量子点TV出货量达304万台,同比增73.7% [4] - 产品结构持续优化,加强高端化布局,大屏化趋势和Mini LED爆发态势持续 [4] - Mini LED产品带动规模扩张和产品结构优化,提升盈利能力,预计25 - 27年公司EPS达0.91/1.13/1.34港元 [5] 各部分内容总结 事件 - 公司发布2025年中期业绩预增公告,预计25年半年度归母净利润9.5 - 10.8亿港元,同比增45% - 65% [3] 点评 - 核心业务产品及渠道结构优化,创新业务规模高增,费用端管控良好,经营效率提升,盈利能力优化 [4] - 全球TV出货量、Mini LED TV出货量和量子点TV出货量均实现增长,且Mini LED TV出货量居全球第一 [4] - 产品结构优化,大屏化趋势保持,65吋及以上/75吋及以上TV全球出货量增速达28.4%/29.7%,占比达28.4%/14.2% [4] - Mini LED爆发态势持续,中国市场和海外市场出货量及占比均提升 [4] 估值 - 公司深耕高端显示技术,全球市场高质扩张,Mini LED产品带动收入及利润优异表现 [5] - 预计25 - 27年公司EPS达0.91/1.13/1.34港元,给予25年15xPE估值,对应目标价13.65港元 [5] 财务报表分析及预测 - 25 - 27年预计营业总收入分别为119,639.96/134,061.72/149,797.28百万港元,同比增长20.46%/12.05%/11.74% [9] - 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分别为2,299.63/2,851.92/3,369.67百万港元,同比增长30.71%/24.02%/18.15% [9] - 毛利率分别为17.33%/17.62%/17.82%,ROE分别为11.40%/12.28%/12.56% [9] - 经营活动现金流分别为1,997.18/3,356.29/3,675.78百万港元 [9]
海信引领百吋屏市场:中国显示的“高端突围战”
新浪财经· 2025-06-16 05:53
行业趋势 - 全球电视市场进入大屏时代,2024年中国电视品牌出货平均尺寸达63.5吋,100吋电视全球出货量近3年激增百余倍 [3] - 2025年Q1 100吋电视销量同比增长154.6%,消费升级推动沉浸式体验需求,北美和欧洲市场同样呈现大屏化趋势 [3] - 行业共识"大屏即未来",技术迭代与需求增长形成良性循环,体育赛事和娱乐内容升级加速大屏普及 [3][4] 公司表现 - 海信系100吋电视2025年Q1全球出货量市占率达56.71%,位居世界第一,每两台100吋电视中有一台为海信 [4] - 公司成为FIFA世俱杯首个中国官方合作伙伴,为VAR裁判室和转播中枢提供百吋巨屏技术支持,标志中国显示技术进入全球顶级赛事核心舞台 [1][4] - 技术布局覆盖RGB-Mini LED、激光显示和Micro LED,其中Micro LED可实现136吋至271吋模块化扩展,突破物理尺寸限制 [6][7] 技术创新 - 自主研发AI画质芯片,实现三维光色同控技术(RGB-Mini LED),动态背光技术成为全球中高端液晶电视标配 [6] - 激光显示技术结合LPU数字引擎和抗光幕,实现百吋无损画质;Micro LED技术以自发光像素打破尺寸枷锁 [7] - 推出"端-云-芯"一体化AI体系,电视升级为家庭智慧中枢,接入DeepSeek并发布行业首个《AI电视白皮书》 [7] 产业链升级 - 中国显示产业从"缺芯少屏"到技术引领,海信超50款百吋产品矩阵覆盖全球,背后依赖芯片、控光、引擎等核心技术集群 [9] - 公司推动行业从"低价代工"向高端化转型,重新定义"好画质"标准,AI大模型赋能世俱杯赛事交互体验 [7][9] - 百吋电视重塑家庭社交场景,中国品牌从技术跟随者蜕变为体验定义者,高质量发展成为全球化核心路径 [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