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态产业
icon
搜索文档
秦岭脚下,这笔“生态账”越算越值!
新华网· 2025-09-21 13:59
秋收时节,秦岭脚下的西安市蓝田县灞源镇青坪村,村民方毅和家人终于能在忙碌一夏后稍作停歇、算算"收成"。 被秦岭环抱的灞源镇海拔超1200米,气温比西安市区低10摄氏度,是避暑胜地,生态旅游是当地人增收的主要来源。 位于西安市蓝田县的秦岭山景。新华社记者 张斌 摄 "游客天天爆满,还要排队,3个月足足赚了10多万元。"36岁的方毅曾在西安打拼10年,2023年,他与父亲深谈后决心回乡拆掉自家老旧土 房,建起崭新民居,转型开办民宿。 他家民宿没有奢华的装修,却藏着最动人的生活本真与自然之美:房前屋后的青菜鲜嫩欲滴,散养土鸡最受欢迎,站在阳台远眺,秦岭的青 翠山峦尽收眼底。 尽管忙碌时常常脚不沾地,但他始终坚守着一条"铁规":厨房必须安装油烟分离器、油水分离器,污水管要全部接入村里的污水处理设 备。"再忙碌也要经常检查这些设备,全村人都这么做,没有例外。"方毅说,"游客来村,图的就是这山清水秀。要是环境被破坏了,再精致的房 子也留不住人。" 生态是生存之本,也是发展之基。蓝田县的秦保区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83.09%,涉及17个镇街,216个行政村。近年来,蓝田不断带动群 众"护绿换金",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
生态工程也是富民工程
人民日报· 2025-09-18 22:32
库布其沙漠总面积1.41万平方公里,全部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境内。经过几代治沙人的付出,区域生态 环境明显改善。"十四五"以来,当地不断创新治理模式,综合运用以路治沙、光伏治沙、工程治沙等手 段,库布其沙漠治理面积达6000多平方公里,治理率达到40%。 如今,库布其沙漠生态资源逐步恢复,沙区经济不断发展。在当地,沙漠治理已不仅是生态工程,也是 富民工程、发展工程。 穿沙公路带动产业发展 在库布其沙漠腹地,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巴音至蒲圪卜穿沙公路穿过滚滚黄沙。公路北侧,新立起来的 光伏管桩地上部分2米高,如卫士般守护着公路。 项目负责人张皓棵告诉记者,这条16.8公里的穿沙公路,今年5月通车,正是以路治沙的生动体现。 一条条穿沙公路如丝带般延伸,一排排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公路助沙区群众走出去,更将生态产 业引进来,鄂尔多斯市探索着治沙的全新路径。 在库布其沙漠腹地驰骋上百公里,绿意绵延铺展。步入其中,扑面而来的不是印象中的黄沙漫漫,而是 夹杂了微湿和清凉的草香。 近年来,鄂尔多斯市通过推广水冲插条、可降解容器造林等治理技术,应用飞播无人机、植树机器人、 灌木平茬机、沙障铺设机等装备,沙漠治理不断提速。 依托技 ...
白沙新高峰村:为生态让路 向幸福迁徙
海南日报· 2025-08-13 01:02
搬迁与产业发展 - 实施整村生态搬迁后依托绿水青山发展农旅融合产业 实现从"为生态让路"到"向幸福迁徙"的转变 [1][3] - 采用"政府+企业+村集体+农户"模式建设菌菇种植基地 构建菌棒供应 技术指导 保底收购的全链条合作机制 [3] - 2023年带动23户村民种植虎奶菇200亩 村民从胶农转型菌农 [3] 经济成效 - 村集体年收入突破100万元 2024年林下菌菇种植销售额达105.57万元 盈利40万元 [2][3] - 白沙大院农旅文融合示范项目总投资8600万元 占地25.4亩 建设15栋黎族风情别墅及106间民宿客房 [3] - 项目运营后每年吸纳30多户农户务工 带动群众增收150多万元 [3] 生态修复 - 通过"林地置换+异地重建"模式使原村7600亩核心雨林重归自然 搬迁区域采用乡土树种复绿 [3] - 被人类活动割裂的雨林廊道正快速恢复 [3] 未来规划 - 进一步延长菌菇产业链 挖掘民族文化 打造丰富多元的文旅产品 [4] - 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坚持"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理念 [4]
土药材成了金饭碗(家乡的山水能生金)
人民日报· 2025-08-07 22:40
核心观点 - 龙山县通过发展中药材产业实现生态修复与经济增长 年产值突破10亿元 形成"绿色银行"模式 [2][4][7] 产业规模与结构 - 全县拥有20万亩人工种植中药材基地和10万亩野生中药材 形成"山顶厚朴成林 山腰黄柏连片 山脚百合飘香"种植格局 [4] - 建成3个万亩中药材种植乡镇 15个千亩示范片 50个百亩示范点 成立300余家种植合作社 [7] - 百合种植面积稳定在10万亩 年产量达10万吨 鲜货价格达20元/斤 干片约50元/斤 [5][6] 科技赋能与产业升级 - 与20余家科研院所合作 建成3个专家工作站和5个产学研示范基地 科技对中药材产值贡献率超50% [6] - 采用分子育种 轮作制度和有机肥等绿色技术 使百合亩产提高30% [6] - 园区采用现代化烘干机 分选机和恒温仓储设备 取代传统加工方式 [7] 产业链延伸 - 山下园区十余家企业将中药材加工成60余种产品 包括中药饮片 保健品和化妆品 [2] - 企业筹备建设标准化加工厂房 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精加工环节可大幅增加利润 [7][8] - 拥有10家中药材高新技术企业 7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6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8] 经济效益与农户增收 - 黄柏种植带来显著收益 手腕粗细的树木可产生300-500元收入 [4] - 大湾村黄柏种植达4000-5000亩 村民通过50亩黄柏种植持续增收 [4] - 利益联结机制使企业 合作社与农户关系更加紧密 [7]
新疆且末治沙:实现“绿进沙退” 迈向“人沙和谐”
中国新闻网· 2025-06-24 07:43
治沙成效 - 新疆且末县通过建设长达23公里的防风固沙"锁边林",成功将流动沙丘步步逼退,形成由胡杨、红柳、梭梭、沙拐枣组成的生态防线[1] - 治沙工程使区域内沙尘暴、扬沙、浮尘天数大幅下降,年平均降雨量明显增加,小气候和人居环境显著改善[5] - 且末县从"沙进人退"转变为"绿进沙退",并逐步迈向"人沙和谐"阶段,获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等称号[5] 治沙历程 - 且末县1998年建立全疆首个县级防风治沙站,初期采用人工挑水、草方格等传统方法,后期引入机械化管道和节水滴灌设施提升效率[3] - 27年间全县累计上百万人次参与植树造林,治沙从专业团队拓展为全民生态工程[4] - 首批栽种的胡杨树苗从拇指粗细成长为参天大树,防风林带南北延伸23公里,东西宽度达1-7公里[5][3] 治沙模式创新 - 采用"生态产业养生态工程"思路,通过用水指标、林木产权、国家补助等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参与[5] - 在林间种植肉苁蓉、文冠果、蛋白桑等沙生经济作物,形成完整产销链,年产值持续增长[5] - 依托且末国家沙漠公园发展沙漠观光旅游,探索经济与生态协同发展新路径[5]
流程691公里,这里的出境水质为何优于入境?
新华社· 2025-06-12 11:04
生态修复项目成效 - 重庆长寿区云集镇大同村高洞河生态修复项目即将完工验收 水质从治理前的Ⅳ类提升至Ⅲ类 亲水步道等设施改善村民生活环境 [1] - 长寿湖通过取缔网箱养鱼、治理沿湖污染及修复入湖河流等措施 水质从劣Ⅴ类稳定提升至Ⅲ类—Ⅱ类 并发展有机鱼养殖、文旅康养等生态产业 [1] 长江重庆段水质治理 - 长江干流重庆段全长691公里 水质自2017年起连续8年保持Ⅱ类标准 出境断面总磷浓度连续7年优于入境断面 [2] - 涪陵区中化重庆涪陵化工有限公司投资30多亿元实施环保搬迁 原磷石膏尾矿库改造为绿地公园 新厂采用先进环保工艺 [2] 产业结构绿色转型 - 重庆市重点发展"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 2024年新能源汽车产量超95万辆(同比+905%) 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346% [3] - 奉节县、巫山县关停煤矿转型发展文旅康养及特色水果产业 依托白帝城、神女峰等资源打造生态产业品牌 [3] 智慧治水与区域协作 - "巴渝治水"系统整合20多个部门涉水数据 覆盖16万余个监测点 2024年推动3000余次水环境问题协同处置 平均处理时间从10天缩短至2天 [4] - 重庆与鄂黔川三省建立长江上下游生态补偿机制 川渝联合实施140余个跨境河流治理项目 [4]
“沙窝”变“金窝” 我国第八大沙漠近2万亩肉苁蓉进入收获期
新华社· 2025-05-02 02:12
乌兰布和沙漠肉苁蓉产业 - 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近2万亩肉苁蓉进入收获期,预计每亩产值2000元左右 [1] - 磴口县种植梭梭林35万亩,接种肉苁蓉近13万亩,年产鲜品肉苁蓉700吨 [2] - 肉苁蓉每亩采收量约100公斤,因开春气温偏低收获推迟1周 [1] 生态治理与产业结合 - 梭梭与肉苁蓉形成治沙"黄金搭档",通过"以生态产业养生态工程"实现可持续发展 [1] - 磴口县通过生态治理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将沙漠资源转化为经济价值 [2] - 内蒙古推行"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模式,结合光伏、中草药等产业拓展生态价值 [1] 企业参与与产业规模 - 磴口县吸引20多家民营企业参与肉苁蓉产业发展 [2] - 内蒙古王爷地苁蓉生物有限公司为当地主要种植企业之一 [1] - 政府支持企业流转集体沙荒地建立沙产业示范基地,形成治沙增收链条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