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肉苁蓉
icon
搜索文档
(砥砺奋进七十载 天山南北谱华章)新疆筑牢绿色屏障 分享“治沙智慧”
中国新闻网· 2025-09-26 07:18
不仅如此,麦盖提县还依托沙漠独特地貌与资源禀赋建设了旅游景区。昔日"一毛不拔"的沙漠被逐步打 造成为集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胜地,游客在此感受壮美沙漠,体验人文 风情。 2024年11月28日,一条全长3046公里的绿色屏障在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和田地区于田县"合龙"。 这条世界最长的环沙漠绿色生态屏障兼顾生态修复与经济发展,肉苁蓉、沙漠玫瑰等特色作物既改善了 生态条件,又促进了民众增收。 2024年,全国85%的肉苁蓉产自于田县,当地民众从昔日"沙进人退"变为今日"沙里淘金"。截至目前, 新疆南部民众在沙漠周边的沙化土地种植经济作物的面积达624万亩,年产值突破300亿元人民币。 近30年来,新疆绿洲面积增加5.6万平方公里,荒漠化土地减少1955.7平方公里,沙化土地减少242.8平 方公里。其中积累的荒漠化防治经验转化为了可复制的"中国方案"。 (砥砺奋进七十载 天山南北谱华章)新疆筑牢绿色屏障 分享"治沙智慧" 中新社乌鲁木齐9月26日电 (胡嘉琛)从"锁边"中国最大的沙漠,到利用沙漠种植作物获得经济效益,再 到为亚非地区提供防沙治沙"中国方案"……作为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 ...
“绿进沙退”历史性转变 新疆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中国新闻网· 2025-09-25 12:58
新疆有多神奇? 很多人的印象中,新疆是沙漠戈壁,但2024年,新疆全年粮食单产达524.8公斤/亩,比全国平均水平高 130公斤,历史上首次排名全国第一。 从荒漠"绝地"变成中国新粮仓,背后是新疆付出的不懈艰苦努力。 为了克服风沙困扰,新疆硬是一个格子、一个格子地在沙漠里种出绿洲。 2024年11月28日,随着最后10米沙地栽上胡杨、梭梭、红柳、玫瑰花苗,长达285公里的塔克拉玛干沙 漠空白区实现锁边合龙。 有媒体这样描述:如果从空中俯瞰,可以看到一条全长3046公里的绿色屏障沿着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蜿 蜒,勾勒出漂亮的绿色轮廓,塔克拉玛干沙漠仿佛系上了一条"绿围脖"。 这是什么概念? 3046公里的防护带,相当于从北京到泰国曼谷的距离。 塔克拉玛干沙漠总面积约33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德国国土面积。作为中国最大的沙漠和世界第二大流动 沙漠,其85%以上的沙丘处于流动状态。 沙丘移动带来的危害极大。流沙掩埋农田村庄,干热风、沙尘暴导致作物死亡、农业减产。 这条"绿围脖"的背后,还离不开中国治沙模式和技术的不断创新与突破。 三北工程研究院综合办公室副主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所副研究员崔桂鹏对三里 河 ...
“风筝”如何越飞越高?(一线见闻)
人民日报· 2025-09-16 22:29
核心观点 - 山东潍坊通过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在高端制造、农业科技、生态修复、产业链出海及医疗健康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效 形成高质量发展模式 [1][2][14] 创新领域 - 富康集团实现从石灰石到盐酸二甲双胍药片的产业链升级 原料成本70元/吨的石灰石经加工后产品价值达60万元/吨 年产能约60亿片 日均产量近2000万片 [3] - 集团拥有甲氧苄啶、奥美拉唑等全球产销量第一产品 以及氯氮平等5个全国产销量第一产品 20个制剂品种已上市 [4] - 潍坊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2241家 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2239家 [4] 农业协调与现代化 - 寿光市国产蔬菜种子市场占有率从54%提升至70%以上 自主研发蔬菜品种达290个 [6] - 2024年农业总产值1358.7亿元(全省第一) 蔬菜总产量突破1400万吨(全国产销量第一) 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277家 营收额近3000亿元 [7] - 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实现产销一体化 前疃村番茄年销售500万斤 交易额超1.5亿元 村民年收入从不足5万元增至超20万元 [7] 绿色生态建设 - 通过培育耐盐碱树种"鲁柽1号" 土壤盐渍化程度由7‰降至3‰ 建成海洋特别保护区及防护林8万多亩 [8] - 肉苁蓉年产30吨 产值近1200万元 累计修复滨海湿地3400多公顷 岸线33.23公里 [8] - 2024年上半年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同比改善8.2% 优良天数增加14天 入海河流总氮浓度较2020年改善25.2% [9] 开放与产业链出海 - 潍柴动力自主研发"黄金动力总成"出口东南亚 发电机组在非洲市占率约30% 海外发动机保有量超百万台 [9] - 企业走出去联合会推动资源共享 赛马力发电设备在菲律宾、阿联酋建立仓储体系 一季度海外订单增长10%以上 [10] - 2024年一季度外贸进出口917.4亿元(创历史新高) 同比增长7.6% [10] 医疗健康共享体系 - 临朐县"心电一张网"覆盖100家基层医疗机构 累计传输心电信息近6000条 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数十例 [11] - 建成甲等乡镇卫生院100处、县域医疗服务次中心27处 基层诊疗量占比67.29% 县域内就诊率94.3% [12] - 健康服务覆盖1200万人 群众看病就医满意度连续7年位列山东省前三 [12][13]
从“红色公牛”到“绿色长城”:乌兰布和沙漠变形记
中国新闻网· 2025-09-15 09:33
从"红色公牛"到"绿色长城":乌兰布和沙漠变形记 中新网巴彦淖尔9月15日电 题:从"红色公牛"到"绿色长城":乌兰布和沙漠变形记 中新网记者 张林虎 站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刘拐沙头观景台,脚下是连片的梭梭林,绿意沿着沙丘起伏蔓延。 很难想象,这里曾是被称为"红色公牛"的狂暴沙海——我国八大沙漠之一的乌兰布和沙漠。 乌兰布和沙漠曾常年吞噬良田、摧毁房屋,新中国成立初期,每年向黄河输沙达7000多万吨,像一盆悬 在母亲河头顶的沙子,时刻威胁着黄河安澜与华北生态安全。如今,经过一代代人的奋斗,这片沙漠正 上演着从黄沙滚滚到绿富同兴的蜕变。 治沙接力:筑起200公里"绿色屏障" "过去那风沙才叫厉害,一场沙尘暴刮起来,三天都看不见日头。"土生土长的磴口县老人李存福的记忆 里,沙漠曾是当地最大的噩梦。 作为我国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巴彦淖尔市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向沙漠宣战,通过防、治、用、 养多措并举,构建起自然保护地、封沙育草区、防风阻沙区、农田防护林网"四位一体"的治沙体系。 "以前沙进人退,如今沙窝窝变成了金窝窝。"这是当地百姓对沙漠变化的直观感受。在蒙能160万千瓦 光储+生态治理项目区,蓝色 ...
从“碗底有沙”到“眼底尽绿” 内蒙古上演“绿色嬗变”
中国青年报· 2025-09-06 23:19
核心观点 - 内蒙古自治区通过工程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模式成功将荒漠转化为绿洲显著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并减少入黄泥沙量 [1][2][4] - 光伏治沙、梭梭树嫁接肉苁蓉等新技术应用实现生态修复与经济效益双赢为黄河流域治理提供可复制方案 [1][2][3][4] - 治沙规模持续扩大2023年日均治沙4万亩2024年日均治沙6万亩2024年上半年完成防沙治沙超1550万亩 [4] 治理模式与技术应用 - 采取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方式先通过水土保持工程固定流沙再推进植树种草并引入光伏治沙技术 [2] - 引入管道输水新技术将水输送至沙漠腹地为生态治理提供持续水源植被养护依赖7至9月集中浇水 [2] - 试验新型高产种植模式通过提高单位用种量、精准播种和机械参与将7000亩种植规模浓缩至200-300亩实现产量不降效益提升 [4] 资金投入与治理成效 - 达拉特旗2022年投入约1.66亿元2023年投入约1.51亿元用于十大孔兑综合治理包括水土保持工程、植被恢复和新技术应用 [2] - 入黄泥沙量从年均2700万吨降至400万吨区域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得到有效控制 [2] - 黑赖沟区域沙尘暴天数从每年20多次降至每年四五次植被覆盖率显著提升 [1] 经济效益与产业发展 - 梭梭树嫁接肉苁蓉技术带来经济效益试验田300多亩第一年嫁接第二年实现经济收益五六万元 [3] - 组织牧民成立合作社实现利益最大化成员从3户增至15户推动梭梭苁蓉产业技术升级与精细化运营 [3][4] - 宗别立镇建成40多万亩梭梭苁蓉产业基地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 [4] 社会参与与青年返乡 - 返乡青年参与治沙工作通过经济效益吸引更多年轻人返乡共同建设家园 [3][4] - 治沙工作代际传承经济效益逐渐显现使更多牧民主动加入治沙合作社 [3][4]
活力中国调研行丨从一棵梭梭,看生态改善与农牧增收互促共赢
新华网· 2025-08-28 01:09
生态修复项目背景 - 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宗别立镇示范基地过去为不毛沙地 农牧民依赖放牧为生且收入微薄[2] - 阿拉善盟为全国荒漠化最严重区域之一 横亘三大沙漠且风沙危害严重[3] - 早期乔木造林因干旱缺水导致无法自然更新 林地逐渐枯萎死亡[3] 技术突破与模式创新 - 2010年启动百万亩梭梭肉苁蓉产业基地建设项目 规划43万亩梭梭造林地[3] - 首批10万亩梭梭因技术不成熟成活率仅28% 远低于国家70%验收标准[4] - 通过秋冬季造林试验实现突破 成活率提升5-10% 每亩节水450公斤且拓宽造林季节[4] 经济效益与产业成果 - 示范基地已建成43万亩梭梭林 形成37公里×23公里绿色防护屏障[7] - 接种肉苁蓉5.8万亩 年产鲜苁蓉300吨 产值近600万元[7] - 建成肉苁蓉加工车间 2021年以来嘎查集体经济累计增收30万元[7] 社会效益与生态改善 - 农牧民从"要我造林"转变为"我要造林" 成为生态建设者与受益者[5] - 风沙天气减少 沙梁消失 水土保持改善 生物多样性显著丰富[7] - 通过肉苁蓉嫁接项目形成集体经济壮大 农牧民增收与企业盈利的良性循环[7]
(活力中国调研行)绿进沙退的阿拉善答卷
中国新闻网· 2025-08-27 07:01
生态修复工程进展 - 阎王鼻子区域完成生态修复工程 植被覆盖率从不足5%跃升至35%以上 种植202万株灌木与13万棵乔木 每年减少9万吨泥沙入黄 [1] - 阿拉善盟建成约1856公里沙漠林草锁边带 森林覆盖率由2.96%提高至8.42% 有效遏制三大沙漠扩张威胁 [2] - 宗别立镇形成40多万亩梭梭林防护屏障 东西长37公里 南北宽23公里 [1] 新能源与治沙协同模式 - 中国华电腾格里基地采用"板上发电 板下修复"模式 覆盖5.38万亩光伏板 使用可降解聚乳酸沙袋固沙 [2] - 光伏阵列削减风速 板间种植柠条与花棒形成绿毯 实现科技治沙创新 [2] 农牧民经济效益 - 超过3万农牧民从事林草产业 户均年增收3万至5万元人民币 形成治沙致富双赢局面 [3] - 牧民通过种植梭梭嫁接肉苁蓉拓宽增收渠道 同时获得草原奖励补助和公益林补贴 [2] - 当地农牧民参与工程运营 带动洒水车 挖掘机租赁及餐饮零售业复苏 [3]
青春植新绿 大漠绘丹青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7-25 06:29
治沙成就 - 磴口县三北治沙青年突击队在乌兰布和沙漠东侧建起308里防风固沙林带,保障河套灌区粮食安全、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3] - 磴口县林草覆盖度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0.04%提升至39.1%,建成"塞上江南" [14] - 磴口县各类生态治理和沙产业经营主体达90余家,年产值突破10亿元 [12] 治沙技术 - 探索出黏土、柴草压沙办法,使用冷藏苗避风造林技术实现一年四季造林 [5][9] - 应用无人机航拍、遥感监测、大数据分析等现代科技手段,发展"智慧治沙" [8][9] - 采用窄林带、小网格、低耗水的农田防护林技术模式,推广至新疆、甘肃等地 [9] 光伏治沙 - 发展"光伏+生态治理"模式,实现"板上发电、板下种植",光伏板间距和高度优化为植物留出生长空间 [11] - 光伏板下种植梭梭并接种肉苁蓉,预计每亩可实现产值2000多元 [12] - 形成"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治沙改土、带动乡村振兴"四位一体循环产业发展模式 [12] 树种培育 - 沙林中心引进上百个杨树品种,选育出抗天牛的沙林杨 [14] - 培育多个沙棘品种,通过缠塑料膜、铺设红土等措施提高存活率 [15] - 在乌兰布和沙漠开展500亩沙棘示范种植,栽植4个品种4万余株 [15] 历史传承 - 1950年代首任县委书记杨立生组织成立第一支治沙青年突击队,建成308华里防护林 [5] - 新时代青年突击队结合工程固沙+灌木造林+封育等方式打造新"308锁边林带" [9] - "大漠愚公"谢恭德坚持植树造林40年,让5000亩沙漠披上绿装 [6]
多措治理 联防联治 扩绿增收阿拉善盟:坚决打赢打好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
内蒙古日报· 2025-07-23 02:20
防沙治沙项目进展 - 九棵树治沙项目区完成治理面积41.83万亩,包括人工造林种草14.04万亩、工程固沙12.53万亩、撒播造林0.26万亩,建立15万亩雅布赖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 [1] - 2024年"河塔"片区完成林草生态建设总任务325.35万亩 [2] - 2025年计划完成152.97万亩治理任务,投资15.33亿元,目前已完89.63万亩 [3] 区域联防联治措施 - 围绕巴丹吉林沙漠东南缘和腾格里沙漠西北缘两大沙漠交汇区域进行综合治理 [2] - 与甘肃省武威市等地达成生态治理协作机制,推动联防联治由理念转向落地 [3] - 2025年计划实施联防联治项目7个,建设任务118.87万亩 [4] 资金投入与规划 - 2025至2028年规划"三北"六期工程项目11个,总投资37.25亿元,建设任务343.77万亩 [3] - "河塔"阻击战片区工程项目9个,建设任务投资30.85亿元、建设任务313.27万亩 [3] 生态与产业协同发展 - 培育接种肉苁蓉、锁阳等特色沙产业,带动800余户2000余名农牧民人均年增收2万至5万元 [6] - 推广以工代赈模式,劳务报酬占比不低于项目总投资的10%,已吸纳劳动力15454余人 [4] - 实现三大沙漠边缘全长1856公里锁边林草带全面合龙 [2]
新疆巩固防沙治沙成果 新增治理面积479万亩
中国经济网· 2025-06-27 08:57
新疆防沙治沙工程进展 - 新疆计划2024年增加锁边绿色防护带宽度110米至7500米 新增治理面积479万亩 [1] - 于田县采用"政府主导 全民参与"模式 将33万亩绿洲确权到户 配套基础设施与苗木补助 引导农户种植柽柳 梭梭等沙生植物 [1] - 发展肉苁蓉 玫瑰花等沙产业 带动3.6万群众参与治沙 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 [1] 治沙模式创新 - 于田县万花园"合龙"区探索"乔灌结合 乔药结合 灌药结合 林药间作"多元种植模式 增强防风固沙能力同时提升经济价值 [2] - 兵地联动安排11亿元专项资金 推行"先干后补 干好再补"激励模式 [2] - 推广"分布式光伏+苦咸水灌溉"技术 试点林草碳汇开发390万亩 [2] 工程成效数据 - 新疆已完成"三北"工程建设任务2834.08万亩 建成3046公里绿色阻沙防护带 [1] - 实现防沙治沙和治水兴水"双提升" 荒漠面积和沙地面积"双缩减" [1] - 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成效显著 形成"绿围脖"生态屏障 [1]