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药材种植与加工
icon
搜索文档
陕西:子洲县优化营商环境筑沃土 政企双向奔赴共成长
中国发展网· 2025-08-28 10:09
核心观点 - 榆林市子洲县通过优化营商环境为企业发展提供支持 实现政府与企业双向奔赴 推动当地产业快速发展 [1][7] 黄芪产业发展 - 陕煤集团子公司建立年产5000吨高品质黄芪饮片生产线和年产500吨黄芪提取物生产线 [2] - 公司获得国务院扶贫办2020年企业精准扶贫专项案例50佳 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2021年产学研合作创新奖等多项荣誉 [2] - 公司成为陕西省重点产业链项目 秦创原子洲县中药材两链融合试验示范区 并通过陕西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2] 审批效率提升 - 子洲县建立压覆审批协调机制 土地报批组件完成后30个工作日内协调达成一致 [3] - 各行业主管部门对技术审查等特别程序实行清单化动态管理 2025年3月底前公布法定依据和办结时限 [3] - 采用视频踏勘 线上评审等方式减少企业等待时间 [3] 政务服务优化 - 子洲县推行受审分离模式 由县级政务服务中心统一负责一窗综合受理 [4] - 公布告知承诺+容缺办理 一业一证 证照联办等事项清单 [4] - 严格落实首问负责制 按季度通报政务服务不良行为典型案例 [4] 羊绒产业支持措施 - 榆林市工信局将环评 稳评等9项审批打包成"一单清" 审批时间从78天压缩至18天 [5] - 自然资源局允许企业签完投资协议后立即进场勘探 节省四个月工期 [5] - 市科技局引入生物酶脱绒技术 使原料损耗率从12%降至5% 年节省800万元 [6] 国际贸易与税收支持 - 榆林海关创新保税研发模式 对蒙古国进口的200吨原绒实行技术升级后再清关 降低关税成本30% [6] - 商务局通过榆贸通平台优化中欧班列物流时效40% [6] - 税务局三年主动推送1500万元税费减免 [6] 企业发展成果 - 红太羊绒GOTS认证产品溢价50% 海外销售额突破2亿元 [7] - 企业成功进入LVMH供应链体系 [6]
一瓶玉竹汁的逆袭之路
人民网· 2025-08-25 11:08
核心观点 - 玉竹雪梨汁作为磐安首款中药饮料深加工产品在浙BA赛场意外走红 显示市场对新型健康饮品的强烈需求 [1][2] - 通过油茶树下套种玉竹的生态种植模式及深加工转型 实现亩均收入从3000余元翻数倍的增长 [3] - 科技特派员团队研发2年 坚持不添加香精/蔗糖/防腐剂 使仿野生玉竹多糖含量提升12% [2] 种植技术创新 - 采用油茶树与玉竹/白术套种模式 综合利用种植间隔与土壤微量元素 [1] - 完全禁止农药化肥 使用药材渣自制营养土 坚持人工除草的生态仿野生标准 [2] - 仿野生种植使玉竹多糖含量比平原地区高出12% 显著提升原料品质 [2] 产品研发突破 - 省中医药研究院团队历时2年研发 调整配方数十次 [2] - 基于药食同源特性 开发出无添加香精/蔗糖/防腐剂的玉竹雪梨汁 [2] - 正陆续开发玉竹膏/玉竹酒等系列深加工产品 延伸产业链 [3] 经济效益提升 - 从单纯销售原药材转为深加工后 亩均年收入从3000余元实现数倍增长 [3] - 解决玉竹种植因利润有限导致的面积萎缩问题 提升产业可持续性 [1][3] 产业模式转型 - 改变传统单一种植模式 通过深加工与文旅结合实现三产融合 [2] - 科技下乡推动中药材产业从一产向二产延伸 激活全产业链 [3]
科技解锁“绿色金矿”
经济日报· 2025-08-17 21:57
行业现状 - 昭通天麻产业在政策扶持与市场需求推动下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但整体仍处于发展初期阶段 [1] - 产业存在科研基础薄弱问题 企业科研能力不足导致产品加工重心停留在原料生产和初级加工环节 [1] - 高附加值产品开发严重不足 药用价值未完全挖掘 食用保健药用并举的产业体系尚未健全 [1] 发展路径 - 需深化产学研合作 加强与科研院所联动 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科技人才 [2] - 重点攻关天麻药理基础研究 良种选育 生态种植技术及连作障碍等核心课题 [2] - 通过引进培育精深加工企业推动天麻药品食品保健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开发 [2] 战略方向 - 以科技为纽带构建政府引导科研机构赋能企业主导的协同发展机制 [2] - 系统完善食用保健药用并举的产业开发体系激活天麻多元价值 [2] - 需持续加大政策扶持与引导力度以科技支撑为核心驱动力凝聚多方合力 [2]
土药材成了金饭碗(家乡的山水能生金)
人民日报· 2025-08-07 22:40
核心观点 - 龙山县通过发展中药材产业实现生态修复与经济增长 年产值突破10亿元 形成"绿色银行"模式 [2][4][7] 产业规模与结构 - 全县拥有20万亩人工种植中药材基地和10万亩野生中药材 形成"山顶厚朴成林 山腰黄柏连片 山脚百合飘香"种植格局 [4] - 建成3个万亩中药材种植乡镇 15个千亩示范片 50个百亩示范点 成立300余家种植合作社 [7] - 百合种植面积稳定在10万亩 年产量达10万吨 鲜货价格达20元/斤 干片约50元/斤 [5][6] 科技赋能与产业升级 - 与20余家科研院所合作 建成3个专家工作站和5个产学研示范基地 科技对中药材产值贡献率超50% [6] - 采用分子育种 轮作制度和有机肥等绿色技术 使百合亩产提高30% [6] - 园区采用现代化烘干机 分选机和恒温仓储设备 取代传统加工方式 [7] 产业链延伸 - 山下园区十余家企业将中药材加工成60余种产品 包括中药饮片 保健品和化妆品 [2] - 企业筹备建设标准化加工厂房 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精加工环节可大幅增加利润 [7][8] - 拥有10家中药材高新技术企业 7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6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8] 经济效益与农户增收 - 黄柏种植带来显著收益 手腕粗细的树木可产生300-500元收入 [4] - 大湾村黄柏种植达4000-5000亩 村民通过50亩黄柏种植持续增收 [4] - 利益联结机制使企业 合作社与农户关系更加紧密 [7]
山东鄄城:中药材产业开出增收致富新“药方”
中国经济网· 2025-08-06 07:54
中药材种植模式与收益 - 个人种植户采用轮作模式提升土地效益 芍药20亩 防风5亩 益母草18亩 亩收益最低3000-4000元 高时可达10000元[1] - 轮作模式减少病虫害并平衡土壤肥力 通过板蓝根/丹参/玄参等药材轮作 中草药与小麦穿插种植实现土地高效利用[1] 企业规模化种植与产业链整合 - 农业公司流转900亩土地种植麦冬/黄芩/丹参 亩产收益达5000元 与安国/亳州市场建立订单种植合作[2] - 土地流转费每亩800元 村民年均增收超20000元 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实现双份收入[2] - 加工企业拥有3800亩种植基地 形成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链条 产品出口日本/韩国等国家[2] 区域产业规模与市场地位 - 鄄城县中药材种植总面积达15万亩 涵盖牡丹/芍药/金银花等20余品种 新增种植面积1.8万亩[3] - 建成5处300亩以上高标准种植基地 山东省舜王城市场为全国17家国家级专业市场之一[3] - 上半年市场交易额60.5亿元 获惠农贷款4亿元 形成种植/加工/销售/科研/物流全产业链体系[3]
清风为伴产业兴丨跟踪问效擎起富民业
灵芝产业发展政策与监督 - 旌德县出台支持灵芝产业发展扶持政策,推动灵芝特色产业规模化和产业化 [1] - 县纪委监委围绕政策落实、基地建设、资金使用等关键环节开展全方位监督 [1] - 依托基层小微权力监督平台收集群众诉求,督促职能部门解决灵芝产业发展中的问题 [1] 监督措施与成效 - 聚焦项目审批、资金管理等关键环节,对灵芝深加工健康产业建设全过程跟进监督 [2] - 对6个重点项目开展监督检查,推动整改问题15个,处理2人 [2] - 建立监督闭环机制,严查贪污侵占、虚报冒领等问题 [2] - 摸排2024年以来乡村振兴产业扶持资金情况,推动整改31个问题,处理处分9人 [2] 科技赋能监督 - 建立大数据模型,获取乡村振兴领域数据2.3万条,精准识别资金挪用等异常情况 [3] - 实现"线上预警+线下核查"高效衔接,确保特色产业扶持政策落实到位 [3] 未来监督方向 - 加强对项目运行、资金管理、干部作风等环节的监督检查 [3] - 推动乡村振兴特色产业发展成果更多惠及群众 [3]
(乡村行·看振兴)“正北芪之乡”:千年草本焕活力 药材生“金”富农家
中国新闻网· 2025-06-16 08:36
行业概况 - 武川县黄芪种植面积达10万多亩 成为当地农业重要支柱产业[2] - 除黄芪外 县域内还有知母 甘草 黄芩 柴胡等各类野生药材200多种[3] - 当地积极打造以黄芪为主的中药材全产业链 预计项目带动就业1000人次[3] 种植优势 - 地处北纬40°黄芪黄金种植带 海拔高 光照充足 昼夜温差大 土壤透气性好且富含多种矿物质[1] - 种植的黄芪根条粗壮 粉质充足 药用成分含量极高 清末民初已获"正北芪之乡"美称[1] - 建立多个种植基地和专业合作社 实现规模化 标准化种植[2] 经营模式 - 采用"企业+合作社+农户"运作模式 企业以订单方式收购中药材 降低农户投入和经营风险[1] - 通过"自主种植+合作种植+订单种植"相结合方式带动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2] - 黑沙兔村种植黄芪1500余亩 村民创收80万元左右 将继续扩大土地流转规模[2] 产业链发展 - 开发黄芪切片 黄芪茶 黄芪提取物等多种产品 延长产业链并提高产品附加值[2] - 内蒙古通用中药有限公司作为首家规范化中药饮片生产企业 开展黄芪切片趁鲜加工[2] - 黄芪种植加工全产业链为当地提供良好就业机会 工人收入稳定[2] 科技合作 - 与内蒙古医科大学联合对黄芪红心病进行防治研究 依靠科技解决病虫害问题[2] - 与北京中医药大学 中国农科院联合开展黄芪种子资源利用保护与开发课题研究[2] - 加大国际化品牌基地认证体系建设 提升药材国际影响力[2]
从“沉睡库存”到“流动资本” 云南红塔银行破解高原农业融资困局
搜狐财经· 2025-06-04 13:25
核心观点 - 云南红塔银行通过创新"三七存货质押贷"产品,将中药材存货转化为合格抵押物,解决农业企业融资难题 [1][2][3] - 该模式突破传统信贷逻辑,实现70%质押率,比行业惯例高出20个百分点 [8] - 截至2025年4月末已累计发放"三七贷"6366万元,并计划推广至其他中药材领域 [9] 行业分析 - 中药材企业普遍面临"资产富有却现金紧张"困境,存货价值难以被传统金融体系认可 [2][3] - 三七行业经历10年价格下滑后趋于稳定,形成成熟交易市场,具备金融化基础 [5] - 农业领域企业长期受困于农产品不能抵押导致的资金链紧张问题 [2] 公司案例 - 文山赞七科技拥有17项专利和全国唯一的三七国家级示范社资源,但受限于传统信贷标准成为"难贷户" [2] - 该公司曾因融资困难错失2017年三七食品市场拓展和2018年加工厂建设机会 [9] - 通过500万元"三七贷"实现订单资金周转,单笔订单金额约700万元,账期1-3个月 [9] 金融创新模式 - 价值锚定:采用文山三七发展研究中心市场价格作为公允价值,建立动态估值模型 [8] - 监管闭环:引入第三方仓储监管+人民银行动产登记系统双重保障 [8] - 处置通道:设置核心企业回购条款形成风险兜底机制 [8] - 产品优势:结合三七物理属性(药性稳定/保存期长/需求稳定)与金融工具创新 [8] 战略发展 - 红塔银行自2021年推行"产业银行"战略,已在甘蔗/橡胶/鲜花领域推出专属信贷产品 [4] - 计划将"三七贷"模式复制到茯苓/当归等中药材领域,构建农业资产金融化体系 [9] - 目标从单纯信贷支持升级为赋予农业资产金融话语权的系统性服务 [9]
工商银行定西分行:金融引擎驱动实体经济新跃升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5-30 06:39
工商银行定西分行业务发展 - 以"金融活水润实体"为主线 将"依托定西经济、促进定西经济、反哺定西经济"作为重要发展战略 [1] - 通过创新信贷产品、优化服务模式、深化政银企合作 着力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 [1] - 今年以来累计投放贷款21亿元 覆盖从传统农业到高端制造业的多个领域 [1] 马铃薯产业金融支持 - 定西是全国最大脱毒种薯繁育基地和重要商品薯生产基地 被誉为"中国薯都" [1] - 甘肃薯香园农业科技建成3000吨复合薯片、2000吨低温油炸薯条、1500吨饼干生产线各一条 [2] - 工商银行提供980万元循环贷款 解决企业季节性流动资金需求大的难题 [2] 中药材产业金融服务 - 定西具有"千年药乡"资源禀赋 工商银行服务延伸至中药材产业 [2] - 岷县源祥中药材合作社面临20吨党参订单流失危机时 一周内获得260万元"种植e贷" [2] 制造业金融支持 - 定西高强度紧固件公司是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 生产各类紧固件及模具 [4] - 工商银行自1997年建立合作 当年投放189万元流动资金贷款 [4] - 近年授信1.17亿元 累计投放贷款2.6亿元、承兑汇票4900万元、保函330万元 [4] 未来发展规划 - 将继续深化"五篇大文章"服务体系建设 聚焦定西所需、金融所能、工行所长 [5] - 不断提升金融服务质效 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5]
全国首个人参科技小院集群在吉林启动建设
科技日报· 2025-05-23 02:20
全国首个人参科技小院集群建设 - 中国农技协在吉林省启动我国首个人参科技小院集群建设 这是吉林省第二个国家级科技小院集群 [1] - 吉林省作为人参产业核心产区 已布局9家人参科技小院 覆盖白山 通化 延边 吉林等主要产区 形成科研创新 技术推广 人才培育 产业服务综合平台 [1] - 吉林农业大学作为人参科研核心阵地 汇聚丰富科技资源 推动产业标准化 规模化 现代化发展 [1] 人参科技小院科研合作与创新 - 吉林农业大学人参研究团队与吉林抚松人参科技小院等形成紧密合作 并联合辽宁 黑龙江等产区科研团队及高校院所 共建共享人参科研平台与示范基地 [1] - 研究团队在人参基因测序 功能基因挖掘 新型制品研发等前沿领域协同创新 成果丰硕 [1] - 团队与云南 贵州等新兴中药材产区交流合作 拓展人参产业发展新思路与新业态 提升产业全国影响力 [1] 科技小院技术突破与成果转化 - 吉林集安人参科技小院作为全国首个人参加工领域国家级科技小院 创新人参食品加工关键技术 提高稀有皂苷含量 提升产品质量 [2] - 该小院开发系列生理活性强 食用方便 口感风味易于接受的人参深加工产品 申请7项企业标准 获1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2] - 科技小院集群将聚焦产业瓶颈与前沿需求 集中优势科研资源攻关 实现关键技术突破 [2] 人参产业人才培养与市场对接 - 科技小院集群依托实战环境推动"育训用"结合 打造产业急需多层次人才梯队 [2] - 打通"创新—转化—应用"快车道 加速新技术 新品种 新模式落地生根 [2] - 精准对接市场需求 提升产业抗风险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