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养生

搜索文档
之业堂京东健康中医院发布秋季健康提示:科学应对“秋燥” 滋阴润肺正当时
证券日报· 2025-09-26 07:10
公司业务发展 - 公司推出"科学贴秋膘,润肺防秋燥"系列健康服务,结合AI舌诊等智能工具与名医资源提供健康咨询和问诊开药服务[1] - 上线医生主页数字人功能提供AI诊前问诊,已入驻中医师超28000人,其中副主任及以上医生超8000人[2] - 针对中药服用痛点推出"服务甜"特色活动,为购药用户赠送暖心礼品,并建立超40个药品调剂中心支持全剂型配送[2] - 加强合作药房的中药质控,实施严格验证和抽检制度保障药品质量[2] 行业数字化升级 - 将传统养生智慧与现代数字健康技术相结合,推动中医药服务数字化发展[1][3] - 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三甲中医专家在线问诊咨询,提供便捷专业的健康管理支持[3] - 根据用户体质实施一人一方辨证施治,提供个性化养生调理解决方案[2] 服务案例验证 - 北京用户通过平台获得东直门医院医生诊疗,根据舌苔情况开具包含调理中药与花茶的个性化方案,两周复诊后身体状况持续改善[2]
针对秋季养生流行说法 专家表示:“秋冻”并非人人适合 “贴秋膘”也需因人而异
科技日报· 2025-09-22 23:32
"贴秋膘"被认为是为了应对冬季寒冷环境,增加肉类食物摄入来补充能量。但在现代社会物质丰富的情 况下,该说法已经不再适用。 "如果盲目大量摄入高脂肪、高热量食物,会增加肥胖、高脂血症等风险,加速动脉硬化。"马文君建 议,赋予"贴秋膘"一种新的内涵:"'贴秋膘'不应该是去补肥膘,而是补营养、强体质、控体脂,建议多 补膳食纤维,少补高热量的食物,多补优质蛋白,少补动物脂肪,同时通过适度抗阻锻炼增加肌肉 量。" 此前,某餐饮品牌创始人时值壮年因心梗去世的消息引发公众对心梗预兆的关切。对此,马文君表示, 心梗有一些不典型症状很容易被忽视,比如出现一些不明原因的恶心、呕吐却被误认为是胃病,出现极 度的疲劳、心慌、头晕却无特别原因,出现左肩、后背、牙或喉咙等部位疼痛却被当作心血管以外的疾 病。 "当一天之内的温度差超过10摄氏度时,人体的血管会随之收缩和舒张,对心血管系统的调节能力提出 更高要求,而且会增加心脏的负荷,引起血压的波动。"马文君表示,对有心血管基础疾病的人群,血 压波动会显著增加包括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发生的风险,这时的防护策略应做到保暖莫受凉、血压勤测 量、用药不能忘、运动适为佳。 因此,对一些特殊人群来说, ...
草木敛华顺时方(大健康观察)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9-22 23:01
立秋过后,气温逐渐由升温改为降温。天气虽然早晚凉爽,但人极易倦怠、乏力。秋季人体的新陈代谢 逐渐减缓,是呼吸道和胃肠疾病的高发期。秋季万物开始收敛,人的情绪也容易受到影响,容易出现忧 郁、烦躁的情绪。因此,秋季养生,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锻炼皆以养"收"为原则,贵在滋阴敛 阳。 日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召开"秋季中医药养生"主题发布会,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和中医药专家出席,介 绍秋季常见健康问题的中医预防、调理、保健方法等内容。 "秋老虎"伤人怎么防 夏秋交界之际,虽已立秋,还会出现短期炎热天气,老百姓俗称"秋老虎"。应对不好的话,"秋老虎"也 会伤人。对此,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表示,"秋老虎"时湿气和暑热没有散尽,立 秋以后有时会感觉身上燥热,燥邪和暑热联系到一起,很容易造成"秋老虎"伤人的问题,造成头晕等中 暑症状。 "预防是最重要的,午后高热时尽量减少外出,穿一些透气的衣服,在屋子里面保持开窗通风,饮食上 需要清暑祛湿,当然也要向预防秋燥过渡,可以煮一些绿豆薏苡仁粥等来缓解这样的症状,切忌辛辣刺 激、冰冷的食品,避免伤及脾胃。"刘清泉说,起居上应该早睡早起,避免熬夜耗伤元气。如果有时间 的 ...
预防秋季高发病 中医专家来支招
新华社· 2025-09-21 01:22
进入秋季,来医院治疗脱发的人群有所增多。葛阳涛表示,脱发多与肾精亏虚、脾胃虚弱、气血收 敛,发根失养等密切相关,因此强调内外调养,综合施策。生活作息的调节尤为重要,应保证充足的睡 眠,避免熬夜。外养方面可坚持每日以指腹轻柔按摩头皮,每天早晚用木梳或牛角梳从前向后梳头,以 此疏通头部经络,刺激血液循环,让气血能更顺畅地输送到毛囊。 "每个人应根据自身体质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法,如有不适及时就医,在专业医生指导下 进行调理,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葛阳涛说。(记者 王烁、吴刚) 天气渐凉,昼夜温差变大,很容易令人生病。如何预防秋季高发病?中医专家指出,此时不宜大肆 进补,而应先调理脾胃,为冬季打好基础。 郑州市中医院中医经典科主治中医师葛阳涛指出,中医认为,秋季主气为"燥",切忌辛辣刺激、冰 冷的食物,避免伤及脾胃。起居上应保持早睡早起,避免熬夜。清晨和傍晚可适当运动散步,打打八段 锦,但是要减少剧烈活动。 葛阳涛说,传统的"贴秋膘"是基于夏季消耗大、入秋后天气干燥凉爽的前提,如果赶上秋雨湿盛, 脾胃功能本就受困,则不宜"贴秋膘"。科学"贴秋膘"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避免暴饮暴食,损伤肠 胃。以下几类人群 ...
“秋冻”“贴秋膘”有讲究!专家回应秋季养生热门话题
新华社· 2025-09-17 23:58
俗话说"秋不养生冬易病",入秋以来气温逐渐下降,科学养生也被提上日程。"春捂秋冻"何为 度?"贴秋膘"该怎么"贴"?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6日举行的发布会上,中医专家回应了秋季养生热门话 题。 "秋冻"并非人人适合 人们常说"春捂秋冻",其核心在于顺应季节气候,帮助抵御病邪。"秋冻"的"度"该如何把握? 新华社记者田晓航 沈洪举例说,气虚体质者应以温补为主,可适当进补温性食物和补气食物,如鸡肉、红枣、桂圆、 栗子、山药等;而痰湿体质者需要通过饮食调理来健脾化痰、祛湿利水,可适当选择具有利湿作用的食 物,如薏米、红豆、茯苓等。 专家特别提醒,有几类人不宜盲目进补:肥胖及代谢异常人群,过多摄入高脂肪、高热量食物会加 重病情;脾胃虚弱者强行进补易导致消化不良、积食;胃火旺盛者需要先清热再进补,否则易加重内 热;老年人和儿童消化功能较弱,大量进食肉类易引起积滞。 "'贴秋膘'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避免暴饮暴食,损伤肠胃;同时要重视辨证施补,以平补润 燥为要。"沈洪说。 秋季脱发宜内外调养 秋风渐起,一些人发现头发掉得比之前更加明显。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介绍,适当"秋冻"能刺激机体自主调节体温的能力 ...
秋冻”“贴秋膘”有讲究!专家回应秋季养生热门话题
新华社· 2025-09-16 16:36
秋季养生核心观点 - 秋季养生需顺应季节气候特点 通过科学方法增强体质并预防疾病 [1] 秋冻适应人群与注意事项 - 适当秋冻可刺激机体自主调节体温能力 增强寒冷耐受能力并降低呼吸道疾病发生概率 [2] - 平均气温低于10℃且出现大风降温时需及时添加衣物 不再适合秋冻 [2] -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需避免受冻 低温会导致血管收缩血压上升 增加脑血栓和心绞痛风险 [2] - 老年人对寒冷耐受能力较差 儿童免疫系统和体温调节机制不成熟 这两类人群需适度保暖不可盲目秋冻 [2] 贴秋膘饮食调理原则 - 贴秋膘需因人而异 不同体质应采用不同进补方案 气虚体质宜温补(鸡肉/红枣/桂圆/栗子/山药) 痰湿体质宜健脾化痰(薏米/红豆/茯苓) [3] - 肥胖及代谢异常人群不宜盲目进补 高脂肪高热量食物会加重病情 [3] - 脾胃虚弱者强行进补易导致消化不良 胃火旺盛者需先清热再进补 [3] - 老年人和儿童消化功能较弱 大量进食肉类易引起积滞 [3] - 贴秋膘应遵循循序渐进原则 避免暴饮暴食 重视辨证施补并以平补润燥为主 [3] 秋季脱发防治措施 - 秋季脱发与燥邪耗伤阴血相关 多因肝肾阴虚精血不足导致发根失养 [4] - 内调需多摄入滋阴养血之品(黑芝麻/黑豆/核桃/桑椹/枸杞) 保证优质蛋白摄入并避免辛辣温燥食物 [4] - 外养需每日按摩百会风池等穴位疏通头部气血 选用含何首乌侧柏叶的温和滋养型洗发产品 [4][5] - 洗发后避免电吹风高温吹头以减少发质损伤 同时保证充足睡眠并在晚11时前入睡 [4][5]
中医建议:秋季养生必做的三件大事,懂的人现在就开始了!
洞见· 2025-09-16 02:32
洞见给读者送福利啦!! 预约直播 ! 送 童涵春堂阿胶糕 ( 包邮 ) 转发文章喊亲朋好友一起抽(10份哦)~ 大家好,我是洞见林静。 一阵秋雨一阵凉,转眼就 入秋 了,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跟我一样的困扰: 一到秋冬就,皮肤干燥、喉咙发痒,甚至动不动就感冒? 晚上睡觉手脚冰凉,早上起床疲惫不堪,仿佛睡了个"假觉"? 如果你正被这些问题困扰,说明你的身体已经在发出 "求救信号"! 中医讲究"天人相应" ,秋季作为从炎夏到寒冬的过渡期, 正是身体调整适应的重要时期。 一旦错过这个养生黄金期,等到冬天才想起滋补,就如同等到口渴才挖井——为时已晚! 为什么秋季必须养生 许多人一到秋季就面临三大健康危机: 呼吸道问题频发,比如咽炎、鼻炎、哮喘、免疫力下降;反复感冒、疲劳乏力;皮肤毛发干燥,出现脱发、皮肤瘙痒…… 这些都是身体不适应当季气候变化的明显表现。 百年老字号:童涵春堂 说到秋季养生,就不得不提拥有 242年历史的中华老字号——童涵春堂。 自 清朝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 创立以来,童涵春堂一直秉承 "精选道地药材,传承古法工艺" 的宗旨,不仅是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单位,更是膏方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单位。 《 ...
“贴秋膘”就是大鱼大肉?这样做让气血“补”到位
人民网· 2025-09-12 01:29
文章核心观点 - "贴秋膘"并非适用于所有人 需因人因时因证进行调理 重点在于补气血和去除燥邪而非盲目进食大鱼大肉 [2] 适宜人群与禁忌 - 气血虚弱者表现为动辄乏力怕冷面色淡白秋凉易感冒 可通过温和食疗培补气血 [4] - 体重偏轻者指BMI低于正常且肌肉量不足 需循序渐进增重添肌 [4] - 特殊人群包括孕妇哺乳期妇女或病后术后恢复期者 应在医师指导下合理增加营养 [4] - 肥胖超重者本就痰湿偏盛 不适合"贴秋膘" 健康人群也无需刻意进补 [6] - 盲目大鱼大肉可能引发高血压高脂血症痛风等问题 [6] 中医辨证调理方案 - 气虚表现为动辄乏力气短声低 推荐使用山药莲子黄芪 [8] - 血虚表现为面色淡唇色淡易头晕 推荐使用红枣枸杞桂圆 [8] - 阴虚表现为午后潮热夜间盗汗舌红少苔 推荐使用沙参玉竹鸭肉 [8] - 阳虚表现为怕冷四肢凉小便清长 推荐佐以羊肉核桃生姜 [9] - 进补前需先辨证且补时莫过量 [11] 秋季养生饮食起居要点 - 饮食要"润" 多喝温水 晨起一杯温开水 白天可冲泡金银花菊花代茶饮 多选时令瓜果蔬菜如梨百合银耳藕 避免冰镇饮料辛辣烧烤 [12] - 环境要"通" 白天勤开窗通风 夜间空调温度设26℃左右 备薄外套减少温差 [18] - 运动需适度 时间宜在早晨或傍晚 选择快走八段锦太极拳等 以微微出汗为度 避开正午烈日 [21] - 情绪需"静" 可通过午后闭目静坐或散步聊天调节情绪 [25] 推荐药膳与代茶饮 - 沙参玉竹老鸭汤使用北沙参15克玉竹10克老鸭1只生姜2片 炖煮1.5小时 功效为滋阴润肺养胃生津 适宜干咳少痰咽干口渴皮肤干痒者及长期熬夜用嗓过度吸烟人群 [26][27][28] - 银莲猪肚鸡汤使用白果50克鲜莲子100克小母鸡1只约800克猪肚750克香菇12朵生姜3片陈皮5克白胡椒5粒 炖煮2小时 功效为健脾开胃敛肺止咳益肾固精 适宜肺脾两虚者及术后产后肿瘤康复期气血两亏者 [30][31][32] - 秋燥润肺饮使用百合北沙参陈皮生山楂玫瑰花各3克 可冲泡或煎煮 功效为润肺生津理气安神 适宜秋季咽干口渴皮肤干睡眠浅者及轻度血脂血糖异常需低热量饮品者 [36][37][38] 药膳调理注意事项 - 沙参玉竹老鸭汤需控脂控盐控量 食盐≤1克 每次食肉100克汤200毫升 隔夜需冷藏并于24小时内复煮 服用ACEI降压药者需监测血钾 [28][29] - 银莲猪肚鸡汤需控嘌呤控盐控量 食盐不高于1.5克 每周1至2次 白果儿童一日不超过3枚孕妇禁食 高脂血症重度肥胖痛风急性期慎用 [32][33] - 秋燥润肺饮不能替代药物治疗 血糖血脂异常者需定期监测 痰湿或痰热者需谨慎服用或咨询中医师 [38]
明天出伏,这份秋季养生指南转给关心的人
央视新闻· 2025-08-18 06:10
饮食养生 - 出伏后需通过"贴秋膘"方式调养身体恢复体力 北方偏好饺子寓意补福 南方偏爱老鸭汤兼具祛暑滋阴功效[4] - 宜多食银耳百合莲藕等白色食物滋阴润肺 梨葡萄山楂等酸味水果平衡肝肺功能 山药南瓜小米等健脾养胃[7] - 忌食冰饮刺身冰水果等生冷食物刺激肠胃 避免辣椒花椒等辛辣食物加重秋燥[8] 起居调整 - 提倡早睡早起顺应秋季收敛之气 合理使用空调避免冷风直吹 保持适时开窗通风[11] - 需防范秋季蚊虫活跃 外出穿浅色长袖并注意驱蚊 午间时段(上午10点至下午2点)适宜晒被褥[13] 运动保健 - 选择八段锦太极拳散步瑜伽慢跑等温和低强度运动 避开正午高温时段 运动后及时补充淡盐水电解质[15] - 通过深呼吸冥想听音乐调节情绪 避免过度焦虑保持心态平和 降低肝气郁结风险[15] 核心养生原则 - 遵循"封住暑气晒足阳气吃对食物"三大关键 顺应自然规律调整生活方式 为冬季储备能量[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